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清 圖|網絡
《隱秘的角落》徹底火了。具體火到什麼程度呢?我這個萬年不看劇的人,某天晚上也追到了半夜1點。
朱朝陽,這個看似溫和單純,學習又出類拔萃的小男生,其實是劇中最心思縝密而又腹黑陰騭的人(原作《壞小孩》中尤甚)。這個缺乏正常家庭之愛的小孩,內心是積攢了多少委屈、嫉妒和怨念。
父親出軌離異,與一個漂亮女人生了妹妹,一家三口其樂融融。父親要給朱朝陽點零花錢,買雙鞋子,也要看現任妻子的臉色。
朱朝陽的媽媽呢,怨念更是塞滿了屏幕。劇裡從頭到尾都垮著一張面癱臉,滿臉寫著「我是寡母,我很難處。」
寡母是難做,沒有丈夫可支撐的無助無力,一人帶大孩子的艱難苦楚,門前是非的無奈隱忍。難做,也有人做得像模像樣的,比如胡適的母親。
這位農村出身的普通女人,單身守寡二十餘年,一心培養兒子。胡適學識人品俱佳,他率先倡導推動了「新文化運動」,並且歷任中華民國駐美大使、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
朱朝陽是「別人家的孩子」,特別的聽話懂事:每回考試都是年級第一,生活獨立自主。媽媽在景區工作,每兩天回一次家。朱朝陽都是自己照顧自己,完全不用她操心。
奪夫之痛,讓一個女人的自尊心被踐踏地支離破碎,使得她變成了一隻刺蝟;相依為命的人生,讓她把兒子當成此生唯一的寄託、驕傲和希望,而且不許別人說他一句不好的。
同事出於同情,無意說了句「孤兒寡母」,她玻璃心炸裂,懟上去:「我是寡母,但我兒子不是孤兒。」
前夫的妻子在景區喇叭裡罵朱朝陽是內心醜陋的殺人犯時,她內心崩塌,暴跳如雷,情緒完全失控:「我兒子就是我的優秀、我的驕傲!」
那天,學校裡開家長會,會後班主任單獨跟她交談,委婉告知她朱朝陽性格孤僻不合群。她馬上彈回去:「你是不是也應該找打小報告的學生家長談一談?」
孩子都是自己的好,有這種想法也是人之常情。但如同鴕鳥一樣一味埋頭在沙堆裡,聽不得一句別人說孩子不好的話,孩子的過錯耳朵裝作沒聽見,眼睛也裝作沒看見,確實也是袒護過度了。
前段時間,中國遊泳運動員孫楊被判罰禁賽8年。從無證駕駛到與教練鬧掰,從與他國運動員起衝突到屢遭外國選手無禮對待,為什麼總是孫楊?
其他原因或許也有,但這跟他的任性衝動很有關係,而這一切跟他媽媽的袒護也脫不了干係。
一直以來,孫楊媽媽都從不反思自身,還頻頻甩鍋給領導、律師、翻譯,認為是大家要害孫楊。
這種一味「護犢」的態度只能讓孫楊越發缺乏約束,驕縱自我。
教育家陶行知曾說:「孩童如樹苗,不教育不知錯,就容易長歪。」
父母護得了一時,護不了一世,總有一天,這個社會會教育他。對於孩子,我們可以寬容,但不可以縱容;可以保護,但絕不可袒護。
胡適的母親馮順弟原是不識字的農村姑娘,17歲嫁給47歲的胡父,23歲守寡,46歲就去世了。
馮順弟在教育方面很嚴苛。
胡適曾回憶:
「我母親管束我最嚴,他是慈母兼任嚴父。……我做錯了事,她只對我望一眼,我看見了她的嚴厲眼光,就嚇住了。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靜時,關了房門,先責備我,然後行罰,或罰跪,或擰我的肉。無論怎樣重罰,都不許哭出聲音來。」
胡適犯的錯誤她從來不逃避,也逼迫他去改正。別人是當面教子唯恐人不知,她是關門教子唯恐傷了兒子的自尊心。
孩子的錯誤,家長不迴避不袒護,想方設法幫助孩子改正,才是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
朱朝陽媽媽對朱朝陽只有一個要求,就是成績好。當班主任跟她溝通朱朝陽的人際關係問題時,她直言「一個學生只要搞好學習就可以了,至於人際關係是工作以後的事情。」
不得不說,她的教育是失衡的。分數只是進入高一級學校的敲門磚,學歷只能證明孩子在智商上的優勢,人生那麼漫長,分數哪裡能決定將來?哪裡能夠代表人品?
很多社會新聞告訴我們,高智商犯罪,比一般人犯罪來得更為恐怖。
當年震驚全國的復旦投毒案,就是上海復旦大學的學生林森浩,因與室友黃洋發生了矛盾,便把劇毒化學品摻在飲水機裡,導致黃洋飲後死亡。
還有一些高學歷者人品堪憂,孫赫,當年赫赫有名的「高鐵霸座男」。
在高鐵上,他霸佔別人座位,還對前來勸阻的乘務員胡攪蠻纏,以「站不起來」為由拒絕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其人,還是某高校在讀博士。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言,學生僅僅獲得知識是不夠的,他們還應成為「全人」。
要知道,人品,才是最高的學歷。對於孩子性格、品行的培養,遠遠比單純追求分數來得重要。胡適的母親就深刻地懂得這個道理。
胡適說:
「這九年的生活,除了讀書看書之外,究竟給了我一點做人的訓練。在這一點上,我的恩師就是我的慈母」。
胡適母親教給胡適的,是一副好脾氣,善於寬恕人、體諒人。
她做著後母后婆,當著一個難當的家:年三十家裡常坐滿了跟胡適大哥討債的人,平日裡胡適的大嫂二嫂常用打孩子或甩臉色的方式來刺激她,五叔甚至造謠她給了別人「好處」。
她的難處跟朱朝陽媽媽相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她用不同的應對方式一一化解,該忍的時候忍,該反擊的時候反擊。
平日裡她待人仁慈溫和,從來不說一句傷人感情的話。
胡適心懷感激地寫道:
「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胡適成年後離家求學,有段時間打麻將、喝花酒,醉酒後被車夫偷取財物,還打了巡捕。酒醒之後他懊悔萬分,覺得對不起慈母期盼,於是痛改前非。
韓嬰在《韓詩外傳》中說:「賢母使子賢也。」
人品,是一個人最高的學歷和最大的底牌。而媽媽的善良和博愛常常能決定孩子的品性道德,最終決定了孩子人生五十年的道路。
曾經有人說:「如何養壞一個孩子?控制他,控制他,控制他。」
朱朝陽媽媽是個控制欲很強的人。她強制要求兒子每晚必須喝光一杯牛奶,不管燙還是不燙。
她不僅在生活方面加以控制,在思想情感上控制捆綁地更加厲害。
她不斷地在朱朝陽跟前黑化前夫,朱朝陽跟他爸爸見一次面,她都要大發雷霆。她還反覆強調:「是你爸爸不要我們,拋棄了我們母子。」
夫妻離婚後,最忌諱的就是在孩子面前詆毀對方,畢竟夫妻關係可以斷,但親子關係卻是永恆存在的。
不得不說,胡適母親是聰慧的,她會跟胡適說「父親的種種好處」,並且教育他要以父親為榜樣:
「你總要踏上你老子的腳步。我一生只曉得這一個完全的人,你要學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丟臉,出醜)。」
當然,離異的單親媽媽肯定更苦更累,朱朝陽媽媽承受的壓抑和屈辱,肯定比胡適母親更多,這導致她瘋狂地控制兒子,並且不斷地進行情感勒索。
而這一切又都是以「為你好」為理由,這使得朱朝陽的所有情緒都憋藏在心底,表面的順從溫馴隱忍住了所有的怒火,當有一天這股怒火如火山爆發,一切都將不可收拾。
心理學大師海靈格曾說:
「幸福的家庭,都有一個共同點:家裡沒有控制欲很強的人。真正的愛,從來不是支配和控制,而是讓對方活得像自己。」
朱朝陽媽媽用控制和情感勒索來表達對兒子的愛,但其實,真正的愛,是給他更多的陪伴。一個有愛有陪伴的家庭,才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胡適母親自小目不識丁,但為了陪伴胡適讀書,她也苦學認字。胡適未滿2歲,已認得700多字,母親也已認得千餘字。
胡適的學館裡,每個學生每年只送兩塊銀元。胡適母親雖不富有,但還是堅持給學館交六塊的學金,最後一年加到了十二元。她還囑託先生教胡適「講書」,使胡適從小接受一對一的輔導,為此打下了紮實的國學根基。
胡適喜歡閱讀白話文「雜書」,如《紅樓夢》、《三國演義》等等,胡適母親從不幹涉,只要他喜歡,即便是借錢也要買來。
她不僅支持兒子的課外閱讀,自己也陪伴同讀,有時候也鼓勵他給家裡的姊妹們講書。不知不覺間,胡適得到了很好的白話文訓練,這為以後他成為文化大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胡適媽媽懂得教育,胡適是人品學識俱佳,內心溫潤柔和而闊大。而朱朝陽則陰騭地多,他一生一開始就抹上了陰暗的顏色。
兩個媽媽共同點也是有的,比如,對孩子一味的付出和犧牲。
《隱秘的角落》裡朱朝陽的媽媽有一個秘密愛人——單位裡同樣離異的主任。兩人偷偷出去約會,只有在這一刻,她才放下臉上的焦慮和怨懟,面上泛著紅光。
其實,兩人完全可以光明正大,但考慮到兒子的感受,她絲毫不敢。
離異單身媽媽的痛苦常人是無法想像的,她太需要一個堅實有愛的肩膀。但當主任主動提出結婚時,她為了照顧兒子,拒絕了。
可惜,母親為孩子做出如此巨大的犧牲,孩子不一定會感恩,他只感到被捆綁的壓抑和憤懣。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
「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而胡適母親呢,她從23歲守寡,一直守了23年。胡適說:
「這23年的生活真是苦痛的生活,只因為還有我這一點骨血,她含辛茹苦,把全副希望寄托在我的渺茫不可知的將來,這一點希望居然使她掙扎著活了23年」。
胡適在如此重壓下活得也並不輕鬆,他必須努力,必須出人頭地,才能報答母親自我犧牲的恩情。寡母的孩子,生活是沉重的,是壓抑的,是無法振翅而飛的。
作家李筱懿認為女人應該要有多個支點。
「把愛情當作唯一支點,坍塌收場;把父親當成唯一支點,分離結尾;把事業當成唯一支點,挫折難耐。」
現代女人,比胡適母親多了更多選擇支點的機遇。女人想要快樂,要學會看清,也要學會看輕。孩子不是生活的唯一,丈夫也不是人生的重心。
正如李筱懿所說的:
「真正豁達的女人,會像大多數男人一樣,把生活活成多項選擇,就像四條腿的椅子,少了一條腿依舊能夠站立,挺住了給自己時間修復;而不是活成一道單選題,好像一把傘,只有一個主心骨,還得指望別人撐著,斷了便散成一攤,再也支不起來。」
作者簡介:
水清,多家平臺籤約作者。多篇文章發表在「十點讀書」「洞見」「有書」「人民日報」等,寫過50餘篇十萬+,若干篇全網千萬+。水清與你一起,有溫度有深度地重尋民國往事、《紅樓》舊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