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都看過作家高玉寶的自傳小說,書裡有一段描寫半夜雞叫的故事。素材來自於高於寶小時候曾給地主家當過短工,將自己的一段親身經歷,用文學的形式寫進自己的小說裡。從敘述的故事情節來看,真人真事應該是有,但也有一部分虛構的成分在裡邊。
解放前,在華北平原的農村,比較大的村莊都有一個「人市」,類似於現在各城市的勞務市場。每當農忙季節,想掙點現錢的農民,都會一大早帶上幹活的工具聚集在」人市」的村莊頭,吸著旱菸,互相閒聊著等待用工的地主來找人幹活。
用工的東家來到之後,巡視一遍找活幹的人群,儘量挑選比較健壯有力氣的人。工錢多少有雙方協商,如果幹的活太勞累再加上天氣炎熱,工錢就會高一些,如果怕累不願意多出力也可以找一些輕鬆的活。經雙方協商滿意之後,東家就會領著短工下地幹活。
來到田間地頭,交代一番之後,會有一名有地主挑選的班頭帶著幹。一天大概幹多少活,雙方心中都有數,像高粱地或豆地除草這類的活,一天鋤多少畦草,晚上散工回來,班頭都會向東家匯報。幹活實在慢的,就會告訴他第二天不用來了,他們第二天一大早再去「人市」重新找人。
《半夜雞叫》所描述的故事就是處在這樣的背景下。按故事的敘述:周扒皮害怕短工睡過了頭,耽誤了地裡的農活,天還沒亮,偷著學雞叫,讓短工趕快起床。
這段故事引起很多曾經給地主打過工的老人一些回憶,他們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事,如果真是半夜起床,幹了半天,還沒天亮,這些都不太現實。大戶人家的用人高峰期,一般是6月份雨水連天的季節,農田裡的雜草稍為疏忽就會被雜草覆蓋。如果半夜起來除草,農田裡的雜草與莊稼根本看不清楚,難免連同莊稼一塊被除掉。實事求是的講,三伏天為了圖個涼快,打短工的農民多是披著星星起床,洗把臉,吃點東西,等走到了田邊地頭,東邊天已放亮,按現在時間推算,大概四點多鐘,幹到11點鐘烈日當頭的時候,趕緊收拾工具回家休息。無論怎麼計算,一天下來幹夠那些時間就完事,再多幹人也撐不下來。
過去給地主家打短工,來去自由,地主與短工都可以自由選擇,再說地主也不是一家,各村莊都有,如果對短工過於刻薄,短工隨時可以選擇離開,再尋別的人家去打工。
多數東家待短工十分友好,有的到地頭逛一遭,看一下幹的質量如何,有的甚至嫌熱不出門。短工也是本著儘量多幹點活,對得住一天的工資,恐怕主家說閒話,常幹的都心知肚明。
其實過去的地主用工,與現在的私人老闆用工性質基本相同,幹活實在的想走老闆也捨不得,幹活磨洋工的願意幹也不一定留得住,遲早會被解僱。
《半夜雞叫》只是在當時特殊背景下,虛構出來的一部中篇自傳小說,真實成份佔一多半就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