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灌縣龍門陣丨秀才玉堂見石牛 回鄉金榜作縣令
文/謝家富
灌縣玉堂自古有金玉滿堂、山川淑氣之意。境內不僅有沙金,還相傳其西部沙溝河、螃蟹河相夾地有兩處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石,因一介書生王才子與之夢遊神交而金榜題名,民間便流傳了石牛、紗帽石與王書生的故事。
話說明末年間,威州一王姓才子連考幾年不中,滿肚子的經、史、子、集毫無用處,終日悶在家鬱鬱寡歡。一日凌晨,天剛蒙蒙發白,一隻小鳥飛到王才子的床前不停地鳴叫:「出山,出山……」他有些不耐煩地把鋪蓋往上一拉遮住頭部,可這鳥兒不但不飛走反而撲到床上,嘴爪並用啄扯著棉被。王才子懶洋洋地起床到院壩裡轉了一圈,四周張望一點異常都沒有,回屋後那小鳥仍是叫個不停,這時的王才子冥冥之中覺得有些飄然所悟,便順手拿了兩本書和幾件衣服,用布巾包上挎在肩頭,面對雙扇家門深鞠 一躬,頭也不回地沿著岷江河岸向下遊走去,那鳥兒送了王才子一程後,悄無聲息地飛走了。
數日後,王才子走出了大山口,眼前頓然開闊,岷江水也失去了高山的約束,自由而散亂地流向前方。秋日的陽光灑在山野河流之上,也讓王才子覺得身子暖洋洋的,突然他遠遠望見一條支流河心有一露出水面的巨石,好似一頭牛在水中。他趕忙疾步走去,兩岸水草豐茂,一派蔚然,而那石牛卻一動不動,憐憫之心繼而引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怨氣,便在路邊的石壁上寫下詩句:
怪石威堆一石牛,獨臥千年幾千舟。
兩岸青草難開口,鼻上無繩夜不收。
哪怕文章高百鬥,只怕硃筆不點頭。
……
寫到此,王才子感到有些沮喪,文思驟亂無法再寫下去。可他哪裡知道,這沙溝河裡的石牛為遠古時的一頭禍害鄉民的巨型黑頑牛,是被李二郎使出擒龍伏虎之力制服後用利劍刺死,並將其軀體和黑心扔到山邊,魂魄仍留在河心,成了護河護水的堰頭石,這就是現在玉堂境內的臥牛山、牛心山的由來。
這時,天色漸晚,王才子便在附近一家么店子住了下來。當晚,在睡夢中聽到石牛開口喊著他:「王公子,我在此困了這麼多年了,遍地青草卻開不了口,你是第一個為我說話之人,我知道你也是有怨氣的,滿腹經文卻不能金榜題名。我告訴你,明早趁著清霧未散你到旁邊山腳下的小河去,有一隻螃蟹在那裡,你站在背上它會帶你沿河上山的,你去山崗上的老樹邊,文星點化的巨石前跪拜默許宏願吧!」王才子剛要開口問點什麼,眼前的石牛突然隱身不見,他伸手一抓什麼也沒抓住,完全清醒過來再無睡意,在床上輾轉翻動:「哦,石牛難道是神牛不成?!」便起了個大早半信半疑地向山邊走去,果然有條煙雲微茫的小河,一隻螃蟹在縹緲的霧氣中時隱時現。王才子抓住時機站了上去,雙眼迷糊沿河而上。不一會兒工夫,他便站在河邊的山地石階上,抬眼看去,一兩百米的山崗上一棵老樹旁聳立著一尊形似烏紗帽的巨石(烏紗帽為我國古代官吏戴的一種帽子,從帽子可以知道幾品官員,現民間多用來比喻官位)。王才子心中一陣暗喜,「莫真是有神佑吾!」頃刻脫口念出了昨天未完的兩句詩:「若是情緣成功名,道為紗帽掛彩綢。」然後跪在石前,雙手合十,心中默念後連磕頭三下,便信心滿滿地沿途返回老家,準備再次應考。
回去後的第二年秋月開始,王才子用了幾年的時間果真非常幸運地考取了功名,一路從鄉試、會試直至邁入仕途,戴上了七品縣令官的烏紗帽。
上任伊始,王縣令便坐著官轎,一路吹吹打打、鑼鼓開道,再次來到石牛堰跪拜後,又沿著當年的小河山道上了山枇杷崗的那尊巨石前,為其披紅掛彩,燒香還願後自言自語道:「螃蟹河上有紗帽!」從此人們就叫那條山邊小河叫螃蟹河,山崗上的那巨石就叫紗帽石了。王才子的故事迅速傳開,據說此後文武官員們無論上任、離任或休完春假的都要經螃蟹河邊小道去給紗帽石燒香、磕頭,以佑仕途順達。
石牛、螃蟹河與山枇杷崗上的紗帽石等地名就一直流傳沿用至今。
為探其究竟,今年深秋時節,在玉堂南華民俗愛好者張朝品的引領下,走訪了現仍住玉堂石牛社區山枇杷崗腳下老宅的蔣永蘇老人。在蔣大爺家的撮箕口院壩裡,張、蔣二位老人繪聲繪色地向我講述起上面王才子與石牛、紗帽石的傳說故事,以及他們兒時的相關話題。蔣永蘇老人說:「小時候他在屋後的山坡地裡勞動,一抬頭就能看到山崗上那棵很大的野枇杷樹(所以當地村民叫山枇杷崗)和樹邊立起的紗帽石。從地裡看去,紗帽石真像一頂官老爺的烏紗帽,起碼有兩人多高,還有帽殼,真是活靈活現的。我們娃兒時經常都要爬山崗上去耍,摘野枇杷吃,在石柱上亂畫。」
兩位老人還告訴我:「20世紀80年代,沙溝河上遊建水電站時,才將那形似水牛的巨石炸毀,而紗帽石卻在2008年地震中倒塌在姓趙的農戶承包山地裡。帽身滾落在小溪邊,帽殼陷在小溪不遠的斜坡菜地裡,就連崗上那棵野枇杷老樹這些年也慢慢乾死了。」
想到枇杷山崗離蔣大爺家只有十來分鐘的路程,我們便決定前往實地察看。一行三人穿過三臺隧道,沿螃蟹河邊的水龍路上去,進入「中華財神第一村」的水泉社區地界,再走了一段蜿蜒的石階山道,過了八步石便見到了倒塌的紗帽石。由於地震已過十年之久,石頭都被青苔雜草包裹,若不是兩位老人的指認,絕不會與一頂烏紗帽相聯繫的,趕緊拍下幾張照片作為證物。
現在無論是王才子的傳說,還是石牛與紗帽石都只能是留存在老人們的記憶裡了,而且還流傳的只有地名而已,我擔心再過些年,隨著發展變遷人們也許連地名也不知曉了,故而探訪記錄下來,並藉此感謝張朝品、蔣永蘇二位老人!
謝家富:筆名南橋邊,四川都江堰人,都江堰市作家協會會員。多年從事經濟管理工作,偶動筆墨謳歌家鄉山水及人文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