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人偷斧的故事,現實中很多,如何才能解決寃、假、錯誤的猜測?

2020-08-23 崑崙之柏

疑鄰偷斧出自戰國.鄭.列禦寇巜列子.說符》中的一篇故事,後來演變成了疑人偷斧。

譯文

從前有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懷疑是鄰居的兒子偷去了,便觀察那人,那人走路的樣子像是偷斧子的人;看那人的面色表情也像是一個偷斧的;聽他言談話語更像是一個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一不像偷斧子的。

不久之後,他在翻動谷堆時發現了斧子,第二天又見到鄰居的兒子,就覺得他的言談舉止沒有一處像是偷斧子的。

我們現在的人看了這個故事後,以為古代人愚蠢,不該無端懷疑別人,難道現代人就聰明嗎?非也。現代人的猜測比古代人有過之不及,有的人把猜測當作事實,到處散播謠言,使被懷疑的人身背意外的中傷,精神受到打擊。

這則寓言說明,主觀成見,是認識客觀真理的障礙。當人以成見去觀察世界時,必然歪曲客觀事物原貌,不要疑神疑鬼。我們現實中,因謠言而互相攻擊的事例不少。我們應該如何去避免無端攻擊呢?

1,疑人偷各種肉菜,幾家準備大鬧,結果被一個人用事實化解了。

在物質十分困難的年代,我們附近村子裡,有弟兄三人的父親在60多歲的時候去世,農村的規矩就是春節初二是親戚拜「新年」的必備待客的日子,自古以來就沒有變更。

兄弟三家共同分攤,備好了各種菜品,最緊張的就是魚肉,規矩必須在臘月三十晚上之前都要備好。二家的主婦忙忙碌碌一天到晩上十一點左右就一切順利完成了(老大沒有老婆),只等初二的早上上桌。大家菜做好了後就將各種菜攤放在大桌子上,都進房裡去睡了。家裡人都在家睡,沒有離人,第二天一早起來,大部分的菜都不見了剩下10%左右,二妯娌互相猜疑,分析外面的人肯定進來不了。老二媳婦跑到下面自己家族的人家裡去說,這個女人會勸人。她說不要瞎猜疑,她說現在過年的老鼠特別多,你今晚上放一些菜在桌子上試一下,看有老鼠沒有?

二家的主婦疑心未減,老二媳婦按下家自己屋的女人提示,放一些菜在桌上,叫小孩子們都去睡了,她們二個女的把燈一滅等著,不一會十幾隻大黑老鼠就匆匆地跑上桌搶的打架。二個主婦立即開燈,謎底終於揭開,避免了一場妯隙之間的大戰。然後初一又到處去籌錢買菜,當時的菜也是不好買,只有湊合一點較差的菜待客。

2,疑人偷鵝,農村人愛養家禽家畜,也經常有失竊的現象。

也是在困難時期,一家突然失去了一隻下蛋的鵝,那等於是奪走了他家買鹽的財路,當時農村沒有什麼經濟收入,靠點雞蛋、鵝蛋換鹽吃,這家像發瘋一樣在群子子罵了個三進三出。結果一個愛造謠生事的刁人暗中跟失鵝的一家講,可能是xx他家偷去了。失鵝的家庭主婦就站在被冤枉的一家附近旁敲側擊的罵,算是半點名,這一家終於就坐不住了,他們家也站出來對罵。造謠生事的人其實也是在製造寃,假,錯誤的輿論。

被罵的一家就要想一個辦法來報復一下失鵝的一家。這個造謠生事的傢伙又跑到這一家來造謠生事當參謀,於是兩家對罵十分熱鬧,這個造謠生事的小人卻在暗中高興了。

最後這一家想了一個辦法,他們一家最好的家當就是一件老羊皮襖子,而且也是村裡人十分羨慕的一件衣服。這個主婦便安排他家的孩子在大人上工去了後送到他家的一個暗處放著。然後就說羊皮襖子不見了,全壪到處喊叫不停,也是圍著村子轉幾次的叫罵,說這肯定是有人故意偷我家的皮祆子的,於是邀約幾個人到他家去搜,可想而知,皮襖子搜出來了。於是兩家大戰又開始了,雙方都罵對方是強盜,戰火紛飛。最後鬧到大隊書記那裡,鬧到派出所都無法調平。

不久那村子裡在晚上有一家的雞又在叫,大家一起來圍著一個偷雞賊,最後送到大隊,大隊一審問,他講在村裡來偷過了幾次,其中一次就偷了那家失竊的一隻鵝。結真相大白真相大白。大隊書記把對罵兩家找到一起,一頓猛烈的批評,最後雙方都覺得對不起,雙方互陪不是並說:「我聽信了別人的話去懷疑你去罵你,我不對」;先被罵的一家說你先不搞清楚說我偷鵝,我就用辦法說你偷了皮祆子。你罵我偷鵝,我藉故罵你偷皮祆子。其實我們都是被冤枉的,受別人造謠挑撥的。我們都應該罵那個造謠傳謠的小人。

結語:

我們與人相處,一定要互相尊重,不應該瞎猜疑,特別遇到事情都要好好分析一下,特別要聽那些壓禍的人的勸解,像第一個例子,那個二兒媳婦兒聽信了真心的勸告,最後發現偷肉菜的是老鼠而不是人,把一場大戰化解了。

是二件是是鵝的一家聽信了挑事的小人的聳擁,去瞎猜疑引發的互相大戰,結果事情搞清楚,是那個小人挑事引起的大戰。

因此,我們在與人的相處中,一定不要瞎猜疑,同時對勸架的人也要正確的分析,特別警惕那些造謠生事的小人,不要聽信他們的謠言而去傳謠惹起禍端。你們雙方對罵大傷元氣,而那些小人卻在幕後開懷大笑,不過這樣的人遲早要吃虧的。

相關焦點

  • 弘揚中國文化學習成語故事《疑鄰盜斧》
    疑鄰盜斧出自:戰國·鄭·列禦寇《列子·說符》,原文:人有亡斧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斧也;顏色,竊斧也;言語,竊斧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斧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復見其鄰人之子,行動、顏色、動作態度無似竊斧者也。成語故事: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找了許久都找不到。於是他懷疑是被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於是處處注意鄰居兒子的一言一行。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樣子,像是盜斧的賊;看那人的面部表情,像是盜斧的賊;再聽那人的言談說話,更像是盜斧的賊。他越看越像,就覺得那人無論幹什麼,都像盜斧的賊。後來,這個人上山砍柴,斧子找到了。
  • 《偷影子的人》:風靡全球的治癒系小說,教會我如何生活
    《偷影子的人》:風靡全球的治癒系小說,教會我如何生活(文:淺歌人)前言:《偷影子的人》是法國作家馬克·李維的作品,首發於2010年,是一本風靡全球的治癒系溫情小說,該書在全球銷售了幾千萬冊,還進入了2013年中宣部的推薦書單,幾乎看過它的人,都會向朋友推薦,或者買來送朋友,我就是其中一個。
  • 《偷影子的人》:直面自己的影子,擁抱內心,才能實現自我救贖
    《偷影子的人》在法國上市一周,便狂銷45萬冊,位列全年銷售排行榜總冠軍。法國媒體曾驚嘆:「銷售得比影子消失的速度還快!」2013年,該書入選我國中宣部向大眾推薦的50本書之一。讓我不禁讚嘆,此書到底具有怎樣的魔力,能讓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快速滲透進讀者群中?
  • 這部電影有點假,但卻是很多北漂真實的現狀
    稱電影中的劇情過於故事化,白百合與張子楓在片中的演技也過於用力,顯得整部電影特別假。但是只有在北京真正漂泊過的人才懂得,電影裡的那些一點都不假,即便自己不是像影片中白樹瑾那樣每天打了雞血似的生活著,可是在這座魚龍混雜的城市中,這就是很多北漂的真實現狀。
  • 趣味小故事:樹與斧
    某天某刻,由於一些偶然一把棄斧被留在了一片溼地。時月延長,藉助一些石頭及土壤固化的力量,棄斧像是紮根一般牢牢斜立於此。又不知何時何刻,一株小小的樹苗在此斧旁生根成長,嬌嫩的小軀幹直挺著身姿,努力向上生長。
  • 偷魚鯗的故事:縱容也是一種惡
    小時候,母親經常用一個故事教育我們,說的是有一個光屁股的小孩偷魚鯗的故事。擺在現實面前,同樣也不過時,我們經常聽到:他還是小孩。難道小孩犯錯就可以原諒?是也不是。原諒和縱容是兩碼事,可以不用小孩承擔和成年人一樣的責任,但批評教育絕對不能少。如果小孩子犯了錯誤,大人沒有及時糾正,甚至還表揚他,無異在害他。這種例子舉不勝舉,等真正出事為時已晚。最看不慣有些小孩不尊重父母和長輩,提出無理要求,稍有不順,甚至打罵父母和長輩。請問,這樣的孩子有錯嗎?
  • 偷蟠桃除了悟空還有誰?這個人偷三次為什麼沒事?只怪後臺不夠硬
    很多人看古代類型的小說,感覺那個時候人很不容易,衣食住行,那樣能比得上現代人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除了物質匱乏,而且還要受到約束,畢竟普天之下,莫非黃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一不小心可能就會觸犯龍顏,引來殺身之禍。動不動的還會有那個妖怪又禍害人間什麼的?(凡人:我太難了!)
  • 小故事,大道理:善報一念間
    我懷疑,他想偷了東西還領賞,我再盤問盤問。」男孩似乎聽到了什麼,瞪了警察一眼。何思源忙搖搖頭,他不願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懷疑和猜測他現在的好意。他走上前去,拍拍男孩的肩膀,說:「小兄弟,我相信你,即便你只是送來了空提包,我也謝謝你。」「那你能告訴我你是在什麼地方撿到提包的嗎,能帶我們去一趟嗎?
  • 《為奴隸的母親》:在錯誤的婚姻中,女人如何救贖自己?
    故事講述的是民國時期,在偏遠農村的皮販因缺錢,而把自己的妻子典當給秀才,幫秀才生育兒子,最後秀才利用完了,又把她丟回皮販身邊的故事。在整個故事中,妻子是完全如透明般的存在,但卻連名字都不配擁有,人生被隨意支配,如同商品被男人選來選去。她的人生經歷,就如同經歷了2次失敗的婚姻。沒有尊嚴,沒有姓名,沒有支配自己命運的權利。一切主宰,皆是男人。
  • 生活的混亂:想像中的判斷
    則故事叫《疑鄰盜斧》,故事大意如此:一天某君的斧頭丟失了,他懷疑是鄰居家的兒子幹,於是他發現鄰居家兒子的言行、舉動、說話的神態,走路的動作,怎麼看怎麼像個小偷。雖然這是一個小故事,但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很多判斷往往建立在我們…認為、想像之上,心中的偏執、固執、自以為對的態度往往遮蓋了我們的眼睛,遮蓋了我們的思維判斷——無法去辨別真偽。《疑鄰盜斧》其深刻並生動的用故事來揭示道理——生活中我們處處把判斷建立在想像中主觀的想像,我們也稱之為臆想。
  • 《歡樂頌》中樊勝美和王柏川的虛假,是給假名媛們,最現實的忠告
    在她看來,安迪的一切,就是她希望的一切,也是她幻想的一切,更是她想用偽精緻,假名媛換來的生活。反觀她的男朋友王柏川。去參加樊勝美朋友的聚會,租豪車,用一切看似很自然的包裝來掩蓋自己創業的不濟和現實的貧窮,為的只是不讓自己的女朋友知道自己其實不是她想像中的成功精英,也為了不讓自己在別人面前被小看。
  • 為什麼現在很多人推崇嶽不群而討厭令狐衝?答案只有一點,很現實
    之所以很多人推崇嶽不群而貶低令狐衝最大的原因就是,對好人太過嚴格,對壞人太過寬容。好人只要做一件壞事,很多人就可以忘掉他的好,而對他做錯的事死抓不放。壞人只要偶爾做一件好事,很多人就以為他良心未泯,大大的可以改造。
  • 蒲松齡耗費38年心血創作的《聊齋志異》,寫盡了人性的貪嗔痴慢疑
    其實《聊齋》被人喜愛,不僅是因為故事奇幻瑰麗,而是因為他雖在寫花妖狐魅,但實際背後反映的卻是人性。最近我重讀了《聊齋》原著,結合原著,跟大家聊聊蒲松齡如何借花妖狐魅,寫出人性的種種弱點:貪、嗔、痴、慢、疑。
  • 《偷影子的人》:我們該如何過有意義的生活
    書中的警衛伊凡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童年時的秘密從未跟別人說起過,在主人公無意間交換了他們的影子之後,發現了伊凡的秘密。伊凡的第一反應便是否認了這些秘密的存在。這是他內心最在意的事情,也是他的痛苦和枷鎖,他自然不會輕易地跟另一個人述說。但後來他把主人公當成了知心朋友,卻又主動告知。
  • 童年的錯誤
    昨天在一篇文章中提到集上有小偷,聯想到自己童年時期也犯過相同的錯誤。八周歲那年,我上一年級。班上有個大我兩歲的好夥伴。我們兩個玩得來,形影不離。每當星期天,我便跟著他去田野裡挖野菜。一天下午,小夥伴對我說:『』『我發現有個地方有野生的西瓜,應該熟了,咱倆去摘來吃吧』。那時候,西瓜可是稀罕物。我說:行啊。小夥伴在頭裡帶路,我跟在後邊,很快跑到山前面的一塊農田地。整塊農田都是西瓜。
  • 童話系列之四:苦命的萵苣公主原來就是現實中被性侵的李星星?
    ,但是這個故事古老的版本可以用驚悚來形容了。(原著中還寫到養母為了開發萵苣公主的性能力還存在著同性戀行為和戀幼癖) 註:這又和李星星的經歷不謀而合,被養父(母)切斷了和外界的一切聯繫之後,生命中唯一能看到人就是自己的養父(母)。
  • 現實中也有很多美好的神話故事?(趙官人巧遇梁姑娘、第一集)
    當我們看了聊齋之後,經常被善良體貼而又溫柔的狐仙所感動、其實這些故事在現實中也經常發生。據一個80歲的門衛老大爺講的故事:民國年間在某縣城有個才子金榜題名,從京城降落到地廳為主官、暫稱趙官人吧,家屬留戀京城的繁華、不與隨行;官員下班後只有一個人住在院落,每天白天要處理政務,下屬花了重金請一美女去給趙官人打理日常生活,廳官潔身自好、不於錄用美麗姑娘。
  • 偷故事的人
    有一個可以跟自己溝通的人,那可能就是這個世界上最快樂的事情了,這種感覺就像是一種狂喜,因為心裡的很多東西都是不能對人言的,能碰到一個能將心裡的話敞開了對對方說的人,就好像鑰匙碰到了對的鎖,就好像拼圖找到了丟失的最後一塊。
  • 晚清四大假鬼故事,都是人扮鬼來嚇人
    夜裡前去查看,見到一隻黃斑猛虎蹲在菜園中,趕緊跑回家。後來有人說,菜園中的老虎是偷菜的人假扮的,如果真有老虎,為何看不到老虎的腳印?後來又有人說,是鄰居陳某扮成的老虎。黃某想到一計,裝鬼去嚇唬這個假老虎,他夜裡裝扮成厲鬼的模樣,陳某照樣扮成老虎。黃某突然出現,陳某站起來就逃,黃某緊追不捨,陳某的虎衣掛在樹枝上,受到驚嚇暈倒了,黃某恐怕鬧出人命,急忙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