莫言曾一度懷疑張藝謀看走了眼,擔心《紅高粱》會砸在鞏俐手裡。

2020-04-09 初一看電影

1986年張藝謀開始籌拍《紅高粱》,「我奶奶」這個角色很關鍵,尋找的過程也比較費腦筋,找了幾個人選都感覺不合適,只能先當作候補,後來張藝謀、顧長衛、楊鳳良去到中戲挑演員,他們當時相中了史可,因為莫言在小說中對「我奶奶」這個角色描述是體態比較豐滿的那種,史可外形上接近這個角色。

莫言曾一度懷疑張藝謀看走了眼,擔心《紅高粱》會砸在鞏俐手裡。

但是其他人則向他們推薦了鞏俐,但是鞏俐當時沒在學校,張藝謀他們在離開中戲的前一天正好鞏俐回來了,鞏俐給張藝謀的第一印象是個子細細高高的,跟小說中女主豐乳肥臀的外形不相符,他們說要不試試?張藝謀跟鞏俐交談了十幾分鐘,期間是顧長衛負責錄像拍攝,回到賓館後他們看錄像帶時幾個人傻眼了,原來顧長衛拍的鏡頭虛了,但是有一個鏡頭是給到鞏俐的,也就四五秒鐘,這四五秒鐘的鏡頭是實的,顧長衛說,感覺鞏俐「有點味道」,可能這就是老天爺賞飯吃吧,最後經過討論,「我奶奶」這個角色就定了鞏俐來演。

並不是像後來傳聞說的那樣,張藝謀靠拋硬幣來決定電影女主,正面代表史可,反面代表鞏俐,最後拋的是反面。

莫言曾一度懷疑張藝謀看走了眼,擔心《紅高粱》會砸在鞏俐手裡。

鞏俐 莫言 姜文 張藝謀

莫言作為編劇之一也參與了電影的拍攝,劇組在莫言老家山東高密跟當地老鄉籤了合同種植了百十來畝高粱,期間是莫言負責跟縣裡溝通管理,種植高粱這事兒也得到了縣裡的支持。

莫言曾一度懷疑張藝謀看走了眼,擔心《紅高粱》會砸在鞏俐手裡。

劇組跟當時縣裡領導合影

快開拍的時候,莫言想把劇組的全體成員請到家裡去。當時不叫《紅高粱》劇組,而是叫《九九青殺口》,一同前往的有張藝謀,楊鳳良,姜文,鞏俐,顧長衛。

莫言曾一度懷疑張藝謀看走了眼,擔心《紅高粱》會砸在鞏俐手裡。


莫言對鞏俐的印象一般,她當時在高密縣招待所的大院裡挑著木桶來迴轉圈,身上穿著不倫不類的服裝,臉上凝著憂慮重重的表情。

莫言感覺離他心目中的「奶奶」形象相差太大。在他心目中,「奶奶」是一株鮮豔奪目、水分充足的帶刺玫瑰,而那時的鞏俐更像不諳世事的女學生,他懷疑張藝謀看走了眼,擔心這部戲將砸在鞏俐手裡。

莫言曾一度懷疑張藝謀看走了眼,擔心《紅高粱》會砸在鞏俐手裡。


俗話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鞏俐進到劇組後跟工作人員到高密體驗生活,白天在高粱地裡摸爬滾打,練習騎毛驢、坐轎子、挑擔子,還要忍受太陽曬、蟲子咬。晚上回到住所後,又要總結研究白天拍戲的問題,開會看樣片,聽導演指導。一天下來,骨頭架子都要散了。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練摔打,她終於把一個心胸坦蕩、能籌善管、精幹老練的當家婦人演得活靈活現。她挑著擔子走在大街上,壓根兒就看不出是個來自城市的大學生。

莫言曾一度懷疑張藝謀看走了眼,擔心《紅高粱》會砸在鞏俐手裡。

電影拍出來後,莫言看了樣片,確實感到一種震撼,它完全給人一種嶄新的視覺形象。應該說,在視覺上、色彩運用上,營造出這麼強烈氛圍。

莫言曾一度懷疑張藝謀看走了眼,擔心《紅高粱》會砸在鞏俐手裡。

1987年《紅高粱》在國內還沒有公映,電影局將電影拷貝送到柏林,第二年張藝謀跟劇組主創到柏林參賽,同去的還有黃健中導演和他的片子《一個生者對死者的訪問》他們都是第一次出國,結果那年《紅高粱》轟動柏林,讓世界看到了以前從沒有看到過的中國電影,該片獲得了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也是首部獲得此獎項的亞洲電影。

莫言曾一度懷疑張藝謀看走了眼,擔心《紅高粱》會砸在鞏俐手裡。

影片在國內公映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當時幾毛錢的電影票被炒到5-10元,

《紅高粱》的成功還使得「第五代」導演前期創作中遭遇的現實困境獲得了暫時的解脫。然而也就是從這部影片開始,「第五代」導演創作群體向著不同的方向分散發展。

鞏俐用滿意的答卷證明了當初張藝謀選角是正確的。

《紅高粱》是張藝謀和鞏俐的第一次合作,這對中國影壇的黃金搭檔就是從此開始了他們輝煌的電影道路,《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等等。


相關焦點

  • 處男張藝謀
    出來一看,一個穿破汗衫的光頭,手裡提著一隻廢輪胎縫成的涼鞋,臉黑得像煤炭。煤炭說他看好莫言寫的《紅高粱》,想改編成電影,他來當導演。張藝謀那天是坐公交車去的,下車前腳被車門軋出血,鞋也壞了。他和莫言一共就談了不到十分鐘,莫言說自己不是魯迅也不是矛盾,你愛怎麼改怎麼改,你要「我爺爺」「我奶奶」在高梁地裡試驗原子彈也與自己無關。小說的改編費是八百元,當時國家有規定:最多就八百。
  • 張藝謀、鞏俐拍過的優秀小說
    張藝謀或者有這樣的動機,但客觀的效果還是不錯的。皮影戲在這片子裡是一種關於藝術與傳統的象徵,是人類生存中較高層次的需要。最初的時候,當福貴是個二世祖時,皮影戲是一種純粹的藝術追求;到後來他敗了家後,這既是藝術,又是謀生的手段;到文革的時候,關係就更為微妙了,那既是他的「幹革命」的本錢,又是他需巧妙地保護以免於被扼殺毀滅的「傳統」。
  • 31《紅高粱》丨原始生命力的禮讚
    紅高粱 (1988) 豆瓣評分:8.4 (180454人評價/日期20200809)導演: 張藝謀編劇: 莫言 / 陳劍雨 / 朱偉主演: 姜文 / 鞏俐 / 滕汝駿 / 錢明 / 陳志剛 / 計春華影片簡介/來自豆瓣該片改編自莫言
  • 「秋菊打官司」是靠偷拍完成的,只要身體硬,張藝謀可以拼一輩子
    張藝謀拿到小說之後,本來要在南方取景,因為小說的故事就是發生在南方。但因為他在山西拍過《老井》,對山西也挺熟悉,後來看了喬家大院,感到非常震撼,覺得不拍太可惜了。他要是不拍,別人肯定也會拍。今天看起來,這跟之前張藝謀的處女作《紅高粱》有一種反差。
  • 諾獎後,莫言去哪兒了
    一周後,莫言寫出了《透明的紅蘿蔔》,一戰成名。他說那時候寫東西是素材來找他,一篇沒寫完,好幾篇素材都有了。年底,莫言兩個星期寫完了《紅高粱》,次年發布後被評為讀者最喜愛的作品,莫言有了全國的名聲。兩年後的夏天,張藝謀上門拜訪。
  • 《活著》電影獲國際大獎,小說卻被出版社銷毀,餘華:感謝張藝謀
    這位年輕人還不知道,他的這本新書日後將迎來多麼曲折的命運,又會為自己帶來多麼大的榮耀。《活著》寫完不久,張藝謀通過朋友找到了餘華,想讓他給新片寫個劇本。第2天,餘華把《活著》的樣稿交給了張藝謀,張藝謀讀完後,當即決定要把它拍成電影。不過,他覺得拍成電影有些地方還需要再寫一下。
  • 陪你讀書 |《紅高粱》野性與熱血的讚歌
    ——莫言 《紅高粱》3、家有醜妻是個寶。——莫言 《紅高粱》4、」乾爹,這世上,不只有一個道理是對的,您做為官,有您為官的大道理,我為民,有我做人的小道理 「。——莫言 《紅高粱》5、戴九蓮:你就是個土匪種。餘佔鰲:你就是嫌貧愛富。
  • 莫言走後門參軍,全村老少無一人送行,莫言:故鄉才是永遠的牽掛
    而《紅高粱》的是由小說改編而來,這個小說的作者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要說起莫言的文學成就還得從他年輕的時候說起。按理說,那個年代,一人當兵全家光榮,能當兵是一件足以讓全村人為之慶賀的事情,可是為什麼莫言的父老鄉親們會是這個態度呢
  • 莫言的成名作:《透明的胡蘿蔔》好在哪裡?
    莫言是我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他的名字並不叫莫言,而是管謨業。他為什麼會叫莫言呢?有人說是因為小時候的經歷,莫言小的時候話比較多,俗話說禍從口出,莫言就經常因為說錯話挨打。他的母親心疼他,教導他少說話,後來莫言聽從了母親的勸告,自此取名莫言。
  • 《紅高粱》醒來的女性九兒:憑什麼我就只值一頭大黑騾子
    ---《紅高粱》我是作家莫言中篇小說《紅高粱》和張藝謀導演電影《紅高粱》中的女主人翁九兒,我只活了30歲,卻是我短暫而輝煌的一生。因為我是一個活得通透的女性。---《紅高粱》婚期到了,坐上花轎後我在胸口裡揣著一把鋒利的剪刀,不管未來的丈夫是真麻風還是真書生,我總得有個防備吧!其實是我對爹娘的不信任,對這種命運的反抗!想我這一雙嬌嬌金蓮,這一張桃腮杏眼,千般的溫存,萬種的風流,才不要由一個麻風病人來消受呢!
  • 莫言參軍,全村老少無人送行,莫言:故鄉才是永遠的牽掛
    電視劇《紅高粱》想必大家都看過吧,無論是善良勇敢的九兒,還是剿了半輩子土匪最後死在日本人的槍口下的縣長,又或者是一身匪氣卻勇敢對抗日本人的餘佔鰲,這些人物性格性格鮮明,有著強烈的感情。而《紅高粱》的是由小說改編而來,這個小說的作者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1976年,還在山東高密家鄉棉花加工廠做工人的莫言拿到了夢寐以求的徵兵入伍通知,這在當時的農村是一件可以讓全村人敲鑼打鼓慶祝的喜事。
  • 張藝謀花6億拍《遮天》,320集特效引爭議
    尤其是"張藝謀"這三個字更是這次小說改編成電視劇的保障。,從執導第一部作品《紅高粱》獲得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開始,接下來拍攝的每一部作品都獲得了觀眾極大肯定,比如後面的《十面埋伏》《金陵十三釵》等,當人們以為老謀子的才能到了山窮水盡之時,2018年又為我們送來動作電影《影》,也算是一個小驚喜。
  • 張藝謀的《活著》,國外獲獎無數,為何國內被禁播幾十年?
    1994年,由張藝謀執導,葛優、鞏俐等主演了一部改編自餘華的同名小說《活著》。這部影片也是張藝謀從業以來評分最高的電影,在豆瓣上評分高達9.1分,更是在國外曾屢次獲獎。餘華跟張藝謀說《活著》是他最好的作品,張藝謀一下子被打動了,成為了這部作品的第一個讀者。當時的《活著》還只是一個樣稿,總共七萬字,張藝謀看了一下午。
  • 《紅高粱》故事原型——孫家口伏擊戰
    莫言小說《紅高粱》原型,就取自這一故事。
  • 張藝謀談《活著》改編費,爽快付2萬,餘華把它壓在枕頭下好幾天
    張藝謀可以說是《活著》的伯樂,他是《活著》的第一個讀者。在讀完這一部小說之後,他非常希望能夠將其拍成電影,為了在拍電影的時候能有更多的選擇,所以張藝謀就讓餘華在小說中再加一些內容,就這樣,餘華在原先6萬多字的基礎上,又加了4萬多字的內容。
  • 由王小波到高行健再到莫言,諾貝爾青睞中國作家什麼
    包括莫言的中彩,沒有《紅高粱》、《豐乳肥臀》、《生死疲勞》和《蛙》的話,恐怕跟大多數中國作家一樣,休想摘取諾獎桂冠。你看瑞典文學院對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理由: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