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那些不通電的日子

2020-09-03 許慎文苑

不久前的一天夜裡。

一陣大汗把我從睡夢中熱醒。我坐起身來,第一感覺是熱,然後就是黑。空調也不排冷氣了,房內、房外一片漆黑,「是不是停電啦?」我自言自語道。

我摸索著找出手機,打開一看,有供電部門的簡訊提醒:×××所在的電力線路由於供電設施故障停電,我們正在全力搶修,給您帶來不便敬請諒解。時間是23時03分。

隨後,小區內便開始吵鬧起來,有孩子們的哭聲,也有大人們的埋怨聲,還有脾氣暴躁之人的罵聲。這時,就影影綽綽地看到小區保安跑來跑去,不厭其煩地安撫著業主。

供電設施發生故障停電是常有的事,可以理解。於是,我找來久違的扇子(說是扇子,其實就是商家為了推銷產品製作的廣告品而已),一邊搖,一邊等待著電的到來。結果,這一等就是一個通宵,天亮也沒有來電。

第二天7點不到,我就跑去單位上班了(其實,我們單位實行的是朝九晚五工作制,就是為了早點到單位蹭空調)。待到上午11點半時,妻子從家裡打來電話,告訴我還沒有來電無法做飯,讓我中午在外面隨便湊合一頓算了。

到了傍晚,小區供電設施故障仍然沒有排除,我就利用散步的機會買了幾支蠟燭準備晚上用。還別說,買來的蠟燭當晚真就派上了用場。

面對蠟燭微弱的點點亮光,電視沒得看,電腦沒法玩,甚至連手機都不敢多耍,而且天氣又特別悶熱,心裡既煩又躁。大概到了晚上21點,供電部門再次發來簡訊提醒,內容與頭天晚上的一字不差。

慢慢長夜,我一邊扇著扇子,一邊躺在床上期盼著「奇蹟」能夠出現。也不知道是什麼時候,迷迷糊糊之中,我便夢回到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在老家過的那些沒電日子。

那個年代,農村照明普遍都是煤油燈,也叫洋油燈,極個別家境好的人家用罩子燈。煤油燈製作非常簡單,主要由瓶子和燈芯兩部分組成。瓶子多數為學生用過的墨水瓶,或其他容積和墨水瓶相當的玻璃瓶。燈芯則是用鐵瓶蓋或鐵片在中間打一小圓孔(也有用古銅幣的),然後在孔中嵌入用鐵皮製作的小圓筒,再用草紙或棉線做成捻子穿在圓筒中製作而成的。捻子上端與圓筒平齊或露出少許(視火苗大小而定),下端留足一定的長度泡在煤油中。

為了節約煤油,很多家庭不到天黑透是不點燈的,即使點了,火苗也是一點點。記得當年,我家只有一盞煤油燈,每天都是到了天黑得對面看不清人臉時才點的。晚上點燈首先是在灶火(廚房)用,然後再端到堂屋(主房)用,最後再用它去照亮母親的紡花車。還好,我們讀書的時候是沒有家庭作業的,要不,母親紡花就要等到深更半夜了。

關於煤油燈,讓我最記憶猶新的是端燈,特別是由灶夥往堂屋端的時候,必須要特別特別地小心,尤其是遇到下雨和颳風的夜晚時更要加倍小心。端燈時,一隻手穩穩地端著燈,另一隻手則握成半圓擋在火苗前,防止被風吹滅。腳步要慢慢地向前探著走,眼睛既要盯著火苗,又要向前找尋方向,稍不小心,就會被火苗燒到手,或讓風把火苗吹滅,「躡手躡腳」這個成語用在端燈上是再貼切不過的了。

也許有人會說,直接把燈吹滅端到堂屋重新點起來不就行了。要知道,那時2分錢一盒的火柴也是特別珍貴的,誰都不捨得多用一根。

如果說煤油燈是我小時候的點點時代記憶,那麼,薰蚊子則是另外一道「風景」了。記得我尚未讀書時,每逢盛夏時節,蚊子特別多,天將傍晚的時候,成群結隊的蚊子便聚集在房屋門口,轟轟亂叫。到了天黑,這些討厭的蚊子又鑽進屋內,在屋裡飛來飛去,攪得人們無法安睡。

那時,農村95%以上的人家基本沒見過蚊帳。為了躲避蚊子和乘涼,男人們紛紛拿起蓆子(苫子)和被單走到戶外,或當街,或坑邊,蒙頭便睡。能掙工分時,他們便去看麥場、看莊稼、看瓜地、看菜園、看窯場等等,做到掙工分和乘涼兩不誤。

男人能到戶外躲避蚊子和乘涼,女人、嬰幼兒、行動不便的老人就不能到戶外了,最多也就是在自家當院涼快一會兒就要回屋了。

為了驅趕房屋內的蚊子,傍晚時分,家家戶戶都會在自家當門(客廳)門坎處用麥糠點上一堆火(死火),放上「六六六粉」或蒿子,用煙把蚊子從屋內燻出來。然後再把門窗關嚴,把尚未跑出來的蚊子燻得失去知覺。每當這時,薰蚊子的煙霧和做飯的煙霧攪和在一起,把整個村莊都籠罩在灰幕當中,「六六六粉」的氣味和蒿子的氣味也在空中久久不願散去,好像在提醒著人們,房屋內的蚊子已經被燻跑了。睡覺前,人們再把薰蚊子燒過的餘灰清理乾淨,用涼水再把地板灑一下,把屋內的溫度降下來,這樣就可睡覺了。

1969年或者是1970年(時間太久已經記不清了),國家電力部門拉了一高一矮兩條高壓線路從我們村農田裡經過,西北東南走向,具體由哪裡到哪裡、電壓多少、供哪裡使用我們也不清楚,只記得電桿上有個「贛」字,其中高的那條由三節水泥杆連接而成。當時,由於我們這些農村孩子都沒有見過世面,便跑去地裡看焊接電桿,同時還爭搶焊接工人扔掉的電焊焊條頭,結果被電焊弧光刺傷眼睛。第二天,許多學生眼睛紅腫、酸痛、流淚,無法正常上學......

當我再次被大汗熱醒時,我的眼睛酸酸的、澀澀的、脹脹的,就好像50年前被電焊弧光刺傷一樣。(劉建設)

相關焦點

  • 難忘那些吃不飽的日子
    爸爸回來告訴我,那些餵牛餵豬吃的東西都沒洗,裡面還有稻殼、麩糠和青草呢。當時餓急了,哪還管這些個。七八歲時,有一次哥倆到外婆家,到中午了,外婆也不做飯吃,她嘆口氣說,家裡沒米,你們去河堤上摘個大南瓜來吧。河堤上的南瓜是生產隊的,沒有人看管。我四周看看,見沒人注意,便從青豆叢裡悄悄爬上大堤,弟弟在堤下等著。我摘了瓜,從堤上往下滾,兩人抬著大南瓜就回到外婆家。
  • 【連載五】在酒家打工的那些日子
    【二初識老鄉「洪古」】洪古全名譚朝洪按老家的習慣叫「洪古」,洪古雖然與我同村同輩卻一往卻沒有任何交集,那是因為父親在縣城的單位上班一家人都在縣城,極少或鄉下老家。在後面日子裡的交流中,洪古向我坦言向我酒店只有兩樣讓他惦記,要不早就不幹了,一是酒家一個最漂亮的女服務員,二是酒店財務部的保險柜。在洪古的關照和指點下,我也逐漸熟悉了自己的崗位工作。
  • 回不去的鄉村---老家的樹
    留下了那些白花花的樹根茬口,看著讓人心疼。 怎麼辦呢?由於那時還小,挖坑不一會手就磨出了水泡,但我們還是堅持著幹,媽媽還以為小孩子在玩呢。一天左右的工夫,活就幹完了。接下來的日子,我和弟弟就經常往樹根旁邊澆水。過了月餘,樹芽破土而出了,而且每個樹根都出了很多。隨著樹芽的逐漸長大,我們又掰掉了那些多餘的不健壯的樹芽。為防止再被羊吃,我們加大了看護的力度,就這樣小樹再次成長起來了。隨著小樹的不斷長高長大,我又開始給它整形,剪掉主幹上多餘的枝杈。不過這樣做也是有代價的――有時不注意會被枝條上的一種黃色的俗名洋辣子的毛蟲蜇。那種針刺般的疼痛感現在想起來還心有餘悸呢。
  • 那些年,和「鬼」擦肩而過的日子
    經過了與「鬼」擦肩而過的日子,如今的我,就算有鬼站在我面前也不會怕了……——題記在農村長大的孩子,哪個不是聽著鬼故事長大的,那些個被大人加工多次,愈講愈神叨的故事總能把年幼的孩子嚇個半死,我的童年乃至少年都是在「鬼」的「糾纏」中度過的。
  • 老家的記憶——別牛
    村上有一農戶老劉在與他搭話中了解到,這小夥子老家沒爹沒娘,也沒有兄弟姐妹,從小就是一個孤苦伶仃的苦孩子,今年家鄉又遭災,處於可憐他,將他收留為子。 別看他小小年紀,幹起農活樣樣精通。耕種、除草、灌溉、收割都是挑頭的好把式,老劉看在眼裡,喜在心頭。
  • 老祖穿成獄霸的那些日子 /作者:卿隱
    老祖穿成獄霸的那些日子作者:卿隱她是小仙女啊,可是他們都不信。京圈太子爺魏東:誰敢跟我搶,那就別怪我瘋。申圈領頭人章毅:你偷走了我的小仙女。一句話簡介:小仙女在凡間的日子立意:不懼生活給予的磨難,樂觀積極向上都市情緣 爽文
  • 父親你是我一生都讀不完書
    時鐘在不停的轉著,隔著這道門卻看不見你裡面爸爸怎麼樣了,這是第二次在這個門外等候了,上一次的是四年前老婆生兒子的時候,說來有些遺憾雖然做了幾年的別人的爸爸,卻覺得自己還是個不懂事的孩子。這個狹長的走廊裡站滿了人,大家有的看著時間,有的盯著那扇門,有的低著頭不知道在想著什麼,還有的在默默的掉淚。
  • 歸途:那些年回山村老家的路,既艱險又快樂
    我們兄妹的寒暑假只有一個主題——回老家。那時候還沒有什麼夏令營之類的,不知道現在孩子的夏令營快樂不快樂,我沒有辦法類比,反正回老家在我的記憶裡充滿了無窮的歡樂。因為路途遙遠,有一截路常常不通班車的,年幼的我是沒有辦法承受的,所以,幾乎每年都是二哥和三哥回老家,而大哥一直在爺爺奶奶身邊生活。後來,二哥上了大學,我也長大些了,總算輪到我和三哥一起回了。
  • 老家葫蘆嬸的奇葩事,城裡人很少見
    今天跟大家說說老家葫蘆嬸的那些奇葩事吧。葫蘆嬸是我出生後第二年嫁到我們村子裡來的,粗腰肩寬,配上一米五多的身高,著實不算好看。加上大嗓門,以及隨心所欲的語氣,跟隨和親切根本不沾邊。葫蘆嬸嫁過來不到一年,村裡就傳出她搶利是(兩廣地區管紅包叫利是)的故事了。事情是這樣的,正月初二,是村裡人走親戚的日子,這天葫蘆嬸家裡親戚拜訪完準備回家時,葫蘆嬸的男人照著村裡的習慣給了親戚家孩子利是,葫蘆嬸知道後,馬上飛奔出去,當著親戚的面將孩子手上的利是奪了回來,嘴上說著小孩子不用給利是的,同時將準備好的糖果塞給孩子。
  • 父親走後,老家成了叔叔回不去的望鄉路
    那年代通訊不便,叔叔和父親聯繫,只能靠寫信,父親不識字,但叔叔每月都會往家裡寄信,我上學後,父親就讓我讀叔叔的來信並給叔叔回信,那些信父親讓我反覆讀給他聽。信中很多字我不認得,信裡寫了什麼我已沒有印象,只記得叔叔的信,開頭一直是相同的一句話:哥哥嫂子,家裡現在還好嗎。
  • 老家的老姐姐
    我走上前要幫他提回家,他連聲道謝,邊走邊告訴我,自己這是從老家剛回來,邊說臉上的笑意加深了,聲音裡是掩飾不住的喜悅,說自己老家裡還有一個老姐姐,快八十歲了,自己回去看她,非得給帶這麼多好吃的來,少帶哪一樣也不願意。我被老人的喜悅所感染,默默地跟在他身後,聽他滿懷喜悅地說起他老家的老姐姐。 看得出老人和自己的老姐姐感情很深,七十歲的老人了,一說起老姐姐來滿臉喜悅和自豪。
  • 我在杭州打拼十八年,攢錢在老家造了新房,一夜全泡湯
    辛苦了十來年,16年那年吧,老家的房子也才將將建好,三層樓,在村子裡特別顯眼,特別漂亮。我有一兒一女,自己沒有什麼文化,這幾年一直在杭州做鐘點工。離鄉背井的操勞,就是想多存一點錢,供娃吃飯讀書,然後把家裡的這座房子再裝修漂亮點,讓全家人過上更好的日子。我們夫妻兩個賺點錢就存著,房子裡再添置些時新電器,就很像樣了。
  • 老家就在這個村
    到老家的時候,沒有看到二哥,聽說他去市裡給侄子看孩子去了。侄子大學畢業留在了市裡,打拼多年掙下了自己的家業,娶妻生子,留在了大城市。二哥去的時候是侄子開車接走的。「小轎車,美乎著呢。」街坊四鄰都說。我問大隊還在三哥他們老房子那兒嗎?他們笑我回老家次數少,甚至還有的問:「你多長時間沒家來了?」
  • 說說那些靈異但是卻並不恐怖的真實事情—鬼打牆
    首先聲明,本人是個堅定的無神論者,從軍近20年,但是自幼生活在農村,所說的這些事均為親身經歷,我至今仍然感到很奇怪,這些事也基本發生在20年前,隨著農村通電,信息化發展,世界都已經變成了地球村,最近回家也再沒遇到過類似的事情,寫出來大家權當一樂看吧。以前農村經常遇到的鬼打牆的故事,不知道你們聽說過沒,我是親身經歷過,小學5年級時發生的事情,一晃接近30年了。
  • 那些在教化場裡被裝上發條的人們,現在痊癒了麼?
    、罵不還口,彬彬有禮的新好青年。每次小白鼠不按下按鈕,則箱子通電。結果:小白鼠學會了按按鈕。至於那些砸掉電腦不再打遊戲,和喪失部分大腦功能的孩子們呢?事實上在影片中病入膏肓的社會裡,不只是他一個人病了。
  • 渾身煙火味的老家故事
    昨天下午,雨過天晴,老冒心情大好回老家。邊開車邊回想著老家發生的一幕幕,生活在老家的父老鄉親,雖然苦過累過煩惱過,吵過打過算計過,但仍舊設法把日子過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今天,當年的故事主人公有的還算年輕,有的依然健在,有的已經故去。
  • 建築工種裡打混凝土的那些日子
    然後中間,連繫那邊的熟人……吧拿我們的身份證幫買票過去了,全程不收費,最初我以為他們要壓身份證,我就沒問,現在想想真傻,無論怎麼樣一定要問清楚才行。做的大巴,到了那邊以後已經是深夜了。那個自稱河南的到了這邊以後什麼都沒有,這邊的老闆又是幫他買被子 又是雨鞋之類,結果他第三天偷偷走了,而且還把我的身份證偷走了,之後幸好我在湖南的官網重新辦了一個。
  • 2020春節宅在老家的日子
    有時不認家,常常走丟,而且不知避人,別人一抱就走。 這隻雞偏偏不同,它甚至知道保護自己下的蛋。如果在一個地方下的蛋被揀走了,它就會換另一個地方下。所以母親每次都留一個在雞窩裡。 看來這隻雞生存下來,也靠智慧和好運呢。
  • 終於過上了閒適、獨居的生活,我卻有些想念那些忙碌吵鬧的日子
    不過如果當時,我能預判疫情會持續如此之久,或許我就不會離開老家,也萬萬不會覺得爸媽準備的食物太多了。那天路況很好,回京高速上的車輛也並不算多,但原本3、4個小時的車程,我們卻還是開了8個多小時,只因體溫和身份的細緻排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