笹川啟介是急救中心的急救員,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坐著急救車,第一個抵達現場對患者進行急救處理。一天夜裡,他發現三個月大的女兒陽子沒有了呼吸。在救護車上他一直給陽子做心肺復甦,還注射了沒有醫生指示不能注射的點滴,最終也無法挽回女兒的生命,因為女兒得的是一種叫嬰兒猝死綜合症罕見疾病。
之後他一直沉溺於悲傷之中,無法走出來。他不知道為什麼死亡降臨到這麼小的女兒身上!又因擅自進行醫療處理,受到停職反省六個月的處分,他索性遞交了辭職信,做起了清掃死者留下的現場的「特殊清掃」工作。他的公司叫「死亡清晨」。
《死亡清掃日記》作者(日本 )前川譽
參加完奶奶葬禮的淺井無所事事地來到酒吧,和正在喝酒的笹川相遇。這個意外,使淺井和笹川一起做起了特殊清掃的工作。那充滿腐敗令人作嘔的臭味現場,那垃圾成堆的骯髒環境,那死者留下的腐爛融化的體液,那成群的蒼蠅蛆蟲,都呈現出死者昔日的不堪、無奈,孤獨和絕望,向人們告示著他們不同的人生。「雖然我們能清除殘留的痕跡,卻無法清除某人生活過的時光。」在一次次面對亡者留下的場面時,他們也逐漸改變著。
這是日本作家前川譽的小說《死亡清掃日記》的內容。它告訴我,這是部治癒小說。正如日本《達文西》雜誌評論該書說:如何迎來死亡的那一刻,人還剩下些什麼呢?這部作品詰問了「生」的本質,給了我們一個解答。書評家大矢博子說:一口氣讀完,寫得太好了!在主人公思考「何為死」的同時,讀者自身也開始思考死亡。
死是不可迴避的話題,是生命的終結,是人生的最後謎團。死則死矣,生卻尤為重要。作者通過孤獨死等不同的死亡場面,給生者啟發和引導,給讀者一個答案,這正是本書最大的價值所在。
特殊清掃清掃員在介紹工作
讀《張愛玲傳》時就曾唏噓她晚景的涼意,如果說,我那時是感性認識,那麼,讀此書就是理性地面對這個問題了。
一個孤獨死去的老人,死後三個星期才被發現,發現者和委託人(交清掃費的)都是房東。因為他沒一個親人,親戚都不記得他了,更別說為他交這筆錢。他吃速食品,生活極簡單,甚至連一個調料瓶都沒有。我不禁疑惑,人要孤獨到什麼程度,才能在人生終點沒有一個人陪伴?
一個孤獨死去的人,死後兩周多才被他哥哥發現。令你想不到的是:兄弟倆住在一處,卻老死不相往來。各居一室,從不講話,從不一起吃飯。笹川和淺井清掃時發現了弟弟的骨頭碎片,交給哥哥時,被哥哥毫不猶豫地扔出了窗外。只關心弟弟有沒有留下什麼值錢的東西!
這麼疏遠的親人,其實和陌生人已經差不多了。相處八年的男女、抑鬱症自殺的兒子及母親、帶著女兒一起自殺的母親,雖有相伴,本質還是孤獨人,因為他們無法相互陪伴照顧。
日本特殊清掃專業人員
據報導,日本每年有大約三萬人孤獨死去。為此,日本特殊清掃公司數量也迅速增長,從2013年的326家,到2018年達到5269家。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正如書中說:「這世上完全不能理解逝者心思的笨蛋真的很多!」正如現實情景,同在一桌吃飯,卻各自玩手機,各有自己的世界。
哲學家周國平說孤獨是人的宿命。在高度發達的現代化社會,人人間隔膜冷漠成常態,空間距離更是親情的硬傷。由於分離所以冷漠,由於冷漠所以孤獨,由於孤獨,所以無法理解。太多的誤解、遺憾、失望、無奈,將人們壓得無法喘息。於是孤獨死,自殺死等非正常死亡不斷出現。
人活著當如胡楊
人有生,就必有一死。與其關注他們怎樣死去,死得有尊嚴,不如重視他們怎樣活著,怎樣活得有幸福感。人生本來可以很溫暖,像這樣:
1、 生活再難,也要活得快樂。
「只要活著,水母也會有骨頭」,只要活得久,才有希望,才能遇到難得的機遇,這是一種面對困難的樂觀。「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的悲傷和絕望千萬不可有。
抑鬱症的自殺男孩缺少快樂。死時穿上紙尿褲,鋪上野餐毯,怕給別人添麻煩。善良、單親家庭,想的多是別人,活得太辛苦。帶著小女兒自殺的母親,生活貧困,沒有親人幫助,無法獨自承受生活的壓力。護理老人的老人,活得太累,無法改變現狀,終於老老一起自殺了。
誰的生活不是這樣呢?貧困、壓力、重擔,生活到處都是苦難;親情日淡,人情漸冷,加重了人的孤獨感。生而為人的辛酸處處存在,這正是生活的常態。唯有接受它,小看它,才能不畏它。熬過艱苦的日子,快樂就來了,要堅信!在困苦艱難的生活中生出的堅強和樂觀,比死的勇氣更令人佩服!
艱難中的快樂
2、困境再多,也要充滿希望。
淺井說,人有不同的死法,是因為沒有完全一樣的活法。無論怎樣的人生,大家都擁有各自的煩惱、孤獨、悲傷,及幸福。笹川說,死只是一個『點』,生也只是一個『點』,最重要的是把『點』和『點』連接起來的『線』。正如作家史鐵生說:死亡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
怎麼活呢?「如果到處都是『再見』,那我們就去尋找新的『你好』不就可以了嗎」!那就是,尋找新的希望。
我曾經想成為一個堅強的人,我就想得太多了」,其實根本不用刻意做一個堅強的人,順其自然就好!「不管是傷心的事也好、無聊的事也罷,我都想用我自己的聲音說出來「,給自己一個可及的希望!
失意的青年人有的是時間,不要灰心;失去兒女的父母,不應只盯著死亡不放,生活還得朝前看。失去了愛人的人,要重新地站起來。不論多麼絕望,多麼失敗,只要去尋找新的希望就好了,就這麼簡單。
接受美好,也要接受苦難;接受如意,也接受不如意;奮鬥努力,也順其自然。釋放自己,正視生活,活在當下,充滿希望,才是最好的生存狀態。
困苦中的希望
3、隔閡再多,也要相互取暖。
據相關報導,孤獨的死者一般都有一個不太如意的親情關係。父母子女關係疏遠,居住環境不便,個性衝突等,使雙方各持己見,互不退讓,以致產生「愛的缺失使被愛的意願越來越降低」的無奈,孤獨就形成了。「我們人類啊,如果真心想要當對方不存在,無論如何都能把對方從心裡刪除掉啊」,在社會物質高度發展的時候,人情冷暖變得微不足道,逐漸成了稀缺的金子。
家人接受採訪
怎麼對待疏遠的關係?「請你也衝進那片黑暗當中去吧!先不用想那麼多,進去了再說」,用行動去說話。
雖然人本質上是孤獨的,但又都需要溫暖、安慰和理解,相互取暖是互利需求。走進他的生活,尊重他的生命,接納他的性格習慣,理解他的舉動做法,陪伴他孤獨的時光。人人需要愛和被愛,也需要付出愛的行動和表達愛的語言。
如果母親多理解兒子一點,如果男人多理解一下女人(女人理解一下男人),如果多一點問候,如果多一杯香濃的咖啡,多一份送出的禮物(而不是為了什麼的時候才去做),一切也許會不同了。
世間最難是理解,最缺的是溫情。只要用心,舉手投足都是愛。」漂亮話不管說多少都是沒用的。還不如快點把自己的手伸進黑暗裡去」,溫暖需要你的人。
孤獨的老人
小說最後寫到,笹川將「特殊清掃專業公司」「死亡清晨」換成了「你好清晨」,生活從陰霾走進陽光。至此,作者所說:「我想寫關於人的生存的內容,想探尋人的生命的前方究竟有些什麼」的問題,似乎得到了解答。
前川譽是一名小說新人。他原是一名護士,見慣了生死,也有豐富的寫作素材,他自己就是小說裡笹川的原型吧。他憑藉《死亡清掃日記》⼀舉摘得日本第七屆白楊社小說新人獎。這個獎就是對他作品的高度最高肯定。
我國戰地記者何潤鋒曾在日本親自體驗了特殊清掃工作,面對著清理現場的強烈震撼,他這兩句話讓我記憶猶新:這樣的孤獨死很可怕,而之前的生活方式更可怕,老人最後是怎麼想像他的父母兄弟,怎樣的心情,無人知曉......沒有人會預知自己會怎麼死去,而人孤獨死去,大概是許多人最後的告別方式。
我想,我是不是把這本書寫成了心靈雞湯?但這不是我的本意,因為生死大事太複雜!願讀到本文的朋友,讀這本書的時候,不把它當成一碗雞湯,只為自己加點營養。因為,面對著生命的終極情景,我們沒有辦法不震撼不思考。
戰地記者何潤鋒體驗特殊清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