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年間,四川瀘州有一個小鎮,屬於當時的裡仁鄉,這座小鎮因為臨江又有碼頭,所以一直以來人來人往絡繹不絕,別看小來來往往的人可是真不少。
其中跑碼頭賣藝的人也會在此撂地做做生意。但是瀘州人談是扯把子,跟後來的吹牛不是一個意思,其實是打把賣藝的意思。
有天來了,一個江湖班子,帶到碼頭上,表演節目,可節目表演精彩程度雖然還可以,但是因為這裡人見怪不怪,也沒有太多喝彩和打賞,這個班主有點慌了,心想,我跑了那麼多地方,沒想到到了瀘州羅漢場還失了面子,可不行。於是他想了一個主意。
鑼鼓敲了一通說:各位瀘州的鄉親父老,兄弟我們幾天江湖路遠,來到貴地,雖然本領有限,但是有一身蠻力。不知道貴地是不是高人云集,我們這點東西看不上,這樣嘛,如果當地有絕活高人可以來顯示一下,也讓我開開眼界,要是沒得,那只能說貴的,還是見得少了。
他這句話就是諷刺瀘州人沒見過東西,不懂得欣賞。隨著這時人群中走出來一賣油老者,賣油老者說:「瀘州人見沒見過世面不要緊,但是你要找回絕活的人,本人便是。」
眾人說:「那請你老輩子表演一下。」
賣油老頭說:「行呀!就馬上從賣油擔裡拿出一隻小口油瓶,在上面放好枚銅鈿。然後,拿起油提,打出桶裡的菜油,根本不用油漏鬥,就朝小口瓶倒去。菜油似一條細線通過銅鈿眼流進了瓶裡。油瓶灌滿了拿銅鈿一看細細的銅鈿眼周圍竟連一點半星的菜油也未沾邊。眾人看了翹起大拇指,連說:「好,真是絕活啊。」
老者笑笑不說話,正要看這個誇口的外地班主怎麼接招,這是一個屠夫模樣的人大喝一聲說:「讓開」,原來它背了一大爿豬肉,他叫班主脫去上衣臥在地上,把這一大爿豬肉放在這班主背上,然後問大家「要割多少?」
有人說了一個數字三斤二兩五錢,只見屠夫兩手各搶起肉斧和菜刀,「切」一下,砍將下去,又順勢向前一推,那一刀肉齊整地滾向一邊,根本用不著再來第二刀。班主身上,毫毛未損,一稱斤量,不多不少。眾人看了之後,無不目瞪口杲,免不了對這位屠夫報以一番褒獎,說此絕活誰也無法比擬的了。
這時誇海口的班主已經有點待不住了。誰知在讚揚聲中,有個身穿粗布衣衫的大漢,從那邊角落裡不動聲色地過來,似乎根本不把表演者放在眼裡。
此人原來是位泥水匠,屠夫有點面熟,一見便上前拱手道:「老兄難道也有什麼絕招,不妨當眾比試比試。」眾人這時也湊熱鬧,紛紛說:「對,有本事的都拿出來瞧一瞧,看誰高一手!」話音未落,只見這位泥水匠離開人群,牽來了ー匹高頭大馬。他騎在馬上,彬彬有禮地對大夥說:「在下沒有什麼本事,只不過因為作泥水活多年,舞瓦弄磚還能對付一下。」說完,只見他兩腿正夾,馬象離弦的箭一樣,向前飛奔而去。說時遲,那時快,那馬上的人已伸手將沿街房子上的第一楞瓦片抽出一張,又迅速插進了第二楞。儘管馬兒跑得飛快,泥水匠卻這樣一抽一插,楞楞不漏。而且,抽插瓦片,按工藝標準放好,毫不含糊,更無損壞。
當泥水匠騎馬返阿時,眾人如同夢中初醒,還沒弄清是怎麼回事呢。於是連聲喊道:「太厲害了」。
這個班主完全被震住了,連忙給這三個人賠禮道歉,賣油老者、屠夫、泥水匠三人趕緊扶起他,說班主,你表演節目不是不精彩,只是我們這個地方來賣藝得多,高手也見了不少,這幾下我們這裡人見得多,要是絕招本事,我們算啥子,所強中自有強中手,天底下三百六十行,是行行出狀元,要想一鳴驚人,還得不斷又創新和高招才行。
班主慚愧地低下頭,以後再也沒來此地賣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