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花兒,生如野草,似你這般,無人問津。
那些花兒,飄飄搖搖,似你這般,結出種子。
似我這般,無依無靠
-約翰.克萊爾
哪怕你我如草芥般微小,但是終其一生,我們都在尋找被愛的證據。
當一切終於落下帷幕,命運的無言充滿了痛楚與傷悲。歷盡艱辛走到的圓滿結局,是我們每個人對於生活最鍥而不捨的期盼。
加拿大女作家喬安娜.古德曼的作品《帶我回家》,向世人展示了一場充滿血與淚的尋愛之旅,在這本書裡,作者像我們展示了曾經放棄愛情與孩子的少女麥琪,是如何一步步重新擁有深沉的愛意的,而那個被拋棄的孩子,又經歷了怎樣的苦難,最終僥倖存活下來,命運是否肯稍稍眷顧她,讓她能夠擁有溫暖的家?
自從15歲生下女兒並與她分開之後,麥琪的生活就沒有了歡笑,多少個夜晚她都枕淚而眠,唯有一個母親才能理解這種傷痛,而讓這種傷痛雪上加霜的,是麥琪與父親的漸行漸遠。早戀產子之後,麥琪最信任的父親,一夜之間把愛收回。上無父親的寵愛,下無女兒的消息,麥琪的心似荒田般雜草叢生,再無昔日的活力與光彩。
而那個被拋棄的孩子,麥琪送給她的禮物是一個唯美堅韌的名字「艾洛蒂」,這是一種百合花,花蕾會開出層層疊疊的粉紅色花瓣,有著頑強的生命力,麥琪最愛這種花。艾洛蒂的童年被打上了時代的烙印,孤兒院改造成精神病院,身處其中的她遭受了非人的折磨。作者儘量克制的文字下,湧動著翻滾的情緒,讓人不忍卒讀,淚流不止。
如果上帝能夠拯救人,為什麼讓她遭受這一切?年幼的艾洛蒂問著這個問題時,她的內心該是多麼無助又絕望。
圖書封面
這部作品,讓人在眼淚中感受到每個人對於愛的渴望,與不屈的自我成長。在血淚模糊中走出一條漫長又孤獨的路,所幸,他們都找到了彼此,所幸,這大團圓的結局,讓人收穫面對生活的勇氣。
過了三十歲,不再喜歡看太悲傷的結局,既然人生已經如此充滿荊棘,太多的路已然無法迴轉,就在書裡尋一絲慰藉吧。你未曾堅持到底的路,這世上總有人到達。
自艾洛蒂出生後,作者喬安娜.古德曼就開始採取交叉敘述的方式,分別交待麥琪與艾洛蒂的情況。而加布裡埃爾作為麥琪的初戀男友與第二任丈夫,則全線貫穿了麥琪的生活,也是他的未曾放棄讓麥琪有了重新選擇生活的機會與勇氣。本文將嘗試從麥琪、艾洛蒂、加裡布埃爾三個人的經歷與成長來講述,他們對於愛的尋求、對自我的救贖與成全。
一、 麥琪:當你勇敢面對生活時,才明白愛是給予,而非索取
01 對父愛與安定的渴望,讓麥琪放棄了初戀與孩子
麥琪曾是父親的掌上明珠。她最喜歡的事情就是每個周六去父親的種子店幫忙,最期待的就是繼承父親的這家種子店。她對於種子的神奇力量有著近乎瘋狂的熱愛,陽臺上長在瓶瓶罐罐裡的植物,是麥琪的得意之作。
麥琪的父親是英裔,母親是法裔,他倆的結合讓麥琪費解,當時的加拿大,這兩類人是互相看不入眼的,偏見就像一座看不見的大山,橫亙於這兩類人之間。麥琪上學前在家裡一直都說法語,最終在父親的爭取下,孩子們都就讀於英語教會學校。在學校的麥琪,逐漸下定決心要變成英國人。
可是,哪怕麥琪努力讓自己變得更有英倫氣息,她卻無可救藥地愛上了法裔的加布裡埃爾。愛情總是超越世俗的標準,因為她只聽從心跳的聲音和真實的感覺。麥琪家旁邊的玉米地,是加布裡埃爾家的田地,也是麥琪最喜歡去的地方,那裡留下兩個人青春歲月裡最甜蜜的時光。
不幸的是,反對他們的戀情成了父母難得一致的意見,父親希望麥琪能夠嫁給一個體面的英裔。當父親堅定地告訴麥琪要和加布裡埃爾分開時,麥琪意識到自己需要做出選擇了,她不可能同時得到父親的贊同與加布裡埃爾的愛。
為了將熱戀中的兩個人分開,父母將麥琪送到鄉下姨媽的農場裡。一次宴會後醉酒的麥琪被姨父玷汙了,她感到自己無法面對加布裡埃爾,兩人的見面不再像從前那麼快樂。也正是這個空當時間,麥琪的父母來看望她,吃飯時的麥琪開始嘔吐,她懷孕了。可是當她告訴自己的媽媽姨父對自己做的事情時,媽媽選擇保護自己的妹妹,而不是自己的女兒,這讓麥琪感到非常絕望。
痛苦的麥琪想要跟自己的初戀男友來撫養孩子,曾經受貧窮之苦的母親警告她貧窮的可怕,一想到輟學跟加布裡埃爾結婚後,自己將永無繼承父親種子店的可能時,麥琪退縮了。
她無法接受失去種子店的後果,麥琪選擇了現實,希望能夠重新獲得父親的支持與愛。她聽從父母的安排跟加布裡埃爾分手,至於剛剛出生的女兒,也都交由父母處理。
02別人眼中的美好,始終不是麥琪心中的家
可是,後來的麥琪還是沒能回到父親的種子店,當她離開家要去蒙特婁時,又一次來到種子店,站在店門外的麥琪感到自己已經被這個家拒絕在外,而她遞給父親的一束黃色松香草,也被隨手放在了櫃檯上。
在蒙特婁的辛普森商場,麥琪成為了女士內衣部門出色的售貨員。而她也遇到了父親中意的相親對象-精明成熟的銀行家羅蘭德。父親與羅蘭德很合得來,羅蘭德就是父親一直希望她找的那一類人。
麥琪感覺自己又一次擁有了愛情,可是,當她想要跟他分享自己在職場上的成就時,羅蘭德滿腦子想的都是他想要一個孩子。哪裡還有發自內心的愛呢?麥琪不過是羅蘭德適合婚姻的結婚對象而已。羅蘭德從未真心支持過麥琪爭取商場經理,他想要的不過是一個賢妻良母。
麥琪終於還是辭掉工作,成為了家庭主婦,可是他們卻始終無法擁有自己的孩子。當麥琪第三次流產後,她終於無法抑制住內心的衝動,給孤兒院打電話詢問女兒艾洛蒂的情況,卻得到那個時間沒有接收記錄的消息。這個結果讓麥琪大為震動,而玉米地裡與加布裡埃爾的重逢也讓她又一次審視自己的生活。
迷茫中的麥琪,終於找到了自我堅強的勇氣和力量,下定決心聽從自己內心的呼喚。她決定與現在的安穩生活說再見,與羅蘭德離婚,去追尋想要的生活。那份真實的生活裡有愛情,有孩子,也有自己的事業。
03 追回曾經的愛人和孩子,擁有一個完整幸福的家
就在麥琪順著各種線索,一步步捋清楚艾洛蒂的下落時,她的父親患了重病,父親將所有的真相都告訴了麥琪。當年,歷經輾轉,孩子最終被送進了孤兒院,並沒有被人領養。結果是最讓人難以接受的,那就是艾洛蒂很有可能就在某一家精神病院裡。
在麥琪的父親就要去世時,加布裡埃爾回來了,為了麥琪與孩子,他放棄了自己的土地和捕魚事業。兩個人重新組成了家庭,多年前走丟的戀人,終於重新接納了彼此。
最讓人興奮的是,有人根據報紙上的尋人啟事聯繫了麥琪,當所有的信息都對上之後,那個夢裡出現過無數次的小女孩艾洛蒂終於回來了。而讓她能夠聯繫到自己媽媽的那則信息,正是麥琪已經去世的父親生前刊登的,並且要求報社一直刊登下去。
父親去世時,曾說過自己對不起麥琪,他明白麥琪愛的是加布裡埃爾。而他餘生所做的一切,都在努力挽回曾經的錯誤。當年內心深感失去父愛的麥琪,再次感受到父親對自己的愛。
正如《父母的覺醒》一書中曾經說過的,父母首先應該努力做到的是讓孩子享有身為自己的權利,讓他們在自己命運的軌跡下生活。父親曾經說過會努力讓麥琪的生活回到正軌,卻讓她失去了生命中最珍貴的感情。
兜兜轉轉了一大圈之後,麥琪終於擁有了自己想要的一切。曾經那個想要委曲求全,求得父親原諒的小女孩,終於成長為敢於為自己的想法去努力的女人,當麥琪勇敢地邁向前方時,她也擁有了自己一直尋找的愛。
二、艾洛蒂:苦難中開出的燦爛的花,是人性對醜陋最大的諷刺
小時候的艾洛蒂,一坐就是很長時間,只因她一心一意地在畫自己想像中的家庭,有一次甚至畫了17個孩子,連塔塔嬤嬤都對此感到驚奇。艾洛蒂喜歡聽課,有自己的主見和想法。被轉送到其他地方的精神病院時,坐在火車上的艾洛蒂最擔心的不是自己,而是如果媽媽回來找自己,找不到自己該怎麼辦。
一個渴望著媽媽的小女孩,就這樣從書裡站立了起來,仿佛讓人看到了她忽閃忽閃的大眼睛,滿是對愛和溫暖的希冀。
如果說孤兒院的經歷讓艾洛蒂感到憂傷,那麼後來的精神病院則更是恐怖至極。可憐的孩子們被當做精神病人對待,喪失了受教育的機會,而她們的日常生活更是充滿了打罵與責罰。
在精神病院裡,睡前被餵氯普馬嗪藥片,這種藥物會讓人昏昏沉沉。可是有一天艾洛蒂尿床了,她小心翼翼地走向衛生間時,不小心被靴子絆倒了。伊格納蒂亞嬤嬤生氣地怒吼著,艾洛蒂爭辯著是那隻靴子絆倒了自己,這樣不公平時,嬤嬤冷漠地說道「你是我醫院的病人,我就是你們的法官。我不僅對你們現在的錯誤做出判決,還有你們的罪惡,以及你們父母的罪惡。」
說完這些話之後,伊格納蒂亞嬤嬤還不解氣,她將一大桶冰塊倒進浴盆裡,一把將可憐的艾洛蒂推進去。刺骨的寒冷讓艾洛蒂無法忍受,伊格納蒂亞嬤嬤抓起刷地板的大號硬毛刷,狠狠地刷艾洛蒂的大腿,直到她的皮膚變得通紅一片。
當一切結束後,艾洛蒂對著鏡子裡的自己輕聲說「我不是瘋子。」如果不反覆提醒自己,她真怕自己會變成不折不扣的瘋子。
而這一切不過是因為,當時的魁北克政府一條新法令,將撥付給精神病院比孤兒院更多的財政撥款,教會便趁機將其掌管的孤兒院改造成了精神病院。
而最令人髮指的事情是,麥琪曾和加布裡埃爾來到那所艾洛蒂所在的精神病院,想要尋找艾洛蒂並帶她回家,他們的女兒就在同一個院子裡工作著。可是,伊格納蒂亞嬤嬤卻告訴她說,艾洛蒂已經死了。又是這個嬤嬤跟艾洛蒂說,她的媽媽已經死了。那一年,艾洛蒂12歲,直到艾洛蒂24歲與自己的媽媽麥琪聯繫上對方,這中間的12年黑暗時光,都是拜那個狠心的嬤嬤所賜。
人心的狠毒居然能夠至此地步,生生地將母女分開,還要告訴他們彼此都已經死亡,這般歹毒,實在是讓人憤慨。
這段黑歷史是加拿大人最不願提到的,當時的改制讓多少人拿了黑心錢,有多少無辜的孩子成了犧牲者,他們本是被父母拋棄的孤兒,這個身份已經足夠悲慘,卻還要經受非人的折磨,見識到人性如此的黑暗醜陋。
而艾洛蒂,在那樣惡劣的環境下學會了生存。她學會不亂說話,對於生活帶給她的折磨,除了默默忍受,又能如何呢?當她被關禁閉時,她曾和上帝辯論,質問他為什麼眼睜睜看著她受到如此虐待,但是,她得到的只能是沉默,這似乎又是另外一種啟示。
著名心理學家弗蘭克爾.維克多作為猶太人,曾遭受過納粹集中營裡煉獄般的痛苦,他卻沒有放棄希望,對於未來的堅持與憧憬給了他活下去的力量,他因此創立了意義療法,正如他在《活出生命的意義》中所說,苦難本身毫無意義,但我們可以通過自身對困難的反應賦予其意義。
當艾洛蒂最終走出精神病院後,她終於能夠擁有從前嚮往過無數遍的自由生活。對於從前遭受的苦難始終無法釋懷,於是她開始嘗試將自己過去的故事寫下來,發洩自己的憤怒,也讓更多的人知道事實。她的身上有一種不屈的意志,與堅韌的力量,還有對於媽媽的期待,所有這些,都是支撐她走出黑暗的光亮。
三、加布裡埃爾:出身低微的小人物,也有高貴的內心與追尋愛的權利
麥琪的父母始終看不上加布裡埃爾,在他們眼裡,他是與街上的小混混並無分別的存在。
可是,他卻給了麥琪最真摯熱烈也最長久無條件的愛。
當15歲的麥琪提出分手時,哪怕那時的他並不知道真正的原因,他也尊重麥琪的決定。而自己卻傷心地離開家鄉。當十年後兩人重逢在玉米地裡時,他依然深愛著麥琪,回城後兩人的秘密約會,讓他既幸福又痛苦。聽到麥琪想要離婚時,他也要回去跟妻子安妮離婚,他太想跟麥琪在一起生活了。
是加布裡埃爾一直未曾改變的愛,給了麥琪轉身的機會。有多少人,無論當時有多麼深愛,在歲月的塵埃裡,為了現在的責任與安穩,都將記憶封存起來。而加布裡埃爾,卻始終願意為了麥琪改變。
當他從別人口中得知了當年麥琪分手的真相,加布裡埃爾無法忍受麥琪的隱瞞。兩人大吵一架後,他又一次消失了。他去了另外的城市,在麥琪面前,他的貧窮與現狀讓他無法相信自己能夠給麥琪幸福,而麥琪的隱瞞,更是加劇了這種不自信與懷疑。他就像一個負氣出走的少年,努力在他鄉有一番成就後,才會再次回來尋找麥琪。
當他在另外一個城市找到了捕魚的工作,並買下了自己的土地之後,他回來想要帶麥琪一起離開。卻發現屬於他和麥琪的兒子已經一歲了,加布裡埃爾變賣了自己的土地,按照麥琪的安排留下來和他一起生活。
他從來都是一個有擔當的男人,麥琪沒看錯人。
對於麥琪熱衷的翻譯事業,加布裡埃爾抱有同樣的熱情。哪怕身在異地,他也隨時關注麥琪的翻譯作品。在他心裡,麥琪就像一個女戰士,那麼勇敢,又富有才華。
雖然加布裡埃爾出身低微,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可是這一切不妨礙他是一個優秀的人。他努力工作,熱愛家人,對於麥琪的愛真實又熱烈,無條件地支持麥琪做自己想做的事。
寫在最後:
當所有人都找到自己的歸宿,麥琪與艾洛蒂也終於相認,連接他們母女的,一個是艾洛蒂這個美麗的名字,另一個就是她們母女倆手中的筆,麥琪用自己手中的筆翻譯作品,艾洛蒂用自己的筆寫下過去的經歷,是艾洛蒂對於過去的記錄讓報紙的編輯發現了尋人啟事的相似,這才讓他們母女得以相認。而那個尋人啟事,是麥琪的父親多年來一直默默刊登的。
他們都與生活達成了某種和解。而故事的結局,也正是他們即將共同完成同一部作品。
艾洛蒂24歲那年,她一直存於心底的疑慮終於解開了,為什麼上帝會讓她經受這些痛苦?有時候人性的醜陋不忍直視,苦難如此沉重,而人們唯有忍受與勇敢才能得到救贖。這一場充滿血淚的尋愛之旅,也幸虧每個人都沒有放棄,他們終於成為了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