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故事:大甕村從不遭災的原因,源於村裡神廟供奉幾百年的仙物

2020-10-11 賽半仙

嵩山腳下有一個小村子,村子不大卻有著幾百年的歷史,名叫大甕村。

大甕村村民一直是自給自足,基本很少出村,除了每年特定的幾天有的村民會去縣裡趕集,其他時間他們都在村裡勞作。

之所以叫大甕村是因為村子猶如一個大甕,出村的路就只有一條小路,四周皆是大山。


大甕村附近水災頻發,但大甕村從未受過災,年年都是豐收年,曾聽逃難的人說,洪水到了大甕村的村口就會改道,仿佛有神靈庇護一般。

這跟大甕村流傳的一段故事有關,傳說大甕村的祖先逃難來到這裡的時候,曾跟仙物結緣,大甕村給仙物提供食物,仙物則保大甕村安寧,上千年來一直是這樣。

村裡還專門設置了一個神廟就是用來祭祀幫助他們的仙物。

由於時間太久,村裡人已經不知道祭祀的為何物。


村裡有一個叫胡三的人,去縣裡生活了一段時間回來後,常跟村裡人吹噓縣裡的生活。

他告訴村裡人縣裡之所以富裕,是因為他們把所有收穫的糧食都聚集在一起,然後由村長來分配,所有的村民都按照村長的指揮各盡其責,完成每天的任務便可獲得糧食。

在胡三的吹捧之下,村裡人都相信了他的話,從那以後胡三便開始不勞而獲,幫助村長安排任務。

一段時間之後,村裡的存糧果然比以前要多出很多。

村裡人都很高興,覺得胡三是個厲害的人物,大家都樂意聽從他的調遣。

胡三的妻子是跟他一起從縣裡過來的,她很清楚胡三對村民所說的話都是假話,不知道為何經他這麼一折騰,果然有了成效。

胡三笑著告訴妻子,他很了解村裡人的習性,他們每一個人都是任勞任怨,沒有私心,而且愚鈍。

只要讓他們每天多幹一點事,存糧自然會增多,原來一天忙活三個時辰,現在給每個人加半個時辰,糧食自然會越來越多。

他們不但沒有發覺這一點,還會反過來感激胡三夫妻。

在胡三看來,要不了多久,他讓村民做什麼他們就會聽命於他,那時候胡三就成了村裡的土皇帝。

在這裡做一個土皇帝總比在縣裡看人臉色要好。

胡三的妻子深深佩服胡三的選擇。


糧食越積越多,胡三提出造一個大糧倉,把所有的糧食都存放在糧倉裡,不但自己吃飽,子子孫孫也都不會挨餓。

村裡人對於胡三的提議都很贊同,可惜村裡已經沒有多餘的位置能造一個這麼大的糧倉了。

胡三為了自己的計劃將眼睛瞄準了村裡的神廟,對於毫無信仰的胡三來說,神廟顯然是多餘的。

聽說胡三打起神廟的主意,老村長劉伯第一個站起來反對,可是他發現此時他已經做不了主,村裡的年輕人和一部分老人都願意聽胡三的安排,已經不聽命於他這個形同虛設的老村長了。

沒想到不到一年的時間劉伯的村長之位已經名存實亡,他們更希望村長之位由更有能力的胡三來做。

驕傲了一輩子的劉伯,經受不住這種打擊,一病不起,不久便去世了。

胡三順理成章成了村裡的新任村長。


胡三上任後,第一件事就是拆了流傳了幾百年的神廟,建起了一個碩大的糧倉,胡三的第一步完全成功,現在他只用整日享受生活,每天食物都會送上門,偶爾還會偷偷把食物拖到縣裡去賣,換回一些好玩意供自己享樂。

胡三的胃口也是越來越大,生活越過越奢華,為了滿足胡三的胃口,村民的勞動強度越來越大。

早上天還沒亮就要開始幹活,直到天黑才能做完,村民逐漸發現了這個問題,他們越來越累,可糧倉裡的糧食卻一直沒有多出來。

胡三給出的解釋則是,因為大家還不夠努力,為了子孫後代的幸福,大家一定要更加努力的幹活。

愚蠢的村民至今還沒有發現問題,只知道每日每夜不停地幹,有的人開始懷念劉伯。

劉伯當村長的時候,他們每天、只用工作三個時辰,有很多時間和家人一起,還能常聚在一起,現在幹完活就要睡覺,到了第二天早上再起來幹活,如此無休止的循環。


就在胡三正陶醉在紙醉金迷的生活中時,一天夜裡,他的大屋被水淹沒,他和妻子都淹死在院子裡。

第二天一早,當村民看見胡三夫妻淹死在水中時,紛紛詫異不已。

只見一隻巨黿出現在村民面前,巨黿比胡三的院子還要大,他對村民說道:「胡三為了滿足一己私慾,欺騙你們,你們竟然毫無察覺,竟然還毀了供奉我的神廟,從今天開始我將不再保護大甕村的村民,我和你們祖先的約定就此結束。說完便轉身向遠處爬去。


當年大甕村的祖先逃難至此的時候,發現了巨黿,那個時候他還很小,大甕村祖先曾救過他。

為了報答大甕村祖先,巨黿一直蹲守在村口附近,這也是為何洪水到了大甕村口便會改道,這一切都是巨黿的功勞。

大甕村祖先求巨黿保大甕村世代平安,主動修建起神廟供奉巨黿。

村子供奉巨黿,巨黿為村子阻擋水災,這條規則幾百年都沒有打破,可惜卻沒有一直延續下去。

而打破這一規則的不光是胡三的貪婪,更有村民的愚蠢和無情,他們忘記了祖宗的教誨,也忘記了劉伯的恩情,選擇聽信無賴胡三的話。

巨黿離開了村子,聽說幾經輾轉去了嚮往已久的大海,由於和大甕村的約定才一直沒有離開。

自從巨黿離開後,大甕村不遭水災的傳說被打破,村民們為了他們的愚蠢付出了代價。


秉承聊齋之志,用故事說道理。只為給無聊的生活加點料,給幸福的生活添些調,請勿與封建迷信對號入座。我是賽半仙,您的點讚和轉發是我前行的動力,喜歡這類文章的朋友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的支持!

微信公眾號:賽半仙精品故事


相關焦點

  • 聊齋故事:凡人倔鬥假天神,天神降罰凡人怒砸城隍廟,城隍反施救
    ,村裡的祭祀大典也從不參加。有一晚,陳鐵石的屋外妖風四起,風中夾雜著一個聲音:陳鐵石,我乃是天神下凡,整個懷化村就你一人從不供奉本神,所以我特地下凡來懲罰你,今晚將打壞你的莊稼,如果三日之內不給本神奉上太牢之禮,將繼續降災於你,你將失去陪你多年的耕牛。聲音消失後,暴雨和冰雹相繼襲來,一直持續了一整夜。雨停之後,陳鐵石趕緊跑到自家地裡,發現莊稼果然損失大半,很多莊稼都被冰雹砸毀。
  • 聊齋故事:米鋪掌柜為富不仁,書生縱鬼偷米,幾日後掌柜性情大變
    有一年鳳陽縣一帶大旱,田裡幾乎顆粒無收,鳳陽縣遭災尤為嚴重,朝廷的賑災糧餉還沒有到,孫宇見狀將米價上調了一翻。雖然引來一片罵聲,但孫宇毫不介意,在他看來這些罵他的人要不了多久就會來求他。鳳陽百姓只能接受孫宇的盤剝,很多窮人買不起米,只能去山上挖野菜。孫宇趁災情賺了個盆滿缽滿。
  • 山神廟的故事
    今天我上山拜山神廟,聽老媽說很靈念的。手裡拿著一些香,馬上出發了,大概走了四十分鐘,到山神廟了,走進去燒一些香,順便拜一下,嘴裡念吉祥平安詞語,希望能得到山神廟的保佑。山神廟座落在山腳的路邊,是一間十來平方的青磚瓦房,門向著西北方向,裡面坐落著一塊大石頭,石頭中間坐著兩位用木雕刻的菩薩,顯得有些威武。那塊大石頭是以前,從山上自然滾落下來,一直沒有移動過。這裡原來有個故事:那是舊社會國民黨的時候,山裡住著很多土匪,經常下來搶奪各個農村的錢財,放火燒村,無惡不作。有一次三更半夜,一幫土匪打算搶奪我村錢財。
  • 聊齋故事:少年兄弟誤闖禁地射傷神靈,多年後卻因此成為朝中重臣
    安樂村之所以安樂是因為村子受山上神靈庇佑,這也是安樂村從不遭災的原因。 幾日後,安樂村傳來消息,張忠被大蛇抓走了如果村裡不交出兇手保證安樂村以後災禍不斷。全村人都盯著張有賢,張有賢汗如雨下,一邊是自己的兒子,一邊是全村人的福祉,他不知道如何抉擇。「我跟你走吧!射傷你的是我弟弟,由我代替他,要殺要剮悉聽尊便。」張忠不想讓父親為難,挺身而出甘心為弟弟犧牲。
  • 故事:山神廟狐仙治病,村民負義搶神丹,神丹一變全遭殃
    民間故事|狐仙神丹承聊齋之志,譜靜月新篇|頌古之情義,明今世德尚從前有個小村莊,因為村子裡的人大多姓陳,且互相有點七拐八拐的親戚關係,因此被稱作陳家村。哭完之後,他左思右想,做了一決定,讓村裡人把他送到山神廟裡去。慧娘不肯,想推遲婚事給陳木匠治病。陳木匠悲聲說道:「我的兒,這輩子我最大的心願,就是要你嫁個好人家,卻不想我在這個節骨眼上得了重病。你要是堅持為我治病,說不定你的婚事就要起變故,我反正是治不好了,不如先瞞著我生病的事,到時候讓村裡叔叔伯伯們為你操辦婚事,我要看你嫁了才能放心。」
  • 風雪山神廟之善惡輪迴
    也不知這是哪個朝代供奉的山神廟,泥塑的山神破破爛爛,放供品的桌子早已腐朽,斜斜躺在地上。陳元傑吩咐周進等三人撿些幹枝來生上火堆,順便煮些面吃些乾糧暖和暖和身子。他自己則繞著山神像轉轉,想看看有沒有猛獸惡蟲隱伏在廟中。
  • 聊齋故事:無賴欺騙狐仙,小夥仙廟伸冤,真相浮現無賴自食惡果
    沒多久,有一個風水先生路過此處,告訴村民說賢遊村得罪了神靈,必須趕緊離開,否則整個村子都將會遭災。接連出現的怪異事件讓賢遊村陷入恐慌,可是他們並不想離開祖居之地,只希望能得到神靈的饒恕。可是,村民的祈求並沒有起到作用,怪事還是接二連三地發生。
  • 老爹為兒子畫了個媳婦,孩子從小供奉,沒想到改變了命運
    父親雖然隨口一說,但秋成卻當了真,他把那幅畫掛在房間裡,每到吃飯的時候先給畫上的女子盛飯供奉,十幾年如一日,每天如此。因為秋成每天給畫供奉,畫得了食氣,修煉成了精靈。秋成私塾離家遠,需要每天帶飯,但有一天他發現乾糧老是丟失不見。接連幾天都是如此,這讓秋成格外奇怪。於是他就特別留心自己的東西,偷偷的趴在窗戶上抓賊,不看不打緊,秋成看見從畫中走出一位女子正在吃他的乾糧。秋成以為眼花了就推開房門去看,發現女子不見了,但那副美人圖還掛在原處。
  • 聊齋故事:白仙治病救人反遭罵名,臨終前囑託兒子務必找到病源
    白彪趕緊查找患病的原因,發現與上次的瘟疫發病相似但比上次嚴重,這次白彪也束手無策。他提出要和兒子離開甕村去山上找一些草藥方能治癒瘟疫。村長看白彪上次來村裡所帶的草藥還有剩餘,怕白彪父子想棄他們於不顧,堅持不放白彪父子離開,讓他將上次帶來的草藥煎好餵給病人喝。正如白彪所說病人喝了藥後稍有好轉,可過兩日還是和以前一樣。
  • 故事:新聊齋:魔女仙妻
    新聊齋:瓶中魔女承聊齋之志,譜靜月新篇|頌古之情義,明今世德尚明朝萬曆年間,廣東新安縣靠著海邊,有個叫深圳的漁村,村裡有叫朱十八的打漁小夥。他家中貧窮,30歲還沒能娶回妻子。朱十八是個能幹的小夥,他很善於捕魚,只是他父親早逝,母親常年臥病在床,朱十八打漁掙回一點錢,全拿來給母親買藥看病了。
  • 新聊齋故事:毫毛仙妻
    新聊齋故事:毫毛仙妻承聊齋之志,譜靜月新篇|頌古之情義,明今世德尚早些年,四川順慶府有個叫羅松的木匠,他手藝精良,在鄉下做木工為生,經常要很晚才回家。羅松一聽就有了幹勁,希望能儘快賺夠三兩銀子,等著在年前,將那美人兒娶回家來,多給自己生幾個兒子。羅松一邊哼歌一邊想著成親的事,不知不覺就翻山來到了一個叫九拐坡的地方。這裡相當的荒僻,附近兩三裡都沒有人家。九拐坡有九道拐,上面是一大片野墳。
  • 聊齋故事:狐妖救人被誤以為是害人,幸得獵戶揭開真相,終成佳話
    黃山的半山腰上住著一個叫黎耀的獵戶,他射術精湛,但從不胡亂殺生,只取自己所需,對於懷孕的母獸和幼獸他絕不傷害。離黎耀家幾裡外住著一個叫阿珍的狐妖,她聽說黎耀的善舉後,專程跑到幾裡外來看黎耀到底是何許人也。
  • 故事:瀋陽蛇神廟的傳說
    ,今天再講一個當地流傳的瀋陽蛇神廟的傳說。昨天故事發生在太宗皇帝皇太極的崇德年間,今天說的故事發生地,在太宗皇帝皇太極的陵墓昭陵,因為在老盛京城北邊,故當地人習俗稱北陵。在北陵前山門後邊東側,緊貼著陵牆南邊,有一座小廟,叫蛇神廟。這蛇神廟是何人所建?建於何時呢?民間流傳這樣一個傳說。
  • 一篇地方的封建迷信故事,與分析其中有人會邊編這故事的可能原因
    題目:一條地方的封建迷信故事,本人分析其中有人會邊編這種惡毒封建迷信故事的可能原因。但是有些父母還是希望女兒長大了找一戶人家出嫁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如果未出嫁的女子早亡的話,沒有夫家,父家是不會供奉她的……逝女只會找一處墳地安葬就行了,但清明節一般是不會祭拜供奉的……就算是父母對女兒有感情會供奉逝女,但逝女的父母也百年歸老後,這樣的也會變成無主孤墳……沒有供奉的墳與靈魂得不到安息很容易成為孤魂野鬼,所以有人說孤婆鬼是挺猛的
  • 《小城故事》你可曾見過一座專門供奉開國皇后的寺廟?
    自族譜登記肇基以來,至今己近700年,自古以來本地居民生活悠然,而且還長得膚白貌美,但是就是這樣的一個地方,貌似「地靈」卻從不「人傑」。甚至折福到「神不入戶」的境界,很多人都知道農村人特別迷信,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有供奉菩薩,但是我們那個村非常少非常少,十裡八鄉都很難見到一座廟,甚至連土地廟都很少見。
  • 聊齋故事:兒子攜妻子活埋親娘遭鬼魂纏身,源於母親的良苦用心
    胡寶長到二十多歲還是跟以前一個樣子,從不幫母親種田,有錢就約上幾個朋友去縣裡喝酒,沒錢就回家找尤氏要。尤氏漸漸無法滿足胡寶的需求,當胡寶第一次要錢無果後,他很氣憤,竟對尤氏惡語相向。尤氏聽從村裡幾個婦人的建議,覺得胡寶之所以蠻橫是因為沒有成家,要是有個厲害的媳婦管教一下就會孝順了。
  • 子不語:各地供奉的神靈,原來都是小鬼
    這則故事出自《子不語》,初讀這則故事,便覺得頗有意味!裡面提到了一種說法,各個地方設立的神廟,供奉的神靈,原來並不是真正的神靈。真正在一線為凡人百姓處理各項事務的「神明」,原來是選拔出來的小鬼。真正的神明高高在上,哪裡會親自下凡來體察民間的疾苦呢!
  • 一口井,一個村幾百年的渴望
    故事發生在黃土高坡的一個偏遠的村子,這裡地處太行山之顛,最大的生存問題就是缺水,而唯一能解決這問題的辦法就是不停地打井,而這村子也就叫老井村。只是這裡打井技術落後,沒辦法定位水源位置,村裡幾百年都沒能打出一口井,而他們吃水都從村外幾十裡遠的地方去挑,能打出一口能出水的井是村裡的每個人企盼的。
  • 聊齋故事:魚精為禍向村民索要活祭,女子為除禍害甘心成為祭品
    可魚精並不理會,對村裡的人說:要想風調雨順,免除天災必須每年交出一個人作為貢品,否則村裡將年年遭災。村民聽了魚精的話都不敢出聲,只有一個叫阿力的年輕人對著魚精喊道:別再作惡,速速離開,遲早有一日我要將你斬殺。魚精哈哈大笑,在水裡一陣撲騰洪水越來越大,更多的土地和房屋被淹,魚精離開前留下一句話:十日之後收不到貢品,就等著更大的洪水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