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過年是很熱鬧的,一入臘月,家家戶戶開始為過年做準備,年味也一天比一天濃起來。這正如歌謠中描述的:「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
除夕這天,新年正式開始,人們不僅吃餃子、守歲、發壓歲錢,而且每戶人家都會在缸裡、罐裡、盆裡、碗裡盛滿水,長輩們將這些水稱為「過年水」,大家認為誰家挑的「過年水」越多,來年的日子就越好。為什麼在鄉間會有這種習俗呢?據說這種說法來自於一個故事傳說。
從前,有一個在朝廷做官的王大人,他家有一個女兒,在很小的時候就許配給了吏部大人的兒子。幾年後,吏部大人患病而死,整個家族敗落,他的兒子也只能靠乞討為生。而這個王大人呢,是個典型的勢利眼,他見吏部大人家境敗落,不但不幫襯一把,反而逼女兒毀掉婚約另擇佳婿。王大人的女兒重情重義,誓死都不退婚,王大人一氣之下,將女兒趕出家門。這王姑娘無處可去,只好去找未婚夫,兩個人只能在茅草屋裡困苦度日。
轉眼到了臘月二十九,有錢人家殺雞宰羊、買魚賣肉,把年過得熱熱鬧鬧,而王姑娘和丈夫別說殺雞宰羊了,就連米麵也馬上要斷頓了。夫妻二人商量,既然沒錢買年貨,那就多挑些水來,也算是過年了。於是,他們把家裡的鍋碗瓢盆都裝滿了水。
看著屋子裡盆盆罐罐的水,妻子對丈夫說:「你看恁多,怎麼用得完呢?咱們把多的放著,先用少的。」
「對,對,先用少的。」丈夫應和妻子說。
這時,剛好有一個賣肉的老漢從門口經過,他聽到這年輕夫妻的對話,心想這家人肯定是發了意外之財。賣肉的老漢想把肉賣給這對夫妻,於是推開門,對男主人說:「相公,該過年了,要買點肉嗎?」
吏部大人的兒子說:「我倒是想買,可拿什麼給你付錢呢?上次欠你的肉錢還沒還呢!」
賣肉老漢忙說:「不打緊、不打緊,先吃肉,等有錢了再給也不遲。」說著就把整頭豬的肉放在他們家。
賣肉老漢沒走幾步,就碰到一個買酒的,賣肉的指著那間茅草屋說:「這家相公發了大財,快把你的酒送過去,有生意可做。」
賣酒的聽賣肉的這麼說,回家帶來幾罈子好酒,送到吏部大人兒子的家裡。賣酒的剛出門碰到一個賣柴的,也說這家相公發了大財,於是賣柴的趕緊送去幾擔柴。這賣柴的又碰見賣米的,賣柴的告訴賣米的,這家主人發了大財,賣米的趕緊往他家送去一船米。
這賣米的在撐船送米時,遇到了王大人家的兒子王少爺。王少爺問賣米的:「你載這麼多米,送給哪家去?」
賣米的討好地對王少爺說:「聽說你姐夫發了大財,我去給他家送米。」
王大人的兒子回家後,將賣米人說的話講給父親聽,王大人覺得奇怪,就帶著幾個下人去看個明白。他推開女兒茅草屋的門,只見裡面堆滿了酒、肉、柴、米等過年的東西,女婿卻哭喪著臉對女兒說:「這些人到底想幹什麼?他們送來這麼多東西,讓我拿什麼給錢?」
王大人剛走進茅草屋,就看見三條腿的桌子上放著一個瓶子,他問女婿:「這瓶子是哪來的?」
女婿回答:「是我父親留下來的。」
「你父親臨走前有沒有給你吩咐過什麼?」王大人問女婿。
「沒有,什麼都沒有說。」女婿回答。
「傻孩子,這個瓶子叫金玉水晶瓶,是你父親留給你的傳家寶呀。」王大人討好地說。
為討好女婿,王大人立馬吩咐傭人焚燒香火,點燃紅燭,讓女兒、女婿當場拜天成婚。誰知,這夫妻二人只對著金玉水晶瓶拜了一拜,白銀就像豆粒一樣從天上落下。不大工夫,屋子裡堆的銀子比茅草屋還高。後來,吏部大人的兒子將金玉水晶瓶獻給皇帝,皇帝封他為獻寶狀元,從此他和妻子又過上了達官貴族的富有生活。
這個故事一傳十,十傳百,大家聽說一對討飯夫妻,只因為多挑了一些過年水,就一下子就發了大財。從此,每當除夕夜,很多人家就會把家裡的鍋碗瓢勺都裝滿過年水,也希望自己像那對夫妻一樣,從此財源滾滾、榮華富貴。
直到現在,很多人為討吉利,除夕夜時仍喜歡在鍋裡、盆裡、碗裡盛滿水,為明年贏個好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