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層士兵,他們不過是《戰爭》裡消極的參與者

2020-09-25 森林有隻窩窩兔

士兵出現在戰壕和彈坑裡,但不是悲壯英勇,而是身不由己。掌握權力的人擺布著他們的命運,有的人雖然躲過炮彈而僥倖存活,卻無法修復被精神和傷痛摧毀的心身。

我們時常能在文學作品中讀到戰爭的榮光:士兵英勇無畏、衝鋒陷陣或悲壯激昂。

那麼在我們看不見的背後,戰爭裡還有什麼呢?

士兵在戰壕裡的恐懼和緊張,補給短缺時的饑寒交迫,藥品匱乏的野戰醫院,在皮膚上繁衍生息的蝨子等等,這些都是紀實小說《戰爭》中赤裸裸的描寫。

《戰爭》的背景是1914年的&34;時期,由德國作家路德維西·雷恩(原名:阿諾德·弗裡德裡希·菲特·馮·戈爾森瑙)所著,他生於貴族世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曾是最前線的一名中尉。

因此,親眼見證了戰爭的殘酷和士兵的命如螻蟻后,雷恩對戰爭的本質有了更深刻的感受,這促使他在&34;後創作了充滿反戰思想的《戰爭》和續篇《戰後》。

當法西斯主義在義大利崛起後,雷恩在1928年毅然加入了德國共產黨,他放棄了自己的貴族身份,並以《戰爭》主人公&34;這名字作為自己的新名字,開始新的人生。

《戰爭》並不高歌頌德,也沒有英雄豪傑。只記載底層士兵在戰場的日常:步行趕路、偵察、搭帳篷、吃飯、受傷和槍戰等等。

寫實的敘事方式讓人讀起來會覺得有些沉悶,但正因為這般不加修飾的寫法,才還原了當時真實的前線生活。

所以《戰爭》不僅是一部冷靜的紀實小說,還具有令人反思的警世意義:

戰爭不是什麼榮耀輝煌的存在,尤其對於底層參戰者而言,戰爭是無情、無趣和荒謬的——沒有所謂的英勇無畏,不過是在死亡邊緣求存。

01、當現實衝破幻想,他們才明白戰爭是多麼讓人窒息

1914年,為了對法作戰,德國軍隊毫無預兆地進入中立國家比利時境內。

當新兵準備出發時,所有人都歡喜鼓舞,叫囂著&34;;

當火車經過萊茵河時,士兵高歌《守衛萊茵》,那時的&34;,認為沒經歷過戰爭的青春,是一件糟糕的事。

這時的他們還未見過戰場的真實模樣,不知死亡簡單得只要一顆子彈穿腦而過,不知物質匱乏得需要扒下死人的衣服,不知前線和後方的矛盾會讓夥伴死於非命。

他們不知道的事太多了,用率真得近乎天真的熱忱去報效祖國,然而隨著深入戰區的所見所聞,所有人的精神都逐漸崩潰。

默茲河之戰勝利後,&34;對戰爭終於有了恐懼和質疑:我有個英雄夢,但終於迎來自己的第一場戰爭時,我聽到槍聲的第一反應卻是躲在房子後面。

&34;逐漸清楚了戰爭的真面目,開始害怕生病和受傷,但命運不由自己作主,所有人都被捲入戰爭中。

&34;

像蛇,雖然是冷血動物,卻無法掩蓋它象徵著生命;像火流,戰火後依然焰光斑駁的村莊,從視覺上就有了強烈的生死對比。

他們每天都走在混著灰土和汗臭的塵霾中,途經的村莊到處是死人,而將死的傷員,時常有些微弱的喘息聲隨風飄過,死亡的氣息無處不在。

質樸而真實的描寫,讓我們隔著文字都能感受到行軍的壓抑和疲累,所以每當讀到戰地廚房出沒,&34;時,我不得不認為,那大概是士兵能享受到的最好時光。

02、士兵之間的互助扶持,是戰爭中為數不多的溫情

士兵會從死者身上獲取武器,這就是現代戰爭的殘酷與真實。

拿走武器時,士兵的心情必定是複雜的,從一開始的難過不忍,到最後的司空見慣;所以他們會把殘存的善意和悲憫,都投射到身邊的戰友身上,哪怕再小的幫助,也是一股暖流。

好比「我」與法比安要去村子裡偵察,戰友珍珠追出來,悄悄給了「我」一塊溫熱的煮豬肉;那一刻,不只是裝在軍用杯裡的那塊肉溫暖了我,還有一股被人惦記的關心溫暖了我。

後來,我遇上一個萍水相逢的年輕小夥,當&34;受傷的腳在行駛的卡車上無處安放時,他瞧見了,便靠另一邊坐下,把我受傷的腳放到他的大腿上——因為他的善良,我的身心都舒服多了。

還有善良又包容的法比安,當他發現擔架兵衛斯畏敵逃跑後,氣憤的他冷靜後,還是選擇一筆勾銷;並且讓&34;當證人,幫助衛斯免去面對軍事法庭的審判——否則那將是衛斯一生的恥辱。

因為法比安清醒地知道&34;對一個人的重要性,&34;若恥辱地活著,那將會是生不如死。

「我們給死去的士兵挖了一個坑。」恩斯特說,&34;

法比安轉過身去:&34;

對陣亡的士兵而言,若無法回到故鄉,那麼幫他們入土為安,無疑是最體面最貼心的做法。

面對此情此景,法比安默然了,或許身為長官的他,確實該在下葬時說些緬懷戰友的悼詞和鼓舞士氣的言論,但他選擇不說,這正是因為心懷慈悲。

士兵每天都在風餐露宿和高度戒備裡消耗自己,可再多的疲累,都無法抵消戰爭的可怕,它就像一個無盡的黑夜,所以在這樣的無望裡,唯有戰友之間的情誼能聊以慰藉。

03、沒有人能獨善其身,才是戰爭下的真實人生

&34;

戰友拉姆認為人生該是直奔目標而去的,雖然偶爾有阻礙,但不該是&34;掰彎了他們人生的方向——可實際上,戰爭不僅改變了各個國家的地位,甚至波及所有國民,迅速地把他們的人生重新洗牌。

從個人來看,發生在&34;身上最直接的變化,就是家庭地位提升了:不僅母親親吻了我,嫂子和我握手,還讓我住進家中最尊貴的房間。

能活著回家,被提拔為中士,還獲得兩次鐵十字勳章,這些無疑都是我的榮耀。

所以母親迫切地讓我說說戰場上的事,我雖然害怕舊事重提,但一說起來卻滔滔不絕——曾經的苦痛都化作可炫耀吹噓的資本,滿足了我片刻的虛榮心。

從群體來看,生活在遠離戰場的人們也沒有安穩靜好——最好的物質都提供到戰爭中,所有人都因戰爭的需求而扮演著新角色。

如信差的工作量大增,士兵與親人之間的往返信件,在1914年,德軍每天都要收發九百九十萬封信件。

還有應運而生的各種新產業,看似與戰爭關係不大,但確實都是為了服務戰爭,其中蓬勃發展的&34;就是如此——為了滿足在法國作戰的印度部隊,後方每月需要提供一萬隻山羊。

然而,伴隨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的工廠,還有一波接一波的工人罷工或失業浪潮,讓有的人一夜暴富,有的人一貧如洗。

戰爭的影響是持續蔓延的,無聊士兵還是平民,誰都不能獨善其身

如果滿目瘡痍的「戰爭」是個會哭泣的巨人,那麼在這條歷時四年的長河裡,流淌著的就是巨人的血與淚。

小結:

在小說裡,雷恩幾乎沒有直接描寫與敵人的搏鬥。

只是以槍聲炮火為背景,告知讀者此刻正處於雙方撕殺的生死之際,或正處於危機四伏的潛伏時刻,克制地沒有渲染主觀感受,僅用文字來讓我們發掘真相:

士兵在戰壕中的生活讓人細思恐極:他們似乎沒有過去,也不會有將來。

所以雷恩把目光聚焦在底層士兵身上——剝下戰爭表面的榮耀,讓所有人正視它的本質。

而《戰爭》的結局,就把士兵的&34;和&34;,以輕描淡寫的方式寫出令人不安的沉重來:&34;

------------------------------------------------------------------------------------------

參考資料:

《戰爭》作者:路德維希·雷恩

《西線無戰事第一季》紀錄片

相關焦點

  • 《鹿鼎記》中韋小寶的一句謊言,揭露清初戰爭殘忍法則
    不過,韋小寶在青木堂裡雖是隨口撒謊,可他謊言中提到的「揚州十日」,卻揭露了清初戰爭中的殘忍一幕。 01二分明月千行淚韋小寶提到害死他家數十口人的揚州十日,在清軍統帥多鐸看來,則是嘉獎士兵的上佳選擇。,多鐸為何選擇讓士兵屠城,而不是將人口弄來當勞動力,也好讓寧古塔裡披甲人的奴隸再多些呢?
  • 集團戰爭7
    黑陽關,戰龍集團士兵對劍虎進行了連綿不斷的攻勢,黑陽關地勢險要,掌握了這座關口,就等於掌握了主動權黑陽關城高牆厚,佔據天險,到處都是連綿不斷的防禦工事,這令攻城的戰龍集團士兵損失慘重但人數相差太懸殊了,戰龍集團士兵不要命的向前衝,漸漸的,甚至開始有士兵登上城牆但登上城牆的戰龍士兵很快就被劍虎士兵斬殺,而後面的戰龍士兵卻還在源源不斷的往前衝
  • 食物鏈底層的女孩
    姜西西當然會覺得我這種女孩是食物鏈底層的女孩。姜西西人長得漂亮,多才多藝,芭蕾舞比賽得過獎,是市電視臺少兒節目的主持人。我哪敢惹她這樣的人。她皺了皺眉頭,冷冷地但又極清晰地說了一句:「你這種食物鏈底層的女孩,知道什麼是美?」  我相信那句話準確無誤地落到了教室每個人的耳朵裡,不然,韓哲那種兩耳不聞窗外事的人不會參與到這場戰爭中來。  姜西西可以輕視我,但她絕不敢輕視韓哲。
  • 漂亮女護士冒死救下一名士兵,22年後士兵報恩,護士才知是大人物
    秦穆公趕過去之後不僅沒有怪罪他們,反而是給了他們美酒。幾年之後秦穆公在戰場上被困,那些當初吃馬肉的人得知這件事後立刻趕到了戰場,拼死將秦穆公救了出來。這一事例到了後世被劉向編撰到了小說集《說苑》當中,並衍生出一個非常有名的成語——知恩圖報。
  • 《永別了,武器》:戰爭與愛情的悲劇作品,「迷惘的一代」之傑作
    (第27章)從這一段話語中,我們能深刻的感覺到主人公內心對戰爭的悲觀失望,濃厚的消極情緒。除此之外,還能讀出一股被欺騙的味道。根據海明威的冰山理論創作原則,以上這段對戰爭的看法,寫出來的僅是冰山的八分之一,而八分之七還在水下。我們不妨解讀一下深藏在水下的八分之七。
  • 《天道》底層小人物華麗轉身的關鍵,在於提高自己的文化屬性
    從表面上看,王廟村扶貧是丁元英操盤的結果,但是僅僅依賴高人相助是不夠的,因為即便高人足夠多,都無法設計次層邏輯和最基本的底層參數。弱勢文化並不是一無是處,而是從某種意義是適合小農經濟的生存力水平的,這是我建立在這個生產力水平上的生產關係,建立在這種經濟基礎上的上層建築。
  • 如果明天戰爭來臨
    雖然開卷即把我們的視野帶向了南疆的烈士墓園,士兵們鳴槍向天空射擊、告別長眠戰友的悲壯立時給小說平添了許多戰爭的血色,但後來的故事卻主要在描述和平時期沒有硝煙的戰爭。「戰爭結束了,但戰士還存在,這可能就是亙古不變的悲劇」。《狼牙》中的所有主角都是這種人,而最具有煽動性的戲劇衝突,就是結束了的戰爭和生而為戰士的衝突。
  • 《戰爭與和平》:拿破崙如何成為螳臂當車的自大狂
    那麼,《戰爭與和平》是什麼呢?我說不清。它太巨大了,不是三言兩語就能概括的。《戰爭與和平》講了什麼呢?其實情節概括起來也很簡單:它主要描繪了1805-1812年俄法戰爭背景下俄羅斯四個貴族家族之間的故事。
  • 盤點幾部國產優秀戰爭電視劇
    《我的團長我的團》是蘭曉龍寫的一部長篇小說,主要講述抗戰末期,一群潰敗下來的中國士兵聚集在西南小鎮禪達的收容所裡,他們被幾年來國土漸次淪喪型得毫無鬥志,只想苟且偷生。他們混日子,他們不願面對自己內心存有的夢:那就是再跟日本人打一仗,像個真正的軍人那樣,打敗日本人。他們行屍走肉般活著。 師長虞嘯卿要重建川軍團。但真正燃起這群人鬥志的是嬉笑怒罵、不惜坑蒙拐騙的龍文章。龍文章讓他們知道活人是要對死去的人負責的。 只是川軍團的人一開始就知道,他們的命運就是炮灰的命運,他們團的命運就是炮灰團的命運。他們活著不會有人重視,他們死了也不會有人記得。然而,國難當頭,豈容坐視。
  • 人類的戰爭老夥伴,七部與戰馬有關的戰爭電影
    馬作為人類最早的動物夥伴之一,在有文字記載之前就開始參與到人類的戰爭活動之中,在上世紀上半葉的兩次戰爭浩劫中,雖然機槍和裝甲車輛的出現使得騎兵的作用有所減小,但它依然是人類重要的戰爭工具。這回筆者就來介紹七部和馬(或者騾)有關的影片。
  • 故事:士兵閒逛結交幾個朋友,誰知他們都不是活人
    他們看到士兵,說:「很久以來沒人來過,敢問這位貴賓來自哪裡?」士兵告訴他們:「我是一個士兵,我想乘船去某個地方。」然後又問:「到處都是荒涼。幾位怎麼有雅興在這裡喝酒聊天?」這位老學者站起來解釋道:「我們是當地人,也是這些房屋的主人。我不喜歡擁擠,又志同道合,所以在這裡生活。」士兵說:「雖然很荒涼,但確實很安靜。」
  • 神的計劃(連載):五 不可以發動戰爭
    你們需要和平,戰爭對你們來說是滅頂之災,人類過去用戰爭來取得和平的方法現在行不通。你們製造的武器足以滅掉你們上萬次,你們根本想像不到你們的對手會用什麼樣的手段和武器來對付你們,所以本訓示主要是面對人類戰爭,下面是關於戰爭的戒律:1、戰爭是無恥的,一切挑起戰爭的行為都將嚴懲,並且殃及子孫。大小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是平等的。
  • 小說《士兵的重負》將改編成電影 眾明星紛紛加盟
    蒂姆·奧布萊恩(Tim O』Brien)的小說《士兵的重負》(The Things They Carried)要被改編成電影了,湯姆·哈迪(Tom Hardy)、泰·謝裡丹(Tye Sheridan)、比爾·斯卡斯加德(Bill Skarsgard)等明星紛紛加盟這部越戰電影。
  • 集團戰爭5
    而北方戰龍集團已經開始大量調撥兵馬,準備向劍虎集團發動攻擊,劍虎集團只好退兵,轉而攻打戰龍集團劍虎集團和戰龍集團很快就爆發了第一次戰爭,結果劍虎集團迅速被打敗,只得一路後退戰龍集團窮追不捨,但是追著追著,就發現這四周圍都是高山峻岭。這種地勢最適合埋伏,戰龍集團的將軍已經感覺到不對,可是已經晚了。
  • 戰爭的一瞬間3:西班牙內戰持續了十八個月,變得越發荒涼野蠻
    整個院子閃著雪光,而我預料中的倉促準備——椅子、手推車、平底木箱、手裡握著一瓶幹邑的睏倦軍官,還有衣衫襤褸、排成一列低頭看著自己的腳的士兵——這一切都在。不過卻不是為我準備的。另一個年輕人被捆在椅子上,猛抽著煙,像鸚鵡一樣喋喋不休。而我卻被人領著快速穿過院子,來到一條小路上,兩個全副武裝的衛兵在一輛老舊的黑車旁邊等著我們。他們把我推上後座,分別坐在我的兩邊。
  • 蕭紅《生死場》:愚昧卑賤苦痛的底層人民,埋藏著覺醒的因子
    二裡半、麻面婆、趙三、王婆、月英、金枝,這些活生生的人物是他們自己生命的主角。蕭紅將人和動物的生、死一起寫,甚至還有榆樹、楊樹、麥子、高粱等植物。魯迅先生對《生死場》評價頗高,他在序言中說:「這自然還不過是略圖,敘事和寫景,勝於人物的描寫,然而北方人民的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扎,卻往往已經力透紙背;女性作者的細緻的觀察和越軌的筆致,又增加了不少明麗和新鮮。」
  • 《靈犬雪莉》在殘酷戰爭面前,兇惡嘴臉背後閃耀的人性光輝
    原來,動物和人都一樣,沒有誰是天生兇殘,在殘酷戰爭面前,兇惡嘴臉背後也閃耀著人性光輝。01 男孩與「惡狗」,大山裡的純粹友誼《靈犬雪莉》講述了一隻「惡狗」被小男孩塞巴斯蒂安馴化,並成為國境線上的英雄的故事。
  • 對戰爭缺少正面描寫的《幻化》為何能成為日本反思二戰高峰之作?
    他們或許會在客廳看書時忽然幻聽,耳朵裡突然迴蕩起別人的聲音,亦或者是於睡夢中重見戰友倒在身邊的情景。總而言之,伴隨著血腥與殺戮的戰爭會給身處其中的士兵留下巨大的心理陰影,讓他們即便在遠離遍地狼煙的戰場之後也無法求得平和,只能在神經極度緊繃的狀態下度過餘生,這就是戰爭後遺症。
  •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戰爭之下,沒有無辜
    他以為農場裡穿著條紋睡衣的人很自由,可以肆意的交朋友,衣服上的死亡編碼是做遊戲用的,因此才說出「我覺得不公平」這樣的話。但在納粹眼裡,哪裡又有所謂的公平呢?骨子裡的偏見和邪惡讓他們無休無止的對猶太人施暴,在影片的開頭,布魯諾問自己爸爸那些穿著條紋睡衣的是什麼人,而他卻回答「事實上,他們不算人」。
  • 殘酷與荒謬:解讀《戰爭記憶》
    在我的印象裡,劍言一白只寫軍事題材,多年深耕於此,心無旁騖。如果你以為一個人只寫軍事題材,小說一定很單調,那你就錯了。在劍言一白的小說裡,你能讀到刻骨銘心的愛情、魂牽夢縈的鄉愁、氣吞山河的英雄悲歌、鏗鏘有力的反戰聲音。作為一個有思想的作家,劍言一白的小說表達了人類戰勝邪惡的勇氣和意志,表達了人類愛好和平的心聲,表達了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