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黃梅天,陰霾雨綿綿。
欲問成梅由,佳話傳人間。
說起江南的黃梅天,有一段動人的傳說。
很久以前,在浙東四明山餘脈栲栳山下的上林湖地方,住著一個黑魚仙。她在丈夫七星道人遇難後,含悲忍淚,帶著女兒烏梅,虔誠苦修了五百年,被玉帝知道了,就敕封她為「烏靈聖母」,讓她上天供職。烏靈聖母在白日飛升前,把女兒烏梅叫到跟前,幹叮萬囑,要她潛心修煉,再過五百年也可以脫卻凡胎,列入仙班,到時母女就可在仙界重聚。烏梅含著淚含應了。聖母上天后,烏梅果然牢記母親的囑咐,日夜苦修,不覺就過了五百年。
那聖母在天上日盼夜盼,終不見女兒烏梅前來相聚,很是納悶,就命黃力土去上林湖探望。但力土回來復命說:只見到烏梅腕下的一副皮囊,人卻不見了。
那麼,烏梅不上天和母親相聚,卻到哪裡去了呢?原來烏梅成正果之日,正是江南大好春光時,桃紅柳綠,湖光山色,令人胸碎。烏梅尋想:何不在上天前夕,先飽覽一下人間春色。於是,她駕起白雲,沿著南山向東飛騰。一路上留神細看,果真是說不盡的鳥語花香,看不厭的良辰美景,不覺心怡神往,流連忘返。
中午時分烏梅來到蟹浦雁門嶺上,低頭望去,只見下面狂風陡起,飛沙走石,人們驚叫聲陣陣可聞。烏梅不知何故,就按下雲頭,想看個究竟。原來在山坡的亂草從裡跳出一隻吊晴白額大虎,把幾個正在砍柴的孩子驚倒在地,那老虎叼起一個孩子就往嶺上跑。這時,一個青年漢子提著鋤頭呼叫著奮勇追趕。那老虎叼了個孩子跑不快,在半嶺裡的懸崖邊被那漢子追上。只見他掄起鋤頭,對準老虎臀部狠命一擊。那虎痛得「嗷嗷」吼叫,放下孩子,張牙舞爪向那漢子撲來。他往旁邊一閃,隨又舉起鋤頭猛力向老虎頭部砸去,只聽「啪」的一聲,鋤頭沒打著老虎,卻砍在山巖上,把鋤頭柄都折斷了。那老虎卻早已兜將過來,一聲怒吼,猛向漢子迎面撲來,其快如風,那漢子再要躲閃已經來不及了,不由「哎呀」一聲閉上眼睛,向後倒了下去,自忖必死無疑。正在這時,他耳邊一聲風響,又聽得老虎一聲慘叫,不覺睜眼一看,原來是老虎墜落崖下,自己竟安然無恙,不由驚訝起來:「莫非我身在夢中嗎?」
這個漢子是誰呢?原來是鬥雞岱山民黃茂生,是個勤勞勇敢、樂於助人的好後生。只是家貧如洗,孤苦伶仃。這烏梅仙子見黃茂生捨生忘死,追虎救人,十分敬愛,就在暗中保護,見危急時,她就一甩衣袖,將老虎掃落斷崖,救了茂生。
那茂生定了神,也無暇去追究老虎是怎樣墜崖的,連忙爬起來去看受傷的孩子。只見孩子身上血跡斑斑,忙就近採來魚腥草給孩子止血治傷。這時,孩子的父親黃永良和村民都已趕來,永良見孩子得救,一把抱住黃茂生,熱淚盈眶,激動得不知說什麼好。
這天傍晚,茂生砍柴回來,看到河邊有個陌生青年女子在那裡啼哭,像是個尋短見的,連忙叫來了在河埠頭洗衣的鄰居陳大媽。陳大媽是個熱心腸人,急忙趕上去拖住那個姑娘,問長問短,很是關切。那姑娘悲切切地回答,她叫烏梅,父母被財主逼死,自己隻身逃出,千裡迢迢,來蟹浦尋親,誰知男父已經身葬大海,現在是走投無路、舉目無親,所以………
陳大媽見這個姑娘可憐,不覺動了俠義心腸,慷慨地說:「姑娘不要傷心,你和我做個伴吧。」說著就陪著姑娘到自己家裡,叫茂生把埠頭的衣服捎帶回來。
那姑娘住在陳大媽家裡,做事十分勤快,人又溫柔聰明,大媽高興得什麼似的,疼愛得賽過親生女兒。茂生見大媽家多了一個人,就經常給她們砍點柴回來,又幫著挑水、幹活。茂生的衣服破了,陳大媽就讓烏梅姑娘給他縫縫補補,日子過得就像一家人似的。
那陳大媽見茂生為人忠實,又孤苦無依,烏梅姑娘心地好,家世可憐;又見兩人年貌相當,就有心為他倆撮合。一天,當著他倆的面,陳大媽說:「茂生,你也該成家了,烏梅是個好姑娘,我做主配給你。成了家,相互也有個照顧,你心中以為如何?」茂生心裡早願意了,只是怕姑娘嫌自己窮,就回答說:「我上無片瓦,下無寸土,茅房破舊,衣衫襤樓,吃了上餐無下餐,姑娘跟著我受苦,於心何安?」大媽笑笑說:「你們倆一個人勤,一個手巧,正是美滿的一對,日子是苦一點,總能對付著過。」又對烏梅說:「大媽給你做主了,你不見怪吧?」烏梅低著頭,羞答答地輕聲說:「聽憑您做主。」
成親那一天,鬥雞岱的窮鄉親們都來賀喜,你送菜,他送米,茅屋也給粉刷一新,婚禮雖然簡樸,倒是熱熱鬧鬧的。
婚後兩人相親相愛,苦日子過得十分甜美,對陳大媽就像親娘一樣關心侍候。這樣不覺就過了三年,烏梅生下一個男孩,茂生十分喜愛,取名天樂。
孩子滿月那天晌午,烏梅高高興興地給孩子餵好了奶,到河邊去洗衣。但轉眼之間,烏雲密布,電閃雷鳴,半空中現出了兩個金甲天神。烏梅定睛一看,認得是烏靈聖母身邊的龜蛇兩將,知道來者不善,不免有些驚慌,忙問:「兩位將軍到此何意?」兩將拱手躬身道:「奉聖母之命,請仙子速返天宮團聚。」烏梅忙道:「請將軍轉稟我母親,說烏梅已在人間和黃郎成婚,並已有孩子,我願永居人間,不回天堂了,以後如有機緣,再向母親請安告罪。」龜蛇兩將再三催促,烏梅堅持不去,兩將勃然大怒道:「如此休怪無禮了!」便舞錘揮矛,前來捉拿。烏梅哪裡把他們放在眼裡,從發皆上拔出一枚銀釵,迎風一晃,化作兩把寶劍,就和兩將惡戰起來。
兩將雖來勢洶洶,卻不是烏梅的對手,不到半個時辰,直殺得龜蛇兩將汗流浹背,倉皇逃命。烏惦記著孩子,亦不追趕,正待回家,半空中又閃出金吒太子攔住去路。烏梅知道他的厲害,就上前施禮道:「太子,你何等也來逼我?」金吒哈哈笑道:「我也是受聖母之託,命你上天,快快跟我走!」烏梅知道求他無用,一咬牙,舞起雙劍,就和金吒狠鬥起來。那金氏果然厲害,烏梅漸漸氣力不支,虛晃一劍就想降潛雲頭往家裡逃。金吒忙從懷裡掏出一條繩子往空中一拋,喝聲「著!」就把烏梅緊緊捆了起來,並命龜蛇兩將押送上天。烏梅拼命掙扎著,叫道:「你們如不讓我和黃郎活別,我死也不上天庭。」金吒無奈,只得依允。這時,茂生抱著兒子也已聞訊趕來,眼見愛妻被緊緊捆住,拼命掙扎,不由急怒交加,仰望半空大聲喝問:「爾等何方妖魔,為何好端端動我愛妻,拆散我家庭?」龜將厲聲回答道:「烏梅乃上界仙子,怎好配與你凡夫俗子!我等奉仙子母親烏靈聖母之命,取她上天。此乃天意,你休得多言!」
茂生聽了,更加怒火萬丈,高聲痛斥道:「什麼天意!你們既自命為天神,難道就沒有一點同情之心,要活活拆散人間的夫妻嗎?」金吒聽了,默然不語,烏梅就乘機掙脫繩索,落下雲頭和茂生話別。烏梅含淚道:「實告郎君,我原是上林湖得道的仙子,因貪戀人間景色,又見你忠厚老實,勤勢勇敢,才設法和你結成夫妻,實指望從此白首偕老!誰知天凡有別,今日身不由己,撇下你父子兩人,叫我如何割捨?」茂生淚流滿面,拉住烏梅道:「你我結親以來,甘苦與共,患難相依,又有了一個嬌兒,你這一去,豈不是永無相見之日了嗎?」說完,又仰望半空恨聲地說:「我恨不能把這些惡魔拉了下來,問他個拆散夫妻之罪。」烏梅雖然心痛欲裂,但望望半空中隱約的神影,心知天命難違,求也無益,抱著天樂,拉著茂生哭道:「海可涸,石可爛,你我恩情永不變。就是他們把我押上了天,我也要千方百計回來和你團聚,你要好生保重身體,照顧天樂。」說著,夫妻兩人和天樂抱成一塊兒,痛哭不已。
那金吒在半空中等得不耐煩了,就撥開雲頭大喝一聲:「烏梅,此時不走,我難以復命。」只見那條繩子又拋了下來,捆住烏梅,漸漸離地而起。茂生見狀,忙把天樂放在地上,用雙手拉住烏梅衣襟,死不放鬆。龜蛇兩將見狀,就揮戈將茂生和烏梅隔開,押著烏梅,冉冉升人云中去了。茂生哭倒在地,昏死過去。
待黃永良、陳大媽等眾鄉親趕到,救醒茂生,抱起天樂。眼望天空愁雲迷漫,烏梅早已不知去向。
再說,烏梅仙子被押入烏雲宮,受到聖母嚴厲斥責,把她關在宮中,不讓外出,並揚言道:「若要逃走,必將黃茂生等壓死在雁門嶺下!」烏梅忍氣吞聲,茶飯不思,徹夜不眠。聖母見此光景,就親自前來勸解道:「女兒不可任性。」
烏梅道:「母親,你過去在上林湖常給我講孟姜女幹裡送寒衣,哭倒長城的故事,孩兒至今牢記在心。」
烏靈聖母皺了一下眉頭說:「這是凡間夫妻,你我已成天仙,何必再提!」
烏梅又說:「母親,你還給我講過『牛郎織女』的故事,這可是天上的事了。」
聖母用手理了一下頭髮,沒有回答。
「那織女、牛郎被王母活活拆散!」烏梅噙著珠淚無限深情地說,「母親,如果你是當時的織女,你的心情又應該是怎樣呢?」
『這……」聖母想說,但又閉住了嘴。
「就是喜鵲也感動得在銀河上搭了橋,讓他倆相會。母親,你難道一點也不同情嗎?」
烏靈聖母撫摸一下手心手背,她看了烏梅一眼,啟齒開言:「你不能怪為娘的狠心,實是玉帝規定,仙凡有別,為娘三思,終覺不妥!」
「什麼仙凡有別?」烏梅氣憤地說,「玉帝自己可以娶王母,不許別的神仙配夫妻,難道這是平等合理的嗎?」
「女兒,輕,輕聲!」聖母急忙擺手,「我兒,你講話要小心,切莫連累為娘!」
「母親,做女兒的可以體諒你的苦衷。」接著她又語重心長地問,「母親,那碧波潭的鯉魚精,配與人間張珍,寧願削去幹年道行,變成凡人。那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觀音大士,不是也成全了他們?—這又做何解釋?」
聖母難以回答,只得低頭託腮,閉口不言。
最後,烏梅從宮中捧出一頂七星道冠,跪在聖母面前,含著眼淚悲切地說:「母親,看看父親的道冠,你將心比心想一想吧!」
聖母一見七星道冠,不由一陣心酸,她鼻翼翁動,思緒萬幹:想起自己日在上林湖與丈夫七星道人多少恩愛,生了這顆掌上明珠—烏梅。後來七星道人向東海龍王敖廣索取借去玩賞的「上林碧玉」,慘遭龍王殺害。自己帶著烏梅逃進大風潭避難……她想到當年捧著這頂丈夫留下的七星冠痛不欲生的情景,不禁老淚縱橫。她深有感觸地說:「女兒,依了你天理難容;不依你捫心有愧。也罷!」烏靈聖母正色地說,「為娘答應你每年五月間下凡一次,與黃茂生團聚一月,但不可久戀紅塵。玉帝如果見罪,由為娘承當!」
「多謝母親!」烏梅雖不滿足,但總算和親人有了相會之日。
自此以後,每逢夏曆五月,烏梅就高高興興地回到人間和茂生、天樂以及蟹浦雁門嶺鬥雞岱的鄉親們相聚。
但這種歡樂畢竟是短暫的,在歡樂中想到離別之苦,大家又不免傷心落淚,連老天在這一個月裡也是愁雲密布,陰雨連綿,為他們一酒同情的淚水。
轉自中國民間故事叢書-浙江寧波▪慈谿卷
講述:劉阿烏劉德龍48歲農民初小 記錄:膝佔能
1984年採錄于洋山鄉周家段村
本文僅作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聯繫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