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白話翻譯——聊齋志異·嶗山道士

2020-10-07 一葉茶1982

有個姓王的年輕人,排行老七,家境不錯。從小就仰慕仙風道骨的修道之士。聽人說嶗山有很多道士和神仙,就帶上行李出發了。

在當地人的指引下,他翻山越嶺,來到一處古樹參天、歷史悠久的道觀。看到一個白頭髮、白眉毛、白鬍鬚的老道士在蒲團上打坐。

打眼一看,老道的歲數就不小,但精神狀態非常好,雙目炯炯有神、紅光滿面。行禮之後,王七跟他交談了幾句,覺得老道士講得很有道理,而且很有啟發性,就想拜師。

老道士笑著說:「恐怕你吃不了這個苦啊。」

王七拍的胸脯「啪啪」響:「只要您肯收我為徒,我什麼苦都能吃!」

老道士看他精神頭兒很足,又在興頭上,就微笑著答應了。

很多人跟著老道士修行,天快黑的時候都從外面回到道觀裡來,王七就和他們吃住在一起。

第2天天不亮,老道士給了王七一把斧子,讓他跟眾人一起上山砍柴。心想,從今天開始就踏上了修道修仙之路,王七很高興,接過斧子興衝衝的上山了。

可是,砍了一個多月的柴,王七的手腳都磨了一層厚厚的老繭了,老道士卻一點都沒有傳授法術給他的意思。

沒怎麼吃過苦的王七有點受不了了。後悔自己頭腦一熱跑來學什麼道修什麼仙,就想悄悄的找個機會跑路。

幾天後的一個傍晚,砍柴回來的王七看到有兩個人在陪老道士喝酒。天慢慢黑了下來,也不沒人來點蠟燭。

只見老道士不慌不忙地掏出紙和剪刀,剪了一張圓圓的紙片,把它粘在牆上。一回頭的功夫,圓紙片像月亮一樣放起光來。而且這光越來越亮,越來越亮,照得滿堂明晃晃。仨人的眉毛鬍鬚都能看得見。

徒弟們都跑出來看熱鬧。

一個客人說:「良辰美景,咱們三個喝酒,大家卻在旁邊幹看著,有點不像話。」

於是他站起身來,拿著桌上的酒壺給大家倒酒喝,還讓大家一定要喝飽喝足。

王七一看,酒壺太小了,這麼多人,分也分不著多少。就跟著師兄弟們到處尋找杯盤碗盞,生怕分不到。

奇怪的是,酒壺裡的酒怎麼也倒不完。大家喝了一杯又一杯,喝了一碗又一碗,就是倒不完。王七覺得很神奇。

另一個客人說:「感謝道長用月光把酒席照亮,可咱們光坐在這裡喝酒吃菜,沒有歌舞娛樂,總覺得少了點意思。不如讓嫦娥來給我們跳支舞吧?!」

只見他摸起一根筷子,隨手扔向牆上的月亮。

【接下來是見證奇蹟的時刻】

一個美女從牆上的月亮裡飄了出來。一開始還沒有手掌高,等她落到地上,已經和真人一樣大小了。

王七仔細一看,真是美女!長得漂亮不說,身材還一級棒。

嫦娥一邊跳舞,一邊唱歌:「世人都說神仙好,世人都說神仙妙,可我獨居廣寒宮,空虛寂寞誰知道!誰知道!」

歌聲美妙,餘音繞梁。

唱完後,一個跟頭翻到茶几上。

眾人正在驚訝,不知道她接下來想要幹什麼。一轉眼,她已經變成了一根筷子。三人哈哈大笑。

一個客人又說:「今天喝的很盡興,不如咱們到月亮上繼續喝,怎麼樣?!」

於是三個人和桌椅板凳一起慢慢地飛進月亮裡繼續飲酒。鬍子和眉毛都能看得清楚,就像人在鏡子裡一樣。

過了一陣子,月光漸漸暗了下來。徒弟們把蠟燭拿出來點上,發現只有老道士一個人坐在桌前,兩個客人早已不見了蹤影。茶几上的剩菜都還沒來得及收拾,牆上的月亮又變成了圓紙片。

老道士問大家今天喝的怎麼樣。大家說今天酒足飯飽。

老道士說:「吃飽了喝足了就早點睡,明天還要早起砍柴。」

大家應聲散去。王七夾雜在人群裡暗自欣喜,幸虧自己沒跑路,不然就沒機會開眼界了。

又過了一個多月,王七實在受不了了。從沒幹過苦活重活的他,每天都累得筋疲力盡。而老道士又從來不教給自己一樣法術。

就去向師傅告辭。

「弟子王七,背井離鄉,跑了好幾百裡路來向老神仙求教。可都兩個多月了,您一樣法術也沒教給我,每天除了砍柴就是砍柴。又累又枯燥。實話實說,我在家的時候真沒幹過這種苦力活兒。」

老道士笑著說:「我早說過,你吃不了這個苦。那這樣吧,明天一早,你收拾收拾回家吧。」

王七說:「別介呀師父!我好歹跟您混了兩個多月了,您多少教我點本事,回去後也好有個說辭。」

老道士說:「你說的也有道理。不過我不知道你想學什麼?」

王七一聽,有門兒啊!

「師傅啊,徒弟我看您每次走路的時候,遇牆而過,遇石而穿,沒有任何東西能擋住您。我想學這個本事。」

老道士笑了,「沒問題,教給你。」就傳了秘法口訣給他。

王七牢記咒語,在牆前來迴轉悠,就是不敢穿。

老道士告訴他不要擔心,念完口訣以後,堅決果斷的穿牆就行了。

王七試了兩次不敢。老道士鼓勵他,沒事,大膽過就行。王七倒退幾步,低著頭,念完咒語朝牆壁衝了過去。

誒!這次還真穿過去了!

老道士語重心長的囑咐他:「學會了法術不要緊,但要正直善良,不要做壞事,否則就不靈了。」

然後資助盤纏路費送他回鄉。

回家之後,王七跟他老婆吹牛,說他在嶗山碰到了神仙,學會了【穿牆術】。不管什麼銅牆鐵壁,通通擋不住。

他老婆不信。

王七來勁兒了,「你不信?!好!我馬上表演給你看!於是他嘴裡念著口訣,後退幾步,朝著家裡的【影壁牆】一頭撞了過去。

這可是一尺長的水磨青磚壘成的影壁牆啊!又厚又硬!

「嘭」的一聲,王七把自己給撞昏了。

妻子趕緊扶他起來,一看,額頭上腫了一個鵝蛋大小的包。

妻子又疼又氣:「出去玩了倆月就玩了倆月,我又沒說啥?!還騙我說遇上了神仙,還學會了穿牆術。弄成這樣,有意思嗎?!」

王七越想越生氣,不怪自己忘了初心,反倒痛罵老道士是個大騙子。

(茶叔根據《聊齋志異·嶗山道士》翻譯創作,2020年10月05日16:39分)

相關焦點

  • 《聊齋志異》:嶗山道士
    自古以來仙法眾多,「穿牆之術」就是其中的一種,今天我們來欣賞一個關於仙法的小故事,《聊齋志異》——嶗山道士。他聽說嶗山上仙人很多,就背上行李,前去尋仙訪道。他登上山頂,見一道觀,清雅幽靜。一道士端坐在蒲團,白髮垂肩,仙風道骨。王生忙上前施禮請教,一番交談下來覺得道士所講甚是玄妙,於是懇求收他為徒。道士搖搖頭說:「你素來嬌生慣養,恐怕吃不了苦。」王生忙拍著胸脯一通發誓,道士見他態度誠懇,便答應下來,傍晚的時候,道士的徒弟都過來了。
  • 《聊齋志異》:香玉的悽美愛情故事
    魑魅魍魎、狐鬼妖邪,在蒲松齡的手中細細寫就,栩栩如生,今天跟大家聊聊《聊齋》中的香玉的悽美愛情故事。嶗山下清宮裡,有一株兩丈高的耐冬樹,樹幹粗壯得幾個人合抱才能圍過來;還有一株牡丹,也有一丈多高,花開時節,絢麗奪目,宛如一團錦繡。膠州黃生愛上這個道觀的清幽雅靜,便借住一個房間作了書齋。
  • 《聊齋志異》之《嶗山道士》
    他聽說嶗山仙人很多,就背著書籍等去週遊。這天,登上一座山頂,看見有座廟宇,十分幽靜。一個道士坐在蒲團上,白髮漂拂在脖子上,神氣爽朗豪邁。便上前叩拜,與道士交談。聽道士講的道理十分玄妙,他就要拜道士做師傅。道士說:「恐怕你嬌弱懶惰,不能受苦。」王生回答:「沒問題,能吃苦!」於是就收了他做徒弟。道士的徒弟很多,傍晚時都聚集來了,王生與他們都施禮相見,於是就留在廟中。
  • 聊齋《嶗山道士》:仗妙術,邀來嫦娥伴舞;仰穿窬,撞得頭破血流
    《聊齋志異圖詠》之嶗山道士山東淄川縣城有個王好逸,排行第七後來,不知他從哪裡聽說,海邊的嶗山中多有神仙人物。於是打點行裝,東行數百裡,前去尋仙訪道。一路跋山涉水,王老七終於來到嶗山,他徑直往山中最高峰爬去,艱難登上山巔,頂上有座道觀,建在松柏叢林之中,十分清幽。他逕入觀中,來到大殿,只見一個仙風道骨的老道士正坐在蒲團上閉目打坐。這道長鶴髮童顏,銀髮垂肩,神情恬然飄逸,超凡脫俗。王老七心道:「好一個老神仙!」
  • 聊齋志異精彩故事之嶗山道士
    他聽說嶗山上仙人很多,就背上行李,前去尋仙訪道。他登上一座山頂,看見一所道觀,環境非常幽靜。有一個道士坐在蒲團上,白頭髮垂到衣領上,神情相貌清爽高超。王生上前見過禮並與他交談起來,覺得道士講的道理非常玄妙。便請求道士收他為徒,道士說:「恐怕你嬌氣懶惰慣了,不能吃苦。」王生回答說:「我能吃苦。」道士的徒弟很多,傍晚的時候都集攏來了。王生一一向他們行過見面禮,就留在道觀中。
  • 聊齋志異——單道士
    作者:蒲松齡《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短篇小說集。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文言短篇小說之巔峰。聊齋,是蒲松齡的書屋名;誌異,有記錄奇異事件的意思。
  • 每日推介:聊齋志異這本書的故事,你聽過嗎?
    聊齋志異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所寫的小說。今日的推介主題是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全部都是短篇小說,其中以愛情故事為主要。此書中短篇有將近五百多篇,篇篇經典,上至老人,下至稚童,即便沒有看過,也都知道聊齋。除了愛情故事,還有就是是揭露統治階級的殘暴和對人民的壓迫,還有抨擊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摧殘。
  • 講講嶗山道士的故事,老道士講述真正的修行高人故事
    乾脆去青島吧,大海,啤酒,還有嶗山道士。結果在青島呆了一周,青島連下了一周的雨,雨天也懶得出門,乾脆窩在酒店裡看《嶗山道士》。《嶗山道士》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拍的木偶動畫片,很老的動畫片,1981年的,比我還大三歲,不過現在看看,還頗有趣味。
  • 《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是什麼樣的人呢
    但是,蒲松齡,就是這麼神奇的一個人,去了一趟濟南,寫下了一篇《黃英》,去了一趟嶗山,寫下了一篇《嶗山道士》,就這樣,一篇一篇的積累下來,成就了這位世界短篇小說的王。不過,話又說回來,如果蒲松齡,年輕的時候,成功的當了一名官員的話,那可能就沒有我們現在家家戶戶都知道的《聊齋志異》的存在了。
  • 《聊齋志異》中的濟南故事
    《聊齋志異》中發生在濟南的小說較多,有三十來篇。不過當時屬於濟南府的還包括淄川、長山、信陽、周村、章丘、歷城、德州等,如淄川、德州等現在並不屬濟南。要注意的是,《聊齋》中還提到過「稷下」,其實也指濟南而不是今天的淄博。
  • 故事:法術高強的道士,戲弄吝嗇鬼
    說話間,集市上來了個破衣襤衫的道士,走到梨攤前,向賣梨的討一個梨子吃。賣梨的看他穿的破爛,像個乞丐,就瞧不起他,三番五次的趕他走,還嫌他耽誤自家生意。道士站在原地不動,賣梨子的就對他大聲斥罵。道士說:「您這一車梨,得有好幾百個。老道我只請您施捨我一個梨子吃,對先生您也沒什麼大的損失,幹嘛發這麼大的火呢?」
  • 從《聊齋志異》王成的故事中去悟如何在證券交易中做倒T
    清代白話小說《聊齋志異》中有一則故事叫「王成」。講的是一個大家敗落子弟叫王成的,性極懶,做事拖拉。機緣巧合遇見自己是狐仙的奶奶,給自己一筆本錢到北京賣葛布,由於懶、做事拖拉耽誤了生意行情,之後在北京艱難生活的故事。
  • 聊齋志異——賭符
    蒲松齡《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短篇小說集。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文言短篇小說之巔峰。聊齋,是蒲松齡的書屋名;誌異,有記錄奇異事件的意思。
  • 嶗山被稱為「海上仙山」,名不虛傳;太清宮、華嚴寺…古建築多
    《聊齋》裡有一篇「嶗山道士」的小說。他心裡埋怨道:老道士的法術咋不靈了?自從看了這個故事後,我對這座「海上仙山」就有了莫名的期待。終於有一天,我坐上了拜訪嶗山的火車。去嶗山時,天陰,有小霧,海邊城市霧多是自然現象。公交車沿著海岸線彎彎曲曲地向嶗山駛去。到了嶗山景區大廳,才知道登嶗山有三條景區路線。有一條能登到嶗山頂,但無海可看。
  • 勞山道士(聊齋故事之一,翻譯及所得)
    王漸忿,罵老道士之不良而已。異史氏曰:聞此事,未有不大笑者,而不知世之為王生者,正復不少。今有傖父,喜疢毒而畏藥石,遂有吮癰舐痔者,進宣威懲暴之術,以迎其旨,紿之曰:「執此術也以往,可以橫行而無礙。」初試未嘗不小效,遂謂天下之大,舉可以如是行矣,勢不至觸硬壁而癲蹶不止也。翻譯:有個王生,家中排行老七,家裡呢?
  • 聊齋:看道士種梨,賣梨的人傻眼了
    這個故事寫的是有一個鄉下人在市面上賣梨。他的梨特別好吃,賣得也很貴,小說是這樣寫的:「頗甘芳,價騰貴」,梨好吃,賣得貴,可以理解。但是價騰貴,就說明賣梨的人有點財迷了。他把梨定得太高了,貴得離譜,這個時候來了個道士,他出來的時候,「破巾絮衣」,戴著個破頭巾,梨都成熟了,他還穿著破棉襖。道士在賣梨的人的車前請求,你給我一個梨吧。鄉人什麼表現呢?「走開!」
  • 透過《聊齋志異》來看蒲松齡對美好人生的幻想
    短篇小說以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成就最高,在中國文學史上描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蒲松齡出生在世代書香的家庭,19歲時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秀才,但是後來一直屢試不第,到了72歲的時候被破格提拔為貢生。這樣坎坷的命運,使他認識到了科舉考試的弊端和腐敗,對落榜士子的痛苦心情有了深切的體驗,也是《聊齋志異》中批判科舉制度的重要思想來源。蒲松齡從40歲的時候開始,在本縣畢際有家裡當私塾老師,直到71歲才退休。
  • 《聊齋志異》中的即墨故事
    《聊齋志異》中跟即墨相關的小說只有兩篇,一篇叫《香玉》,其中提到一個即墨藍氏進嶗山下清宮採了宮中牡丹花,回家把花養死了。這個即墨藍氏,雖然可能出於愛花的心態,但真的是採了個寂寞。另一篇《羅祖》,才是正兒八經發生在即墨的。《香玉》跟道教有關,《羅祖》則跟佛教有關。
  • 《聊齋志異》:少年深山迷路,夜宿佛寺,入蛇窩,得道士救命
    《聊齋志異》——豢蛇,就是一篇關於養蛇的小故事,不過不是一條,而是成百上千條。曾經有個道士住在此處,傳言寺院裡有很多大蛇,偶爾遊客想來,一聽都躲的遠遠地。一天,有一位少年跑到山裡用網捕捉老鷹,一時興起越走越遠,直到進入山的深處。天色已晚,附近沒有農莊,遠遠地看到有座寺廟,只好硬著頭皮前往投宿。道士見到他吃驚地問:「你從哪裡來的?幸好沒被孩子們看到,否則麻煩大了!」
  • 聊齋:清朝一果農街頭賣梨,遭無良道士坑害,咎由自取還是活該?
    聊齋:道士種梨俗話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也是教導人們,做人要有度量,其實人們的本性還是比較自私的,很多時候肯定是優先考慮自己的利益。在《聊齋志異》中,就曾講過一個道士去捉弄一位鐵公雞的故事,蒲松齡用簡練的文筆,也是告訴了人們做人該大度的時候要大度,這個故事叫《偷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