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個成語故事(病入膏肓)

2020-10-10 一盞香墨

病入膏肓

【成語】病入膏肓

【拼音】bìng rù gāo huāng

【典故】

春秋時,晉公患重病,派人到秦國請醫生。秦桓公派了一位名叫緩的名醫去診治。在緩還未到之前,晉景公做了個夢,夢見兩個小孩在談話。一個說:「來人是個醫術高明的醫生,恐怕要傷害我們,我們該逃往哪裡。「另一個回答說:」我們躲在膏肓的下面,看他能把我們怎樣。」

緩到了之後,給晉公作了檢查,然後搖搖頭說:」你的病已發展到膏肓的下面了,用火炙的辦法不行,用針剌也剌不到患處,服湯藥力達不到,實在是無法醫治了。」晉景公嘆了口氣,說:」緩是一位名不虛傳的醫生。」於是賞給了緩一筆厚禮,送他回國。不久,晉景公果然病逝。

【成語一點通】

心與膏肓膈膜之間的病,比喻事態嚴重,無法挽救。

相關焦點

  • 每天一個成語故事(出奇制勝)
    出奇制勝【成語即墨城居民推選一個叫田單的人擔任守城指揮。這時燕昭王已去世,他的兒子惠王繼承了王位。田單想,燕軍強大,光憑勇敢是難以取勝的。於是他就派人到燕國,散布樂毅看不起惠王的流言。【成語一點通】 想出奇計以取得勝利,比喻用別人意想不到的方法制服了對手。
  • 每天一個成語故事(出爾反爾)
    出爾反爾【成語當鄒國的官員遭到魯國軍隊的攻擊時,鄒國的老百姓卻全部躲在家中,沒一個出手救他們。結果,鄒國打了敗仗,被魯國殺死了三十多名官員。鄒穆公知道後非常生氣,想處治那些老百姓,但老百姓人太多了,不可能一下子都把他們殺掉。鄒穆公實在想不出什麼好辦法,只好請孟子幫他出主意。孟子聽了鄒穆公的話,說:「老百姓們之所以不救他們,完全是因為這些官員自己的責任。
  • 每天一個成語故事(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編輯搜圖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成語 後人根據這段歷史,引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一成語來,比喻事情的成敗或好壞都由於同一個人。【成語一點通】 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敗都是由這一個人造成的。
  • 每天一個成語故事(伯樂識馬)
    伯樂識馬【成語【成語一點通】 伯樂能夠識別馬。比喻善於識別和發現真正的人才。
  • 通過語法解成語(27)·愚公移山
    愚公的精神,終於感動了上帝,便派了誇蛾氏二子把山背走,「一厝(cuò,安置)朔東,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屬於主謂結構。這個成語是比喻作事要有頑強的毅力和堅定的鬥爭精神。關於成語,大家其實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它們是現實語言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數量以萬計數。
  • 「轉」 成語故事160篇(二)
    (原文是:『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今後你說話一定要小心謹慎,尤其是在國君面前,更不能不懂裝懂。不然,一旦話說出口,後悔就來不及了。」  後來,人們就引用「既往不咎」表示過去做錯了的事不再加以責備。既,已經;往,過去;咎,責備。 家喻戶曉  古代的一本名叫《烈女傳》的書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 歷史故事:成語故事三則之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成語故事)
    不幾天,秦國便攻佔了韓國的野王(今河南泌陽縣),斷絕了上黨(今山西長治市北)的交通。這樣一來,上黨城孤立無援,眼看就要失守。上黨守將馮亭看到野王已經失守,認為上黨也會保不住的,與其讓秦國佔了上黨,還不如親手把它轉交給趙國,韓國就可以和趙國聯合起來共同抵抗秦國的侵略。
  • 成語故事:烏合之眾
    【成語】:烏合之眾【拼音】:wū hé zhī zhòng【解釋】:象暫時聚合的一群烏鴉。比喻臨時雜湊的、毫無組織紀律的一群人。【成語故事】:西漢末年,王莽(邯鄲市大名縣人)被打敗後,劉玄稱帝。扶風茂陵(今陝西省)人耿龠隨其父耿況投奔了劉玄。沒過多久,邯鄲人王郎自稱漢成帝之子劉子與,在西漢宗室劉休和大富豪李育等的支持下,自立為帝,建都邯鄲。這時,耿龠手下的孫倉、衛包便勸耿龠投歸劉子與(王郎)。
  • 成語故事之旅 | 懲前毖後
    這一路上,會遇到哪些有趣的成語故事呢?每天一站,即刻出發!典故 予其懲,而毖(bì)後患。莫予荓(píng)蜂,自求辛螫(shì)。肇允彼桃蟲,拚(fān)飛維鳥。未堪家多難,予又集於蓼(liǎo)。釋義 吸取過去失敗的教訓,以後小心,不致重犯錯誤(毖:謹慎,小心)。
  • 成語故事之旅 | 城下之盟
    這一路上,會遇到哪些有趣的成語故事呢?每天一站,即刻出發!當時楚國的莫敖(楚國的最高官職)屈瑕對楚武王建議:「絞國是個小國,兵力很少,人又輕浮,這樣的國家,一般都缺少謀略,可以派出一些士兵扮成樵夫,裝成上山打柴返回的樣子,來誘敵出城。」楚武王採納了這一建議。於是楚軍的一些士兵上山去打柴,回來的路上,絞國人突然出城攔截他們,俘獲了三十人,將他們和柴草帶回了城。到了第二天,嘗到甜頭的絞國人競相出城,在山裡追著楚國的「樵夫」到處跑。
  • 成語故事:殺雞駭猴
    【成語故事】:>這個成語,出自清代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文制臺有一個脾氣,就是在他吃飯的時候,不準任何人來打擾,總要等他吃過飯、擦過臉再說。否則,對稟報的下人,輕則責罵,重則拳腳相加。這一天,文制臺正在吃飯,一個外國領事要見制臺。
  • 成語故事之旅 | 別無長物
    這一路上,會遇到哪些有趣的成語故事呢每天一站,即刻出發!前方到站:別無長(cháng)物。典故 王恭從會稽還,王大看之。見其坐六尺簟(diàn),因語恭:「卿東來,故應有此物,可以一領及我。」恭無言。大去後,即舉所坐者送之。既無餘席,便坐薦上。後大聞之甚驚,曰:「吾本謂卿多,故求耳。」對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無長物。
  • 成語故事:咄咄怪事
    【成語】:咄咄怪事【拼音】:duō duō guài shì【解釋】:表示吃驚的聲音。形容不合常理,難以理解的怪事。【成語故事】:殷浩雖有學問,但不善打仗,結果北徵失利,被撤職流放到信安(今浙江衢縣)。他被流放後,從不抱怨,但常用手指在空中寫寫畫畫。有人發現他對空寫的是「咄咄怪事」幾個字。原來,殷浩是藉此抒發內心的不滿和煩悶。
  • 成語故事160篇(一)
    有的說李白晚年遊覽洞庭、嶽陽和金陵(現在的南京)等地,有一天夜晚他的小船停靠在採石江邊(採石,今安徽當塗縣境內,北臨長江),月明如晝,李白在舟中對月暢飲,喝得大醉,見水中月影,竟探身去捉,便落江而死。因此在採石便出現不少以李白的事跡為主題的名勝,不但有李白墓,還有謫仙樓、捉月亭等,引來了很多的文人雅士前來參觀。但是也有一些人在李白墓胡胡言胡言亂題,留的詩十分可笑。
  • 成語故事丨金石為開
    常與「精誠所至」連用形成「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八字成語,指人的誠心所到,能感動天地,試金石為之開裂。亦作「精誠所加,金石為開」。故事周朝時期,楚國有個叫熊渠(qú)子的人,從小就喜歡射箭。熊渠子為了讓自己成為一個神箭手,每天跟著師傅勤學苦練。一天夜裡,熊渠子獨自一人外出巡查,猛地看到前面不遠處蹲伏一隻猛虎。熊渠子大吃一驚,立即張弓搭箭,全神貫注,用盡氣力,「嗖」的一聲向老虎射去。可半天過去了,既沒聽到老虎逃跑的聲音,也沒聽到老虎倒地翻滾的聲音。
  • 成語典故——羊續懸魚(一條魚的清廉故事)
    這則成語出自南朝•宋•範曄《後漢書•羊續傳》,形容居官清廉不受賄賂。羊續(142-189年),字興祖,兗州泰山平陽(今山東新泰市)人。東漢大臣,司隸校尉羊侵之孫,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廉吏。他每天吃的是粗茶淡飯,穿的是舊的官服,出門用的馬車也十分破敗。南陽的官員見太守如此節儉,也紛紛收斂,不敢大肆浪費,南陽的風氣很快就好了起來。
  • 成語故事之旅 | 篳路藍縷
    這一路上,會遇到哪些有趣的成語故事呢每天一站,即刻出發!前方到站:篳路藍縷。典故 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討國人而訓之於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在軍,無日不討軍實而申儆之於勝之不可保,紂之百克,而卒無後。訓以若敖、蚡冒,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 成語故事:坐享其成
    【成語】:坐享其成【拼音】:zuò xiǎng qí chéng【解釋】:享:享受;成:成果。自己不出力而享受別人取得的成果。【成語故事】:趙國國王趙候(即趙籍)想拒絕魏文侯借路的要求,大臣趙得知道了,便趕忙勸說:魏國攻打中山國,如果不能勝,也必然消耗重大,造成國力疲憊。魏軍如果消滅了中山國,由於我們趙國居中間,他們想保留中山國的土地,勢必難。趙利見趙烈侯還在猶豫,便進一步說道:大王還猶豫什麼?
  • 成語故事:卜宅卜鄰
    >春秋時期,齊景公在位時,齊國的著名宰相叫晏(yàn)嬰。字仲,史稱「晏子」,夷維(今山東省高密市)人,是春秋時期齊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有一年,齊景公問晏嬰家住哪裡?晏嬰說他的家是祖上傳下來的,已經住了幾代,家裡雖然舊了些,但是住著十分舒適。
  • 成語故事:趨之若鶩
    鶩(wù):野鴨。意思是指像鴨子一樣成群跑過去。 比喻許多人爭著去追逐某些不好的事物(含貶義,也可以是中性)。故事他的妻子楊氏每天準備牛肉和酒犒勞兵士,竭力支持他拼死守城,最終成功。蕭如薰的戰績累累,受到了朝廷的器重。蕭如薰先後鎮守過七處邊城, 所到之處都能使禍亂平定。蕭如薰能文能武,不僅帶兵持重有方, 而且能寫詩作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