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中,赤焰逆案貫穿整部劇的始終。從最開始的赤焰軍被害,到後面梅長蘇扶保靖王上位,重審赤焰一案。可以說整個赤焰逆案,就是劇中眾人的一個心結。
那麼,在整個赤焰逆案中,大梁皇帝蕭選的立場真的錯了嗎?祁王又為何甘願飲毒酒自盡呢?難道真如祁王服毒前所說的「父不知子,子不知父」嗎?
回顧整個案發過程,發生很大一部分起於梁帝的疑心,這才讓謝玉和夏江有可乘之機。二人令一李姓書生偽造信件,誣告主帥林燮謀反,祁王為背後主謀,意欲逼宮篡位。導致最終赤焰七萬忠魂冤死梅嶺,祁王滿門被滅。
赤焰慘案真的慘,很多人都認為梁帝在這次案件中,應該負主要責任。小序也認為負主要責任,梁帝逃不掉。
但請注意看,文中開頭,小序對赤焰慘案定性為「赤焰逆案」,認為梁帝固然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梁帝心裡苦,卻不能說。
為什麼說梁帝心裡苦呢?劇中對赤焰軍和祁王的鏡頭並不多,但是從隻言片語中我們不難發現,祁王在位時,金陵朝局中已經形成了黨爭之勢。
一方是以祁王為首的祁王黨,朝中眾懇直大臣依附,赤焰軍主帥林燮為其舅舅,勢力空前無兩,已經有了制衡朝堂,把控軍方的實力;
另一方是以大梁皇帝蕭選為首,佔有帝王的名份大義,乃是正統,但是實力卻不是祁王對手。
在這樣的君弱臣強的局面上,梁帝很難保證皇位不被動搖,難保祁王沒有謀反篡位之心,一旦祁王逼宮造反,梁帝將很難招架。
即便祁王真的沒有逼宮造反的野心,但是皇帝也絕不能容忍臣屬影響其推行國政。國政關係到國計民生,而祁王恰恰是這一點犯了粱帝最大的忌諱,對梁帝的國政之策指指點點。
就連皇帝蕭選和林殊對質時也說:「祁王在朝,籠絡人心;在府,清談狂論;連大臣們的奏本也言必稱祁王之意。」但是林殊並沒有反駁,顯然是選擇了默認梁帝的說法。
由此可見,祁王對朝堂的控制已經達到了什麼程度,梁帝當時對朝堂的管制,已經受到了祁王的鉗制。
所以梁帝要恢復對朝堂的管制,就必須滅掉祁王黨羽,結束這個不受他掌控的兩黨之爭,穩定朝堂社稷。
而夏江、謝玉謀劃的赤焰之案,正好為梁帝提供了一個殺人的藉口,為了保住大梁江山,梁帝也只能虎毒食子,起了狠毒之心。
而祁王呢?既然沒有逼供篡位的野心,為何又甘願飲鴆毒發把命亡呢?
因為祁王是一代賢王。臨死之前,祁王終於意識到他和梁帝的關係,首先他們是君臣,其次才是父子。他的作為,已經嚴重阻礙了梁帝推行國政,超出了君臣的範疇,所以他必須死,方能不辱沒皇家威嚴。都說帝王家中無親情,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祁王雖須死,但是死得不甘,所以才有臨死前的那句「子不知父,父不知子」的遺憾。他雖博了個一代賢王的名聲,卻不是一個合格的兒子,更不是一個合格的臣子。若他要反,梁帝將拿他沒有辦法。
所以,這也是為何梁帝狠心誅滅祁王和林氏滿門,卻不動相關人等的原因。梁帝雖然心腸狠毒,也不失為一代明君。
你們認為呢?歡迎關注點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