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咖啡裡的雲
聲明:原創文章,禁止轉載,抄襲必究!
皇帝的涼薄其實最明顯的表現是在甄嬛流∣產後。
皇帝不去看甄嬛,皇后和皇帝自己都把這個行為定義成「近鄉情怯」。
這一點我不敢苟同。
「近鄉情怯」一般是比喻太在乎一件事了,反而不敢讓其發生,因為怕發生的不符合自己的想像。
比如一個男生要給一個女生遞情書又猶豫不決,這個心理比皇帝不去看甄嬛更接近「近鄉情怯」。
只要皇后說什麼,你在心裡先存個懷疑總是沒錯的。
皇后說她懂皇帝懂得太多了,她要是真懂還能摸不準皇帝的心思做出那麼多傻事麼?
「長著眼睛心卻不透」這句話,說剪秋不如說她自己。
皇帝自己也說自己是「近鄉情怯」,所以不去看甄嬛。
皇帝這個說辭更大程度上是為了給自己開脫。
其實這種心理是「近鄉情怯」嗎?
當然不是,其實這就是涼薄。
因為皇帝只要看見甄嬛傷心,就會想起失子之痛,這樣一來自己也會傷心。
跟沈眉莊的「假孕爭寵」案是一樣的,皇帝只是是優先選擇先讓自己清淨,而置甄嬛的感受與不顧。
反正甄嬛的孩子沒了以後還可以再生啊,沒了甄嬛也還有別人。
還是那句話,皇帝有他自己的特殊立場,無論是某個孩子還是某個嬪妃,對他都不是不可或缺的,他沒必要熱忱,涼薄就是他的本質。
人家是皇帝,人家有什麼必要來安慰你,無論你有多難過,都應該是你去照顧皇帝的感情。
哎,皇權專制社會就是這麼沒天理,他還說他自己是君權天授。
這個道理太后明白:
身為嬪妃,一己之身有什麼要緊,侍奉君上才是最要緊。
這個道理安陵容也明白:
臣妾在皇上面前屢屢有不足之處,臣妾已經改正,只盼著皇上能動心。
安陵容這話的意思就是——
甭管是什麼錯,就算是孩子沒了,也應該是由嬪妃一己承擔的。
傷心難過就是錯,你應該做的是擦乾眼淚,改正為笑臉迎人,繼續去討好皇帝,這才是你的本分。
其實以甄嬛的聰慧又怎會不明白這個道理,可是甄嬛骨子裡不是個涼薄之人,她是明知道卻做不到:
後宮笑臉迎皇上之人如過江之鯽,皇上自然不願意登我這傷心門第。
甄嬛這兩句話其實已經總結到點子上了。
皇帝跟你不是現代社會的一夫一妻,丈夫必須哄好妻子才能過好日子,才能再生一個。
皇帝沒有必要來哄你,皇帝有的是資源,為什麼要把精力耗費在你身上?這不符合利益最大化原則啊。
道理就是這麼個道理,你看不透,就只有苦了自己。
煢煢白兔,東走西顧,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這話說來好聽,可是仔細想想,為什麼人不如故啊?
喜新厭舊是人的天性,尤其是對愛情,愛情保鮮期只有十八個月。
但是,「人不如故」還是自有它的道理。
正因為人會喜新厭舊,正因為愛情只有十八個月,你一直在追求新人,追求新鮮的愛情,到頭來還是會竹籃打水一場空,倒不如放棄浮華把日子過成靜好。
再說,人雖然還是那同一個人,但是人也會變化也會成長,愛情同理。
當然我們不能用這麼高的標準來要求雍正,就算在現代社會,能做到的人也沒幾個。
雍正是皇帝,他比任何人都有涼薄的資本。
要說皇帝就一點兒也不難過嗎?
當然不是,人性還是有的,只不過被皇帝的權位給異化了。
從人性出發,他難過;從地位出發,他沒必要難過太久。
安陵容其實對皇帝的涼薄的認識還是頗深刻的。
但是她似乎又是只看到皇帝的身份地位,忘記了皇帝也是一個人,所以她心態不好。
當然了皇帝還有人性,這就已經算得上是個明君,他對甄嬛還有那麼一些愛,也算難得。
從皇帝的立場出發,在劇中除了大發文字獄一事,他當皇帝當的還是很到位的。
他能給甄嬛的也都給了,但甄嬛卻一定要弄si他,這事甄嬛做得對不對?
當然對!
三大原因——
第一:
雖然我一直說沒有永恆的朋友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但是有種仇恨是無法用利益來化解的,這就是「sha父之仇」、「奪妻之恨」。
甄嬛要為果郡王報仇,這是沒有餘地可商榷的。
第二:
即使果郡王沒死,甄嬛的雙生子就是個大地雷,沒準哪天就會爆開。
即使雍正從沒有對不起過甄嬛,都是甄嬛在給他戴綠帽,這綠帽既然已經戴了,就必須把雍正弄si才能保證自己的安全。
在你死我活的鬥爭中就別談什麼良心。
第三:
正如我上篇所說,皇帝的大局不是你的大局,你就是一個棋子。
雖然我前面說過甄嬛為了顧及皇帝的大局會犧牲自己的短期利益,但注意,是「短期」利益,甄嬛反而會因為這個犧牲而得到長期利益。
可是說不準哪天雍正就會為了他的大局而徹底犧牲你,犧牲到你再也沒有翻身的機會。
比如和親,這次雍正搞定了摩格,萬一下次搞不定呢?
把自己的命運放在別人手裡,總不如自己當上太后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來的安全吧。
所以,即使沒有第一和第二,甄嬛也應該迅速搞si雍正。
其實歷史上類似的事情不少,太子為了迅速登基弄si皇帝老子的,嬪妃為了迅速當上太后讓皇帝老公速si的,防止夜長夢多啊。
沒辦法,後宮就是這麼沒有安全感,根據黑暗森林理論,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
當然,電視劇為了保證女主不黑化得太厲害,要把三大原因一起託出。
所以,從甄嬛的立場出發,雍正絕對該si。
從皇帝的立場出發,皇帝沒做錯;從甄嬛的立場出發,甄嬛也沒做錯。
那麼兩個人立場不同,矛盾又無法調和,接下來就是雙方博弈的問題了,只好看誰棋高一著了。
皇帝首先就處在一個極不利的地位,他在明,甄嬛在暗。
他想要什麼甄嬛知道,甄嬛想要什麼他卻不知道。
雖然他比甄嬛能調動更多的資源,但他所掌握的信息卻沒有甄嬛豐富。
然後皇帝又犯了兩個大錯,第一是給予了甄嬛太多的權力,第二是失去了太多對自己的控制。
其實這兩點,皇帝年輕的時候,都做得挺好的。
比如在後宮實行皇后與華妃分權,在皇后不給力的情況下還用敬妃來制衡華妃,又想著要培植沈眉莊。
可是從甄嬛回宮後,協理六宮之權都給了甄嬛。
端妃和敬妃協助,還是甄嬛自己提出來的。
甄嬛自己有孩子還不算,還給了她四阿哥。
當年能怕年羹堯逼宮,如今倒不怕甄嬛逼宮?
若說皇帝覺得甄嬛反正朝中無人,所以不怕甄嬛逼宮,也有可能。
但是其實朝中無人,反而更要先把新皇之位落入囊中才保險。
內務府太醫院欽天監慎刑司都是甄嬛的人,皇帝不可能一點兒也不知道,知道了就應該心生警惕。
比如瑛貴人之事,懷疑甄嬛就是非常合理的。
但是皇帝的後宮實在無人可用啊!
所以皇帝第一就錯在沒培養出一個能與甄嬛平起平坐的嬪妃。
第二錯就更明顯了,縱情聲色,不愛惜自己的身體,亂吃金丹,自作孽不可活。
甄嬛下藥只不過是加速雍正的si亡罷了。
劇裡甄嬛回宮後的拍攝順序是——
甄嬛先著手培植自己的勢力。
接著搞倒了自己的對手皇后娘娘和三阿哥。
接著雍正sha了果郡王,甄嬛對其起了殺心。
接著雍正開始亂吃丹藥放縱情慾。
最後雍正對雙生子起疑,甄嬛不得不sha他的時候已經萬事俱備。
當然,我們現實中未必能有這麼恰好的時機,但是這些情節告訴我們:一方面要注意壯大自己,另一方面要留心觀察敵人的動態,敵人若防守很嚴密就不要貿然出擊,等待敵人露出破綻時再動手是沒錯的。
就像《紅樓夢》裡探春說的:
若從外頭sha來一時是sha不死的,必須先從家裡自sha自滅起來,才能一敗塗地。
皇帝若不是自己不愛惜自己的身子,又老糊塗了,放棄了很多控制權,怎會讓甄嬛有機可乘?
來看看參與了「弒∣君」的都有誰?
甄嬛、葉瀾依、衛臨、蘇培盛。
先說葉瀾依。
正是在對待葉瀾依上,雍正違背了自由平等的原則,從而把自己推入了極度危險的境地。
雍正和別的嬪妃之間,大多還是能建立起一種「雖然不平等,好歹是契約」的關係。
雍正圖人家的才貌,人家圖雍正的富貴權勢,同時又被雍正的生sha大權所脅迫。
但是在葉瀾依這裡,統統失靈了。
首先是葉瀾依入宮,這就不是個自由選擇,你雍正又有什麼資格指責葉瀾依撕毀合同?
最後是雍正根本脅迫不到葉瀾依。
要建立起一種合作關係,首先是雙方都希望能從中獲益,其次是若有一方違約,就應該付出很嚴重的違約的代價。
這種正常的合作關係必然是出自於雙方的自由意志。
因為雍正是至高無上的皇帝,他就根本沒想到會有人不圖他也不怕他。
正是因為他被自己的身份地位蒙了心,才會迫使葉瀾依籤署了一份她根本不想履行的合同,從而禍及自身。
好吧,要求雍正想到葉瀾依竟敢弒∣君,確實有點兒難為他。
而衛臨是甄嬛一手培植起來的人,忠於甄嬛自然沒話可說。
下篇分析蘇培盛為什麼心甘情願配合甄嬛對付皇帝。
(圖/網絡)
一直一直
在文字的陪伴中傾訴一顆不曾叛離的心
堅信成長才是女人最終的歸宿
願你能在我的文字裡感受溫暖和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