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橋遺夢》: 中年女性的出軌是重拾殘夢,最終敗給了自己

2020-10-03 書卷青花瓷

女性結婚以後,大多數被丈夫、孩子捆住了手腳,她們過著忙碌繁瑣的生活,漸漸失去了自我,但是她們時常心有不甘,總還懷念著「從前的夢」,《廊橋遺夢》的女主弗朗西斯卡就是一個這樣的女人,其實所有人都是這樣。

1996外文出版社(36開)第一版,定價7.90元

失去自我的中年女性弗朗西斯卡

弗朗西斯卡從義大利來到美國,嫁給理察,是因為「只在乎這裡是美國,還有和理察在一起」,應該說,她是為了愛和遠方來到了這個鄉野小鎮,然而,「她的生命一方面開始了,另一方面卻結束了」,她開啟了幸福的婚姻生活,有了丈夫和孩子,日復一日,家庭成為生活的中心,同時,她的個人屬性在慢慢消失,她失去了「屬於自己的生活」,還有「曾經的夢」。

《廊橋遺夢》劇照 佛朗西斯卡

「她必須操持所有的家務,拋棄屬於自己的生活,盡心盡力地把孩子撫養大,等到他們成了家,她的使命才算完成,能開始自己的生活了,可那時候男人對她沒要求了,而且連她自己也會忘記……以前的夢」。

羅伯特的出現,讓她重拾舊夢

而羅伯特的出現,喚醒了弗朗西斯卡沉睡的個人意識,她在他身上看到了那本該「屬於自己的生活」,還有自由、遠方、沒有羈絆,羅伯特是一個人,但他也是弗朗西斯卡理想生活的化身,於是,她當然不由自主的愛上了他,實際上,她愛上的是摘下圍裙後的自由之身,是曾經心懷夢想、不羈青春的自己。

《廊橋遺夢》劇照 弗朗西斯卡與羅伯特在拍攝廊橋

「帶我走,現在就走,帶我去你到過之處,到世界的另一端」。

這是少女情懷的再現,當初她對理察也應該這樣說過,但是,今非昔比,她不再只屬於自己,她生命裡增添了越來越多的東西——比如「使命」。

人性很複雜,經常自己跟自己鬥,弗朗西斯卡的內心矛盾極了,一方面,她想要逃離現在,跟著羅伯特去追逐屬於自己的青春和夢想,另一方面,卻認為她應該留下來,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置丈夫和孩子不顧是不應該的、不道德的、不公平的,她把「去」和「留」擺在天平的兩端,反覆挪動著支點,忍受著內心的煎熬。

「我錯過了羅伯特,留下是錯的。但我走不了」。

人生就是這樣,充滿矛盾。

在欲望與理智的較量中,人性閃耀出理性的光輝

當羅伯特站在雨中,用深情的目光引領她離開時,她右手緊緊握著右後門內的把手,幾乎就要推門朝他奔去,但幾經掙扎,終於,她還是放棄了。

《廊橋遺夢》劇照 「這樣確切的愛,只有一次」

她知道,一走了之的結局,是她的道義所無法接受的,她必須「盡心盡力地把孩子撫養大」,「使命才算完成」。

「我若和理察分開,所共創的亦會無蹤。」

「若我走了家會變成怎樣?你們能體會到家庭生活的甜蜜嗎?」

回到家,她跑到屋角大哭了一場,祭奠自己失去的愛情,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兩天過去了,我從早忙到晚,沒有一點空閒時間去想別的,我覺得那四天離我越來越遠,我的心裡空蕩蕩的」。

生活恢復了原樣,「雲在青天水在瓶」,她告別了他,也是告別了自己逝去的青春,只有一個廊橋是愛情的遺物,也是自己曾經的美好。

廊橋

從心理學上來說,這一段婚外情,是弗朗西斯卡的「本我」出來作怪,而「自我」縱觀道義法則後,進行了建設性的批評指導,「本我」艱難地做了一個決定,就是放棄行動,埋葬青春、把愛留在心底。

然後「超我」幻化成了「本我」的實際行動,於是紳士就誕生了,所謂紳士,就是做自己該做之事,而不是想做之事,這正是弗朗西斯卡這個人物最終以「紳士」形象呈現出來的光芒。

《成功始於心》(鞠遠華):人的心理分為三個部分,從內到外依次是本我、自我與超我。

本我、自我與超我關係示意圖

三者之間是矛盾的統一體,本我(欲望、感情)總想要衝出牢籠,而自我(理智)總要加以阻撓,因為它知道,外部有超我(法則、道義)限制,欲望一旦出來侵犯了法則,則可能釀成大錯。而如果,本我慢慢接受了超我,並沉澱內化為自己的自覺行為,一個紳士就誕生了。

結語

蘇格拉底說,「人不可能踏進同一條河流」,人生就是這樣,從單純到複雜,逝去的就永遠逝去了,再美好的過去也只剩下讓人懷戀的殘夢,同時又不斷增添新的使命擔當。中年女性弗朗西斯卡與自己較勁,掙扎過後,「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敗給了自己當下的「使命」、敗給了自己。

人是複雜的、矛盾的,欲望與道義相互爭鬥,結局只能顧此失彼,所以,人生是不完美的,但是,作為社會性的人,基於文化、修養,能夠綜合利弊、超凡脫俗、舍小我而顧大成,這是人性中最璀璨的光輝,也是一個人的精神價值所在。

《廊橋遺夢》著眼的正是這一點,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廊橋遺夢》才被人們喜愛。

相關焦點

  • 《廊橋遺夢》:婚外愛情,認真你就輸了
    ——《廊橋遺夢》弗朗西絲卡。這是弗朗西絲卡對羅伯特的愛情宣言,一個中年人妻對一個中年情人的愛情宣言,愛這種東西許多人窮其一生都在追求,但是卻從來沒有一個人能夠說清楚它到底是什麼樣子,就像鬼魂之說一樣,說不清道不明。
  • 《廊橋遺夢》真正表達的不僅是愛情,更是女性追求夢想的意識覺醒
    1995年一部電影《廊橋遺夢》風靡全球,曾引起大量社會人的重點討論和反思。據說,上映時曾在美國掀起離婚狂潮。它的原著曾連續3年登上《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排行榜,並翻譯25種語言在全球出售。此書被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改編成電影,成為了他一生最佳作品之一,並提名第21屆法國凱撒獎。
  • 《廊橋遺夢》:戳中了中年婚姻的痛點,沒有愛情的婚姻該何去何從
    ——《廊橋遺夢》弗朗西斯卡《廊橋遺夢》是由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同名小說而改編的一部電影。該片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梅麗爾·斯特裡普、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等主演,於1995年在美國上映。這是一部講述婚外情的電影,很多人覺得它是在美化出軌,但是它也在講述人性,它戳中了無數中年人群婚姻的痛點:這是沒有愛情的婚姻
  • 廊橋遺夢:揭露「愛與責任」的博弈!
    文|寥星塵語(專注原創,抄襲必究,歡迎熱烈分享)《廊橋遺夢》是根據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影片講述了人到中年的家庭主婦弗朗西斯卡,每天為了丈夫與兩個孩子而忙碌得沒有喘息的時間,生活重複而瑣碎。當平靜的湖水被微風吹過,必然會泛起的漣漪。
  • 再看《廊橋遺夢》,卻有不同的心理感受
    年輕時看《廊橋遺夢》,覺得為女主不平,惋惜。女主戀愛結婚後過著平淡的生活,心裡亦有無限的壓抑。一次機會,老公孩子都有事外出,她獨自一人在家偶然邂逅了一位攝影師,短短四天的時間,她感覺享受了前所未有的快樂,並約好了準備與攝影師一起奔向遠方,可最後理智終於戰勝了激情,為了親情,責任和義務,她留在了家裡,繼續過那種平淡如水的日子。小說把兩人這四天的相遇相知定義為愛情。
  • 《廊橋遺夢》:如果你只看到婚外戀,說明你還年輕
    這部電影就是《廊橋遺夢》。說起《廊橋遺夢》,我這一次算是三刷了,直到現在,電影中那句「這樣確切的愛,一生只有一次」依然令我動容。《廊橋遺夢》這部電影於1995年在美國上映,目前在豆瓣評分8.6,是根據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一部電影。
  • 《廊橋遺夢》婚外情:愛是成全,愛是克制
    那麼我建議你看《廊橋遺夢》這本書,或許不會有這種糾結和苦惱了。長期以來,依舊被人們熱捧的世界名著《廊橋遺夢》,是對婚外情最佳詮釋。如果你正經歷著這些困惑,我建議你好好地去看這本書,我相信你能從中找到答案。
  • 《廊橋遺夢》:道德不能衡量和解答一切
    這本書講述的是一段婚外情,兩個在婚姻、生活中不得志的中年人,在彼此身上獲得了慰藉,最終決定一同殉情。 ④被出軌的人死了比如毛姆的《面紗》。醫生沃爾特深愛著凱蒂,可凱蒂卻出軌了。沃爾特知道後,憤怒地把凱蒂帶到了疫區,那裡瘟疫爆發,成片成片的人死去。飽受情傷的沃爾特,絕望之下以身試藥,最後殉職而亡。
  • 《廊橋遺夢》:婚外戀的背後,是對婚姻的堅守與責任
    這是《廊橋遺夢》中男主人公羅伯特.金凱對弗朗斯西卡說的話,一部講述四天婚外情的電影之所以成為經典,我想絕非是故事本身。 作家想通過一段浪漫悽美的愛情告訴我們:自由與責任、激情與平淡、短暫與長久、該如何取捨的問題。
  • 婚外情《廊橋遺夢》:完美的愛情,並不是至死不渝
    《廊橋遺夢》是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創作的中篇小說。它講述了一個在四天裡發生的刻骨銘心婚外戀情。《廊橋遺夢》不僅是一部愛情小說,其價值還在於向讀者指出生活的選擇和理想的生活。《廊橋遺夢》在被改編成電影之後,成為最能代表愛情倫理的電影之一。這部片子冠以家庭道德大片之稱,電影在放映之初引發了美國的離婚狂潮。
  • 《廊橋遺夢》:安慰了沒遇到愛的人,鼓勵了遇到愛的人
    一部《廊橋遺夢》完美地把遭唾棄的婚外情和美好的愛情結合在一起,看的人各取所需。《廊橋遺夢》是根據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同名小說而改編的一部電影。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梅麗爾·斯特裡普、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等主演。
  • 《廊橋遺夢》有感:婚外情不一定是因為第三者
    最近在看《廊橋遺夢》這本書,連著看了好幾遍,心裡有很多感觸。這本書從問世以來,發行量一直都很好。《廊橋遺夢》這本書,是對婚外戀最好的詮釋。電影把婚姻出軌拍得讓人恨不起來。裡面的結局很完美,弗朗西斯卡回歸家庭,羅伯特至死也沒有再找別的女人。很符合觀眾的心裡預期。
  • 《廊橋遺夢》| 是誰不給女人自由?
    《廊橋遺夢》這部電影的偉大和迷人之處是他做到了不偏不倚,不讚美、不貶損。用客觀的態度講述了一個婚外情的故事。​女人的情感故事總是帶著道德批判,無論中外,女人為愛情殉道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不僅男性觀眾喜歡,連女性觀眾也默認了這種神邏輯。
  • 《廊橋遺夢》:我是你心裡的摯愛,你卻是我愛而不得的痛
    電影《廊橋遺夢》在1995年上映,是根據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創作的中篇小說改編而成,由著名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影片中的男主角也是他親自出演。電影上映後引起很大反響,收到一致好評,我國的影迷也非常喜歡,一直到現在都被奉為經典。
  • 從人物塑造、創作風格、現實意義三方面解讀《廊橋遺夢》的魅力
    《廊橋遺夢》是最能夠代表家庭道德倫理的一部經典愛情文藝片,根據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同名小說改編,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導演,梅麗爾·斯特裡普、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等主演。該影片於1995年在美國上映,引起了巨大反響,據說當年引發了美國離婚狂潮。
  • 淺析《廊橋遺夢》中弗朗西斯卡的情感歷程及現實思考
    前言:《廊橋遺夢》是根據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同名小說改編的一部電影。影片講述了女主角弗朗西斯卡去世以後,她的兩個孩子從母親的遺囑和日記了解到,母親弗朗西斯卡曾在家人外出的四天裡,遇到了《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師羅伯特 ,兩個人在經歷了短暫的4天浪漫纏綿後,最終母親弗朗西斯卡因不願捨棄家庭而與羅伯特痛苦地分手,餘生他們彼此懷念的故事。
  • 《廊橋遺夢》:很多年輕人看了都覺得遺憾,實則不然
    故事發生在這裡,這一天弗朗西斯卡覺得非常無聊,所以她到門外去拍打門上面的墊子,這個時候就來了一個問路的人,這個人就是當時有名的國家地理雜誌社的攝影師羅伯特問眼前的弗朗西斯卡要去一個有廊橋的地方進行拍攝,不過弗蘭西斯卡本來就是一個路痴,所以她為羅伯特的描述也就似懂非懂,所以說後來就由弗蘭西斯卡親自給羅伯特帶路 。
  • 《廊橋遺夢》:一場動人的婚外情,讓我們看到比道德更真實的人性
    (文/水無香)時隔多年之後,重看經典的愛情片《廊橋遺夢》,我比第一次更加動容。「給自己的孩子講述我的婚外情,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情啊,尤其是在你們只會抱怨我沒把你們培養得更好的情況下。」難怪有網友說,她在看《廊橋遺夢》時,影片結束後,發現一個女人在衛生間裡嚎啕大哭。為何這麼一部講述婚外戀的電影,竟能如此讓人動容呢?我想,那大概是因為,它比冰冷的道德更符合人性吧。1,他挖掘出了中年人在婚姻和生活的重壓下的感情訴求。
  • 《廊橋遺夢》VS《安娜·卡列尼娜》:所有的離開都是一場早有預謀
    《廊橋遺夢《廊橋遺夢》這部電影改編自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筆下的一部中篇小說,故事主要講述了一段發生在4天時間裡的中年人的婚外情,雖然短暫,卻讓人刻骨銘心。影片在1995年公映後曾獲得轟動一時的強烈反響,儘管外界對它褒貶不一,但經典始終經得起歲月的洗禮和歷史的沉澱,直到今天,《廊橋遺夢》無論是小說還是電影,仍舊受到大家的熱烈追捧和喜愛,其魅力可見一斑。
  • 舊書《廊橋遺夢》的背後,隱藏著一本婚姻關係的保鮮新指南
    中年女性弗朗西絲卡婚後生活平靜瑣碎,缺乏激情。攝影師羅伯特為拍攝麥迪遜縣的廊橋而來,與久居此地的弗朗西絲卡相戀。面對怦然心動的激情與家庭責任,弗朗西絲卡選擇了後者,而羅伯特尊重她的意願選擇了成全。四天的激情相愛換來半生的彼此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