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於2019年上映,豆瓣評分8.3分,改編自玖月晞小說《少年的你,如此美麗》,榮獲第3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入圍柏林國際電影節,躋身2019國產電影票房前十。
影片主要講述了一群正要參加高考的高三學生,本應該努力衝刺的時候,卻因為霸凌事件的發生,讓一個名叫胡小蝶的女孩輕生自殺,同班的陳念是唯一一個同情她的人。當她脫下自己的衣服蓋住胡小蝶的臉時,就註定了她將是下一個被霸凌的對象。
陳念在面對魏萊的霸凌下不堪其辱,一次偶然的邂逅,讓她認識了小北。陳念請求小北保護她,兩人在不知不覺中產生了真摯的感情。本以為熬過高考就結束了,最後卻發現魏萊被人殺害了,陳念成了嫌疑人,小北為了保護她承擔了所有罪責,但最終陳念勇敢的站了出來,終於他們的關係不再需要躲避人群,少年歸來終於有了最初的模樣。
近幾年以校園為題材的電影如雨後春筍,《少年的你》能夠如此成功,是因為它獨闢蹊徑,把青少年題材與現實主義題材相結合,通過以小見大的方式,從成人視角反思青少年成長困境的成因,向我們展示了未成年人成長之路的不易。
那些口蜜腹劍,暗藏禍心的壞小孩,看似無公害。實際上對於未成年人而言就像是一把刀子,殺人不見血。聚焦高考升學壓力之下,原生家庭教育的缺失,校園霸凌等社會現象的出現,正在摧毀著一個又一個的孩子。讓我們一起探討青少年在道德邊界心理表現出來的複雜性,暴露出人性最深處的情感,以及對人文情懷的審視。
本文我將從影片之所以能帶給我們震撼的的取材方式,以及那些施暴者的內心世界,同時一起探討面對暴力者我們應該如何去做。
「沒有任何事情比高考更重要。」
「高考決定命運。」
陳念的認知世界就是考到北京變成一個大人,這其實也是家長們給子女灌輸的思想。只有通過高考才可以改變命運,這句話一直代表著應試教育下的最高權威。
「胡小蝶自殺,和我有什麼關係啊!」
「胡小蝶死了不好嗎?」
魏萊一直聯合其他同學欺凌胡小蝶,胡小蝶最終不堪欺辱選擇了自殺,緊接著她把下一個目標對準了陳念。一個孩子為什麼能變成這樣,後來我們才知道,魏萊雖然成績優異但她是個復讀生,只因為第一年沒有發揮好,父親已經一年沒有和她講過話。
魏萊欺凌別人固然可惡,但導致她變得冷血無情的,其實正是家長的冷漠和學校的無視。這樣冷酷又毫無愧疚感的話語從一個孩子的嘴裡說出來,卻讓我們猶如利劍直擊心臟。
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導致其心理被極度扭曲,魏萊一直在努力的得到父母的關注,但是得到的都是冷漠的態度。終於在家庭中受到的「欺凌」,讓魏萊成為校園中的暴力者,以尋求心理的平衡。
魏萊十分可惡,更可惡的是打著對子女好的旗號,逼著他們快速成長,方式卻是如此的無情和決絕的家長們。也許,這樣的事件就發生在我們身邊,你的孩子正因為缺少關懷而變得冷漠無情,這樣的結果不單是傷害別人更是摧毀他自己。
在《少年的你》這部電影反映出,校園霸凌題材的電影在努力探求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向更多的家長展現了孩子的內心世界,他們在面臨繁重的學習還要不斷的挑戰心理壓力,越是這個時期越需要家長的關心和陪伴。
影片中小北是一個小混混,他13歲就開始獨立生活,父親拋棄了他和母親,母親最終也跟人跑了。不得已他只能給人做打手,經常被人打得遍體鱗傷。他和陳念相遇時正在遭受著毆打,陳念救了他,陳念是第一個問小北疼不疼的人。
只是一句最普通的關心,卻從來沒有人和小北說,可見他是多麼的孤單和寂寞。他願意幫助陳念,也是從這句話開始的,本來他的工作是每天打打殺殺,根本沒有保護過別人,但在陳念這裡,他找到了歸屬感。
不論是陳念、小北還是魏萊,他們都是孩子,卻擁有比成人更大的壓力。壓力之下,有的人選擇隱忍,例如胡小蝶,有的人選擇反抗,例如魏萊,但是他們的方式都是錯誤的,不論是一味的隱忍不言最終選擇放棄還是將自己的痛苦轉移到其他人身上,這本身就是一種欺凌。
影片以小視角看大環境,最成功的一點就是告訴我們所有人,這一切離我們不遠,甚至正在我們的身邊發生著。那些被欺凌的孩子正在等待著救援,那些迷失的孩子正在等著我們規勸,如果每位家長都可以多關注一下孩子,學校能夠給予正確輔導而不是單以成績論天下,那麼我相信這樣的悲劇一定會越來越少,少年們最終才會收穫真正的成長。
同理心(Empathy)是一個心理學概念,可以理解為&34;。如同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說的換位思考,將心比心,就是指要有同理心,是指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別人的感受,理解別人的想法和狀態,被別人的情緒感染做出反應。
Brené Brown有一個關於同理心的演講—《同理心的力量》,提到了同理心的四種特質:
魏萊是復讀生,胡小蝶也是復讀生,她們都是帶著父母的使命頂著巨大壓力的人,本應該惺惺相惜,但是魏萊卻將魔爪伸向了這個比她還脆弱的女孩。正是因為她不懂得換位思考,最終逼死了胡小蝶,也毀了自己的一生。
陳念的媽媽沒有正式工作,為了攢錢給陳念讀大學,靠著倒賣面膜為生,因為沒本錢借了不少的錢。陳念班級的群裡出現了跟媽媽要債的大字報,同學們的評論更是不堪入目,這讓陳念的內心遭受了巨大的打擊。
魏萊是陳念不小心推下臺階的,當魏萊跪著請求陳念不要報警時,陳念已經答應了,只是表明自己不會原諒她。而魏萊知道陳念同意後,不忘刺激她自己要考北大,她明明知道陳念一心想考到北京,這份刺激才使得她用力過猛讓魏萊摔死了。
胡小蝶把自己受欺凌的事告訴了陳念,問她為什麼不能幫幫自己。後來胡小蝶死了,陳念最終選擇報警,因為她想起了胡小蝶的話,她現在可以幫到的就是將真相說出來。但如果胡小蝶能更勇敢一點告訴老師、家長或者警察,那麼她的死也許就可以避免了。
胡小蝶因長期受到魏萊等人的欺凌而跳樓自殺,而陳念選擇默默忍受,只想順利的通過高考,逃離這個是非之地,擺脫這些噩夢。她們都是霸凌的受害者,只不過一個內心脆弱,一個全靠硬撐,試想如果沒有小北的出現,陳念會不會成為下一個胡小蝶呢。
「一個壓力重重的疾風驟雨時期」 ,而就是在這樣一個重壓時期,被欺凌者的重壓又多了一重,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G·斯利坦·霍爾
魏萊的死並非是陳念出於報復,而是她將陳念內心的唯一支撐都打破了。她的隱忍,無非就是為了可以體面的離開,她不想再見到魏萊,魏萊卻偏要用她最看重的東西刺激她,當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落下來,陳念反抗了,她失手將魏萊推下了臺階。
如果魏萊能夠適可而止,在得到陳念的肯定後化幹戈為玉帛,那麼這場災難就可以避免。魏萊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同理心,她自己復讀感覺羞愧和壓力大,卻看不到胡小蝶和她擁有一樣的處境。她看到比自己成績好的陳念想到的不是向她看齊而是拉她下水,說白了,魏萊的認知裡沒有感同身受,她的所作所為都是在發洩。
缺乏同理心的人,對於自己的未來發展是沒有任何幫助的,對於那些被她欺凌過的人而言,簡直是災難甚至是毀滅。
人性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沒有人可以說得清楚。——東野圭吾
《少年的你》中我們看到的是滿滿地人性,孩子不像孩子,家長不像家長。但我們只能不斷地去試著解讀人性,解讀愛與恨。
影片結合了現實的犀利結合紀錄片般寫實風格,給了我們每個人重重一拳,赤裸裸地展示了校園暴力的惡果。
通過對高三學生這個特殊的群體向我們展示了理想中的少年模樣和現實中的巨大反差,從而喚醒更多人重視孩子的成長問題,這既是個人的反思更是整個社會的反思。
陳念經過第一次報警,讓她感覺到失望,欺凌胡小蝶的人不僅沒有受到處罰反而更加瘋狂的欺凌她。當她第二次面臨危險時,他報過警卻沒有在最快的時間內得到保護,這讓她徹底喪失了對法律的依賴。
她請求小北保護她,兩個少年的相互依存,讓我們看到的不是友誼溫存而是世態炎涼。一個孩子在保護另一個孩子,這是多大的諷刺。
所以,最終他們沒能處理好一切,陳念失手推了魏萊,她因為過失殺人判了刑。
也許這一切本可以避免,尹坊一直在保護陳念,只是陳念選擇了質疑,但最終還是尹坊解救了她。
所以說,面對校園霸凌問題,千萬不要選擇隱忍,學習是重要,更重要的是生命,這裡值得所有人去深思。
胡小蝶的悲劇不僅沒有讓魏萊害怕而收手,反而將下一個目標對準陳念。電影中陳念、 胡小蝶遭受的校園欺凌與現實緊密相關,甚至可以說是現實的現場表演。
魏萊等人的長期欺凌,讓受害者脆弱的心一次次被暴力衝刷著,不僅身體承受著傷痛,而且心理也承受著來自她們的語言凌辱,最終胡小蝶死於這些重壓之下,陳念走向了犯罪。
沒有人有權利對別人言語暴力,拳打腳踢,更沒有人願意一直隱忍。影片告訴我們,欺人者必受其罰,不是不到時候未到。
魏萊的結局就是最好的說明,她一次又一次玩火,最終燒毀了自己。這裡有著因果循環的道理,對於那些施暴者就是最好的警告。
因此,家長需要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學校不單要加強學習更要注重學生的心理素質。社會應當給予未成年孩子應有的保護和管控。只有這樣,類似於電影裡的情節才有可能遠離我們的生活。
《少年的你》這部影片給我的觸動很深,無論是內容上的打破常規還是題材上都給了深刻的啟發。
陳念與小北的情感中所表現的「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看似天真,卻是他們心中最堅實的堡壘。卻也是我們心中最痛的刺,孩子應當受到了應有的保護,這本不該是他們自己的責任。
陳念自首服刑擺脫心靈困境與小北純真的少年熱血,形成了一種理性救贖。這才是青春應有的模樣,可能殘缺,但真誠。受過傷,流過淚,卻始終堅持自我。
我相信每個人都會為擁有這樣有力量的正面教材而感到欣慰,因為,我們都曾年少,並且,絕不服老!
向前衝,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