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碗糧(民間故事)

2020-11-10 溜溜球的春天

根生老漢坐在炕沿兒上,一身直挺挺的新衣,像一塊塑料布裹得他火燒火燎地難受。

街坊四鄰都來了,說他命好,沒白拉扯兒子,出息了,把他接到大城市享福,只可惜六奶走得早。

他想起六奶臨咽氣時眼狠狠瞪著他,哆嗦著嘴唇,擠出最後一句,他爹……孩子,頭一扭,便走了。他想哭幾聲,可身體軟得像一團爛棉花套子,張嘴的力氣都沒有。持續的大旱,莊稼絕收,家家戶戶缸是空的,肚子是癟的,人像一張紙錢似地飄著,活著也是遭罪,早死早託生吧。六奶臨死也沒吃上一口飽飯,根生老漢覺得是自己欠媳婦一筆債。

那些年,隊裡分給的地少,土皮薄,年景又不好,打不出糧食。

看著六奶撇下的這幾個孩子,張嘴的樣子樣等食吃。根生老漢像保命一樣保那幾分地,那幾粒糧。

有一年,眼看著玉蜀黍熟了,棒子跟手臂一樣粗,他想晚掰兩天,鍍一鍍粒,能多打半口袋糧食。第二天夜裡又是風又是雨,他騰地從炕上坐起來,連塊塑料布子都顧不上披,鑽進玉蜀黍地裡,掄起胳膊,像架風車一樣,譁啦啦的雨聲合著咔咔咔掰棒子的聲音,在黑夜裡分外嘹亮,像吹響的小號,渾身的力氣排山倒海地湧蕩著。他一宿沒睡,硬是把玉米搶回了家,臉上被砸得青一塊紫一塊,村裡人都說他魔怔了,這麼不要命。他說,有一粒糧食白搭在地裡,我也得給它摳出來。

每一次有了收成,他就在六奶的遺像前供奉上一碗糧食,玉米,麥子,高粱,大豆,每一粒糧食都是他親手挑揀的,個頭勻稱,瓷實。半夜他醒來,從來都不點燈,這些種子像黑夜裡藍瑩瑩的星。六奶死前是餓著的,肚裡沒有一粒糧食,裝著的是一肚子的冤屈,嫁漢嫁漢穿衣吃飯,他不能讓六奶在那邊還抬不起頭來。

種地收糧,收糧種地,是他一輩子還不完的債,是他活著的奔頭。

看著這些年自己掙下的那三十畝地,那冒著尖的糧缸。根生老漢想,老天爺,你就是大旱三年,我老漢也能活得硬氣氣的。

可是,兒子說他老了,八十的人還種地幹啥,糧食早已裝滿了無數個囤腳,又不讓賣,一輩子都吃不完。說好這個夏天就來接他,到城裡養老去。

兒子的樓房真高,要把天捅出個窟窿樣兒的,家家戶戶像鳥籠子一樣掛在半空,他心慌慌的。到外面走走,滿地栽著高樓和電線桿子,高的矮的,粗的細的,像秋後地裡冒著的莊稼茬子,他覺得又礙眼又絆腳。自到了城裡,兒子好吃好喝地伺候著,可他總覺得身子骨如閒了一冬的犁耙,蹩手蹩腳的。

他想找塊地,挖上幾鍬,活絡一下。可是尋遍了,連一塊土坷垃都找不到。

有次轉悠,他看到有棟樓的背陰處瘋長著一溜樹叢子,像長在老家壕溝邊上的野蓬草,光佔著地,當柴火都不好燒。他想拔了,點幾粒豆子也是好的啊。天天圈在這鳥籠子裡,沒個街坊鄰居,別說借把鐮刀,就是連一把破鍬頭子都找不到。

這一雙長滿老繭的手都能折斷手臂粗的樹棍子,這幾蓬樹叢子算啥?他攥了一下十個指頭,咯嘣咯嘣地響,手上的勁兒被叫醒的孩子一樣活蹦亂跳地往外鑽。一袋煙的功夫,拔得乾乾淨淨,泥土的氣息河流樣翻滾出來,如一碗濃香的老酒,聞一聞,七竅都通了。他用兩隻鋤板子一樣寬的大腳板,把土坷垃踢開,泥土暄虛鬆軟,像剛蒸出來的白面饅頭讓人嘴饞。每一粒泥土哩哩啦啦泛著香。

根生老漢直起身,雙手叉著腰,臉上的皺紋裡鑲了一層塵土和紅光,眯縫著一雙被皺紋查封的小眼睛,笑眯眯看著自己打下的這一片「江山」,心裡頭一次這麼敞亮。可是有保安跑過來,一把拽住他的手,說,大爺,你這是破壞名貴花草樹木,知道這是啥樹木嗎?

多錢一棵嗎?這是紅楓,這是女貞,這是紫櫻……得罰款的。

他臉上那層紅光樹葉子一樣撲簌簌飄下來,落在新翻的泥土上。

他把自己圈在籠子裡,再也不出去轉悠了。有一天無意照了鏡子,心裡「咯噔」一下,看著過去醬紅色的皮膚如今松垮地耷拉著,像一塊舊包袱布。自己這不是脫相了嗎?轟地想起,自己已經八十了,土都沒腦門子了。

想起死,他就想到了六奶,好歹躺在了一塊地裡。他一想到要死在這個沒一點土星兒的地,摳不出一把埋他的土,他不就成了客死他鄉的孤魂野鬼嗎?

莊稼人在吃喝上沒講究,可是在死上馬虎不得,村子裡祖祖輩輩都是自己選好躺著的一塊地,他聽人說過,東南方向風水好。

他一路走一路問,向東南,東南。他像夸父追日一樣追著日頭走。

山坡,河流,田野,村莊,他走得興奮爽快,雙腳粘著泥土的感覺,讓他渾身的血都熱起來,一個勁往腦門子外衝,他嘴裡罵一句,這把賤骨頭,還真禁折騰。

他穿過起起伏伏的莊稼地,見到荒草,貓腰拔了,扔溝裡。遇到拾掇地的人,湊上去,說幾句,這豆子長得旺啊,啥種?看到地裡丟落的糧食,嘴裡叨叨著,這世道,沒挨過餓,有糧都不撿。

恍惚中,他看到六奶好像捧著一個空碗,朝著他走過來。

老墳前,根生老漢仰面躺在那,像睡著了,臉上的皺紋被太陽暖得花瓣一樣開了。

滿滿當當的一碗糧供在六奶墳前,這是第三十碗糧。當年,六奶是揣著三十碗糧嫁過來的。

相關焦點

  • 借糧(民間故事)
    秋天到了,爸興致勃勃地對曉光說 :「新米收下來了,走,回老家借糧去!」曉光不解:「爸,借糧幹什麼?街上哪家超市沒有米賣?」回答曉光的是媽 :「老家新米的味道太好聞了,煮出來的飯更叫一個香!」曉光老家是遠近聞名的優質糧基地,種出來的米品質好是真的。曉光當即發動小皮卡,一家三口有說有笑地直奔老家而去。
  • 河曲民間故事(7) 馬尾巴
    ​河曲民間故事(7)馬尾巴 清·光緒三年,河曲大旱,顆粒無收,百姓少吃無穿,城裡人們吃了上頓沒下頓。正在災難危重之時,也是糧店的掌柜發財機遇。 村民們預先定下妙計,藏在城門洞口,等糧馱一來,眾人七手八腳把糧和貢品搶了一空。傭人回報王掌柜,當然不肯讓過,跑到縣衙告狀。 縣官問王掌柜:你丟了多少糧? 王掌柜說:三石。 縣官:你家還有多少糧? 王掌柜說:一百石。 縣官大怒:你能拿上三石來敬鬼神,難道你不能救濟災民!
  • 太上老君「買」糧(民間故事)
    太上老君笑笑說:「莫急,老道還有金豆子,你們跟我去趙博萬家買糧!」大夥不禁喜上眉梢,只見太上老君從褡褳裡摸索了半天,找出3個小金豆,把它們投進葫蘆裡,小聲說:「我這回化身一個老漢幫你們買糧,大家不要說破才行!」
  • 孔子借糧(民間故事)
    第六天,孔子派子路直接去宮中借糧。沒想到國君親自接見了他。還沒等子路開口,國君就開言道:「寡人聞先生乃博學之士,想必子弟子定無庸才,今有一問,還望回答。」「敬請大王明示。」子路道。國君笑著問道:「何物香甚?」原來是這麼簡單的問題,子路不加思索,脫口而出,「肉香甚也!」
  • 馭影術(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選刊·下 2017年7期■鄭小亮清道光年間,災難頻發。先是黃河水災,朝廷還沒來得及喘口氣,多地又發生了大規模的蝗災。緊接著,他與縣城內各大小糧號的掌柜協商,開倉放糧救命,並號令衙差全體出動鎮守在各大小糧庫。吳大人好不容易噓了口氣,沒想到有看守來報:糧食被偷了不少!吳大人質問道:「看守糧庫的均是本縣精幹得力的衙役,若說在他們眼皮底下,搬走整包的糧食,鬼也不信,這糧食是裡應外合偷走的吧?災年之下,偷糧等同謀命,傳令下去,若如實交代,本官既往不咎,否則,罪加一等!」
  • 張清劫糧成功,朱武指令安道全,宋江總算醒轉(梁山驚變189)
    再說盧俊義得知索超和張清各自領兵下山,急忙找來朱武,說道:「朱武兄弟,吳用已經派索超、張清下山搶糧。如果他們成功搶到糧食,宗澤必定會懷疑我的誠意。你有什麼應對之策?」 朱武想了想,說道:「現在山寨裡面很多人都懷疑有奸細,花榮又安排心腹日夜巡視。
  • 後半句話( 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選刊·下 2017年7期■尹全生民國初年,霧蒙山一帶土匪猖獗,打家劫舍,殺人越貨,民不聊生。那時的官府只管向百姓攤派所謂的「太平費」,並不真心剿匪,象徵性地派兵到村寨串串也就是了。若真剿滅了土匪,「太平費」更難收繳了。
  • 藍花碗(世相百態)
    民間故事選刊·下 2019年7期■李雷他是搞攝影的,但更痴迷民間收藏。他是沒心思聽的,只為搭個訕而已,就說想看看這皂水,茶嫂把碗遞給他。他端起碗,上下左右看了個仔細,斷定這是無價之寶,便問這碗的來歷。茶嫂很疑惑:「你是看皂水呢,還是看碗?」他說,自家也有這樣的碗,原來是一對的,不小心摔了一隻,所以看著熟悉。茶嫂說:「是這樣啊,這碗是撿的,就當了盛皂水梳頭的用具。」他想買下這碗,便說那對碗是妻子娘家的陪嫁,兩人都很喜歡,摔了一隻不成雙了,妻子心裡老彆扭。
  • 夜幕下的紅村長(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選刊·下 2018年10期■王鈞 姜鳳清雙重身份氣得他們到處抓壯丁,我找鄰村一個姓李的(他會說點日本話,跟偽軍有點關係)去活動,把被抓的人保出來。我當保長是應付差事,當村長卻是盡心盡力。兩項任務我經常接到的任務是掩護八路軍、遊擊隊過溝。日本人為了加強封鎖,強迫中國人挖掘警戒溝,寬二丈、深一丈、長二三十裡,溝裡積水深淺不一。
  • 民間故事:鬼借糧
    三天後張益中再次來到許偉家中,求他借糧,許偉二話不說,拒絕了張益中的請求。張益中苦苦哀求,許偉嘆了口氣,道:「老丈你如此執著不是愛子,而是害子矣。家中斷糧他不思自力更生,有糧後立馬拿去換酒,醉生夢死,你竟然還如此寵溺著他,助長他惡習,成何體統?」
  • 周口太康民間故事:陳老頭買窯貨
    戰國策上有句成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今天要講的這個故事,比這個成語,更有警示意義。太康縣南邊有個鄉鎮叫老冢(讀若中,上聲),據說得名源自名相謝安曾祖的墓在這裡。從老冢到淮陽有三十多裡路,來回就是七十裡。陳老頭買了窯貨,用小車推著,日頭偏西走到安嶺,實在是走不動了。就停在路邊一棵大楊樹下,把小車用木棍支柱,一屁股坐在樹涼蔭下,吃點乾糧喝點水,歇歇腳。這時他發現了一件有趣的事。離路邊五步遠的草叢裡,一條長蟲(蛇)正在吃一隻蛤蟆,兩條腿都吸到嘴裡了,蛤蟆呱呱叫著掙扎著。
  • 奇人碼冰馬(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選刊·下 2017年7期■墨中白東家燒火窯也開冰窯。火窯夏天燒磚,冰窯冬天藏冰。開冰窯,採凌和碼冰都是技術活兒,不是一般人能幹的。幫東家碼冰的張大手雙手張開如蒲扇,一塊厚冰重有一百多斤,他玩兒一樣就舉過頭頂。
  • 好嘴楊巴(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選刊·下 2017年4期■馮驥才津門勝地,能人如林,此間出了兩位賣茶湯的高手,把這種稀鬆平常的街頭小吃,幹得遠近聞名。這二位,一位胖黑敦厚,名叫楊七;一位細白精明,人稱楊八。楊七楊八,好賽哥兒倆。其實卻無親無故,不過他倆的爹都姓楊罷了。
  • 麻雀建奇功(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選刊·下 2009年1期■崔葉盛1300多年前,古巖州城(位於今天的遼寧省)爆發了一場空前激烈的攻守大戰。遮天蔽日的麻雀憑著它們天生的感知能力,在接到第一批麻雀拍來的「電報」後,照直不打彎,依託著強勁的西北風,沿著第一批麻雀飛行的軌跡,拼命飛向了巖州城內的草垛子和糧垛子。第二批麻雀與第一批麻雀的不同之處是,這批麻雀的腿上都綁有特製的紙捻子,紙捻子裡裝的是硫黃和火藥。
  • 蠟人(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選刊·上 2017年6期■孫興運那時蠟人才三十多歲,操著外地口音往廠長面前一站,滿臉的疲憊和木然。廠長看著面黃肌瘦的他,問能幹技術活還是體力活。蠟人低下了頭,沉思了片刻,說他可以看門,哪怕工資低點也行。廠長思忖著廠裡正缺人,便留下了他。蠟人幹不了體力活,人卻很勤快。
  • 絕釣(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選刊·下 2017年7期■行吟水手蟬街上的手藝人不多,有絕活兒的就更少,除了拉麵的老梅外,數來數去,還就是釣魚的老海了。這兩人都住蟬街,一在東,一在西,無事時常相互走動。蟬街人都稱他這一手為絕釣(明明是捉,卻稱釣,不知什麼道理。也許是因為老海平常就是個拿著釣竿釣魚的吧,還送他一個綽號:魚老鷹,意即他和魚鷹有得一拼。蟬街有人眼紅老海,問他,你釣魚可沒少掙吧?老海說,哪裡?我有幾個錢?
  • 石母峪(民間傳說故事)
    石母峪(民間傳說故事) 黎青屏顏萍搜集整理王母娘娘派九女下凡,管理人間,交待:風颳到山裡,雨下到川裡。九女聽成了:風颳到川裡,雨下到山裡。王母娘娘親自下凡察看,風颳在川裡,雨下在山裡。擰住九女耳朵,一擰,用勁大了點。一隻耳朵擰掉了。
  • 追兇十三年(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選刊·下 2018年3期■王金生1944年,在抗日戰爭即將取得勝利的前夜,唐州城仍盤踞著一百多號日本鬼子,和近二百名賣國求榮為日本人做事的漢奸。「一斤半重,二十四兩(舊秤,十六兩等於一斤)。」女子仍不慌不忙。「說得倒還挺準,」黃局長道,「可你知道這尊銀佛身上藏著的秘密嗎?」「什麼秘密?」女子有點兒驚訝。
  • 故事:小夥奉命擒匪辦案,連喝3碗老酒面不改色,匪首嚇得聲音顫抖
    看民間故事,了解民間傳統民俗文化。歡迎各位網友,民間文學、民間故事愛好者關注《牆根故事》。——本故事源於民間,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朱仕英,清乾隆年間石井社(今山東日照莒縣長嶺鎮)朱家課莊村人,三歲喪父,有算命先生查其八字說該孩命犯剋星,仿四鄰。
  • 女人三十(—)
    瘦高個,鵝蛋臉,嘴突,牙有些齙,大眼睛大波浪帶有些許少年白,紅唇,做休閒裝扮,三十出頭的樣子。呲溜,一輛車從鈺靈身體擦過,衣服破裂皮有些許血跡,嚇的驚魂未定,稍作鎮定抬起頭來,本要開口罵人。第一印入眼帘的是一輛這個鎮上幾乎未見的豪車,「又不是我的,我又不要你的,不管我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