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出現在戰壕和彈坑裡,但不是悲壯英勇,而是身不由己。掌握權力的人擺布著他們的命運,有的人雖然躲過炮彈而僥倖存活,卻無法修復被精神和傷痛摧毀的心身。
我們時常能在文學作品中讀到戰爭的榮光:士兵英勇無畏、衝鋒陷陣或悲壯激昂。
那麼在我們看不見的背後,戰爭裡還有什麼呢?
士兵在戰壕裡的恐懼和緊張,補給短缺時的饑寒交迫,藥品匱乏的野戰醫院,在皮膚上繁衍生息的蝨子等等,這些都是紀實小說《戰爭》中赤裸裸的描寫。
《戰爭》的背景是1914年的&34;時期,由德國作家路德維西·雷恩(原名:阿諾德·弗裡德裡希·菲特·馮·戈爾森瑙)所著,他生於貴族世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曾是最前線的一名中尉。
因此,親眼見證了戰爭的殘酷和士兵的命如螻蟻后,雷恩對戰爭的本質有了更深刻的感受,這促使他在&34;後創作了充滿反戰思想的《戰爭》和續篇《戰後》。
當法西斯主義在義大利崛起後,雷恩在1928年毅然加入了德國共產黨,他放棄了自己的貴族身份,並以《戰爭》主人公&34;這名字作為自己的新名字,開始新的人生。
《戰爭》並不高歌頌德,也沒有英雄豪傑。只記載底層士兵在戰場的日常:步行趕路、偵察、搭帳篷、吃飯、受傷和槍戰等等。
寫實的敘事方式讓人讀起來會覺得有些沉悶,但正因為這般不加修飾的寫法,才還原了當時真實的前線生活。
所以《戰爭》不僅是一部冷靜的紀實小說,還具有令人反思的警世意義:
戰爭不是什麼榮耀輝煌的存在,尤其對於底層參戰者而言,戰爭是無情、無趣和荒謬的——沒有所謂的英勇無畏,不過是在死亡邊緣求存。
1914年,為了對法作戰,德國軍隊毫無預兆地進入中立國家比利時境內。
當新兵準備出發時,所有人都歡喜鼓舞,叫囂著&34;;
當火車經過萊茵河時,士兵高歌《守衛萊茵》,那時的&34;,認為沒經歷過戰爭的青春,是一件糟糕的事。
這時的他們還未見過戰場的真實模樣,不知死亡簡單得只要一顆子彈穿腦而過,不知物質匱乏得需要扒下死人的衣服,不知前線和後方的矛盾會讓夥伴死於非命。
他們不知道的事太多了,用率真得近乎天真的熱忱去報效祖國,然而隨著深入戰區的所見所聞,所有人的精神都逐漸崩潰。
在默茲河之戰勝利後,&34;對戰爭終於有了恐懼和質疑:我有個英雄夢,但終於迎來自己的第一場戰爭時,我聽到槍聲的第一反應卻是躲在房子後面。
&34;逐漸清楚了戰爭的真面目,開始害怕生病和受傷,但命運不由自己作主,所有人都被捲入戰爭中。
&34;
像蛇,雖然是冷血動物,卻無法掩蓋它象徵著生命;像火流,戰火後依然焰光斑駁的村莊,從視覺上就有了強烈的生死對比。
他們每天都走在混著灰土和汗臭的塵霾中,途經的村莊到處是死人,而將死的傷員,時常有些微弱的喘息聲隨風飄過,死亡的氣息無處不在。
質樸而真實的描寫,讓我們隔著文字都能感受到行軍的壓抑和疲累,所以每當讀到戰地廚房出沒,&34;時,我不得不認為,那大概是士兵能享受到的最好時光。
士兵會從死者身上獲取武器,這就是現代戰爭的殘酷與真實。
拿走武器時,士兵的心情必定是複雜的,從一開始的難過不忍,到最後的司空見慣;所以他們會把殘存的善意和悲憫,都投射到身邊的戰友身上,哪怕再小的幫助,也是一股暖流。
好比「我」與法比安要去村子裡偵察,戰友珍珠追出來,悄悄給了「我」一塊溫熱的煮豬肉;那一刻,不只是裝在軍用杯裡的那塊肉溫暖了我,還有一股被人惦記的關心溫暖了我。
後來,我遇上一個萍水相逢的年輕小夥,當&34;受傷的腳在行駛的卡車上無處安放時,他瞧見了,便靠另一邊坐下,把我受傷的腳放到他的大腿上——因為他的善良,我的身心都舒服多了。
還有善良又包容的法比安,當他發現擔架兵衛斯畏敵逃跑後,氣憤的他冷靜後,還是選擇一筆勾銷;並且讓&34;當證人,幫助衛斯免去面對軍事法庭的審判——否則那將是衛斯一生的恥辱。
因為法比安清醒地知道&34;對一個人的重要性,&34;若恥辱地活著,那將會是生不如死。
「我們給死去的士兵挖了一個坑。」恩斯特說,&34;
法比安轉過身去:&34;
對陣亡的士兵而言,若無法回到故鄉,那麼幫他們入土為安,無疑是最體面最貼心的做法。
面對此情此景,法比安默然了,或許身為長官的他,確實該在下葬時說些緬懷戰友的悼詞和鼓舞士氣的言論,但他選擇不說,這正是因為心懷慈悲。
士兵每天都在風餐露宿和高度戒備裡消耗自己,可再多的疲累,都無法抵消戰爭的可怕,它就像一個無盡的黑夜,所以在這樣的無望裡,唯有戰友之間的情誼能聊以慰藉。
&34;
戰友拉姆認為人生該是直奔目標而去的,雖然偶爾有阻礙,但不該是&34;掰彎了他們人生的方向——可實際上,戰爭不僅改變了各個國家的地位,甚至波及所有國民,迅速地把他們的人生重新洗牌。
從個人來看,發生在&34;身上最直接的變化,就是家庭地位提升了:不僅母親親吻了我,嫂子和我握手,還讓我住進家中最尊貴的房間。
能活著回家,被提拔為中士,還獲得兩次鐵十字勳章,這些無疑都是我的榮耀。
所以母親迫切地讓我說說戰場上的事,我雖然害怕舊事重提,但一說起來卻滔滔不絕——曾經的苦痛都化作可炫耀吹噓的資本,滿足了我片刻的虛榮心。
從群體來看,生活在遠離戰場的人們也沒有安穩靜好——最好的物質都提供到戰爭中,所有人都因戰爭的需求而扮演著新角色。
如信差的工作量大增,士兵與親人之間的往返信件,在1914年,德軍每天都要收發九百九十萬封信件。
還有應運而生的各種新產業,看似與戰爭關係不大,但確實都是為了服務戰爭,其中蓬勃發展的&34;就是如此——為了滿足在法國作戰的印度部隊,後方每月需要提供一萬隻山羊。
然而,伴隨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的工廠,還有一波接一波的工人罷工或失業浪潮,讓有的人一夜暴富,有的人一貧如洗。
戰爭的影響是持續蔓延的,無聊士兵還是平民,誰都不能獨善其身。
如果滿目瘡痍的「戰爭」是個會哭泣的巨人,那麼在這條歷時四年的長河裡,流淌著的就是巨人的血與淚。
在小說裡,雷恩幾乎沒有直接描寫與敵人的搏鬥。
只是以槍聲炮火為背景,告知讀者此刻正處於雙方撕殺的生死之際,或正處於危機四伏的潛伏時刻,克制地沒有渲染主觀感受,僅用文字來讓我們發掘真相:
士兵在戰壕中的生活讓人細思恐極:他們似乎沒有過去,也不會有將來。
所以雷恩把目光聚焦在底層士兵身上——剝下戰爭表面的榮耀,讓所有人正視它的本質。
而《戰爭》的結局,就把士兵的&34;和&34;,以輕描淡寫的方式寫出令人不安的沉重來:&34;
------------------------------------------------------------------------------------------
參考資料:
《戰爭》作者:路德維希·雷恩
《西線無戰事第一季》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