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你和我爸把奶奶送醫院好不好?我現在在跟進一個項目,走不開!奶奶送醫院的錢,我來出,最多三天,我就一定回去看奶奶~」
微信裡,大堂妹嬌嬌泣不成聲,隔著千山萬水,我們都能想像到此時此刻的她,心裡有多難受。
么叔抽著水煙不作聲;我和堂弟文生都難過地低下了頭;而么嬸的眼圈卻一下子紅了起來,眼淚吧嗒吧嗒地掉,她用手背想要擦眼淚,沒想到眼淚就像斷線的珠子似的,越掉越多,越掉越多。
么嬸拿著手機,想要發語音過去,卻又好幾次哽咽得說不出話來。
此時,距奶奶摔倒、需要人貼身照顧,已經足足四個月了。之前還好,記得我五月中旬回來的時候,奶奶胃口好得能吃下兩大碗稠稠的肉粥;可在7月13日的時候,小叔在微信上說,奶奶不知怎麼的,完全吃不了,也喝不下。
這天是24日了,奶奶曾經肉嘟嘟的臉頰,瘦得只剩一張皮了。奶奶很輕,只要我手一使勁,就能輕輕地把她抱起來。
奶奶就像那快油盡燈枯的老人,完全是在熬日子了。這不吃不喝的近十天,現在的奶奶,只能大張著嘴巴呼吸,因為呼吸很弱了,么叔不得不拍了一條視頻在大家庭群:大家如果想要見奶奶最後一面的話,就要快快回來了。
么叔是爺爺奶奶四十歲多了生的老來子,么叔又是三十歲時,經過相親認識的么嬸,他倆結婚時,爺爺奶奶都快要七十歲了。
當然,即使爺爺奶奶年事已高,但勝在身體健康硬朗,幹起活來,卻依然是一把好手,那勁頭、效率,能勝過一般的年輕人。
那時的么嬸,嫁給么叔的時候,娘家還有寡母,四個弟妹中,最大的弟弟才十七歲,最小的妹妹才三四歲。么嬸娘家的條件,講真,一般人都怕,不管誰娶了她,那就是精準扶貧啊。
爺爺家五個兒子,除了我爸,其他三個兒子都在深圳、珠海等地定居了,而三個叔叔的田地,一直都是爺爺在耕種,用爺爺的話說,只要夠勤快,米飯管夠。
爺爺看得更長遠,他跟人打聽,自己私下又觀察,么嬸做姑娘時樂觀、大方、勤快、,三觀正、有主見,么叔那種散漫的性格,就是要么嬸這樣的大方能幹的老婆,才能治得了他。
果然,就像爺爺奶奶期望的那樣,小叔結婚以後,果然踏踏實實地過日子了。
彼時,么嬸娘家在廣西,聽說很窮,家裡只有大片大片的玉米地,吃的也是玉米粥。為了改善弟妹的生活條件,她嫁過來的前七八年,年年都會有兩個弟弟或妹妹跟著么嬸,和爺爺奶奶他們一起住在老宅裡。
幫親家養孩子,不僅僅是我們村,就是十裡八村,那也是頭一份。每每有人問起,爺爺和奶奶都一致的、很和氣的告訴對方:孩子能吃多少?!孩子任吃,吃不窮人的;好吃懶做才會窮!
我印象最深的是,為了讓么嬸的弟弟們更好的寫作業,爺爺本來朝陽的大房間,讓給了她的弟弟,而自己去睡天井旁邊光線沒那麼充足的房間。
有一段時間,么嬸其中的一個弟弟不想讀書了,九年義務都沒讀完,就只想出去打工賺錢,好減輕一下家裡的負擔和自己姐姐的負擔。
么嬸勸不動,還是爺爺勸的,他說,「不讀書,沒文化,你出去了最多只能做死工!但你要是多讀些書又不同,有文化了,選擇就多了!你出去工作時自己自學也行;到時,自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不用活得那麼辛苦!」
終究,么嬸的弟弟還是答應念完了九年義務再出去打工;看到自己家的弟弟又上學了,么嬸幹活也更有動力了內心也更有奔頭了。
么嬸有多勤快能幹,大家都有目共睹;她的弟弟妹妹也很勤快,學習也好。他們放學放假回來了,不是打柴,就是幫忙做飯或是做這做那,漸漸的,大家都誇么嬸娘家的弟弟妹妹會做人,以後不管在哪裡,幹什麼,都不會太差的。
爺爺去世早,堪堪才八十歲,因為在天井摔了一跤,躺了兩個月就去世了;那時,嬌嬌才七八歲,和兩個更小的堂妹一樣,一直都是爺爺奶奶帶;爺爺摔跤臥床,在外面打工的么叔和么嬸馬上就帶著最小的文生回來了。
家裡田多地多房子大,卻又因為走計劃生育生孩子、上戶口,花了不少錢,家裡說是窮得空徒四壁也不為過。為了孩子們的讀書,么叔去工地打工賺錢,留奶奶和么嬸在家帶四個孩子讀書和生活。
么嬸和奶奶婆媳倆擰成一股勁兒,奶奶在家做飯搞衛生、洗衣服、餵雞鴨鵝,么嬸就上山種玉米、種木薯,打理果樹,下田種稻穀,好歹賣了能換錢,再加上叔叔在外面打工寄回來的錢,他們三人居然就這麼供出了三個大學生,而最小的文生,也無後顧之憂地去做了一名子弟兵。
四個兒女,就有三個女大學生,一個人民子弟兵,這種好事情,不僅在村裡,哪怕在十裡八鄉,恐怕這也是獨一份。
在么嬸看來,唯有把書讀好了,小輩們才不用像他們老一輩那樣,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艱苦的生活。
固然是堂妹堂弟他們爭氣,但這其中也少不了奶奶精神上和行動上的支持。
爺爺去世後,我爸和另外幾個叔叔,以前曾想過輪流贍養奶奶,每家一個月,輪著來。先是三叔把奶奶接去深圳,可沒住上三天,奶奶就蔫蔫的,鬧著要回來了,她說她吹不習慣空調。
三叔一把奶奶送回鄉下,她整個人都活過來,拿起抹布就去擦鍋蓋、擦櫥櫃,後來再有哪個叔叔要接她過去住,她都推掉了,她說,「留阿蓮(么嬸)一個人在家,田那麼多,地那麼多,一想到她忙了大半天,回到家,連碗熱茶水都要自己煲才有得喝,我這心啊,就很不安樂啊!」
一轉眼,二十多年過去了,奶奶也97歲了,還是天天堅持早起做早餐,也就是今年的三月底的某一天早上,她才量著米準備做早餐,就這麼軟軟地倒地上了。
么嬸在外面吹了好一會風,進屋的時候,眼圈都是紅通通的。我趕緊給她倒了一杯溫開水,她喝了一口,拿起手機回嬌嬌她們,「你奶奶這樣了,送醫院也是這樣的了!你們要是能請假,就趕回來一趟;工作要緊,要是回不來,奶奶也會理解你們的。」
信息剛發出去,么嬸的眼淚又掉了下來。這二十多年的朝夕相處,公婆友愛,婆媳和睦,倆人不是母女,卻早就勝似母女了。
要給奶奶衝涼了,么嬸搓泡沫的時候,既溫柔又仔細。她一邊搓一邊不忘地給奶奶講話,「媽,明天大家都回來了!我們洗白白、洗香香,知道嗎?」
「明天二哥、三哥、四哥,所有人都回來了,你開心嗎?」
「你的大孫子現在開車回來了,最多一兩個鍾就回到,你開心嗎?」
我扶著奶奶,奶奶唯一靈活的左手則緊緊地抓住了椅子的一邊,看么嬸忙活,聽么嬸說話,么嬸說一句,她就眨巴一下眼睛。
給奶奶穿戴整齊,抱她放到輪椅上,么嬸想要給奶奶幹發,奶奶卻抓住么嬸的手不放了。
么嬸知道奶奶是想要說些什麼,可奶奶說不出來。我給奶奶用毛巾幹發,么嬸則猜奶奶的心事,「媽,你是想知道大家都回來了,嬌嬌她們回不回來,是嗎?」
奶奶眨巴眼睛,么嬸猜對了,於是繼續往下說,「我發信息叫她們儘量回來了,要是工作忙,回不來,就下次再回來。我跟她們說了,奶奶緊要,工作也緊要。」
「嬌嬌剛回信息,說現在工作忙,可能會趕不回來了!」
「媽!你千萬不要怪孩子哦!嬌嬌有心,端午回來看你,上個星期又請假回來看你!她是愛你的,任何時候都是愛你的!知道嗎?」
奶奶眨巴眼睛,晃了晃么嬸的手,又眨巴眨巴眼睛看著么嬸,然後放開了么嬸的手。
我看出來了,么嬸的說法,奶奶是同意的。
么嬸別過臉,我看到了,大顆大顆的淚珠正從她臉上滾落下來。
想起了網上關於婆媳的一段話:
婆婆是愛人的媽,感謝婆婆教養出一個好兒子今生相依。
媳婦是兒子的妻,珍惜媳婦為愛嫁到自己家來的美滿姻緣。
最好的婆媳關係,一定是這樣的,以心換心,真情感人。
而恰恰,奶奶和么嬸,是我所看到的相處最合拍的婆媳。
(PS:24日晚上,奶奶呼吸已經很弱了;26日的凌晨1點50分,奶奶與世長辭,終年9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