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別離,惜別離。
無限情思弦中寄,
弦聲沉沉似流水,
怨郎此去無歸期。
惜別離,惜別離。
無限情思弦中寄,
弦聲習習似秋風,
仲卿難捨我愛妻。
惜別離,惜別離
無限情思弦中寄,弦中寄。
弦聲切切似細語,
新婚怎忍長別離。
好夫妻長相聚~~~長相聚。
一對孔雀永雙棲。
很久以前,看過韓國的一部有點讓人不適的電影《母親》表敘了一位被寡居半輩子養大的兒子,結婚後母親,兒子,兒媳三個人在一起生活的故事。因為母親對兒子強大畸變的愛,甚至使兒媳對他們的關係都產生了懷疑,而隨著兒子感情上的『移情別戀』。母親甚至對自己的兒媳產生了強烈的嫉妒。最終極端到產生了殺死兒媳的念頭。結果是害死了自己的兒子,也害死了自己。
非常可悲又噁心的悲劇。
閒暇間重溫《孔雀東南飛》這部戲劇。仍然深深的被它委婉的藝術性感染。從而又深思到這個問題。人都說孔雀東南飛仲卿和蘭芝的愛情悲劇是封建禮教造成的。但想想幾千年封建禮教下的中國,也是一樣的男尊女卑的過了很久,這樣的愛情悲劇似乎也就那麼屈指可數的幾件。偶然性的可能便歸罪於一個維繫千年文化的一種禮教(當然也不能肯定這禮教就是正確的)。是不是有點偏?是否應該站在人性的角度上分析悲劇的形成更有說服力呢?雖然原文中未指明焦母是『寡居』。(多數電視劇都是這樣演的)但是無論如何強勢的一方都是焦母。以前的兒子是每天下班在自己膝下承歡,結婚之後一回家就鑽到自己房間和妻子卿卿我我。甚至每天起早的問安都耽誤了不來。焦母由然的失落中產生了怨氣,把兒子感情的轉變怪到了兒媳身上。(狐魅一樣的東西勾去了兒子的魂兒)所以總在生活上挑三撿四,無論兒媳怎麼孝敬討好,也彌補不了突然感情上的失落。
若蘭芝很快生下一男半女,老太太也可能完成感情的承繼,把對兒子的愛移到孫子身上。可惜蘭芝又因為常年氣鬱而未能懷孕生子。最終在兒子面前抱怨婆婆『難侍候』甚至要求『被休』。兒子第一次為媳婦在母親面前求情惹怒了老太太,以死相逼」出之「。
當然,後面的故事很可悲了,兩人並非感情破裂,依依惜別。還指望著有朝一日雲開霧散重相聚。沒奈何劉家又給女兒迅速應了新婚約。萬般無奈的蘭芝為一句盟誓赴水而亡。仲卿也在萬念俱灰中自縊而亡。
焦母落得個老來喪子,似乎也很可憐,但她可能致死都不曾意識到造成這一切的都是自己感情上的自私和專橫跋扈。可能在某種層面上講,親情要大於愛情。但到底親情不等於愛情。億萬年來形成的生物法則就是愛必然要傳承,但也要適時的放手。
南宋時還有個陸放翁,如出一轍的承受了這樣"出妻「的悲劇。鬱郁一生而意難平,一首《釵頭鳳》同樣使人斷腸!
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牆柳。
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
桃花落。閒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託。莫莫莫。
可能現在這樣的愛情很難看到了,但猶希望再也不會出現這樣的愛情悲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