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金庸老爺子的武俠小說《神鵰俠侶》,如果你細心留意,你會發現楊過被郭靖帶去全真教求學的那段經歷,實實在在地反映出了一個教育問題,而這樣的一個教育問題,從側面也啟示我們中小學老師應該如何去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
全真教作為名門正派,顯赫江湖,在當時算得上是現在的北大清華級別,而楊過能夠通過郭靖這一層關係進入全真教求學,可以說是十分幸運的,一般人哪裡進得了呢?因此,從全真教畢業出來的學子,少說應該可以到國企謀個中管幹部噹噹。但是,作為一個剛進入全真教的孩子,楊過聰慧頑皮的性格,不但得罪了老師趙志敬,就連他的師兄鹿清篤也經常欺負他。趙志敬不教他安身立命的本事,而是灌輸式的教他大道理,
對於一個稚氣未脫的孩子,整日誦讀枯燥無味的古籍,卻無法真正領會其中的內涵,加上了無生趣的課堂教學,他的精神應該是崩潰的。這一點,完全體現了中國傳統的教育方式,加上「三綱五常」的倫理思想,教師主體性的地位根深蒂固。換句話說,這樣的教育模式,學生註定是精神的受虐者。
所以,楊過是適應不了這種教育生活的,也是受不了這種禁錮的,他要逃離,要衝躍,要突破。
他逃進了活死人墓。然後小龍女收留了他,教他真正的「知識」。
在活死人墓裡,他體會到了他童年和少年時期真正的快樂。他沒有被逼迫式的要求背書寫字,也沒有因為不聽話而被打被罵,相反,小龍女更多的是以一個姐姐的身份去關心他、愛護他。他的尊嚴得到了體現,他的心靈的快樂源泉也因此而汩汩而流,他的本事日有精進,而且學得歡喜,儘管在那個陰暗冰冷的活死人墓裡,只有他與小龍女兩個人孤獨的生活著,但他們是孤獨並快樂著的。
毋庸置疑,我們發現,身為老師的趙志敬和小龍女對待楊過的教育問題是截然不同的。
趙志敬作為全真教的中層領導幹部,算得上半個名師身份,但是他深受傳統教育思想的毒害,他的教學風格簡單粗暴,如果學生不聽話或是違反紀律,他動不動就是劈頭蓋臉的謾罵,甚至是一頓暴打。因為他本身就是接受這樣的一種教育方式,他的老師也是這樣教育他的,他信奉「嚴師出高弟,棒頭出孝子」,所以,這種沿襲不變的教育方法,使他也是這樣去教育他的學生。在這樣的教育方式面前,老師和學生是有距離的,老師甚至應該被視為高高在上的學生膜拜的對象。
與之相反的是,古墓學校的小龍女老師在對待學生方面反而更有親切感,她認為學生也是一個鮮活的個體,更何況童年時期的孩子身上具有頑皮、好動等心理特徵,所以,在教育方面更需要耐心。所以,我們看不到小龍女對楊過的打罵,也看不到小龍女對楊過苦口婆心地講教大道理。所謂「大道理誰都懂,但就是過不好這一生」,何況對一個乳臭未乾的孩童講大道理,能期望收到什麼成效呢?
趙志敬老師給人的感覺有奸詐的一面,他不僅心胸狹隘,沒有傳授楊過同學真本事,卻要楊過上場比武出醜,而且對待學生的教育問題也不懂得因材施教,更別談關愛學生了。比如鹿清篤這樣一個資質平庸缺乏勤奮的中差生,他也是採取和其他學生一樣對待的教法,而面對滑頭倔強的小楊過,他也是一樣對待,其中不乏帶有偏見。付諸四海皆準的教法,任誰都一樣,一百年不動搖,這樣的教育註定是悲哀的。
楊過深受原生家庭的影響很大,他可以說是一個寄讀的留守兒童,小龍女老師把楊過當作一個孩子、一個學生、一個生命對待,她循循善誘,用關愛的眼神去鼓舞學生,用關愛的舉動去指導學生,用女性特有的慈憫溫柔相待,可以說,小龍女老師的教育堪稱「愛的教育」的模範。她讓我們看到,學生和老師是可以近距離的,也是可以成為沒有尊卑之分的朋友關係的。她也讓我們意識到,童年時期的孩子如果引導得不好,那麼帶著陰影成長的他們未來在面對社會將會是多麼的令人難以想像。
同樣對待一個個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態度和方式。趙志敬老師不懂得抓住學生的個性特點,所以,凡是到他手中來的學生,他都來個「一鍋端」:師道尊嚴,強制性的要求背、抄、寫、練,直到滾瓜爛熟為止,否則就是趾高氣揚的打罵。這種「填鴨式」和「打擊式」的教育方式,如果說具有時代特徵,但從孩子的生命發展角度來說也是不可取的,放在今天也是大受批判的。因為它沒有尊重個性,缺乏包容和理解,更在人才塑造方面沒有體現「智造」而是機械化的「製造」。
小龍女老師在這方面倒是處理得很好,她生性純潔,不像李莫愁老師那麼腹黑有心機。她的教學比較善於處理好學習和快樂的關係。比如她開始教楊過武功的時候,先讓他去抓麻雀。而楊過胡亂錯誤的抓法,她立即給予糾正,並且循循善誘,以身示範。把知識融入到遊戲中,讓一個天性活潑的小孩去抓麻雀,這是一件既有趣又富有智慧的做法,體現了在快樂中學習。
我們應該清晰地認識到,現在學校有很多的「楊過」,也有很多的「趙志敬」,但是社會需要的「小龍女」卻很少。作為中小學教師,如何使自己遠離「趙志敬」而做一個向「小龍女」靠近的讓家長放心的老師呢?實際上《神鵰俠侶》已經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方法論,我覺得,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民主平等已經成為新型師生關係的核心要求。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尊者形象,而是親近學生指引學生前進方向的夥伴。因此,一個班級裡學生質量參差不齊,在成績論面前,這是一種十分正常的現象,教師應該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無論他的成績、行為、家庭背景等因素如何,最起碼在人格上應該是平等的。然而在現實中我們有些老師一味追求成績,對待優生格外優待,對待差生便是鄙夷打擊,這是不正確的。
學生是一個生命個體,應該值得尊重。但是每個學生的花期不同,我們完全沒有理由要他們同時開放。因此,作為老師,我們需要耐心教育,因為我們本身就在做著循環的工作,我們送走了一批學生,又迎來了一批。耐心是我們克服困難的堅強力量,也是我們職業的必修課程,沒有耐心,我們如何把幼苗培養成參天大樹呢?
每一位學生的性格特點都不盡相同,有開朗的,也有內向的,有不善言語的,也有樂於助人的……面對不同性格特點的學生,老師要做的是先全面了解,然後再針對不同性格特點的學生進行教育。當然,如果說這種做法是因材施教,那我還是不敢苟同的,因為,面對一個班四、五十位學生,一個老師要做到對待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因材施教,這是很難實現的。所以,我的做法是採用「談話法」,每周選取2—3名學生,私下進行針對性的談話教育,以這種方式去促進因材施教的實施,而不是在課堂上進行籠統地因材施教。
這樣的付出行動,需要老師以愛心為帆,需要老師正確地認識到每一位學生其實都是自己的「作品」,而要把這每一件「作品」都各具特色地培養「出爐」,那就必須用愛去教育,用愛去打磨,用愛去實踐。
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實際上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過程。新型的師生關係強調教學相長,和諧共進。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上不是主宰者,而應該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學生才是課堂上的主人,教師是引導者、協作者、促進者。教師要讓課堂活躍起來,要讓學生參與到課堂的學習中來,要讓學生在學中樂、在樂中學。通過交流、啟發、引導、鼓勵,把「下水」的學生扶持上船共進退,而不是任由他們隨波逐流、漸行漸遠。
因此,教師需要做一個富有責任心的人,以責任心強化課堂教學,以責任感強化師生關係,以責任心去影響學生做一個負責任的人。責任心如一葉扁舟,教師和學生是同舟共濟的,只有和諧融洽,積極進取,才能乘風破浪,披荊斬棘。
時代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今天的教育需求不再是傳統的灌輸和說教,也不再是謾罵打擊的嚴格相待。中小學教師作為學生基礎發展的引路人,需要不斷地錘鍊自己、打造自己、發展自己,讓自己富有耐心、富有愛心、富有責任心。只有以責任心做舟,以愛心做帆,以耐心做舵,在時代的洶湧大潮中朝著正確的方向行駛,教師的發展才能順風順水。
歡迎關注黃老師的教育江湖,更多教育精彩期待與您分享,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