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和如懿的區別是什麼?

2020-09-04 姝玉瓷


如懿,是那個沒有變成惡龍的人。

觀眾很自然地會把《如懿傳》和《甄嬛傳》進行比較,因為它們出自同一個作者,人物、故事都有承接,且都是後宮故事。一比,得出的結論往往是《如懿傳》不如《甄嬛傳》遠矣。

不錯,看豆瓣評分,看收視率,看口碑,《如懿傳》都是遠遠不如《甄嬛傳》的。但是,有一樣《如懿傳》卻強於《甄嬛傳》,那便是立意。

《甄嬛傳》算是一部不錯的電視劇,我也看過大約三遍。但即便如此,依然很不喜歡劇中主角甄嬛。甄嬛是瑪麗蘇大女主,七竅玲瓏心,事事能為,人人皆愛。

但我不愛她的原因,是她既要權勢,又要愛情,嘴上卻自始至終說得好聽,說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

一旦自認為是天下人負我,就可負盡天下人。手上沾上鮮血後,還要無盡緬懷少年純白時,以為世事無常,蒼天負我。「天亡我,非戰之罪」。

真的如此嗎?呵呵。

如懿則不同,甄嬛想要的,她一開始就有。顯赫的家世,高貴的出身,青梅竹馬的愛情(這裡先按作者的說法假設她和男主那算是愛情吧)。

她的起點已是甄嬛一生的期盼和奮鬥。

《甄嬛傳》裡,皇帝問甄嬛是否喜歡杏花,甄嬛曾這麼回答:

杏花雖美,可結出的果子極酸。杏仁更是苦澀。若做人做事皆是開頭美好,而結局潦倒,又有何意義。倒不如像松柏,終年青翠,無花無果也就罷了。

甄嬛自然是以松柏自喻,自高身價。這個回答很機智,皇帝表示很滿意。但事實證明,她的命運和杏花更像。

而杏花的比喻,用來說如懿更為合適。

她高開低走,一路被陷害、被誤解。冷宮、禁足、孩子被害、險些被廢,幾乎如家常便飯。在此期間,她始終握持著對方的一句「你放心」,想要以此抵禦漫天風雪。

世事滄桑,風波險惡。被冤枉、被廢、被關押,她沒有心死。

被冷落、被忽視,對方對他人中年情重,老房子著火,她沒有心死。

直到時光消磨盡對方少年時眼角眉梢的愛意,他看她的眼神再無相憐,而是厭棄,她心死了。

從青梅竹馬到相看兩厭,是太多中國式婚姻的命運,多少年、多少人也這樣熬過來了。

相看兩厭久了,似乎還生出幾分難分難捨。百年撒手後,在外人眼中也算是謀了個白頭偕老。

但是如懿不要。

在劇中,她登上過三次城樓。

第一次,她是外眷。拿了千裡鏡來城樓上戲耍。

彼時男主看她的時候眼中有星星,而她知道自己年輕、美好、被愛,唯一的煩惱在於要不要推卻一番再接受。

此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次,她是剛結束三年冷宮生涯的宮妃。脫了麻布衣服,戴上滿頭珠翠,穿上接近明黃色的衣服和披風,一步一步登上城樓,傲然獨立,目光泠泠,似乎要大殺四方。

這時,她的心死了一半,另一半還等著愛人再低頭來暖,以為這樣就可把歲月的刀斧印撫平,再做一場破鏡重圓的夢。

此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次,她是行將就木、位置尷尬的皇后。在生命的最後一天,她拖著病軀登上城樓。

身如已灰之木,心如不系之舟。愛恨都成昨日,只想再溫一次年少舊夢,但不再是夢中人,而是隔簾看月,雖影影綽綽,卻前所未有地透徹。

此時,看山還是山,看山還是水。

屠龍的少年變成惡龍,是大多數故事的結局。

甄嬛失去了初心,得到了權勢。

她作為萬千之尊的太后,扶著宮女的手,穿著錦衣,踩在敗者的屍體上,傷感地說:人間不值得,其實我只想要愛情。

你信嗎?

其實我們自己,還不是往往墮入這樣的命運?

少年時我們想要夢想,想要愛情,討厭那些無趣的成年人,那些浪漫的事,他們懂個鬼!但是長大後,我們往往只說工資房價二胎早教學區房。偶爾有人不過這樣的生活,我們掩著羨慕恨恨地說:他真「行」!

初心如此珍貴,但是你真的願意付出代價嗎?

如懿為了初心,付出了所有代價。而彈幕出現最多的一句話是:這樣沒用的女主,她怎麼還不趕緊死?

如懿在這個設置為「與人鬥其樂無窮」的後宮裡,有沒有自保的能力?

她完全有,只是不願意用,有所為,有所不為。

印象中,她只出過三次手。

第一次,在冷宮中被害得要死了,皇帝也看不下去了,就著這個機會,如懿給自己下了輕量砒霜,成功出冷宮。

第二次,被嘉貴妃誣陷與旁人有私情,證據是一封極其像她筆跡的約會信,她只模仿了一次皇帝的筆跡,就得到了洗脫嫌疑的機會。

第三次,被令妃害得死了兩個兒子、一個義子、半個自己,才開始出手反擊,人在禁足中,就扳倒了令妃。

她不是合格的「大女主「,觀眾看《如懿傳》感覺很憋屈,為什麼每次都被害得快死了才出手?

我也不是沒在心裡暗暗吐槽過。但對比甄嬛,可以看出高下。

如懿的能力不弱於甄嬛,但命運如此悲慘,是因為她的底線遠遠高於甄嬛。且她的底線,從未變過。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哪有那麼多不得已,不過是你心氣高,底線低,對這個世界是否會好不在意。

如懿至始至終看得清,而且在意。非不能也,是不為也。

劇中有若干鏡頭,倒讓我有些感觸。譬如金玉妍死後,如懿捻起那片飄飛的羽毛,輕輕鬆開,任其落入火盆。

譬如自以為和男主情分不同的她,聽說男主讓容嬪享受自己以前獨一份的同入畫像的待遇,「哦」了一聲,表面淡淡的,雨中回宮,行至門檻前時,忽然失神停頓,仿佛不堪重負,無法舉步。

世事啊,如此輕,如此重,而我們卻在苛責那個沒有變成惡龍的人。

她的初心,難道不是千萬人的初心嗎?


作者:聶飛瓊 南京大學 文學博士

相關焦點

  • 如懿傳:甄嬛和如懿離開時的機關算盡令人嘆服
    《甄嬛傳》和《如懿傳》這兩部作品的作者是同一個人,而且它們所講的故事也是有銜接的,所以在很多細節處理上就會有相似的地方。比如,兩部劇的女主角都曾被迫離開過,如懿被打進了冷宮,甄嬛自請出宮去了甘露寺。這兩次離開是女主心性發生變化的轉折點,而她們離開時的心態也有相同的地方,很打動我!
  • 如懿沒有甄嬛精明,但如懿的境界比甄嬛更高
    雖然如懿沒有甄嬛精明,甚至有人認為如懿比甄嬛蠢,因為如懿的結局比甄嬛慘,如懿把一手好牌打爛,把自己弄成一個悲劇。但我認為如懿的境界比甄嬛更高,我更喜歡如懿,更佩服如懿。我認為,甄嬛的境界很容易達到,而如懿的境界少有人達到。如懿和甄嬛有三處不同,這些如懿和甄嬛不同之處就是我認為如懿比甄嬛做人境界高的原因。
  • 細品《如懿傳》3:甄嬛賜名如懿
    如懿太后為青櫻賜名如懿,斬斷舊過,祈取新福。一來是心疼青櫻痛失親人,二來不滿甄嬛的跋扈囂張,三來也是為了給自己爭取更多的主動權,所以弘曆提議修葺太后專屬的慈寧宮,讓甄嬛先待在壽康宮和太妃們擠在一起,給甄嬛一個下馬威。
  • 甄嬛與如懿,到底是蘭因絮果苦?還是宛宛類卿苦?
    說起看過的清宮劇,《甄嬛傳》和《如懿傳》都深得大家的喜歡,在清朝那個年代,甄嬛和如懿都演繹出了她們的深情和故事。有人說,《甄嬛傳》講得更多是宮鬥;而《如懿傳》更多歌頌了女性對於愛情和家庭的嚮往和珍惜,也透著許多悲劇色彩。所以網上常常有人議論,到底是甄嬛的「莞莞類卿」更苦一些,還是如懿的「蘭因絮果」更讓人心痛呢?
  • 甄嬛一番話就註定了如懿的結局
    鈕祜祿·甄嬛(鄔君梅 飾)那,如懿問太后當年自己有沒有想當皇后的心思,太后回答道:「我這一生沒有當過皇后,但是不可能沒想過後位,但哀家從來沒有真正在意過後位,更沒有執念於君心,因為君心是這世上最難揣摩最難把握的東西,也是最不可信任的東西。
  • 甄嬛還是甄嬛,但為啥甄嬛傳和如懿傳裡的甄嬛性格差距那麼大?
    《甄嬛傳》和《如懿傳》互為姊妹篇,而且兩部劇都有比較不錯的收視率,所以想必大家也是非常熟悉的。但是詳細一些細心的小夥伴會發現,兩部劇中的甄嬛在性格上是有一定的差異,而很多人對導致這種差異的原因也是比較好奇的,所以小編就根據自己的感覺來分析一下這裡面的原因。
  • 如懿傳:從如懿的一敗塗地,看太后婆婆的「與時俱進」有多正確
    「初心派」一直在盛讚如懿的「圓滿」和「實現自我」,仿佛她死得很「如意」,只是她這一路向死而行,踩踏的是多少身邊人的屍骨鮮血?足印朵朵鮮紅,恰似彼岸花瑰麗綻放,卻掩不住丟盔棄甲遍體鱗傷的狼狽。一敗塗地,何言圓滿?自欺欺人罷了!
  • 《如懿傳》:別拿如懿和甄嬛比,她和沈眉莊才是一類人
    人們總是習慣性的拿《甄嬛傳》和《如懿傳》作對比。刷了很多遍《如懿傳》,越往後看,越覺得如懿像極了《甄嬛傳》裡的一個人,但她不是甄嬛,而是沈眉莊。她們一個端莊大方,一個天性愛自由。一個愛菊的志氣,一個愛梅的傲骨。
  • 白蕊姬與如懿無冤無仇,為何卻借藥膏陷害如懿呢?甄嬛好手段
    白蕊姬與如懿無冤無仇,為何卻借藥膏陷害如懿呢?甄嬛好手段白蕊姬是宮廷大劇《如懿傳》中的角色,她原本是一個低微的樂妓,因為長得有幾分姿色被皇帝看重封了貴人。更是誣陷如懿要害她,白蕊姬與如懿無冤無仇,她為何要借藥膏之事陷害如懿呢?
  • 甄嬛不會放過宜修,卻放過了如懿,這是為何呢?
    甄嬛不會放過宜修,卻放過了如懿,這是為何呢?《如懿傳》是《甄嬛傳》的續篇,它延續了上一代人的故事,但感情色彩卻截然不同。兩部劇都是大型宮鬥劇,都說三個女人一臺戲,後宮佳麗三千人,自然是天天都有好戲看。東家與西家有怨,南面與北面有仇,這在宮中是非常常見的,妃子們表面一團和氣,背地裡卻是勾心鬥角,作為上一屆的宮鬥冠軍甄嬛,自然是不會放過她的死對頭宜修的。成王敗寇,宜修不得不死,可為何甄嬛不放過宜修,卻放過了她的侄女如懿呢?
  • 《如懿傳》中,如懿心機謀略不輸甄嬛,為何沒有當上太后?
    《如懿傳》中,如懿心機謀略不輸甄嬛,為何沒有當上太后?《如懿傳》中如懿幾乎沒有算計過他人,但在劇中細節中,我們可以看到如懿的心機和謀略並不輸甄嬛,那為何如懿沒有當上太后呢?其實主要是因為如懿和甄嬛的追求不一樣,如懿追求的是一顆真心,想要一生一世一雙人,而甄嬛則很明白,在皇家裡,感情都是虛無縹緲的東西,只有把握在自己手裡的,才是可靠的,所以她可以為了權勢而放棄愛情,但如懿卻不能。
  • 把如懿和意歡細細捋了一遍後,我更喜歡甄嬛了
    《如懿傳》,原著兩遍劇兩遍,越看越憋屈,恨不能拿個勺子好好刮一刮如懿們的戀愛腦!,因為如懿的眼睛是乾淨的,因為如懿和她一樣,對皇帝真情真意沒有貪慾。對於君心,如懿比意歡多看到一點,因此也比意歡多一點清醒,只多一點點而已,遠遠不足以從量變到達質變。
  • 如懿傳:如懿明知甄嬛害了她姑母,為何還要一直討好她呢?
    如懿傳:如懿明知甄嬛害了她姑母,為何還要一直討好她呢?如懿的一生就是一個悲劇,她的經歷告訴我們,即便是再深的感情也少不了去經營,人在某些時候也要學會變通。如懿出身於烏拉那拉家族,這也是當時的大家族,她的姑母是先帝的皇后,母儀天下,雖說烏拉那拉氏一族在前朝沒有什麼勢力,但在後宮可是連著出過太后皇后的,如懿也被寄予厚望。
  • 甄嬛的同一句話,在《甄嬛傳》和《如懿傳》裡卻是兩種不同心境
    我們都知道流瀲紫的小說《甄嬛傳》和《如懿傳》是姊妹篇,《甄嬛傳》結尾的很多情節是《如懿傳》的開端。大概是因為主角不同,很多角色的人設有些變換。比如青櫻,烏拉那拉宜修的親侄女。那年,皇后宜修的養子三阿哥選妃,青櫻也在選秀之列。
  • 《如懿傳》和《甄嬛傳》的差距在哪裡?
    皇上帶華妃騎馬,起碼包容華妃的小性子,給她送滿宮獨一份的香料,用的任何東西都能和皇后平分秋色,甚至比皇后的還尊貴。管理後宮的權力也給她,重用她的家人。宜搜過慣了苦日子,四大爺給她一點甜她就感動的不得了。何況一開始在純元沒來的時候他們是真甜,四大爺對她是真的好。結果……如懿為什麼看上了渣龍我一直沒想明白。
  • 如懿雖然早逝,但是她卻比一直活到最後的甄嬛幸運的多
    現在,烏拉那拉氏·如懿為了與皇帝乾隆的情分,坐在皇后的位置。,可是,現在的如懿那還是從前的那個青櫻。如懿她這個皇后做的盡力了雖然後面海蘭她們在乾隆面前揭穿了魏嬿婉的真面目,魏嬿婉也得到了應有的懲罰。可是沒過多久如懿就去世了。
  • 《如懿傳》:如懿的一生都顯得有些「不合時宜」
    如果說《甄嬛傳》是在談「愛戀」,那麼《如懿傳》是在談「婚姻」。《如懿傳》的整體格調是灰暗的,如懿的一生都顯得有些「不合時宜」。她添居妃位,卻因為所謂的「保護」和客觀因素,而沒有妃位該有的榮寵。如果說甄嬛在入宮初期還算是隨心了一陣,那如懿的宮廷生活,從一開始就伴隨著家族,性命,榮辱與自我信念的牽絆。
  • 如懿為什麼斷髮?甄嬛最後為什麼要選擇果郡王?原劇中早有答案
    雖然都是流瀲紫的作品,但甄嬛和如懿這兩個女性角色,卻完完全全的不同。可如懿不同,如懿的臺詞裡,出現最多的,是她和少年弘曆的定情詩:"牆頭馬上遙相顧,一見知君即斷腸。"如懿是一個有些單純,且極度理想化的女人,她想要的,從來都不是至尊的位置,而是願得一心人的情意。
  • 都被女主所救,為何海蘭成了如懿的天使,安陵容卻成了甄嬛的惡魔
    後來的海蘭,堅守初心,與如懿互相扶持一路守護,成為如懿的小天使。而安陵容,拋棄了初心,與甄嬛友情破裂,幾度傷害甄嬛,成為甄嬛的大惡魔。對於曾經幫助過自己的女主,究竟是什麼,才導致了她們二人選擇了截然相反的「報恩」方式?
  • 如懿傳和甄嬛傳同為流瀲紫的大作,為什麼如懿傳不如甄嬛傳叫好
    最不討觀眾緣的地方吧:女主的性格:我相信如懿處理事情的方式是大部分人無法感到共鳴的主要原因。如懿可以為了別人搞一石三鳥之類的計劃,到了自己頭上就是各种放棄各種忍讓,到了絕境才知道反撲;和後期復仇的甄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