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生命獻給家人,把我所剩的交給羅伯特。
——《廊橋遺夢》弗朗西斯卡
《廊橋遺夢》是由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同名小說而改編的一部電影。該片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梅麗爾·斯特裡普、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等主演,於1995年在美國上映。
影片講述了一位家庭婦女在家人外出的時候,邂逅了一位《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師羅伯特,他們互相陪伴了四天,卻念念不忘,用餘生來回憶彼此。女主弗朗西斯卡想追逐浪漫的愛情,但是卻在自由和責任的權衡下,痛苦地做出選擇,她選擇了留下來,把自己的生命留給了家人。直到丈夫死去,她才想方設法聯繫羅伯特。
這是一部講述婚外情的電影,很多人覺得它是在美化出軌,但是它也在講述人性,它戳中了無數中年人群婚姻的痛點:這是沒有愛情的婚姻,當所有的浪漫都被瑣碎的生活磨滅的時候,我們的婚姻中除了柴米油鹽還剩下些什麼?所以,影片不僅僅是一場婚外戀情的表現,而是通過它揭示出了中年人的倫理價值觀與情感平衡問題。
影片告訴我們,這世界上還有很多像弗朗西斯卡這樣的人,生性浪漫,喜歡激情,有理想有追求,喜歡詩,但最終不得不因為世俗的眼光,把自己從烏託邦式的生活中拉出來,而沉入到現實的牢籠中,沉入到世俗的枷鎖中。
影片最終,作者迎合了世俗的價值觀,弗朗西斯卡選擇了家庭,放棄了愛情。
弗朗西斯卡是義大利人,嫁給了來自美國的丈夫,從一個小鎮來到了另一個小鎮。她骨子裡是帶有浪漫基因、少女情懷的,可是瑣碎、無聊、刻板的家庭生活讓她把所有的情懷都深埋在了心底。
她每天勤快地做家務,照顧一家人的衣食住行,任勞任怨,可是卻沒有得到家人足夠的關心和尊重。她每天自己一個人把飯準備好再叫家人來吃,可看到豐盛的食物,家裡沒有一個人對她的勞動果實表示過讚美。
有幾個細節表明弗朗西斯卡已經厭倦了這種家庭主婦的生活。她叫人來吃飯的時候,邁克是第一個到的,他進屋關門聲太大,「砰」的一下,弗朗西斯卡顫了一下,她對兒子說的話表明她不止一次要讓大家輕聲關門了,這只是一個小小的訴求而已,可是她幾乎每天面對的都是這種不被人尊重感受的生活。緊接著理察進門,門也是「砰」的一下,她又顫了一下,一臉無奈和失望。接下來卡洛琳過來吃飯,直接把收音機裡母親愛聽的音樂換成了自己喜歡的潮流的音樂。當大家都坐下來吃飯的時候,弗朗西斯卡提醒卡洛琳飯前祈禱,但是卡洛琳面無表情地做了個祈禱手勢並生硬地念了兩個字「祈禱」,這時候弗朗西斯卡已經不再是無奈,她的表情仿佛在訴說這種刻板冷漠的家庭氛圍她早就習以為常了。吃飯的時候一家人就像在走流程一樣,全程刻板無交流,她期待地望著家人,希望他們能給她一個溫暖的回應,可是最終還是失落。
理察性情比較急,還抽菸,喜歡吃味道濃的東西,他的性情、生活情趣仿佛都和妻子弗朗西斯卡不在一個頻道上,他不懂浪漫,比較粗獷,不懂妻子的夢想,也不懂她少女般的浪漫情懷。
弗朗西斯卡曾是一位教師,但是最終也在丈夫的建議下辭職了,她從此就做了一名全職的家庭主婦,把夢想和情懷都深深地埋在了心靈的最深處,家裡人沒有一個知道。
世俗意義上,弗朗西斯卡是幸福的,有車有房有農場,還兒女雙全,這些都足以讓很多人羨慕了。但是作為一個中年家庭主婦,作為一個個體,她自身又是不幸福的。所以換個角度來看,幸與不幸也不光是只靠世俗才可以定義的。
無趣的家庭環境,沒有情感共鳴的家人,得不到足夠尊重的氛圍,卡洛琳一星期才和母親交談一次······種種的這些,都讓情感需求旺盛的她厭倦。
這部書籍一出版,便引起了眾多女人的共鳴,可以想像,有千千萬萬的家庭婦女每天過著弗朗西斯卡這樣的家庭生活。這樣的書籍和電影給了她們一個指導,可是卻呈現兩極分化的局勢,一部分人火速離婚,一部分人像影片中傳達的價值觀那樣,選擇了責任。
當理察帶著兩個孩子參加展出的時候,弗朗西斯卡一個人在家過著閒適的生活,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輕鬆、閒適,送走家人後,在家門口順手摘了幾朵鮮豔的花朵,這又是一個體現她浪漫情懷的細節。
沒多久,羅伯特驅車前來問前往羅斯曼橋的路,弗朗西斯卡就告知了他,看他人生地不熟,又似懂非懂的,她就乾脆上車跟他一起去了,至此以後,展開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
弗朗西斯卡過這種刻板的家庭主婦生活,已經過到麻痺了,於是當羅伯特問她結婚多久的時候,她竟一時語塞。也許是內心本身就嚮往自由但又囿於現實無法超脫,深感無奈,所以,當他聽說羅伯特在去工作的過程中,因為發現她的家鄉巴利小鎮景色迷人就下火車呆了幾天的時候,她感受到的是吃驚。在鎮上生活了20年,鄉村的刻板文化已經讓她習以為常,突然見到這樣一位自由瀟灑的人,她很難不心動。她嚮往的和愛上的往往是她自身所沒有的。
第一次,在羅斯曼橋上,她的語言和行為都表現出了少女般的嬌羞,恐怕在這一刻她已然心動。在燥熱的天氣中,更加燥熱的是人心。
她和羅伯特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他們談論著共同的話題,放心、自在地開玩笑,她做家庭主婦這麼久的時間,第一次感覺和人有了精神上的共鳴。一心動便再也放不下,她想擁有一個在精神上打動她的男人。
她邀請羅伯特去家裡喝冰水,在聊到弗朗西斯卡是否喜歡現在的居住地的時候,她終於吐出了心聲:這裡的人真的很好,可是這裡沒有少女時代。
她一心追求的理想主義都被淹沒在了柴米油鹽的現實瑣事中,遇到了羅伯特這樣浪跡天涯的人,跟她有精神共鳴,會幫助她一起做飯(她的丈夫並不會),給他講全球各地發生的各種有趣的事情,陪她喝酒,談天說地,她開心地手舞足蹈,她的本性盡情釋放了,她的心徹底被牽引著走了。
「白蛾舞動翅膀時若想晚餐,今晚工作後隨時可來」,這張紙條被她半夜拿著,貼在了羅斯曼橋上。於是第二天晚上,欲望盡情釋放了,一切不該發生的都發生了。
弗朗西斯卡並沒有堅守住婚姻的底線,她想要的是浪漫,她早已厭倦了柴米油鹽的家庭主婦生活。她想要的在羅伯特身上都得到了滿足。
她無法抑制自己的感情,請求羅伯特帶她離開這個枯燥無聊的地方。當她收拾好行囊打算離開的時候,她開始審視自己的行為到底對不對。她終究還是放不下現實,放不下一雙兒女,放不下對於家庭的責任。
在最後的晚餐中,弗朗西斯卡表明自己不會跟羅伯特走,她覺得無論如何,她這樣做都是不對的。夢想去做的事情並不一定是對的,因為我們不可能拋開一切道德倫理和責任去談自由。這樣的自由是以犧牲他人幸福為前提的,那這樣的自由又有什麼意義呢?
弗朗西斯卡想明白了,她走後,她的家裡人會忍受無窮無盡的閒話,再也不會幸福快樂,她認為理察是個老實本分的人,他也不該有此下場,她這一走會給卡洛琳樹立什麼樣的女性榜樣?這種種的現實將她拉了回來,她覺得不能這麼自私,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家人的痛苦上。
儘管羅伯特這樣挽留她,「這樣確切的愛,一生只有一次,我今天才知道,我之前的漂泊就是為了向你靠近」。
但是,她依然堅守住了自己的家庭,在自由與責任的最後鬥爭中,她選擇了責任。
在電影的開頭,卡洛琳讀著母親寫給羅伯特的信,剛讀沒多久,邁克就強烈要求燒掉,還一氣之下想殺死羅伯特。他們對於母親曾經的出軌行為是既震驚又憤怒的,這完全挑戰了弗朗西斯卡在孩子們眼裡溫和、善良、顧家的完美女性角色。
卡洛琳得知母親和羅伯特的愛情故事之後,說:使我不安的,是我四十多歲了,而這段乏味的婚姻,維持了二十多年,因為他們教我要堅守承諾,人們說,正常人不會離婚的,我不記得,丈夫何時同我激烈造愛,我一次也沒得到過,我現在才知道媽還是性慾小說高手。她說這段話的時候,是帶著滿腔的控訴的,是忍無可忍之後的憤怒。可想而知,卡洛琳這些年來所經歷的婚姻,也是母親當年所經歷的,都是枯燥乏味,但是又無法擺脫,無法就此放手,因為人們會認為離婚是不正常的。
但是在最後,卡洛琳兄妹兩人對他們母親的經歷有了足夠的了解之後,他們學著主動與自己的伴侶溝通,不去衝動離婚,而且多了一些對於家庭的理解,母親的經歷讓他們意識到對於家庭必須具備責任心,也可以說是幫助他們拯救了婚姻。
有人說《廊橋遺夢》就是在美化婚外情,但是如果這樣簡單粗暴地思考問題,可能什麼也學不到。
透過這部電影,讓我們反思了更多關於自由與責任、理想與現實的話題,尤其是在面對這些衝突的時候,我們應該怎樣去選擇,我想,這就是這部電影給我們帶來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