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看原著前,已看過改編後的電影。這意味著可怕的劇透副作用,閱讀興趣減了大半。因此去年冬日買下的書,才又跨了一個冬日稀稀拉拉地讀完。這本書不像老馬另一部奇書《一樁事先張揚的兇殺案》,有著懸疑推理小說一般,處處挖坑引人入勝。《霍亂》寫的都是細碎的生活瑣事,娓娓道來。
誠然,影視化的藝術作品終究有它的局限,文字傳達的諸多幽微細膩之處,遠遠非影視能及。
因此,看了電影後,一個巨大的疑惑困擾我。主人公弗洛倫蒂諾在等候費爾明娜的半個世紀中,睡遍滿城女人,有何底氣對費爾明娜說出那句:「我為你保留了童貞。」
再次閱讀原著,字字句句如傾盆而下的瓢潑大雨,逐漸清洗掉過去關於這場曠世之戀的認知。我乘興而去敗興而歸。原以為自己將走進一場浪漫的童話樂園,殊不知,馬爾克斯以客觀從容的筆觸,呈現了真實殘忍的愛情百態。
我最初只是懷疑弗洛倫蒂諾有關愛情的童貞,現在,我徹徹底底不認同倆人之間的愛情本身。
我並不為之感動。
這場看上去驚天動地的愛情始於將愛情對象理想化。弗洛倫蒂諾與費爾明娜直到確定婚姻關係前,都只是書信往來,費爾明娜對弗洛倫蒂諾的了解僅限於他是電報員,會拉小提琴而已。頗像當今的網戀,線上聊得熱火朝天,線下卻是見光死,由衷感慨一句相見不如懷念。
弗洛倫蒂諾將費爾明娜稱為「花冠女神」,他愛的,只是他想像中的美好模樣。而費爾明娜,我不認為她愛弗,她愛的不過是有人喜歡她,有人追求她這件事帶來的新鮮刺激感。
儘管費爾明娜的父親多般阻撓,但他偏偏是費爾明娜的神助攻。張愛玲說過,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得不到總是在騷動。父親越不看好的,她偏要做。
遮一層薄紗的愛情,看似美好,可待揭下來的那日,暴露了真實的坑坑窪窪後,是否還能抵抗命運的殘酷。
回到之前的疑惑,為何弗洛倫蒂諾有底氣說出「我為你保留了童貞。」
很簡單,男人的嘴,騙人的鬼。童貞是絕對沒有了的。他不這麼說,如何與費爾明娜舊情復燃。
私以為,文學所做的事情,不是聽從道德指南,而是真實地呈現人性的種種可能性。
因此,馬爾克斯筆下的主人公弗洛倫蒂諾幹盡了天底下男人的可能會做的事情,誠然,包容複雜多面的文學人物形象,並不代表,我們沒有立場。
我終究無法喜歡弗洛倫蒂諾。他的面孔是真實,卻也爛得千瘡百孔。才驚覺,真實與美麗,太難兩全。
比如那場不倫之戀,他最後的情人,阿美利加,十四歲,因為他的拋棄,選擇了自殺;又如,養鴿女,因為和他的婚外情,被丈夫活活砍死。而這些情人的死亡,我沒看見他任何的自譴。
從前,我會被「多年過去,她已嫁做人婦,而他終身未娶」的瑪麗蘇故事感動得熱淚盈眶。
但大師就是大師,同樣的愛情題材套路,一般言情作者只會寫「他終身未娶」的浮華浪漫,而大師則看得更深更透,「終身未娶是真的,滿城情人亦是真的」。
就如網傳的林徽因與金嶽霖。金嶽霖並非為了林終身未娶,不過是他同居的對象過世了。那,就不相信愛情了嗎?
它值得相信。
只是無需將愛情看得太過重要。愛情不過如此,也無需過分拔高。更無需苛求另一個人眼看自己出嫁,還為自己單身未娶。
畢竟「世上沒有比愛更艱難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