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廊橋遺夢》完美地把遭唾棄的婚外情和美好的愛情結合在一起,看的人各取所需。
《廊橋遺夢》是根據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同名小說而改編的一部電影。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梅麗爾·斯特裡普、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等主演。該片於1995年在美國上映。
影片開始時,洛琳和邁克姐弟兩人都面臨著家庭離異的困擾。這時母親弗朗西斯卡去世的消息將他們召回了童年時生活的鄉村。在母親留下的一封長信中他們了解到了母親深埋在心底的一段感情秘密。1965年的一天,一家人都去了集市。弗朗西斯卡獨自留在家中。攝影記者羅伯特·金凱的車停在了門前。他向她打聽曼迪遜橋的所在。弗朗西斯卡上車親自帶他到了橋邊。
羅伯特忙著觀察造型、選取角度,最後採了一把野菊花送給弗朗西斯卡以表謝意。弗朗西斯卡心中泛起了一種特別的滋味,於是邀請他去喝冰茶。兩人互相講起了自己的婚姻家庭:羅伯特與前妻離異,而弗朗西斯卡伴著丈夫和一兒一女過著單調而清寂的鄉村生活。夜色降臨,弗朗西斯卡在送走羅伯特後竟有一種依戀的心情。她終於下定決心驅車前往羅斯曼特橋,將一張紙條訂在了橋頭。
第二天,工作了一天的羅伯特終於發現了紙條。他接受了弗朗西斯卡的邀請,兩人在橋邊一起工作,拍照。夜色再次降臨,兩人回到弗朗西斯卡的家中共進晚餐,在輕柔的音樂舞曲中,兩人情不自禁地相擁共舞,最後一起走進了臥室。以後的兩天兩人整日廝守在一起。然而弗朗西斯卡卻不願捨棄家庭,兩人痛苦地分手了。羅伯特走後,弗朗西斯卡收集了他所有的作品。
在1982年3月,她得知了羅伯特的死訊,並收到了他的項鍊和手鐲以及當年訂在橋頭的紙條。她把它們放在木盒中,每年生日翻看一次。1989年弗朗西斯卡過世了,她在遺囑中要求子女們將她的骨灰撒在曼迪遜橋畔。卡洛琳和邁克都被母親的感情故事和對家庭的責任心所感動。他們同情並理解自己的母親。同時,他們也開始珍視目前的家庭,放棄了草率離婚的打算。
弗朗西斯卡在丈夫和孩子去集市的幾天時間裡,和外地來工作的攝影師羅伯特發生了一段充滿情慾的愛情,這個時候弗朗西斯卡的形象並不美好,至此不過是一個婚內出軌的故事。然而她後來的行為改變了故事的性質,為了家庭她選擇了痛苦地分手,而且斷得很徹底,沒有藕斷絲連,在未來直至死亡的時間裡也沒有再和羅伯特有任何聯繫。如果她的感情漸漸淡漠,也就罷了,可事實上她的內心裡對他的感情從未減過半分,她一直在忍受內心的煎熬和思念。這種對比完善了弗朗西斯卡的形象,她不再是一個普通的婚內出軌的女人,而是一個對愛情堅貞對家庭負責的高尚的人。被世人厭惡的婚外情和世人嚮往的美好愛情在這裡得到了完美的統一。
在流傳很廣很經典的文學作品中,追求婚外愛情的女人都是很悲慘的結局,比如法國作家福樓拜的名著《包法利夫人》,俄國作家列夫·託爾斯泰的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英國作家毛姆的長篇小說《面紗》,在這些作品裡,愛情都是虛幻的,經不起現實和時間的考驗的。
但是也有少數的例外,比如英國作家勞倫斯的小說《查太萊夫人的情人》,在工業革命席捲英國,人被當作機器來使用,傳統的生活方式被摧毀,查太萊夫人和她的情人以原始的熱烈的愛情對這種缺乏人性的把人機械化的生活進行了無聲的反抗和控訴,兩人最終擺脫束縛走到一起。而他們的愛情故事則來源於勞倫斯和他妻子的真實故事,青年作家勞倫斯遇見他未來的妻子時,她已經是幾個孩子的母親,過著安逸的生活,她最終選擇了和勞倫斯一起離開,雖然後來的生活是艱辛的,然而他們的愛情依然是美好的。
在大多數沒有遇見愛的人眼裡,弗朗西斯卡一輩子將愛埋在心裡,她的這種堅忍和隱忍使她的愛情得到了升華。在他們看來,如果她無法抵抗愛情的力量,跟羅伯特一起離開,那麼也頂多是普通的愛情。正是她聖徒般的美德使她的愛情成了偉大的愛情,偉大的愛情就該是無私的,而不是自私的。
在少數遇見愛的人眼裡,看到的是弗朗西斯卡在漫長歲月中思念的痛苦以及最終的遺憾。這就是為什麼《廊橋遺夢》播出後,很多美國人紛紛選擇離婚,電影裡對弗朗西斯卡和羅伯特的愛情是肯定的,電影裡兩個人不能在一起是因為弗朗西斯有家庭,否則的話他們是可以幸福圓滿的。電影讓遇見愛的人更相信自己的愛情,鼓勵他們鼓起勇氣去堅持自己的愛情,不要跟電影中的人物那樣耗儘自己的一生在痛苦的思念中度過,畢竟人生只有一次,與其成全別人眼中的形象,不如成全自己。這不是作者的本意,但放到現實中,卻是必然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