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關注我,每天分享好故事。點個關注,交個朋友。創作不易,你的關注是我最大的動力。
唐僧是是個呆和尚,不僅表現在兒女情長上的呆,也表現在情商上的呆。
如果說唐僧辜負了女兒國王一片深情,抵擋住了蜘蛛精、琵琶精、玉兔精等一眾女妖的蠱惑,是因為修佛有成、不近女色、禪心大定的話,還算有情可原,但是他在與烏巢禪師的相遇中,短短幾句話就暴露了唐僧是個情商超低的呆和尚。
明知故問最惹人嫌。
唐僧明知道西天取經的路程是十萬八千裡,還要追著烏巢禪師不放,硬要問還有多遠,不說不讓走,還有比這更討厭的事嗎?
十萬八千裡的路程,觀音菩薩兩次當面講出,唐僧是知道的。
第一次是在唐太宗設立的講法大會上,觀音顯出法身,留下一張簡帖,上面清楚寫著——
「禮上大唐君,西方有妙文。程途十萬八千裡,大乘進殷勤。」
第二次是在孫悟空打殺了六賊,唐僧埋怨悟空後,悟空回花果山,觀音變成老婆婆的形象出現,說道——
「西方佛乃大雷音寺天竺國界,此去有十萬八千裡路。」
由此可以斷定,唐僧是明確知道西天取經的路程的。在遇到烏巢禪師之前,他已經走過的路程,他己也是算的很清楚。
在觀音禪院和金池長老聊天的過程中,唐僧自己詳細講述了一路走來的歷程——
「三藏道:『出長安邊界,有五千餘裡;過兩界山,收了一個小徒,一路來,行過西番哈咇國,經兩個月,又有五六千裡,才到了貴處。』」
總路程多少他知道了,走了多少,自己算的清清楚楚,等到遇到烏巢禪師的時候,唐僧卻連續三次詢問到靈山還有多遠。
「三藏再拜,請問西天大雷音寺還在那裡。」
「三藏殷勤致意,再回:『路途果有多遠?』」
「那禪師傳了經文,踏雲光,要上烏巢而去,被三藏又扯住奉告,定要問個西去的路程端的。」
最後烏巢禪師也沒有給他一個準確的說法,只能說烏巢禪師是個好脾氣的,且佛法高深,定力極強,如果是我,早就反手一個大耳光。走了多遠你自己心裡沒點數嗎?
不說當然有不說的道理,死纏爛打,情商太低。
烏巢禪師當然知道還有多遠的路,他不僅知道這些,還點破悟空和八戒的身世來歷,說八戒是野豬挑擔,悟空是老石猴,也因此引起了悟空的不滿,八戒還提到了烏巢禪師的能力,是可以曉得過去未來之事的,所以烏巢禪師可能不僅知道路程多遠,連整個取經計劃都知道也不足為奇。
但他為什麼不說呢,就是因為唐僧自己明知故問,是一種特別可氣也很可笑的態度。
首先烏巢禪師知道唐僧自己心裡是有數的,唐僧急於問路,無非是兩個原因,一方面他畏懼前途坎坷,恐日久年深,不能到達;另一方面,說明他心浮氣躁,對前路的不確定性充滿惶恐,急需有一個準確答案來安撫他的心靈。
在這種情況下,烏巢禪師當然要磨鍊唐僧的心智,讓他克服自己恐懼和雜念,直面困難。
在中國有句俗話叫做再一再二不可再三再四,問了兩次別人不說,定有不說的道理,還要第三次再問,不僅問了,沒答案就拉著不讓別人走,簡直是欠揍。
這裡就充分體現出了唐僧懦弱的性格特點,而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缺點,他的九九八十一難才有意義。師徒四人,每個人都有自己性格上的缺陷,正是因為他們在取經的路途上各自克服了自己的缺陷,才能最後取到真經,才算是超脫凡胎,證得金身。
如果他們本來就完美無缺,立地成佛就好了,還取什麼經,度什麼難?
我是,喜歡《西遊記》的朋友關注我,每天分享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