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橋遺夢》:戳中了中年婚姻的痛點,沒有愛情的婚姻該何去何從

2020-09-09 瀟妤說

我把生命獻給家人,把我所剩的交給羅伯特。

——《廊橋遺夢》弗朗西斯卡

《廊橋遺夢》是由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同名小說而改編的一部電影。該片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梅麗爾·斯特裡普、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等主演,於1995年在美國上映。

影片講述了一位家庭婦女在家人外出的時候,邂逅了一位《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師羅伯特,他們互相陪伴了四天,卻念念不忘,用餘生來回憶彼此。女主弗朗西斯卡想追逐浪漫的愛情,但是卻在自由和責任的權衡下,痛苦地做出選擇,她選擇了留下來,把自己的生命留給了家人。直到丈夫死去,她才想方設法聯繫羅伯特。

這是一部講述婚外情的電影,很多人覺得它是在美化出軌,但是它也在講述人性,它戳中了無數中年人群婚姻的痛點:這是沒有愛情的婚姻,當所有的浪漫都被瑣碎的生活磨滅的時候,我們的婚姻中除了柴米油鹽還剩下些什麼?所以,影片不僅僅是一場婚外戀情的表現,而是通過它揭示出了中年人的倫理價值觀與情感平衡問題。

影片告訴我們,這世界上還有很多像弗朗西斯卡這樣的人,生性浪漫,喜歡激情,有理想有追求,喜歡詩,但最終不得不因為世俗的眼光,把自己從烏託邦式的生活中拉出來,而沉入到現實的牢籠中,沉入到世俗的枷鎖中。

影片最終,作者迎合了世俗的價值觀,弗朗西斯卡選擇了家庭,放棄了愛情。

弗朗西斯卡作為一個中年家庭婦女,家庭生活是十分枯燥無味的

弗朗西斯卡是義大利人,嫁給了來自美國的丈夫,從一個小鎮來到了另一個小鎮。她骨子裡是帶有浪漫基因、少女情懷的,可是瑣碎、無聊、刻板的家庭生活讓她把所有的情懷都深埋在了心底。

她每天勤快地做家務,照顧一家人的衣食住行,任勞任怨,可是卻沒有得到家人足夠的關心和尊重。她每天自己一個人把飯準備好再叫家人來吃,可看到豐盛的食物,家裡沒有一個人對她的勞動果實表示過讚美。

有幾個細節表明弗朗西斯卡已經厭倦了這種家庭主婦的生活。她叫人來吃飯的時候,邁克是第一個到的,他進屋關門聲太大,「砰」的一下,弗朗西斯卡顫了一下,她對兒子說的話表明她不止一次要讓大家輕聲關門了,這只是一個小小的訴求而已,可是她幾乎每天面對的都是這種不被人尊重感受的生活。緊接著理察進門,門也是「砰」的一下,她又顫了一下,一臉無奈和失望。接下來卡洛琳過來吃飯,直接把收音機裡母親愛聽的音樂換成了自己喜歡的潮流的音樂。當大家都坐下來吃飯的時候,弗朗西斯卡提醒卡洛琳飯前祈禱,但是卡洛琳面無表情地做了個祈禱手勢並生硬地念了兩個字「祈禱」,這時候弗朗西斯卡已經不再是無奈,她的表情仿佛在訴說這種刻板冷漠的家庭氛圍她早就習以為常了。吃飯的時候一家人就像在走流程一樣,全程刻板無交流,她期待地望著家人,希望他們能給她一個溫暖的回應,可是最終還是失落。

理察性情比較急,還抽菸,喜歡吃味道濃的東西,他的性情、生活情趣仿佛都和妻子弗朗西斯卡不在一個頻道上,他不懂浪漫,比較粗獷,不懂妻子的夢想,也不懂她少女般的浪漫情懷。

弗朗西斯卡曾是一位教師,但是最終也在丈夫的建議下辭職了,她從此就做了一名全職的家庭主婦,把夢想和情懷都深深地埋在了心靈的最深處,家裡人沒有一個知道。

世俗意義上,弗朗西斯卡是幸福的,有車有房有農場,還兒女雙全,這些都足以讓很多人羨慕了。但是作為一個中年家庭主婦,作為一個個體,她自身又是不幸福的。所以換個角度來看,幸與不幸也不光是只靠世俗才可以定義的。

無趣的家庭環境,沒有情感共鳴的家人,得不到足夠尊重的氛圍,卡洛琳一星期才和母親交談一次······種種的這些,都讓情感需求旺盛的她厭倦。

這部書籍一出版,便引起了眾多女人的共鳴,可以想像,有千千萬萬的家庭婦女每天過著弗朗西斯卡這樣的家庭生活。這樣的書籍和電影給了她們一個指導,可是卻呈現兩極分化的局勢,一部分人火速離婚,一部分人像影片中傳達的價值觀那樣,選擇了責任。

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的衝突,自由和責任的衝突

當理察帶著兩個孩子參加展出的時候,弗朗西斯卡一個人在家過著閒適的生活,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輕鬆、閒適,送走家人後,在家門口順手摘了幾朵鮮豔的花朵,這又是一個體現她浪漫情懷的細節。

沒多久,羅伯特驅車前來問前往羅斯曼橋的路,弗朗西斯卡就告知了他,看他人生地不熟,又似懂非懂的,她就乾脆上車跟他一起去了,至此以後,展開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

弗朗西斯卡過這種刻板的家庭主婦生活,已經過到麻痺了,於是當羅伯特問她結婚多久的時候,她竟一時語塞。也許是內心本身就嚮往自由但又囿於現實無法超脫,深感無奈,所以,當他聽說羅伯特在去工作的過程中,因為發現她的家鄉巴利小鎮景色迷人就下火車呆了幾天的時候,她感受到的是吃驚。在鎮上生活了20年,鄉村的刻板文化已經讓她習以為常,突然見到這樣一位自由瀟灑的人,她很難不心動。她嚮往的和愛上的往往是她自身所沒有的。

第一次,在羅斯曼橋上,她的語言和行為都表現出了少女般的嬌羞,恐怕在這一刻她已然心動。在燥熱的天氣中,更加燥熱的是人心。

她和羅伯特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他們談論著共同的話題,放心、自在地開玩笑,她做家庭主婦這麼久的時間,第一次感覺和人有了精神上的共鳴。一心動便再也放不下,她想擁有一個在精神上打動她的男人。

她邀請羅伯特去家裡喝冰水,在聊到弗朗西斯卡是否喜歡現在的居住地的時候,她終於吐出了心聲:這裡的人真的很好,可是這裡沒有少女時代。

她一心追求的理想主義都被淹沒在了柴米油鹽的現實瑣事中,遇到了羅伯特這樣浪跡天涯的人,跟她有精神共鳴,會幫助她一起做飯(她的丈夫並不會),給他講全球各地發生的各種有趣的事情,陪她喝酒,談天說地,她開心地手舞足蹈,她的本性盡情釋放了,她的心徹底被牽引著走了。

「白蛾舞動翅膀時若想晚餐,今晚工作後隨時可來」,這張紙條被她半夜拿著,貼在了羅斯曼橋上。於是第二天晚上,欲望盡情釋放了,一切不該發生的都發生了。

弗朗西斯卡並沒有堅守住婚姻的底線,她想要的是浪漫,她早已厭倦了柴米油鹽的家庭主婦生活。她想要的在羅伯特身上都得到了滿足。

她無法抑制自己的感情,請求羅伯特帶她離開這個枯燥無聊的地方。當她收拾好行囊打算離開的時候,她開始審視自己的行為到底對不對。她終究還是放不下現實,放不下一雙兒女,放不下對於家庭的責任。

在最後的晚餐中,弗朗西斯卡表明自己不會跟羅伯特走,她覺得無論如何,她這樣做都是不對的。夢想去做的事情並不一定是對的,因為我們不可能拋開一切道德倫理和責任去談自由。這樣的自由是以犧牲他人幸福為前提的,那這樣的自由又有什麼意義呢?

弗朗西斯卡想明白了,她走後,她的家裡人會忍受無窮無盡的閒話,再也不會幸福快樂,她認為理察是個老實本分的人,他也不該有此下場,她這一走會給卡洛琳樹立什麼樣的女性榜樣?這種種的現實將她拉了回來,她覺得不能這麼自私,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家人的痛苦上。

儘管羅伯特這樣挽留她,「這樣確切的愛,一生只有一次,我今天才知道,我之前的漂泊就是為了向你靠近」。

但是,她依然堅守住了自己的家庭,在自由與責任的最後鬥爭中,她選擇了責任。

幫助家裡人成功渡過婚姻危機

在電影的開頭,卡洛琳讀著母親寫給羅伯特的信,剛讀沒多久,邁克就強烈要求燒掉,還一氣之下想殺死羅伯特。他們對於母親曾經的出軌行為是既震驚又憤怒的,這完全挑戰了弗朗西斯卡在孩子們眼裡溫和、善良、顧家的完美女性角色。

卡洛琳得知母親和羅伯特的愛情故事之後,說:使我不安的,是我四十多歲了,而這段乏味的婚姻,維持了二十多年,因為他們教我要堅守承諾,人們說,正常人不會離婚的,我不記得,丈夫何時同我激烈造愛,我一次也沒得到過,我現在才知道媽還是性慾小說高手。她說這段話的時候,是帶著滿腔的控訴的,是忍無可忍之後的憤怒。可想而知,卡洛琳這些年來所經歷的婚姻,也是母親當年所經歷的,都是枯燥乏味,但是又無法擺脫,無法就此放手,因為人們會認為離婚是不正常的。

但是在最後,卡洛琳兄妹兩人對他們母親的經歷有了足夠的了解之後,他們學著主動與自己的伴侶溝通,不去衝動離婚,而且多了一些對於家庭的理解,母親的經歷讓他們意識到對於家庭必須具備責任心,也可以說是幫助他們拯救了婚姻。


有人說《廊橋遺夢》就是在美化婚外情,但是如果這樣簡單粗暴地思考問題,可能什麼也學不到。

透過這部電影,讓我們反思了更多關於自由與責任、理想與現實的話題,尤其是在面對這些衝突的時候,我們應該怎樣去選擇,我想,這就是這部電影給我們帶來的價值。

相關焦點

  • 《廊橋遺夢》:婚外愛情,認真你就輸了
    ——《廊橋遺夢》弗朗西絲卡。這是弗朗西絲卡對羅伯特的愛情宣言,一個中年人妻對一個中年情人的愛情宣言,愛這種東西許多人窮其一生都在追求,但是卻從來沒有一個人能夠說清楚它到底是什麼樣子,就像鬼魂之說一樣,說不清道不明。
  • 《廊橋遺夢》:婚外戀的背後,是對婚姻的堅守與責任
    這是《廊橋遺夢》中男主人公羅伯特.金凱對弗朗斯西卡說的話,一部講述四天婚外情的電影之所以成為經典,我想絕非是故事本身。 作家想通過一段浪漫悽美的愛情告訴我們:自由與責任、激情與平淡、短暫與長久、該如何取捨的問題。
  • 《廊橋遺夢》: 中年女性的出軌是重拾殘夢,最終敗給了自己
    女性結婚以後,大多數被丈夫、孩子捆住了手腳,她們過著忙碌繁瑣的生活,漸漸失去了自我,但是她們時常心有不甘,總還懷念著「從前的夢」,《廊橋遺夢》的女主弗朗西斯卡就是一個這樣的女人,其實所有人都是這樣。回到家,她跑到屋角大哭了一場,祭奠自己失去的愛情,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兩天過去了,我從早忙到晚,沒有一點空閒時間去想別的,我覺得那四天離我越來越遠,我的心裡空蕩蕩的」。
  • 《廊橋遺夢》:我是你心裡的摯愛,你卻是我愛而不得的痛
    電影《廊橋遺夢》在1995年上映,是根據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創作的中篇小說改編而成,由著名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影片中的男主角也是他親自出演。電影上映後引起很大反響,收到一致好評,我國的影迷也非常喜歡,一直到現在都被奉為經典。
  • 《廊橋遺夢》有感:婚外情不一定是因為第三者
    最近在看《廊橋遺夢》這本書,連著看了好幾遍,心裡有很多感觸。這本書從問世以來,發行量一直都很好。《廊橋遺夢》這本書,是對婚外戀最好的詮釋。電影把婚姻出軌拍得讓人恨不起來。裡面的結局很完美,弗朗西斯卡回歸家庭,羅伯特至死也沒有再找別的女人。很符合觀眾的心裡預期。
  • 淺析《廊橋遺夢》中弗朗西斯卡的情感歷程及現實思考
    前言:《廊橋遺夢》是根據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同名小說改編的一部電影。影片講述了女主角弗朗西斯卡去世以後,她的兩個孩子從母親的遺囑和日記了解到,母親弗朗西斯卡曾在家人外出的四天裡,遇到了《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師羅伯特 ,兩個人在經歷了短暫的4天浪漫纏綿後,最終母親弗朗西斯卡因不願捨棄家庭而與羅伯特痛苦地分手,餘生他們彼此懷念的故事。
  • 《廊橋遺夢》:一場動人的婚外情,讓我們看到比道德更真實的人性
    (文/水無香)時隔多年之後,重看經典的愛情片《廊橋遺夢》,我比第一次更加動容。「給自己的孩子講述我的婚外情,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情啊,尤其是在你們只會抱怨我沒把你們培養得更好的情況下。」難怪有網友說,她在看《廊橋遺夢》時,影片結束後,發現一個女人在衛生間裡嚎啕大哭。為何這麼一部講述婚外戀的電影,竟能如此讓人動容呢?我想,那大概是因為,它比冰冷的道德更符合人性吧。1,他挖掘出了中年人在婚姻和生活的重壓下的感情訴求。
  • 廊橋遺夢:揭露「愛與責任」的博弈!
    文|寥星塵語(專注原創,抄襲必究,歡迎熱烈分享)《廊橋遺夢》是根據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影片講述了人到中年的家庭主婦弗朗西斯卡,每天為了丈夫與兩個孩子而忙碌得沒有喘息的時間,生活重複而瑣碎。當平靜的湖水被微風吹過,必然會泛起的漣漪。
  • 《廊橋遺夢》:如果你只看到婚外戀,說明你還年輕
    這部電影就是《廊橋遺夢》。說起《廊橋遺夢》,我這一次算是三刷了,直到現在,電影中那句「這樣確切的愛,一生只有一次」依然令我動容。《廊橋遺夢》這部電影於1995年在美國上映,目前在豆瓣評分8.6,是根據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一部電影。
  • 婚外情《廊橋遺夢》:完美的愛情,並不是至死不渝
    《廊橋遺夢》是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創作的中篇小說。它講述了一個在四天裡發生的刻骨銘心婚外戀情。《廊橋遺夢》不僅是一部愛情小說,其價值還在於向讀者指出生活的選擇和理想的生活。《廊橋遺夢》在被改編成電影之後,成為最能代表愛情倫理的電影之一。這部片子冠以家庭道德大片之稱,電影在放映之初引發了美國的離婚狂潮。
  • 《廊橋遺夢》VS《安娜·卡列尼娜》:所有的離開都是一場早有預謀
    》與《安娜·卡列尼娜》雖然是由不同年代背景下的兩部愛情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但它們的共同特點均是圍繞著「一見鍾情」式的婚外戀,向我們揭示了兩個女人在各自的婚姻、家庭生活中最真實的心理狀態,以及當她們面對這份「真愛」時不同的選擇,愛情本沒有錯,只不過是我們接納它的方式不正確。
  • 《廊橋遺夢》:當覺醒的愛與身負的責任衝突,該如何抉擇?
    電影《廊橋遺夢》改編自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同名小說,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梅麗爾·斯特裡普、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等主演,並於1995年上映,獲第6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提名;第19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外語片提名;第21屆法國凱撒獎最佳外國電影提名;第53屆美國金球獎劇情類最佳女主角
  • 舊書《廊橋遺夢》的背後,隱藏著一本婚姻關係的保鮮新指南
    中年女性弗朗西絲卡婚後生活平靜瑣碎,缺乏激情。攝影師羅伯特為拍攝麥迪遜縣的廊橋而來,與久居此地的弗朗西絲卡相戀。面對怦然心動的激情與家庭責任,弗朗西絲卡選擇了後者,而羅伯特尊重她的意願選擇了成全。四天的激情相愛換來半生的彼此懷念。
  • 《廊橋遺夢》婚外情:愛是成全,愛是克制
    那麼我建議你看《廊橋遺夢》這本書,或許不會有這種糾結和苦惱了。長期以來,依舊被人們熱捧的世界名著《廊橋遺夢》,是對婚外情最佳詮釋。如果你正經歷著這些困惑,我建議你好好地去看這本書,我相信你能從中找到答案。
  • 年少時讀不懂《廊橋遺夢》的深情,讀懂後,已是人到中年
    「我翻山越嶺,穿越人群,只為遇見你既然遇見了永遠,我不想說再見但你已身不由己,你的人,你的心,在責任面前,隱藏到渺小我離去,但從此不是孤身一人……」這是美國小說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所著的經典名著《廊橋遺夢》裡男主人公羅伯特.金凱德,對一個艾奧瓦農夫之妻
  • 《廊橋遺夢》真正表達的不僅是愛情,更是女性追求夢想的意識覺醒
    《廊橋遺夢》的時代背景,物質空前富足,女性對精神的迫切渴求上世紀90年代,全球普遍經濟增長,人類生活的物質空前富足。據馬斯洛五層需求理論,當物質滿足需要之後,人類會逐漸渴求精神的追求。而當時,有很多女性日復一日的忙活家庭瑣事,拘囿於家庭,才能無法施展,感情無法安放,更別說對夢想的追求了。《廊橋遺夢》的女主角西斯卡,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家庭的主婦。
  • 從人物塑造、創作風格、現實意義三方面解讀《廊橋遺夢》的魅力
    《廊橋遺夢》是最能夠代表家庭道德倫理的一部經典愛情文藝片,根據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同名小說改編,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導演,梅麗爾·斯特裡普、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等主演。該影片於1995年在美國上映,引起了巨大反響,據說當年引發了美國離婚狂潮。
  • 《廊橋遺夢》:婚外戀後我該放棄誰?
    這個句子最初來源於1992年問世的中篇小說《廊橋遺夢》。作者羅伯特·詹姆斯·沃勒稱寫它只用了11天時間。這11天的成果卻讓當時的美國離婚率激增,被人定義為洗白婚外情的作品。但卻不影響它熱銷世界各地,引起了更多人對婚姻和愛情的思考。 這是一個結婚多年的家庭主婦和一個四海為家的攝影師之間四天露水情緣的故事。
  • 《廊橋遺夢》:懂得選擇,活得明白的女人不犯糊塗
    答案是有的,《廊橋遺夢》一本風靡全世界的愛情小說警醒世人,愛情的本身是美好,但更重要的是一份責任和對生活的態度。我懷著好奇之心讀《廊橋遺夢》,去尋找答案,去思索一段生死相戀的愛情背後的理想人生。一對中年男女的偶遇,仿佛是命中注定的邂逅。僅用四天的時間,鑄就一生的愛戀,但為了家庭,倆人從此未相見,卻在去世後,倆人的骨灰同撒廊橋。
  • 美國小說《廊橋遺夢》:有一種愛,在婚姻之外,有一種情,叫懂你
    《廊橋遺夢》是美國作家羅伯特・沃勒的小說,這部小說一經發表,便受到了廣泛好評,還一躍登上了1993年暢銷書排行榜的榜首。它講述了風姿綽約的女主人公弗朗西斯卡,在丈夫和孩子外出參觀展覽會期間,與攝影記者羅伯特碰撞出愛的火花後,出於對家庭的責任,毅然放棄愛情、回歸家庭的故事弗朗西斯卡是一個充滿浪漫情懷的女子,但丈夫理察卻理性、單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