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疏離,一世知己:淺析《清平樂》中「帝後」的情感與理性

2020-09-03 不雨瀟瀟

《清平樂》改編自小說《孤城閉》。與原著側重點不同的是,劇本以宋仁宗的一生為主線,一方面從廟堂上風起雲湧的政治博弈展現出「仁宗盛治」的形成,另一方面從宮廷下牽扯不斷的兒女情長描繪君王外殼下無處躲藏的情感取捨。

劇本鮮有大起大落的情節跌宕,娓娓道來。一劇終了,在人物各自匹配的身份和歷史結局的同時唯獨讓人難以忘懷的是各種人物間的往來與糾結的抉擇。宋仁宗與曹皇后之間的情感與理性的碰撞尤甚。

仁宗趙禎,是自幼被教導以「克己復禮」「內聖外王」而培養出的君主。前受劉太后牽制,後為群臣臺諫監督,他始終被推至於理性的位置。生母不得相見,皇后是太后選擇,群臣推薦的,情感於仁宗而言被壓制到極致。

和他相似的,是「賢良仁德」的曹丹姝。出生名門之後,年少傾心於仁宗,在被推舉為皇后之後,卻收斂心性,隱忍割捨,成為朝臣稱頌的女子典範。

趙禎與曹丹姝,兩人心中藏有彼此,本應是一對璧人,卻每每岔道而行。二人在理性與情感之間的平衡下,半生疏離,一世知己。

鮮衣怒馬,少女情懷總是詩


鮮衣怒馬少年時,情感總是勝於理性的。

正如年少的曹丹姝初見趙禎,便芳心暗許。曹丹姝與玩偶的自言自語,對翩翩君子的官家心懷少女的幻想與愛慕。

少女情懷總是詩。當他人問及心上之人時,曹丹姝脫口而出的「暾將出兮東方,照吾檻兮扶桑」,將趙禎比作東方升起的紅日,光芒萬丈。她與杜蘅笑鬧,打趣杜蘅與蘇子美,但她心中何嘗不是渴望如杜蘅與蘇子美一般的愛情呢?

曹丹姝愛慕趙楨,但趙楨無法給予她完美的情感關係。仁宗多情,而曹丹姝到了最後還能不忘初心便是她對趙禎感情的最好證明。

鮮衣怒馬,是情感的衝動,趙禎在備受壓制之下,他亦是一個心軟多情的男子。他愛慕鮮活多姿的陳熙春、情深意篤的苗娘子、性格張揚的張秘晗,也在驚豔於曹丹姝而生情。

趙禎之於曹丹姝的情感,從對禮教典範女性的抗拒,到傳聞貌醜不至惑君的無趣,至驚豔於外貌的愛慕,再是不甘心勉強的徵服之心。無法控制的情感,對於這樣一個規矩的君王,就像是未知的挑戰。


宮城巍峨,家國天下孤傲清醒

曹丹姝年幼跟隨範仲淹學習,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襟情懷,促就了曹丹姝情感之外的理性思維。

嫁李家是承諾,即便年少傾慕仁宗,心中首想的卻是像男子一般輔佐他。

曹丹姝對仁宗的情感無法得到回應,新婚之夜仁宗未至,曹丹姝便清醒,將情感轉化到國家的責任上。 她愛慕的意中人趙禎,為了天下而選擇她,成為承擔中宮職責的典範,她理性地認識到自己不僅僅是趙禎的妻子,更是國家的皇后。

情感是裡皓月當空絢爛的煙花,理性則是微芒月夜裡熠熠的火炬。當面對現實的無奈與桎梏,理性便是指引方向的標杆。

自幼以男裝廝混的曹丹姝,學習四書五經,並非循規蹈矩的人。入宮成為皇后,她看的書是《齊民要術》,寫的字是《女誡》,為的是符合皇后這一身份。這是在宮闈下,重重理性包裹出的家國為先的情懷。

理性如曹丹姝,成為漸漸失去了天真爛漫的曹皇后。在理性壓制下是奔湧的情感和不肯俯就的孤高。

曹丹姝愛慕仁宗,但當侍女建議留宿時,她卻不願意做靠魅力取寵之人,也不願意捨棄責任為私慾。魅惑君主的示愛,她不屑於此;獨佔君主的寵愛,她不能這般。

理性的人會考慮影響情感的各個因素,因可能存在的風險而止步。

曹丹姝並非看不到仁宗的情感流露。曹丹姝對仁宗的情感,令她害怕和糾結,她害怕仁宗的示好只是黃粱一夢,夢醒便會徒增難堪。仁宗醉酒表白,她認為是酒後胡言;仁宗示好,她便用規矩和冷靜,來提醒仁宗保持清醒理智。

相似知己,半生疏離


趙楨與曹丹姝是同一類人,一個追求高潔品性,不放棄理想;一個不願俯身而就,不願欺騙自己。

二者都清醒而孤獨。他們談論詩文、議論國事、站在一個維度思考​,面對彼此單向的情感,選擇了理性和尊重。

曹丹姝認為仁宗不愛自己,便選擇成為攜手並肩的同伴,成為一個理性如「木頭人」般的曹皇后。仁宗認為曹丹姝只在乎皇后之位,便選擇在相處時更注重禮儀,而少了夫妻間的親暱。

與曹丹姝相左的,是鮮明張揚的張秘晗。面對情感,張秘晗表達直率,全心全意地愛著趙禎。仁宗對於張秘晗的愛,是放下理性的純粹情感。在這份情感中,趙禎不是廟堂之上的仁宗,而是一個純粹被愛著的男子。

仁宗對張貴妃的寵愛,在於她與自身(即曹皇后)的截然相反。仁宗與曹皇后的相似,在於兩者都具有嚴格教育出的理性思維。理性思維主導下,情感顯得薄弱。

趙禎與曹丹姝的疏離,僅僅是因為二人的「理性」嗎?理智與情感的抉擇令人難以權衡,過於理智,顯得無情;過重情感,顯得失控。趙禎與曹丹姝便是在理智與情感間,難以尋求平衡,方才顯得「疏離」。


相伴孤城,來世不做籠中鳥


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這樣平民人家的美好情感,怎麼不讓人羨慕。

仁宗對曹皇后說:「普天之下,最胡鬧不得的就是你我二人」,在理性克制之下,趙禎與曹丹姝相敬如賓,敬愛有加,禮數周到。君王與皇后成為社會婚姻的楷模。

理性的人並非沒有情愛。在理性而淡泊的婚姻關係下,面對反叛與戰爭,曹丹姝選擇穿上戎裝保護趙禎。朝堂之下趙禎與曹丹姝講述自己幼時的故事,將內心柔軟的一面坦露給她。

理性的人只是把愛都藏到了心底。以至於當時間似飛矢離弓,發而不返,直到仁宗生命的最後,二人才尋求到情感與理性間的均衡。晚年兩人方知對方的一片真心,打開心結。但趙禎的身體每況愈下,兩人一生相伴相知,只能在風燭中相愛。

二者之間,是情感與理性的抉擇,更是私慾與責任的均衡。仁宗娶曹丹姝為後,是他身為君王的責任所至。曹丹姝收斂心性,以賢德當表率。兩人身上交織著猜忌和顧慮,用理性把自己層層包裹起來,無法放肆地去愛。

趙禎與曹丹姝,可以是情深意篤的璧人;但宋仁宗與曹皇后,面對帝王之家的責任與束縛,他們,也只能是巍峨宮闈下舉案齊眉、相敬如賓的模範夫妻。

《清平樂》通過對宋仁宗一生的描繪,展現出一幅北宋鐘鳴鼎盛、人才濟濟的繁華畫卷。宏大的歷史背景同情感與理智抉擇交織在一起,託載人物形象的同時,又對融入當代人探討的理性與情感的均衡問題。

在高牆之下,趙禎與曹丹姝身為帝後,用理性來平衡情感,用責任為世人表率。一曲清平樂,唱的是海晏河清天下昇平,一世孤城閉,關的是肩負重任抑制情感的內心。


相關焦點

  • 淺析《廊橋遺夢》中弗朗西斯卡的情感歷程及現實思考
    今天我從浪漫愛情與道德理性的較量這兩方面,淺析一下影片中女主人公的情感歷程,在第三部分,我會談談這個婚外戀故事給我的現實思考。她無法放棄對家庭和孩子,卻遵從道德規範放棄了愛情,這種克制和犧牲, 折射出了人性的光輝和崇高的一面, 同時也讓很多人對人世間複雜情感中感傷的一面有了深深的感悟。
  • 《清平樂》:公主與太監,會產生愛情嗎?
    由小說《孤城閉》改編的電視劇《清平樂》,主線由宋朝公主徽柔與太監梁懷吉之間的愛情,變為皇帝宋仁宗趙禎和第二任皇后曹丹姝帝後之間的愛情。公主與太監的感情成為了副線,隨著大徽柔公主的上線,這對CP的情感展示會越來越多,劇情也會越來越虐。那麼,公主與太監,會產生愛情嗎?盤點電視劇《清平樂》中,以太監為視角的愛情,寫了三個人。
  • 《清平樂》中的那些意難平
    在城外與一身紅素羅繡嫁衣的曹丹姝相遇,張茂則便明白了什麼是一眼萬年,什麼是斯人如虹,在見到她時,她已是大宋皇后,大婚當夜她被官家冷落,深夜獨自落寞坐於殿中卻依舊優雅端莊,她眉間透出淡淡憂傷,見她心生憂愁,張茂則便痛在心頭,身為內侍的張茂則雖生不逢時,愛不逢人,可若是為她,他願竭盡所能護她一生。
  • 《清平樂》張貴妃真的討人喜嗎,距帝後發糖還有多遠!
    清平樂已開播26集,這真的是傳說中的官場劇?在小兮眼裡妥妥的大男主宮廷劇~開播前期待的宋仁宗與晏殊、範仲淹、韓琦等歷史名臣的官場日常寥寥無幾。小說主線徽柔和懷吉的故事還尚未開啟。官家的兒女情長中不得不提及張貴妃,不管歷史上張貴妃有多受寵,這部劇對張貴妃的人設在小兮看來似乎有些格格不入了。不乏有觀眾說這是性情直爽,君王生活中充滿了教條就是缺少這樣的女子,張貴妃是君王心中的一道白月光,得君心受君寵是必然的!小兮倒覺得張貴妃是自私無禮的。她任性胡鬧,多次任意擅闖福寧殿,無視宮廷禮儀。
  • 《清平樂》曹皇后:初看不知丹姝苦,再看已知丹姝痛
    在《清平樂》中,雖然曹丹姝是趙禎明媒正娶的中宮皇后,但終其一生丹姝都沒能真正走進趙禎心底,趙禎防備她、忌憚她、猜忌她,他一邊用妻子的標準鼓勵她解放天性,一邊又用一國之母的森嚴禮制壓制、強迫於她,於是,左右為難、權衡利弊之下的丹姝最終為自己選擇了一條深宮最為保險、穩妥的路——滅人慾、存理性、循規蹈矩過完一生。
  • 《清平樂》的前塵往事裡,無論什麼樣的情感都將被現實碾壓
    ,徽柔與爹爹不可同日而語的情感交鋒徽柔長大了,煩惱也就來了……徽柔第一次正兒八經的見到曹評就有了怦然心動的感覺,倒也未必是愛情,只不過是情竇初開的徽柔見到俊美飄逸的男子所產生的仰慕之情而已。官家對自己和對自己的女兒簡直就是雙重標準,他被迫接受曹丹姝作他的皇后時,雖然不情願,但是滿朝文武口徑出奇的一直都是對這個女人的讚譽,他只得違心接受卻又偏聽偏信了韓琦所聽聞的關於曹丹姝的流言蜚語,就相信了「貌醜不至惑君」的謬論,懼怕曹丹姝真得過於醜陋而在大婚之夜逃婚,造成本該幸福的婚姻卻是一世的疏離。
  • 心懷天下的宋帝為何獨寵張娘子?愛情中的那些不合常理的玄妙
    熱播劇《清平樂》中,宋帝的人設,顛覆了宮廷劇裡慣常的,皇帝權威、享樂或多情的形象。也就一古腦兒地依賴對方:只信任他、凡事都需要他,又「粘」又「作」,宋帝忙完政務後,有限的一點時間精力,全耗在她身上了。
  • 《清平樂》中的奇女子,幾分歡喜,幾分悲涼(二)
    也許與這樣平平淡淡的知己、朋友相處著也挺好的,可好景不長,他的眼中又有了一個真心相愛她知道自己身為中宮之主,就應該做好皇后的本分。他躍遷苗娘子的位分,她認真勸誡,說應循禮制升遷,他不悅;前朝大臣逼著他收養宗室子,她知道他心情不好,想來寬慰,他卻誤以為她想旁敲側擊,想收養宗室子為自己謀後路。她沒有怨他,更多的是同情。她知道他不想讓將來的孩子像他一樣生母卑微,他知道朝臣們不顧他初為人父的喜悅,反而硬塞給他一個宗室子,很多他想做的事他卻不能做。
  • 一部《清平樂》,我複習起古詩文和歷史小故事來了
    《清平樂》劇中的故事,從不同的角度可以分為好幾層。我愛看一大批文人入朝為官,和宋仁宗相愛相殺這一層; 有人喜歡宋仁宗和曹皇后這對帝後互動,或愛追內侍張茂則和曹皇后這對CP的糖; 還有人喜歡曹皇后,欣賞她管理後宮的有條不紊、臨危不亂,教導公主徽柔和養子宗實的溫柔周全; 也可以去一窺宋代的宮廷生活,了解後宮娘子們一輩子困於宮牆內忍受的無盡困苦和委屈。
  • 《清平樂》最大謊言就是皇帝不愛皇后?這些細節暴露了皇帝的心思
    《清平樂》改編自米蘭Lady小說《孤城閉》,開播以來熱播不斷。書中以公主徽柔和懷吉的感情作為主線,而電視劇則把宋仁宗改為了主角。劇中宋仁宗豔福不淺,有青梅竹馬苗娘子,還有心動女孩陳熙春,還有後面得寵的陳貴妃,這麼一比帝後似乎不夠相愛。錯了!這些細節暴露了皇帝的心思。
  • 關於《清平樂》中趙禎的一些趣事:廟號仁宗,是否為真「仁」?
    《清平樂》是最近大火的一部歷史古裝劇,高度和名氣比不上《康熙王朝》《大漢天子》《貞觀長歌》《大秦帝國》等,卻是差不到哪去。《清平樂》是一部以宋仁宗趙禎為主角,以乾興元年至嘉祐八年為歷史背景與原型,開始的家國事宜、兒女情長。劇中的宋仁宗和歷史上的宋仁宗有些差距,但是重點大致放對了。
  • 《清平樂》:你看,你看,曹曦文的臉
    電視劇《清平樂》中,在帝後CP、帝妃CP、公主和懷吉CP之外,加入了大臣夏竦和宮中教習賈玉蘭這對中年、婚外情且算是反派的CP。兩人第一次一同出現的情景,是私會談論如何舉薦張妼晗為妃。成全張妼晗在其次,推薦一個寵妃,有利於夏竦今後的為官之路才是主旨。
  • 《清平樂》裡見真章
    70集的網絡大劇《清平樂》儼然將原著《孤城閉》剪不斷理還亂的愛情故事改編成了宋仁宗帶領一眾賢臣能將,以家國情懷治國理政的大戲。並緊扣儒家文化典籍《大學》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齊治平」的核心理念,在情節推進的跌宕起伏間,在角色與角色的交互糾葛中,被演繹出發人深省的張力。綱常禮制、人性情感在道義的運化中雜糅出一個豐潤而真實的世界。
  • 《清平樂》所感
    最近看《清平樂》,已到12集,思緒感想頗多,主要有兩點想抒發於此。 《清平樂》改編於米蘭lady的小說《孤城閉》,以北宋為背景,在風起雲湧的朝堂之事於與剪不斷理還亂的兒女情長之間,還原了一個複雜而真實的宋仁宗。
  • 《清平樂》:最仁的君王,為何給最愛的女兒,一場最痛的婚姻?
    且不論目前關於電視劇《清平樂》究竟是個擰巴的宮廷劇還是無趣的權謀劇,眾人皆明確一點,《清平樂》的靈魂人物是王凱飾演的宋仁宗趙禎。事實上,《清平樂》原著小說《孤城閉》中,靈魂人物卻是宋仁宗的女兒福康公主趙徽柔與內侍梁懷吉兩人。
  • 我們都是遊坦之,愛情中的我們要足夠理性
    天龍八部中,遊坦之是一個悲劇角色,但其實很多人都是遊坦之,只是自己沒有意識到而已。我們先談遊坦之本人。遊坦之愛阿紫愛到發了狂,完全失去了自我。這種佔有式的霸道情感,絕不是愛情。 其實遊坦之的這種情感,很多人都有。
  • 《清平樂》張茂則:愛一個人愛到極致竟可以是「不敢」
    在電視劇《清平樂》中,張茂澤不是撲火的飛蛾,但他對曹丹珠同樣愛到了極致因為喜歡上孤城裡的帝王,本是廣闊天空下自由鳥兒的曹丹珠,心甘情願的走進了金絲籠,陪伴在孤城中的人。新婚夜的冷落,讓曹丹姝清楚的明白她為帝王夫君所不喜,夫君帝王只是因為她合適而被迫迎娶她為後。她不是他喜歡的妻,她便好好做他的臣。曹丹珠用規矩束縛了女兒家時期的肆意張揚,成了帝王眼中十全十美的皇后,亦成了宦官張茂則心中放不下的不甘心之人。
  • 清平樂中同樣是青梅竹馬,苗心禾比起高滔滔到底輸在哪裡?
    再加上苗心禾是與已經登基為帝的宋仁宗青梅竹馬,宋仁宗童年順遂,不懂得珍惜眼前人,所以她才會輸給高滔滔,不能成為宋仁宗唯一且摯愛的女人。會吃醋的女人,才招人憐愛在電視劇《清平樂》中,似乎所有的女子都不是愛情順遂的,因為她們終生都活在了帝王之家,成為帝王的妃子,必然就得接受帝王三妻四妾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