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通過《從你的全世界路過》第一次知道了張嘉佳,也第一次讀到了他筆下一個個生動的小故事。沒有刻意的煽情和渲染,甚至故事裡的主人不是飛揚跋扈,就是一喪到底,通篇不是嫉惡如仇就是控訴愛情與社會的冷血無情。在雞湯泛濫的今天,這種文風實在是別具一格,也讓張嘉佳收穫了短暫的成功。
之後,張嘉佳經歷了離婚,開酒吧,拍了幾部撲街電影,還躺進了ICU,他的「好運」似乎被提前用光。
知乎上「如何評價張嘉佳?」這個話題下有人是這麼寫的:張嘉佳就是把瓊瑤的「我愛你」都改成了「去你的」。
五年後,張嘉佳帶著新書《雲邊有個小賣部》回來了,這一次,他放棄了自己擅長的燈紅酒綠中男男女女的那段嬉笑怒罵的故事,將目光投向了「故鄉」,娓娓道來了一個漫長而又溫暖的故事。
在多數人心中,自己的故鄉後來會成為一個點,如同亙古不變的孤島。——張嘉佳
故事是發生在一個叫雲邊鎮的地方,那裡有一個叫劉十三的少年,被母親留在了雲邊鎮的他,由開著小賣部的外婆王鶯鶯拉扯長大,他的外婆是一個愛抽菸、打麻將、會開拖拉機、做得一手好菜、對他摳摳搜搜不給零花錢的彪悍的老太太。
劉十三的童年願望:考取清華北大,遠離王鶯鶯,去大城市生活。
最後他成功了一半,為什麼說是一半呢?
資質平庸的劉十三在日復一日刻苦學習中,終於意識到清華北大是遙不可及的夢,但是在拿到山那邊普通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時,他內心還是充滿嚮往,畢竟終於可以離開王鶯鶯去大城市生活了。
劉十三的童年很平淡,平淡地仿佛許多人都能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年少時的我們總是嚮往著外面的花花世界,不知天高地厚地夢想著能取得一番成就,拼命地掙扎著企圖衝破「故鄉」這座牢籠,飛往自由的世界。
對很多人而言,成長是一場變革。
兒時受了委屈,哭哭啼啼回家的時候,總能得到父母的安撫,那股子委屈也奇蹟般的被抹掉了。長大後,漂泊在外,學會了報喜不報憂,把日子過得渾渾噩噩時,童年和故鄉的美好才會縷縷浮上心頭,讓我們得到片刻的逃離和治癒。
心理學家阿德勒在《兒童的人格教育》一書中所說: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而不幸的人卻要用一生去治癒童年。
劉十三是幸運的,他雖沒有父母陪伴長大,但是他有王鶯鶯。那個一邊罵他,一邊開著拖拉機來回兩百公裡,連夜把失戀又失業喝得爛醉的劉十三帶回了家的外婆。他還有雲邊鎮,那個一直靜靜地等待著那個失去來路的孩子回歸的故鄉。
生命是有光的。在我熄滅之前,能夠多照亮你一點,就是我能做的了。我愛你,你要記得我。——張嘉佳
劉十三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女人,除了外婆王鶯鶯就是程霜了。
這個在年少時突然來到雲邊鎮的少女,直直地闖入了劉十三的心中。
少年不知情滋味。一心想要離開雲邊鎮的劉十三,在年少時對程霜的那點兒情愫裡憐惜多過於愛情。
得知了程霜身患絕症,劉十三的後背被女孩的悲傷燙出了一個洞,一直貫穿到心臟。他開始對程霜各種投喂,零食、飲料甚至還有王鶯鶯做好的羊腿,然而程霜終究沒有收到羊腿。
劉十三總認為自己有好多的明天,有無數的可能,有大把的時間可以揮霍。所以他在大學失戀後可以在雨中盡情哭泣,在畢業求職受挫時可以以酒度日逃避現實。
程霜卻恰恰相反,她知道自己時日無多,所以她活得簡單又勇敢。她的兩次離家出走都是為了劉十三,她陪著他經歷失戀,陪著他渡過職場失意,陪著他生活在美麗的雲邊鎮。在生命的最後階段,她還在盡心盡力幫著劉十三賣保險,也許這就是愛吧。用盡我此生的光和熱,換你無懼前程黑暗。
當劉十三終於明白自己的感情時,一切都已經太晚。有時候,我們總是要繞一大圈,才明白自己最愛誰。
有朵盛開的雲,緩緩滑過山頂,隨風飄向天邊 ,我們慢慢明白,有些告別,就是最後一面。——張嘉佳
劉十三的保險事業好不容易有點起色,王鶯鶯卻病倒了,原來早在劉十三被拉回雲邊鎮之前,她就已經知道自己的病了,放不下漂泊在外的外孫,她連夜開著拖拉機把窮困潦倒的劉十三接了回來。
在生命的最後時光,王鶯鶯是知足的,有她守了一輩子的小賣部,有常常和她唱反調的外孫,還有像光一樣明媚的程霜。
之後,程霜也走了,那個註定活不過20歲的女孩,多年來頑強地同命運抗爭,也終於到了生命的盡頭。
她深知這一次的手術也許就再也回不來了,離開時她不許劉十三去找她,她把「希望」這個詞留給了劉十三,約定了下次再相見,讓他懷著念想好好活下去。
所有的離別都是精心設計的,或早或晚發生在身邊,我們能做的只有努力生活,期待著再次相遇。
張嘉佳給我們講了一個平凡的故事,那裡有個小賣部,貨架堆著歲月和夕陽,背後就是山。老人靠著躺椅假裝睡著,小孩子偷走了一塊糖。淚水幾點鐘落地,飛鳥要去向何方。人們聚和離,雲朵來又往。講故事的人,總有一個故事不願講。時光飛逝,悄悄話變成紙張。
人生終究是一場漸行漸遠的旅程。我們不斷地與人相遇重逢又揮手告別,所有的遇見與離別都是一束光,一邊悲傷,一邊被治癒,不變的是珍惜身邊人。
我是 用心去感受身邊的小確幸,用筆記錄這些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