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鈴音琴心,點擊「關注」,讀情感故事,品人間百味。
《知否》裡有很多父親角色,我覺得最失敗的是顧廷燁的父親顧偃開。
在感情上,顧偃開一生不幸,至死都不識「枕邊人」。
顧偃開鍾情於自己的原配大秦氏,但那時候顧家家道中落,為了振興顧家,顧偃開被迫休了大秦氏,娶了顧廷燁的母親白氏。
白氏是鹽商之女,備受家人的疼愛,但顧偃開求娶白氏完全是看中了白氏的嫁妝。白家在嫁女兒的時候陪送了四五十萬兩白銀,救活了顧家,可大秦氏卻因為鬱鬱寡歡最後離世。
白氏入門後小秦氏故意將此事透露出來,白氏懷胎八月,被大秦氏之死和自己不受寵之事的真相所震撼,動了胎氣難產而死。
但顧偃開卻始終惦記當年對大秦氏的過錯,為了彌補,白氏去世後,他娶了大秦氏的妹妹小秦氏為妻。
曾經,顧偃開為了家族的興衰捨棄了自己的愛人;而後,又因為沉浸在悔意裡冷落白氏,毀了白氏的一生;最後,他娶的小秦氏,表面賢良淑德,實則心有城府,最擅長的就是借刀殺人,堪稱「史上最強白蓮花」。
他作為父親,有三個兒子,卻沒有一個幸福的。
大兒子顧廷煜身體孱弱,天資聰慧,但一生都在記恨和算計中度過;二兒子顧廷燁前半生受盡陷害和算計,連父親臨終前最後一面也沒見著;三兒子顧廷煒還算單純,但一生碌碌無為。
武將出生的顧偃開,一生戰績顯赫,但他始終不是一個好父親,他犯得三個錯直到今天仍值得我們深思。
看到顧廷燁在顧家受的那些委屈,是人都受不了。
顧廷燁是顧家最有出息的孩子,卻被自己父親的偏心,兄弟的陷害,繼母的算計,成了京城有名的紈絝子弟。
他聲名狼藉,儘管生在侯爵府,卻沒有一戶有名望的人家願意把女兒嫁給他。
我只見他,少年時,結識飽讀聖賢書的盛長柏,兩人暢談天下事,一見如故。白家為爭奪家產,派人刺殺顧廷燁,顧廷燁誓死保護朋友盛長柏的周全。盛明蘭年幼時母親難產,她到大街上哭喊,只有顧廷燁挺身而出幫她找大夫醫治。成年後,顧廷燁更是文韜武略,壯志滿酬。
連盛老太太都評價他:是個頂天立地的好男兒。
可在父親顧偃開的口中,他一直是那不爭氣的「孽畜」。
小時候,哥哥自己摔倒了賴他推的,他爹信;哥哥偷爹扳指賴他偷的,他爹信。長大後,他那些堂兄弟做那些爛事都推到他身上,他爹也信。
唯獨,父親從未信過他。
成年後,顧廷燁科舉考試落榜,父親問了主考官原因,知道是因為顧廷燁年少時的一句戲言傳到皇帝耳中,令皇帝震怒,遂令他終身無功名。
顧廷燁說出是哥哥將戲言傳出陷害了他,但是父親依舊拔劍對向他:「就算他說了,也得有他說的東西,若你沒說這狂悖之言,他就是想要傳到八裡之外,也得有他說嘴的東西。」
就如顧廷燁自己所說,就算他渾身上下都長滿了嘴,也抵不過他父親的偏心。
「既然你覺得我是冤孽,你為什麼要把我生下來。」
顧廷燁從小到大,都被這樣的痛苦折磨著,埋怨、傷心、後悔、委屈等等一起湧了出來,沒有地方渲瀉,自然轉化成了痛徹心扉的恨。
都說,愛之深,責之切。意思是當愛孩子到了很深的程度時,對於這孩子父母就會很關注、有很高的要求。可是,我認為這句話應該加個前提,那就是孩子能在愛的包圍下安全的成長,獲得安全感。
顧廷燁年幼喪母,他的哥哥弟弟都當侯府的嬌子,精養著。只有他,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就被父親逼著,沒日沒夜地練武。他一旦想要偷懶,就會挨父親的打罵。他跪祠堂,從來都是從天亮跪到天黑。
如果這樣的嚴苛是父愛的表達,那麼顧偃開是失敗的。
可憐,顧廷燁年少時所有的放蕩不羈都是為了引起父親的注意。
對於一個沒有安全感,又渴望被愛、被關注的孩子來說,父親越是嚴厲,越是待他與其他孩子不同,他會越想用不羈的方式博得父親的關注和關心,最不濟哪怕是多看一眼和一個微笑也好。
顧偃開對顧廷燁只有責之切,卻沒讓兒子感受到愛之深。
正所謂,凡事有度,過猶不及。
不注意方式方法和分寸,孩子無法理解父親的愛,反而感覺被拋棄,受到傷害和打擊。
因為「愛」的反面往往就是「恨」。
有心理學家研究表明,男孩是通過觀察父親的行為來學習如何感受一切的。
換句話說,如果父親一味地責罰兒子,又沒有溝通,他們會對父親的行為表現出迷惑不解。
顧廷燁始終對母親的死耿耿於懷,可父親從不屑於解釋。
在顧廷燁的眼中,父親不愛他的母親,甚至間接害死了他的母親,父親也不會愛他。事實上,從小到大父親對他不是打就是罵,從未給過他好臉色。
我們經常會看到顧偃開指著顧廷燁說:「我打死你。」
要說父親會為了他到主考官家中送禮賠小心問自己為何會落榜;也會為了他的終身幸福寧願折身到餘家求親。
顧廷燁不信,一點都不奇怪。
顧偃開是個鋼鐵直男,明明也有關心兒子顧廷燁的前程和終身幸福,卻始終不曾服過軟。顧廷燁有樣學樣,他也不會表達。
直到最後,顧廷燁也要向父親問個明白:「你有沒有想過我的母親?」
顧偃開一口鮮血吐在顧廷燁身上,至死都沒有來得及解釋。
顧父是被「父親」這樣一個身份禁錮住了,不願放下架子跟兒子好好溝通,這才導致了悲劇。
作為父親,只有你流露出自己的感情,孩子才知道如何表露自己的內心感受。
親情是最複雜的東西,因為它天生帶了血緣,又歷經了歲歲年年的風雨。
顧偃開臨終前,顧廷燁被繼母和大哥算計趕出了侯府,他連父親的最後一面都沒見到。
幾年後,顧廷燁的大哥因病將逝,他才告訴顧廷燁顧父臨終前的遺言。
原來顧父臨終前嘴裡不停念著顧廷燁的名字,甚至還親筆留下了書信,信中寫道,顧廷燁母親的嫁妝全都留給顧廷燁,爵位也由顧廷燁繼承。
顧廷燁痛苦了幾十年,在心裡問了無數遍的問題,到這一刻終於有了答案,原來父親一直以來都是愛他的。
只是,斯人已逝,得知真相後的顧廷燁痛哭不已。
顧偃開和顧廷燁這對父子之間的矛盾糾葛即使放到了當今社會也不少見。
一些男人習慣了在外廝殺謀生,習慣了隱忍和承受,可回到家中要用柔情的一面和妻子、兒女相對時,很多人都沒做好角色轉化的心理準備。所以,有些父親的形象就是繃著臉來嚴厲斥責孩子,就像《知否》裡的顧父,一言不合就提鞭子抽人,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然而有時卻會適得其反。
其實,父愛也可以是溫柔體貼的。
作為父親,最重要的是給予子女堅強、自立、自強、自信、寬容,使孩子能感覺到你的愛!
今日話題:你怎麼看待顧偃開這樣的父親?歡迎留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