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苦痛為什麼避無可避?
因為我們都是倔強的孩子,撞了南牆才肯回頭的那種。
《親愛的自己》播出到現在,張芝芝大概是最讓人覺得憋屈的一個角色了。
自己想要給女兒雨薇最好的教育,即使家裡捉襟見肘,工資勉強夠用,她也願意斥重金放在女兒的教育上面。
同樣是上班一族,她不僅要料理家裡的各種事務、解決女兒的一切問題、還要忍受婆婆重男輕女,逼生二胎的刁難。
丈夫劉洋完全是一個甩手掌柜,不僅不支持她為了女兒教育所做的各種努力,也看不上她為家庭而不斷放低自我的樣子。
和多數感情中佔據被動位置的人一樣,她信奉只要付出就一定會有回報。
但現實卻狠狠地給了她兩巴掌。
在婚姻裡,她每天打理好家裡的各種事務、料理一家人的吃喝住行、用淘寶包郵59的包、幾十塊錢的擦臉霜、退掉丈夫買的兩百多的水杯……
她把自己的時間精力都用在經營這個家上面,但丈夫劉洋卻出了軌。
她在面對婆婆的逼生和催喝藥時,劉洋在外面和女下屬吃同一個烤土豆憶童年。
她退掉水杯換成購物券時,女下屬拿著劉洋送的水杯曖昧發朋友圈顯擺。
她被人打找老公劉洋求助時,他在外面和女下屬曖昧沉淪……
當她無意中撞破劉洋和下屬的私情時,大庭廣眾之下,劉洋不僅幫著第三者,還甩手給了她一耳光。
她辛辛苦苦地為家操勞,卻抵不過對方的幾句甜言蜜語。
情感導師塗磊說過:
「女人一定要學會愛惜自己,因為男人的愛隨時可以收回。」
芝芝捨不得用的杯子,老公買了送給了其他的女人。她捨不得花的錢、吃的飯,劉洋帶著別人去享受了。
她委屈自己、費心費力地付出,最後換來的不是感激、不是重視,而是理所應當、習以為常,甚至帶有幾分嫌棄。
不管是在生活裡,還是在婚姻裡,女人最忌諱的是失去自我。
連自我都沒有了,該拿什麼讓別人愛自己,又拿什麼愛別人呢?
《婚姻心理學:婚姻是最好的修行》一書中提到說:
「只有兩個人都提高自己、修煉自己、完善自己,相處起來才會輕鬆,婚姻也不會成為雙方的束縛。」
婚姻是為了讓我們更好的修煉人生、感悟人生、擁有別樣的美好生活的。
它不是我們放棄自我、止步不前的存在。
雖然顧曉菱和李思雨曾多次告訴芝芝不要自我將就,否則別人就會將就她。
但她卻一句也沒聽進去。
這一次,劉洋大庭廣眾之下的一巴掌算是徹底打醒了她,成了她翻臉為自己而活的一個契機。
同樣地,在女兒的教育問題上,一開始她也沒能認清自己的位置。為了融入所謂的精英圈,一再放低姿態。
熬夜做適合別人口味的餅乾、借衣服飾品撐面子、撒謊稱自己老公是留洋歸來的……
通過一系列卑微自我的付出,她以為自己已經成功融入了圈子,成為了她們的朋友。
可路人奶奶的一巴掌,卻打醒了她。
在接女兒的時候,一個小孩把另一個奶奶的孫子絆倒了。小孩媽媽想要接完孩子再帶奶奶的孫子去醫院檢查,奶奶卻不依不饒,要求立刻去醫院。
芝芝想要勸奶奶不要生氣,卻被奶奶打了一巴掌,兩人扭打在一起。
而平時那些她以為已經是朋友的太太圈媽媽們,不僅沒有幫她,反而拉著她說:
「奶奶的兒子是隔壁國際學校校長,得罪了她,幼兒園的人都別想上好的小學了。」
那一刻,她才明白:
擠破頭想要進的好圈子,不過是一個利益共同體,沒有人真的拿她當朋友。
田中芳樹說:
「每個人都想把手伸向夜空,去捕捉那屬於自己的星星。
但卻極少有人能正確地知道自己的星星在哪一個位置。」
芝芝想要為女兒博得更好的未來沒有錯,但她卻始終沒能找到正確的方向。
她犧牲尊嚴、犧牲原則去融入了自以為好的精英圈子。到頭來,不過是別人眼裡的一個跳梁小丑。
在婚姻裡,一味地付出並不是都能得到理解和尊重。
在人際交往中,全然的委屈自我、放低姿態,也無法獲得平等的對待。
當我們是一株小草的時候,人們不會因為你的卑躬屈膝而去珍視你。
只有當自己強大,成為一棵參天大樹,可以自己抵擋風雨,也可以為他人帶來庇護時。人們才會在遠遠的地方就看見你、奔向你。
芝芝雖然看起來軟弱可欺,但內心始終住著一個倔強不服輸的孩子。
在她忍無可忍和婆婆據理力爭的時候;對著出軌的劉洋大罵狠話的時候;站在街頭獨自哭泣的時候……
那些時候的她,狼狽卻清醒。
人這一輩子,最大的底氣是靠自己。
不是讓自己活成一座孤島的「靠自己」。
而是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既有享受一切的能力,也有應對各種意外變故的底氣。
人生,怕的是認真。
當你放下所有,把時間精力放在成就自我時,時間會給你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