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庭村創鄉於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其始祖方動由福建莆田縣刺桐巷遷此。「蓬萊弱水,惟飛仙之可渡」,可見創鄉時地僻而四周環水,鄉狀似島,當地祖輩人就借蓬萊之寓取了個名字叫「仙庭」,意為「神仙居住的地方」。
仙庭有著四個寨門,在這四個寨門中,東門、西門、南門都是圓門,唯獨北門是方形。而在這四個寨門中有著這樣的一個故事!
仙庭村東門
清康熙年間,潮州劉進忠叛亂,社會動蕩,盜賊蜂起,燒殺搶掠事件屢有發生,弄得人心惶惶,為防盜寇,各鄉各裡都想盡辦法防患。仙庭村,四面環水,南有大潭,北有海仔,地形有利防盜防寇,為給村民營造安全:的居住環境,村裡有識賢士召集族親商議,要藉助有利地形修建寨牆。這一舉措,舉鄉贊同,一眾村民傾盡所能捐資捐物,踴躍參加村寨建設。經精心謀劃,不久一道環村寨牆聳立起來了。寨牆全長2000米,高5米,設東、西、南、北四門,寨牆依水而建,絕壁天懸,高不可攀,形成一道牢固的防盜工事。竣工之日,仙庭村舉行了盛大的慶賀活動,大宴賓客。正當全村村民沉浸在一片喜悅之中時,一位遠道而來的族親一席話嚇唬得村民都面色發白,不寒而慄。
仙庭村西門
原來,那位族親告訴村民,只有府城以上的城門才能全部設為圓形,民間修寨防盜,合情合理,無可厚非,但所有寨門都是圓形的,有悖法理,若有歹人舉報到官府,將是一個謀反的罪名,罪必誅九族。這一下,全村上下慌成一團,不知如何是好。最後還是那位見多識廣的族親提出建議,把北門改為方形,便可保全村無虞。
門改了,村民終於安下心來。天有不測風雲,禍事還是發生了。一天,忽然來了許多官兵,把整個仙庭寨團團包圍起來,寨外喊聲震天,要仙庭人出來投降,以免生靈塗炭。
原來,有一外地貨郎賣貨到仙庭,發現仙庭寨氣勢非凡,有皇城之風,他就從村東沿南走至村西,發現寨門都是圓形的。那貨郎竊想,一個村寨修成這等模樣,這分明是想謀反,我可報與官府,也可立個功,圖個賞賜。
有人謀反,這還了得。這事很快傳到皇帝那裡,皇帝責令潮州府到仙庭抓拿欽犯。潮州府接到聖命,立即派重兵把仙庭寨團團圍住。
仙庭人不慌不忙,大開寨門,全村鄉紳出寨迎接。潮州知府看到這一情形,心想:這等舉動,不像是謀反之人。聖上責令審時而定,我必問明實情,免得冤殺無辜。他叱問在場鄉紳:「有人告你們村想謀反,可有這事?」
「稟老爺,我方氏一族自創鄉以來,歷宋、元、明至今,詩禮傳家,忠心耿耿,唯天可表,巧敢做出這罪誅九族之事!」
仙庭村南門
「沒有謀反之意,寨門為何都是圓門,此等格局,有悖法理,這不是謀反是哪般?」
「老爺啊,定是奸人誣告。我們寨有東、南、西、北四個門,東、西、南三個是圓門,北門是方的。我村『方』姓,當初建寨,設此方門,以喻我方氏一族要世世代代忠於皇上,忠於朝庭。請老爺明察!」
仙庭村北門
潮州知府聽後,覺得奇怪:舉報人只說有東南西三門,怎麼多了一個方形門?難道真是誣告?他即派人去察看。士兵回報,果然跟鄉紳講的一樣。
潮州知府心中明白,遂傳令收兵。臨行時,知府跟仙庭眾鄉紳說:「是歹人誣告,你們忠心可表,候待上報朝庭。」
注:故事來源於浮洋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