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結婚以後,大多數被丈夫、孩子捆住了手腳,她們過著忙碌繁瑣的生活,漸漸失去了自我,但是她們時常心有不甘,總還懷念著「從前的夢」,《廊橋遺夢》的女主弗朗西斯卡就是一個這樣的女人,其實所有人都是這樣。
1996外文出版社(36開)第一版,定價7.90元
弗朗西斯卡從義大利來到美國,嫁給理察,是因為「只在乎這裡是美國,還有和理察在一起」,應該說,她是為了愛和遠方來到了這個鄉野小鎮,然而,「她的生命一方面開始了,另一方面卻結束了」,她開啟了幸福的婚姻生活,有了丈夫和孩子,日復一日,家庭成為生活的中心,同時,她的個人屬性在慢慢消失,她失去了「屬於自己的生活」,還有「曾經的夢」。
《廊橋遺夢》劇照 佛朗西斯卡
「她必須操持所有的家務,拋棄屬於自己的生活,盡心盡力地把孩子撫養大,等到他們成了家,她的使命才算完成,能開始自己的生活了,可那時候男人對她沒要求了,而且連她自己也會忘記……以前的夢」。
而羅伯特的出現,喚醒了弗朗西斯卡沉睡的個人意識,她在他身上看到了那本該「屬於自己的生活」,還有自由、遠方、沒有羈絆,羅伯特是一個人,但他也是弗朗西斯卡理想生活的化身,於是,她當然不由自主的愛上了他,實際上,她愛上的是摘下圍裙後的自由之身,是曾經心懷夢想、不羈青春的自己。
《廊橋遺夢》劇照 弗朗西斯卡與羅伯特在拍攝廊橋
「帶我走,現在就走,帶我去你到過之處,到世界的另一端」。
這是少女情懷的再現,當初她對理察也應該這樣說過,但是,今非昔比,她不再只屬於自己,她生命裡增添了越來越多的東西——比如「使命」。
人性很複雜,經常自己跟自己鬥,弗朗西斯卡的內心矛盾極了,一方面,她想要逃離現在,跟著羅伯特去追逐屬於自己的青春和夢想,另一方面,卻認為她應該留下來,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置丈夫和孩子不顧是不應該的、不道德的、不公平的,她把「去」和「留」擺在天平的兩端,反覆挪動著支點,忍受著內心的煎熬。
「我錯過了羅伯特,留下是錯的。但我走不了」。
人生就是這樣,充滿矛盾。
當羅伯特站在雨中,用深情的目光引領她離開時,她右手緊緊握著右後門內的把手,幾乎就要推門朝他奔去,但幾經掙扎,終於,她還是放棄了。
《廊橋遺夢》劇照 「這樣確切的愛,只有一次」
她知道,一走了之的結局,是她的道義所無法接受的,她必須「盡心盡力地把孩子撫養大」,「使命才算完成」。
「我若和理察分開,所共創的亦會無蹤。」
「若我走了家會變成怎樣?你們能體會到家庭生活的甜蜜嗎?」
回到家,她跑到屋角大哭了一場,祭奠自己失去的愛情,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兩天過去了,我從早忙到晚,沒有一點空閒時間去想別的,我覺得那四天離我越來越遠,我的心裡空蕩蕩的」。
生活恢復了原樣,「雲在青天水在瓶」,她告別了他,也是告別了自己逝去的青春,只有一個廊橋是愛情的遺物,也是自己曾經的美好。
廊橋
從心理學上來說,這一段婚外情,是弗朗西斯卡的「本我」出來作怪,而「自我」縱觀道義法則後,進行了建設性的批評指導,「本我」艱難地做了一個決定,就是放棄行動,埋葬青春、把愛留在心底。
然後「超我」幻化成了「本我」的實際行動,於是紳士就誕生了,所謂紳士,就是做自己該做之事,而不是想做之事,這正是弗朗西斯卡這個人物最終以「紳士」形象呈現出來的光芒。
《成功始於心》(鞠遠華):人的心理分為三個部分,從內到外依次是本我、自我與超我。
本我、自我與超我關係示意圖
三者之間是矛盾的統一體,本我(欲望、感情)總想要衝出牢籠,而自我(理智)總要加以阻撓,因為它知道,外部有超我(法則、道義)限制,欲望一旦出來侵犯了法則,則可能釀成大錯。而如果,本我慢慢接受了超我,並沉澱內化為自己的自覺行為,一個紳士就誕生了。
蘇格拉底說,「人不可能踏進同一條河流」,人生就是這樣,從單純到複雜,逝去的就永遠逝去了,再美好的過去也只剩下讓人懷戀的殘夢,同時又不斷增添新的使命擔當。中年女性弗朗西斯卡與自己較勁,掙扎過後,「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敗給了自己當下的「使命」、敗給了自己。
人是複雜的、矛盾的,欲望與道義相互爭鬥,結局只能顧此失彼,所以,人生是不完美的,但是,作為社會性的人,基於文化、修養,能夠綜合利弊、超凡脫俗、舍小我而顧大成,這是人性中最璀璨的光輝,也是一個人的精神價值所在。
《廊橋遺夢》著眼的正是這一點,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廊橋遺夢》才被人們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