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婦人》最開始的2.14定檔到因為疫情而推遲到七夕,選在這個關於愛情的節日其實不為別的,只因為這本書裡有少年少女最真誠的愛與善良。電源宣傳海報上,寫著「不負愛與自由。」與其說愛,我更覺得它是一個關於成長的故事。
故事以南北戰爭為背景,以馬奇一家為描寫對象,講述了一個普通家庭四個姐妹成長的家庭倫理小說。美國內戰期間,馬奇先生遠赴戰場做了隨軍牧師,四個女兒和母親在家裡過著清苦卻堅強樂觀的生活。她們雖貧窮卻樂意幫助比她們更需要幫助的鄰居赫梅爾一家。女人都有著虛榮心,她們希望得到漂亮的衣服,吃到可口的食物,過著如公主一樣的生活。儘管充滿幻想,但在現實生活中,她們一直在憑藉自己的努力來解決生活中的種種艱難困苦。
四個女兒性格各不相同。大女兒梅格生性愛美,對戀愛充滿憧憬;二女兒喬獨立自主,矢志成為作家;三女兒貝絲則是傳統乖乖女,柔弱而惹人憐愛;小女兒艾米則鍾愛繪畫。
喬治·歐威爾曾說:「在閱讀《小婦人》這部作品時,你能切身感受到生活的輕鬆無憂。」在當時的背景下,19世紀中期南北戰爭期間,資本主義上升階段就已普遍存在的貧富差距和社會弊病。書中的真善美引人入勝,人與人的關係單純而美好,這些不僅得益於她早年的生活經歷,其實也表面了她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之情。
《小婦人》的作者露易莎·梅·奧爾科特1832年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的一個貧寒家庭,父親是一個不得志的哲學家和教育家,同小說中的馬奇先生一樣,他成天耽在書齋裡,追求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家庭逐漸陷入貧困的境地。生活的重擔落到能幹的母親身上,小奧爾科特為了分擔家累,很早就出外做工,當過家庭教師、小學教師、醫院護士,以後曾看護一貴婦人,並隨同週遊歐洲。她為了幫助家庭、愛好自由,故終身不嫁,《小婦人》中的主角喬,即以她本人為藍本。
四姐妹雖性格各不相同,但作者有意將他們分為兩組,在家庭關係中,喬與貝思的關係更好,喬更像是貝思的導師,為妹妹出謀劃策;而大姐梅格和小妹艾米都更為嚮往上流社會,如梅格嚮往榮華富貴的生活,而艾米嬌氣,夢想能打入上流社會。
馬奇一家並不富裕,最窮困的時候甚至有孩子剪斷自己的頭髮去賣錢,這樣突出的人物性格在女孩子身上顯得十分突出。小說中喬就是這樣的存在,她自信樂觀,熱愛寫作,將稿費奉獻做家用。可以說喬是四個小婦人中最有鮮明性格的人,她善良自信獨立,許多學者都認為喬是以作者為原型創造的人物。
喬是很懂事的姑娘,比大姐更有獨立精神,比兩個妹妹更關心家庭,但是懂事的結果是什麼樣的?在她得知妹妹貝思也喜歡鄰居男孩勞裡之後,毅然拒絕了勞裡,她認為自己與勞裡性情相近,如果不能好好磨合,矛盾會越來越深。但實際上,在故事中二人的相處顯得很默契並有時還很謙讓對方,就是這樣的「懂事」讓喬錯失了勞裡。
誠然,在書中我們能看到不少有道理的地方,比如三觀正的母親,「我希望我的女兒們美麗善良,多才多藝:受人愛慕,受人敬重;青春幸福,姻緣美滿……過一種愉快而有意義的生活……金錢是必要而且寶貴的東西……但我絕不希望你們把它看做是首要的東西或唯一的奮鬥目標。我寧願你們成為擁有愛情、幸福美滿的窮人家的妻子,也不願你們做沒有自尊、沒有安寧的皇后。」
很多人說,如果要我向小姑娘們推薦一本書,那必然是《小婦人》,書中的真善美確實感人至深,它像路燈那樣指引女孩兒們自信向前,不做空想的美夢,腳踏實地向幸福奔去,但也要記得:不要太懂事,別讓決定留有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