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說,我對近三十年來出版的長篇小說閱讀極少,也許是偏愛,我更多的是閱讀世界名著。但是最近突然對曹華鵬百萬字的長篇小說《遍地杏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不舍晝夜地看完了。
我震驚於作者的語言功底和駕馭語言的能力。我們知道,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衡量一位作家的創作能力,首先要看其語言修養如何,大作家同時也是語言巨匠。單從這一方面看,《遍地杏黃》就值得肯定。一是小說使用的詞彙相當豐富,不僅包括大量詞典可查的文學詞語,也包括大量生動的方言俚語、俗語、歇後語。如「王八吃秤砣鐵了心」、「大路朝天各走一邊」、「火冒鑽天」、「七開六透氣」、「好心當驢肝肺」……二是雅俗結合、文質兼具。不僅做到了口語化、大眾化,在適當的時候,也展示了文採。如寫龍捲風之烈,簡直是鋪採摛文。此風也,初起「如一聲牛角的號音。低微而又粗糲的聲音穿透濃重夜色,遠遠而來。」繼而「變成了嘹亮的小號音調,高亢而明亮,飄忽又悠長,神秘且鬼祟地繚繞在樹梢頭上」風越來越猛,「一如巨大的無與倫比的天鼓被威猛的鼓槌重重撞響……」(上卷p410-412)這裡,作者充分發揮想像力,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對龍捲風進行了精彩生動的描寫,令人驚心動魄。
令我特別佩服的是,作者忠於生活的現實主義的創作精神以及對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運用。作者並沒有為迎合主流而違背自己的本心,歪曲生活,隨意杜撰,而是嚴格按照現實主義創作原則,按照生活本來的樣子來寫。作者對現實中的人物,不虛美,不隱惡,將所寫人物人性化,好人不是絕對的好,也有缺點和錯誤,壞人也不是絕對的壞,也有優點和正確之處。為此,小說創造出以木琴為主的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像木琴,可以說已經成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為了塑造這一形象,作者首先給她選擇了一個典型環境——魯東南的杏花村。這裡跟千千萬萬偏僻的農村一樣,閉塞、貧窮、落後,但又是特定的「這一個」村子,它是一切這類村莊的縮影。宋、賀、李三姓世居於此,繁衍生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這裡生產力低下,缺乏商業流通,物質貧乏,文化教育也很落後。落後的經濟條件和文化環境造成人的精神上的愚昧,好多人相信鬼神,有拜神風俗。但是,這裡的自然風光很美,有獨特的自然資源——漫山遍野的杏樹,有可以製作建築材料的石頭,有海拔600多米的保留著一些人文景觀的高山。
這樣的環境,就是木琴的活動環境。作為一名有文化的城市姑娘,父親是老幹部,家庭環境是優越的。僅僅因為父親暫時的落魄,神差鬼使般地嫁給了家庭地位一般的工人宋茂生,又神差鬼使般地跟隨宋茂生回到老家杏花村。正是杏花村的貧窮落後的環境,使有個性的木琴產生了要改變現狀的動機,從此開始了幾十年的艱苦卓絕的奮鬥。
但是要改變這樣的環境談何容易。圍繞著木琴的一群性格各異、動機各一的人物,有賀酸杏這樣的資格老群眾基礎牢但思想守舊的老書記,有李振書這樣的有文化也有一定群眾基礎但信奉陰陽風水的農村知識分子,有精於算計處處為私的李振富,有野心勃勃一心想在杏花村坐第一把交椅的宋茂林……這些人對木琴的突然上臺是不滿的。但是,有文化有魄力有膽識有智慧有毅力、心地純正、心胸寬廣善於包容、做事說一不二風風火火的木琴,像一位運籌帷幄指揮若定的女將軍,用自己的人格和行動將這些人一一折服,使他們紛紛成了自己的力量,為改變落後的農村起很大的作用。圍繞著木琴的,還有像年少而成熟穩重頗有能力的杏仔、一身正氣眼光敏銳敢闖敢幹的洋行等一批朝氣蓬勃的青年人,這些人是她奮鬥的基礎力量。依靠這些人,木琴得以在競爭中屢獲成功。
為了表現木琴這一典型形象,作者在小說結構和情節安排上下了大功夫。初讀覺得作者是在不瘟不火地敘述故事,繼續讀下去才發現,作者原來是設計情節結構故事的高手。小說以木琴的奮鬥歷程為線索,開頭交代了杏花村的自然環境風俗民情,交代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基本情況和主要人物。在做了這樣的鋪墊之後,便讓故事波瀾跌宕地發展起來。杏花村的主要自然資源是杏。這本來是杏花村村民致富的好條件,但是因為交通閉塞,商業不流通,使得豐收的杏果白白地爛掉。有眼光的木琴就暗地鼓勵婦女們拿著杏子到鎮上去賣,不料卻被人舉報,說是搞資本主義。木琴沒有害怕,運用自己的智慧將大事化小。這是一波。因為交通不便,豐收的杏果運不出去,不能打入市場,於是木琴就想到了修路。修路的困難更大,資金困難,還有李振書、金蓮等人以修路破壞了杏花村的風水為理由,明著暗著發動一些群眾進行阻撓。但是膽略過人的木琴利用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活動能力,戰勝了重重困難,終於修成了一條通向山外的公路。這又是一波。木琴敏銳地感覺到,僅僅靠尋找市場賣杏果還是解決不了問題。於是跟南京方面聯合辦廠。正當杏花村的天野果脯廠初見成效的時候,一場龍捲風以威猛之勢卷過杏花村,廠子、杏子、莊稼遭到嚴重破壞。這又一次顯示了木琴的英雄氣概,她立刻開會,決定發動群眾自救。這時權力欲望極強的宋茂林以為奪權的時機已到,便發動部分群眾上訪,企圖搞到木琴,取而代之。木琴毫不畏懼,發揮聰明才智,取得上級和群眾的同情,使得宋茂林敗下陣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北山一村的女強人沈玉花跟省城一家皮包公司聯合辦起天然果汁廠,以壓倒一切的氣勢跟木琴所辦的天然果脯廠展開了爭奪資源的戰爭。她孤注一擲地搞了巨額貸款,妄圖獨霸當地杏果資源,將天野果脯廠壓垮。木琴臨戰不懼,經過群策群議,派人了解「敵情」,做到知己知彼,決定採取現場付款的收購方法,發動群眾,集資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逼使沈玉花敗下陣來。然而一切都在變化,南京總廠又要求木琴的天野果脯廠實行轉型,由加工果脯轉為加工果汁,這需要巨額投資。禍不單行,廠裡有兩萬元資金被李振富挪用。一系列問題接踵而至。這時候,沈玉花因為胃口太大,策略錯誤,被省城方面欺騙,她的天然果汁廠倒閉了,要求跟木琴合作。木琴跟沈玉花鬥智鬥勇,沈玉花屈從,兩廠合併。但是天野廠要承擔沈玉花所欠的巨額貸款。木琴並未被困難嚇倒,他決定保留沈玉花的天然廠,派宋茂林為總管來經營。同時冒險貸款。木琴決心錚錚有聲,表示要一個人承擔風險,砸鍋賣鐵賣房子賣地也要貸款,「還不上的話,我就去坐牢頂帳,只要不是把錢揣進個人腰包,相信還不至於殺頭掉腦殼兒的。」然而這時銀行開始依法收貸。木琴無力還債,被公安局強制執行,監禁於石牌村。最後是宋茂響辦石子場掙的錢救了木琴,使之恢復自由。然而就在木琴剛剛恢復自由,開始安排新一輪的奮鬥計劃時,又一場龍捲風鼓蕩起來,造成更大的破壞。木琴命令鳳兒全權負責村子的救災事宜,自己查看廠子的損失情況,她說:「今後,杏花村就靠你來領路了。」實際暗示讓鳳兒接自己的班。
這就是故事的結局。木琴在山上遇到那個被人們神秘化了的火狐,勇敢地用石頭把它打跑,似有深意。筆者猜測,作者也許是以此象徵某種阻礙前進的邪惡勢力被驅走。
木琴這一完美的藝術形象就是在這樣激烈的矛盾衝突中樹立起來的。
作者並沒有把木琴寫成一個硬邦邦的女強人,而是賦予她血和肉。在堅定不移地帶領杏花村農民向著富裕美滿的生活理想挺進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她注重親情友情等方面的特點。對待丈夫和孩子,她是一個賢妻良母;對待鄰居和村民,她平易待人,寬容忍讓,與他們和睦相處。她是一個活菩薩,幫助可憐的柱兒辦起小賣部;他關心兒童教育,幫助青年男女解決婚姻問題。秦技術員得了癌症,她為之焦心,去探望她。對待李振富的不幸死亡,賀酸杏的因公殘廢,宋茂林眼睛被兒子打瞎,她都非常同情,並進行撫慰。這使得木琴這一文學典型更加飽滿。
木琴這一形象的現實意義是:在一個人人為私的社會裡,作為一個正直的人應該具有怎樣的人生理想和處世態度?是僅僅為個人和家庭的私利而奮鬥,還是為大多數人的利益而奮鬥?是以個人享受為人生的終極目的,還是從艱苦奮鬥中獲得快樂。這是值得每一個不願意蹉跎一生的人深思的。
小說在著力塑造木琴這一典型形象的同時,也塑造了一大批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其中不得不提的是鳳兒。鳳兒性格跟木琴有共同之處,那就是都有一定魄力、有眼光、事業心強,兩人都胸有城府,處事果斷,辦事幹練。但是鳳兒比木琴更沉著更謹慎更細心。例如北山一村的天然果汁廠搶了杏花村天野果脯廠收購的杏果後,洋行、公章等人要用暴力搶回,木琴也同意這麼辦。這時候,鳳兒卻堅決地勸阻了木琴,說這樣會造成嚴重後果。可以說,木琴創事業離不開鳳兒,鳳兒是木琴的得力助手。
前面已經提到的老支書賀酸杏、李振書、李振富、宋茂林不再分析。
杏仔是青年一代的佼佼者,他年幼而思慮深沉,善思考,善於想點子,做事老練,叫人放心。他用智慧和勇氣制止了棒娃對冬至的武力報復。在新廠經營上作出貢獻。
洋行是個正直的青年人。他對父親李振富的性醜行極為不滿,並巧妙地教訓了他。他有眼光,最先貸款買了汽車。這也是一個比較完美的形象。
宋茂生是一個沉默不多言的人,他在家庭問題上任勞任怨,幾乎承擔了全部家務,可以說,沒有他這樣的丈夫,木琴要成就事業是不可能的。
宋茂響也是一個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他不甘平庸,不安分,行事跟一般人不一樣,我行我素,導致他人生道路上的多次挫折,但也是創業型的人。
楊賢德是一個有個性的鄉鎮幹部形象。他大大咧咧,性格直爽,說話雲山霧罩,不拘小節,但工作熱情高,功利心強。他是對創造木琴這一典型形象至關重要的人物形象。
沈玉花是個典型的女強人形象,有壓倒一切的雄心和氣勢,但是因為急於事功,不擇手段,終於成為木琴的手下敗將。這一形象對木琴起了很好的襯託作用。
小說寫了近百個人物,幾乎個個都能給人留下印象。
現實主義要求注重細節描寫。《遍地杏黃》很好地實踐了這一點。舉例而言,天野果脯廠掛牌,木琴叫老書記賀酸杏講話,小說淋漓盡致地寫了賀酸杏的謹慎小心而又膽怯的心理活動和諸多細節,寫他聽到叫他的名字,「心神卻一下子慌了,心口窩怦怦亂跳」,「那條腿抖得站不起身來……」。小說多次描寫賀酸杏摳腳丫子的習慣,非常真實。寫鳥兒受驚嚇從一棵樹上飛走後樹枝搖晃個不停。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遍地杏黃》是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成功的範例,正如我曾經說過的:現實主義是文學創作的常青樹。
願作者在《遍地杏黃》創作成功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2016年2月1日於莒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