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樣活著,又怎樣與世界告別,這篇獲獎小說關注生命的孤獨狀態

2020-11-02 曼聲閱讀

笹川啟介是急救中心的急救員,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坐著急救車,第一個抵達現場對患者進行急救處理。一天夜裡,他發現三個月大的女兒陽子沒有了呼吸。在救護車上他一直給陽子做心肺復甦,還注射了沒有醫生指示不能注射的點滴,最終也無法挽回女兒的生命,因為女兒得的是一種叫嬰兒猝死綜合症罕見疾病。

之後他一直沉溺於悲傷之中,無法走出來。他不知道為什麼死亡降臨到這麼小的女兒身上!又因擅自進行醫療處理,受到停職反省六個月的處分,他索性遞交了辭職信,做起了清掃死者留下的現場的「特殊清掃」工作。他的公司叫「死亡清晨」。

《死亡清掃日記》作者(日本 )前川譽

參加完奶奶葬禮的淺井無所事事地來到酒吧,和正在喝酒的笹川相遇。這個意外,使淺井和笹川一起做起了特殊清掃的工作。那充滿腐敗令人作嘔的臭味現場,那垃圾成堆的骯髒環境,那死者留下的腐爛融化的體液,那成群的蒼蠅蛆蟲,都呈現出死者昔日的不堪、無奈,孤獨和絕望,向人們告示著他們不同的人生。「雖然我們能清除殘留的痕跡,卻無法清除某人生活過的時光。」在一次次面對亡者留下的場面時,他們也逐漸改變著。

這是日本作家前川譽的小說《死亡清掃日記》的內容。它告訴我,這是部治癒小說。正如日本《達文西》雜誌評論該書說:如何迎來死亡的那一刻,人還剩下些什麼呢?這部作品詰問了「生」的本質,給了我們一個解答。書評家大矢博子說:一口氣讀完,寫得太好了!在主人公思考「何為死」的同時,讀者自身也開始思考死亡。

死是不可迴避的話題,是生命的終結,是人生的最後謎團。死則死矣,生卻尤為重要。作者通過孤獨死等不同的死亡場面,給生者啟發和引導,給讀者一個答案,這正是本書最大的價值所在。

特殊清掃清掃員在介紹工作

直面孤獨死去的悽涼

讀《張愛玲傳》時就曾唏噓她晚景的涼意,如果說,我那時是感性認識,那麼,讀此書就是理性地面對這個問題了。

一個孤獨死去的老人,死後三個星期才被發現,發現者和委託人(交清掃費的)都是房東。因為他沒一個親人,親戚都不記得他了,更別說為他交這筆錢。他吃速食品,生活極簡單,甚至連一個調料瓶都沒有。我不禁疑惑,人要孤獨到什麼程度,才能在人生終點沒有一個人陪伴?

一個孤獨死去的人,死後兩周多才被他哥哥發現。令你想不到的是:兄弟倆住在一處,卻老死不相往來。各居一室,從不講話,從不一起吃飯。笹川和淺井清掃時發現了弟弟的骨頭碎片,交給哥哥時,被哥哥毫不猶豫地扔出了窗外。只關心弟弟有沒有留下什麼值錢的東西!

這麼疏遠的親人,其實和陌生人已經差不多了。相處八年的男女、抑鬱症自殺的兒子及母親、帶著女兒一起自殺的母親,雖有相伴,本質還是孤獨人,因為他們無法相互陪伴照顧。

日本特殊清掃專業人員

據報導,日本每年有大約三萬人孤獨死去。為此,日本特殊清掃公司數量也迅速增長,從2013年的326家,到2018年達到5269家。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正如書中說:「這世上完全不能理解逝者心思的笨蛋真的很多!」正如現實情景,同在一桌吃飯,卻各自玩手機,各有自己的世界。

哲學家周國平說孤獨是人的宿命。在高度發達的現代化社會,人人間隔膜冷漠成常態,空間距離更是親情的硬傷。由於分離所以冷漠,由於冷漠所以孤獨,由於孤獨,所以無法理解。太多的誤解、遺憾、失望、無奈,將人們壓得無法喘息。於是孤獨死,自殺死等非正常死亡不斷出現。

人活著當如胡楊

人生本來可以很溫暖

人有生,就必有一死。與其關注他們怎樣死去,死得有尊嚴,不如重視他們怎樣活著,怎樣活得有幸福感。人生本來可以很溫暖,像這樣:

1、 生活再難,也要活得快樂

只要活著,水母也會有骨頭」,只要活得久,才有希望,才能遇到難得的機遇,這是一種面對困難的樂觀。「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的悲傷和絕望千萬不可有。

抑鬱症的自殺男孩缺少快樂。死時穿上紙尿褲,鋪上野餐毯,怕給別人添麻煩。善良、單親家庭,想的多是別人,活得太辛苦。帶著小女兒自殺的母親,生活貧困,沒有親人幫助,無法獨自承受生活的壓力。護理老人的老人,活得太累,無法改變現狀,終於老老一起自殺了。

誰的生活不是這樣呢?貧困、壓力、重擔,生活到處都是苦難;親情日淡,人情漸冷,加重了人的孤獨感。生而為人的辛酸處處存在,這正是生活的常態。唯有接受它,小看它,才能不畏它。熬過艱苦的日子,快樂就來了,要堅信!在困苦艱難的生活中生出的堅強和樂觀,比死的勇氣更令人佩服!

艱難中的快樂

2、困境再多,也要充滿希望

淺井說,人有不同的死法,是因為沒有完全一樣的活法。無論怎樣的人生,大家都擁有各自的煩惱、孤獨、悲傷,及幸福。笹川說,死只是一個『點』,生也只是一個『點』,最重要的是把『點』和『點』連接起來的『線』。正如作家史鐵生說:死亡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

怎麼活呢?「如果到處都是『再見』,那我們就去尋找新的『你好』不就可以了嗎」!那就是,尋找新的希望。

我曾經想成為一個堅強的人,我就想得太多了」,其實根本不用刻意做一個堅強的人,順其自然就好!「不管是傷心的事也好、無聊的事也罷,我都想用我自己的聲音說出來「,給自己一個可及的希望!

失意的青年人有的是時間,不要灰心;失去兒女的父母,不應只盯著死亡不放,生活還得朝前看。失去了愛人的人,要重新地站起來。不論多麼絕望,多麼失敗,只要去尋找新的希望就好了,就這麼簡單。

接受美好,也要接受苦難;接受如意,也接受不如意;奮鬥努力,也順其自然。釋放自己,正視生活,活在當下,充滿希望,才是最好的生存狀態。

困苦中的希望

3、隔閡再多,也要相互取暖

據相關報導,孤獨的死者一般都有一個不太如意的親情關係。父母子女關係疏遠,居住環境不便,個性衝突等,使雙方各持己見,互不退讓,以致產生「愛的缺失使被愛的意願越來越降低」的無奈,孤獨就形成了。「我們人類啊,如果真心想要當對方不存在,無論如何都能把對方從心裡刪除掉啊」,在社會物質高度發展的時候,人情冷暖變得微不足道,逐漸成了稀缺的金子。

家人接受採訪

怎麼對待疏遠的關係?「請你也衝進那片黑暗當中去吧!先不用想那麼多,進去了再說」,用行動去說話。

雖然人本質上是孤獨的,但又都需要溫暖、安慰和理解,相互取暖是互利需求。走進他的生活,尊重他的生命,接納他的性格習慣,理解他的舉動做法,陪伴他孤獨的時光。人人需要愛和被愛,也需要付出愛的行動和表達愛的語言。

如果母親多理解兒子一點,如果男人多理解一下女人(女人理解一下男人),如果多一點問候,如果多一杯香濃的咖啡,多一份送出的禮物(而不是為了什麼的時候才去做),一切也許會不同了。

世間最難是理解,最缺的是溫情。只要用心,舉手投足都是愛。」漂亮話不管說多少都是沒用的。還不如快點把自己的手伸進黑暗裡去」,溫暖需要你的人。

孤獨的老人

寫在最後:

小說最後寫到,笹川將「特殊清掃專業公司」「死亡清晨」換成了「你好清晨」,生活從陰霾走進陽光。至此,作者所說:「我想寫關於人的生存的內容,想探尋人的生命的前方究竟有些什麼」的問題,似乎得到了解答。

前川譽是一名小說新人。他原是一名護士,見慣了生死,也有豐富的寫作素材,他自己就是小說裡笹川的原型吧。他憑藉《死亡清掃日記》⼀舉摘得日本第七屆白楊社小說新人獎。這個獎就是對他作品的高度最高肯定。

我國戰地記者何潤鋒曾在日本親自體驗了特殊清掃工作,面對著清理現場的強烈震撼,他這兩句話讓我記憶猶新:這樣的孤獨死很可怕,而之前的生活方式更可怕,老人最後是怎麼想像他的父母兄弟,怎樣的心情,無人知曉......沒有人會預知自己會怎麼死去,而人孤獨死去,大概是許多人最後的告別方式。

我想,我是不是把這本書寫成了心靈雞湯?但這不是我的本意,因為生死大事太複雜!願讀到本文的朋友,讀這本書的時候,不把它當成一碗雞湯,只為自己加點營養。因為,面對著生命的終極情景,我們沒有辦法不震撼不思考。

戰地記者何潤鋒體驗特殊清掃

相關焦點

  • 《漫長的告別》裡關於失去和珍惜的思考:上車下車,揮手告別
    我們的前半生,從出生到不斷成長的過程中,不斷接觸到新事物,遇到了許多覺得此生都會永遠在一起的事物,但是在接下來的後半生中,我們還是難以避免地不斷和過去揮手告別!只有意識到原來這個世界並不是自己想怎樣就能怎樣的,我們才算是看懂了人生的一點點。
  • 《悲慘世界》啟示了我,人應該怎樣活著
    1 快速了解此書,可看上海電影譯製片《悲慘世界》(1958年)。告訴主教,「這傢伙偷了銀燭臺」。主教說:」這是我送給他的!」於是,警察走了。主教又送了冉阿讓一些東西。冉阿讓,於是發現,這世界上還有象主教一樣的為別人甘願奉獻的人!於是,他開始思考起來(譯製片臺詞):「冉阿讓開始思考起來。在人與人之間象狼一樣的世界,人,為什麼活著?應該怎樣活著?」米列哀主教火眼金晴,認定此人是可以救贖的。
  • 拉美「文壇颶風」給這個世界帶來的影響是怎樣的?
    繼震動世界文壇的《百年孤獨》之後,他還創作了《一件事先張揚的謀殺案》、《霍亂時期的愛情》、《活著為了講述》等世界經典名作。2011年5月30日,在《百年孤獨》中文版權新聞發布會上,莫言曾說:「1984年我第一次 讀《百年孤獨》的感覺是震撼,緊接著是遺憾,原來小說也可以這樣寫。」
  • 《牙狼-對決之路》:在凡人的眼裡,超級英雄的世界是怎樣的?
    大家好,這裡是2.5次元學人,專注特攝,布袋戲,小說改等關於二次元屬性作品的一切信息。歡迎各位同好和在下一起研討這個領域的知識,雅俗不拘。牙狼Garo》的介紹,而且不是一篇兩篇了。但要把他們全部匯在同一個地點因為這個世界當中的「魔界」元素而有交集,的確很難做到,相信這也是編劇要用「大逃殺」「生死遊戲」這樣的劇情主線來講好這個故事。
  • 《活著》:活著,卻又不止是活著
    該書自發表以來,在多國翻譯出版,獲得高度評價並在國內外多次獲獎。在2018年9月,《活著》入選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最有影響力小說,在同年10月,還獲得「中國版權金獎」——「作品獎」。餘華作為現代「先鋒派」作者,十分擅長在悲劇和苦難中詮釋生命的真諦,用平靜的語氣講述著平凡世界裡的生老病死和底層小人物的命運。
  • 張藝謀的《活著》,國外獲獎無數,為何國內被禁播幾十年?
    1994年,由張藝謀執導,葛優、鞏俐等主演了一部改編自餘華的同名小說《活著》。這部影片也是張藝謀從業以來評分最高的電影,在豆瓣上評分高達9.1分,更是在國外曾屢次獲獎。看完這部小說後,張藝謀告訴餘華:這本小說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為它寫的是一個靈魂,默默地忍受和頑強生存的精神,非常打動人。
  • 摘星記|路遙篇之《平凡的世界》:卑微又艱辛地活著,究竟給誰看
    他寫道:「小說《人生》發表之後,我的生活全亂了套。無數的信件從全國四面八方蜂擁而來,信的內容五花八門。除過談論閱讀小說後的感想和種種生活問題文學問題,許多人還把我當成了掌握人生奧妙的『導師』,紛紛向我求教:『人應該怎樣生活』,叫我哭笑不得。更有一些遭受挫折的失意青年,規定我必須趕在幾月幾日前寫信開導他們,否則就要死給你看。與此同時,陌生的登門拜訪者接踵而來,要和我討論或『切磋』各種問題。
  • 劉振華隨筆:關於做生意「小說」(第2852篇)
    我一直破罐子破摔,我也沒有什麼遠大的理想,我就想寫寫小說、寫點段子,小說寫多了,關於「網紅是怎樣煉成的」這個系列,我會去寫三千篇文章,三千篇文章寫完了,活著,就是自己引導自己,想指望他人,白搭。,五百年後,誰還記得我們曾來過這個世界?
  • 餘華《活著》,生而喧譁,生而孤獨,三感讓你看懂真正的人生
    到底是什麼樣的一部小說,讓我們很多人追了這麼多年,也討論了這麼多年?當我們認真的讀完這部小說的每一個字的時候,你會感嘆餘華筆下人物的悲慘命運,並在此刻,對一個人的生命有了重新的認識和深刻的思考。福貴的福,福貴的樂,福貴的苦,福貴的傷,福貴的痛...
  • 《假如我有完美媽媽》:接受和擁抱生命中的每一個不完美
    最終考羅琳識破「完美媽媽」的陷阱並靠著自己的智慧逃出了這個虛幻的世界。《假如我有完美媽媽》原名《卡蘿蘭》又名《鬼媽媽》,曾於2003年一舉斬獲堪稱科幻藝術界諾貝爾獎的「星雲獎」和「雨果獎」。2009年經美國著名動畫導演亨利·塞利克翻拍成動畫電影《鬼媽媽》,在美國上映後好評如潮並獲獎無數。
  • 《活著》|心理學: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在死亡恐懼中艱難生存
    正因為福貴理解了死亡只是一種存在狀態,是另一種形式的生,才會坦然面對孤獨終老的事實,活在當下。因此,他在回憶自己坎坷的一生時,才會說:我有時候想想覺得傷心,有時候又很踏實。這是在艱難的生存中,體悟出來的生死哲學。
  • 梨熟了嗎——評《活著》
    他是如何從紈絝子弟開始到只有一隻老黃牛陪伴的滄桑老人結束;他是怎樣挨過身邊親人的相繼死亡;民主革命,大躍進,人民公社,文革等重大歷史事件給他這樣的平民百姓帶來了什麼。可是福貴全盤接受,聽不到他的抱怨,他甚至樂意對年輕人講述自己的經歷。關於創作《活著》的初衷,餘華說他是在聽了一首美國民歌后決定寫下這部小說的。
  • 《百年孤獨》:這本魔幻現實主義巨作到底講了什麼孤獨?
    然而,當你把全書讀完,去尋找書裡的「孤獨」時,會發現「孤獨」無處不在。一、家族的孤獨①整體上的孤獨很多人讀這本書感覺晦澀難懂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書中人名幾乎都差不多。這個家族看似是一代代延續,實際上就像「平行世界」一樣,每一代人不管你去做什麼事情,有著怎樣的經歷,最後命運只給你一個同樣的結局。
  • 《我可能不會愛你》|看獨立女性程又青怎樣成為更好的自己
    「十年修得王小賤,百年修得柯景騰,千年修得李大仁」 這是《我可能不會愛你》電視劇熱播時廣為流傳的一句話。導語《我可能不會愛你》這部劇在描繪了李大仁對程又青,陪伴就是最長情的告白時,也讓我們看到了30歲倔強又驕傲的程又青,是怎樣一步步告別過去,成為最好的自己的成長之路。
  • 史鐵生怎樣看待欲望困境?
    是什麼支配著人們在忙碌,誰是人生這齣戲的總導演呢?經過思考,史鐵生認為是——欲望。在《小說三篇•腳本構思》中,史鐵生介紹了自己的思路:社會就像一個大舞臺,角色是人,那麼這齣戲是怎樣演出的呢?上帝是怎麼導演,按什麼導演的呢?上帝是如何構思他的「腳本」的呢?
  • 《百年孤獨》:百年瞬息即逝,無盡輪迴中體味孤獨才是生命的永恆
    透過小說,能清晰地感受到:七代人的經歷不過是無可改變的重複,百年也不過一瞬間,在無盡的輪迴中體味孤獨即是永恆。同時對孤獨會有一種全新的詮釋和接納:生命中曾經有過的所有燦爛,原來終究,都需要用寂寞來償還。孤獨是一種體驗,也是人生中的常態。
  • 我們該如何與世界相處‖《漫長的告別》
    這本書竟然是一本推理小說!閱讀之前我只是喜歡書的封面和名字(顏狗無疑),但是看完還挺值得的。這是一本寫得非常克制的推理小說。之前看過國內的《暗黑者》,當然也很精彩,但更偏向於敘事,給讀者一個出其不意的結果,衝擊極大。但《漫長的告別》和《暗黑者》完全不是一個風格,前者敘事很慢,或者說是很平淡,平淡得你好像已經預測到了結果一樣,然後轉念一想,誒居然是這樣。這是我閱讀這本書的感受。
  • 「電影《活著》中的隱喻」結語:被閹割的"高尚"
    韓文版自序:我不知道應該怎樣來解釋這一部作品,這樣的任務交給作者去完成是十分困難的,……"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 關於死亡的小說,教你如何更好地活著
    人生該如何抉擇,才不會孤獨地走向死亡?我們很可能花一輩子思索也無法透徹其中,但若真實地站在死亡面前,答案或許就會清晰可見。9本關於死亡的小說,有生命掙扎,有溫暖人情,更有震撼的人生體悟!這些小說將給你從未有過的生命力量,教你更好地活著1.
  • 我孤獨,我活著——品味《一句頂一萬句》中底層"賤民"的孤獨
    小說中充滿著底層百姓的無助、煩惱、屈辱、孤獨和痛楚的生存感受,卻又頑強地貫穿著他們對心靈深處相知相契的苦苦追尋。楊百順經歷了生活的種種磨難,仍然堅持繼續活著,這是幾千年來普通中國人對待生活的基本態度。孤獨、隱忍地活著,在 尋找中活著,是《一句頂一萬句》對生命、對生活、對生存這些哲學問題一種悲天憫人的關懷與超越。我們應該&34;?我們該如何活著?這才是能頂一萬句的&34;,哪怕我們是孤獨地活著、隱忍地活著、在尋找中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