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圖|《都挺好》劇照
國人重男輕女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我原本是不信的,可是在經歷了一系列的糟心事之後,我慢慢開始相信,我在我媽心目中,只是一個用來提攜弟弟的工具人,這份認知曾讓我痛苦萬分,而如今發生了一件讓我實在無法忍受的事情,我恨不得和她斷絕母女關係。(案例已授權)
我從小在農村長大,我十歲那年,我爸去世後,我媽一個人含辛茹苦將我和我弟拉扯大,並且堅持供我們姐弟讀完大學。一個寡婦能供出兩個大學生,這在農村是件稀奇事兒,說起我媽,無人不豎起大拇指誇一句:「能人兒」。
雖然我媽經常把「你是姐姐,要讓著弟弟」這樣的話掛在嘴邊,有好吃的也是先緊著我弟弟吃,我只有看的份,但我媽吃過的苦我看在眼裡,我相信媽媽也是愛我的,因此發誓自己以後一定要找一份好工作,讓我媽享福。
大學畢業後,我找到一份薪資豐厚的工作。我每個月都把自己工資的一半寄回家裡,另一半工資存起來,想要在自己工作的城市裡買房,以後把我媽接到城裡享福。
可是天有不測風雲,在我弟大學畢業那年,我媽在一次村裡來的免費體檢中檢查出乳腺癌,她當時給我打電話還開玩笑說免費檢查就是不靠譜,沒病也能整出來一身病,我卻沒敢大意,直接帶我媽去省城醫院複查。
結果怕什麼來什麼,我媽真的得了乳腺癌,不過是早期,所以治療成功的希望還是很大的,於是我迅速給我媽辦理了住院手續。
我媽卻說,她不治了,癌症這種病,治了也不定能治得好,不能讓我白花冤枉錢。我知道我媽是心疼錢,我也知道這幾年我寄回去的錢,她都用來供我弟讀大學了,她自己也拿不出錢來治病。
為了讓我媽安心,我把自己這幾年攢的,準備買房子的十萬塊錢的卡拿出來給我媽,告訴她卡裡有十萬塊錢,並且把密碼告訴她了,讓她只管安心治病就好。
可是到交費的時候,我才發現自己的那張卡裡空空如也,於是我問我媽卡裡的錢呢?我媽吞吞吐吐半天才說:「我這病,沒幾天好活了,治不治都一樣。我把錢給你弟付了房子的首付,他就更容易討個媳婦兒,以後就算我死了,也能閉眼了。你是姐姐,媽不在了一定要多幫襯著點你弟啊!」
「媽,你糊塗啊,這可是你救命的錢那!我省吃儉用攢了兩年哪!你把它給我弟買房子了,那你的病怎麼治?」我幾乎是邊哭邊問我媽。「我的病就不治了!我死了總要給你弟留點什麼!」我媽說。
「那我呢?」我幾乎是衝我媽吼道。「你一個女孩子,嫁了人就什麼都有了。」我媽一邊吃著我削的水果,一邊說得雲淡風輕,而我的心卻如墜冰窖。
最後,我四處求人借錢財湊齊了我媽的手術費,順利給我媽做完手術。我一邊上班一邊照顧我媽,而我弟只要來醫院就被我媽趕出去,說是不能因為她的病影響了我弟的工作。我的心一點一點涼了起來,我媽生病後我盡心盡力地出錢出力伺候她,卻換不來她為我考慮哪怕一點點。
我媽病好後,我就很少回家,再也跟我媽親近不起來了。
如果說小時候我媽偏心我弟,是因為我弟年齡小,那我可以理解。在我們都長大成人之後,我媽還是以我弟小為理由,要求我為我弟做這做那。她從不問我為了給她治病欠了多少債,也不問我工作是不是辛苦,在她的眼裡,凡事都該以我弟為主,而我只不過是我媽為我弟培養起來的高級搖錢樹,僅此而已。
現在我弟的確談了一個女朋友,這個女朋友提出,要結婚必須買一輛20多萬的車。我弟跟我媽說的時候,我媽先是嘆了口氣,說她來想辦法。現在這事就又落到了我的頭上,我沒錢可出,結果我媽就讓我去借,我氣得回我工作的市裡了,我心想,我頂多能夠做到:我不恨你,但是也絕不會原諒你。
說實話,聽完你的敘述,梅娘真的很替你心酸。俗話說:「手心手背都是肉」,可是農村的老人總是厚此薄彼,對待兒子和女兒是完全不同的心態。
因為手心手背終究是不一樣的,手心是朝裡的,手背是向外的。雖然同是一隻手,但待遇總是不一樣。手背在外面經受風吹雨打,而手心是接受禮物和饋贈的。
早年對待她的偏心,你一方面由於愛媽媽能夠理解她,另一方面你的生存還要仰仗她,所以,你還能忍受,可現在你長大了,對於她的偏心你就覺得特別難以忍受了,因為現在在你看來,她所謂的培養你,其私心還是希望你在有所成就之後能幫到你弟弟。
因為你的母親會在你工作後,心安理得地拿著你的錢來供養你弟弟讀書,這次是甚至把你給她治病的錢都拿去給你弟弟買房了,這些自然都讓你傷透了心,你這種不被愛的感覺就更強烈了。
但是看任何事情都得看兩面,我想你母親生活雖偏心,不管她出於什麼目的,卻並沒有因為苦難的生活而斷送了你學習的機會,讓你得以考上大學,有了選擇更好生活的資本,這是一個作為一個單親母親的偉大之處。需要感恩。
當你帶著感恩的心,你就可以適度地替她著想一下了,對一個農村的老太太來說,她的經驗和觀念導致她只能如此安排,在她的骨子深處,就是認為兒子家才是自己的家,以後自己老了,最終還是要靠兒子的,這種「養兒防老」的觀念根深蒂固。你沒法改變她,你只能默認她這樣想。
為兒子攢下基業,看著兒子能夠娶妻生子,這是晚年的她的夙願,至於你,你一來現在發展得不錯,二來終將嫁給別人,她對你已經盡到責任,所以,她只想多為兒子著想一些。
那你該怎麼辦?心疼自己的母親,繼續填坑?當然不是,梅娘覺得,在這個時候,關鍵是你自己一定要意識到自己身上的問題,才能得到救贖。
你其實是屬於心理學上說的那種「付出型」人格。
什麼是「付出型人格」?簡單說,就是那種和別人相處在一塊兒,總是情不自禁地想對別人好,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利益,而讓別人得到好處的人。
你可能會說,怎麼會有這樣的人?還真有。
這種人往往有一個不幸的童年,或者說有一個破碎的家庭,重男輕女的家庭,他們從來沒有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
這讓他們從小就形成了一種認識:如果我不委屈自己,就可能傷害別人的心;如果我不對別人好,就可能失去愛。
於是他們永遠都覺得只有不斷付出,不斷犧牲自己,才能夠讓自己獲得生存的基礎,獲得尊嚴。
就像電視劇《都挺好》中的蘇明玉,從小在重男輕女的家庭裡長大,既沒有被父母好好愛過,也沒有被兩個哥哥好好疼過,那些想要被愛卻不被愛的委屈,想證明自己卻不被重視的不甘,付出卻得不到回應的無措……都在不斷地塑造她的性格。
她想要求得生存就要比她的哥哥弟弟們艱難百倍,也正因為如此,她最終在這樣的境遇中形成了她的「付出型人格」。
於是但凡蘇家有事兒,她永遠都是那個擦屁股的人,出錢、出力還要出人,事實上,她是那個從原生家庭中得到最少,但是卻付出最多的人,最終還承擔起了贍養老父親的責任,她的身上,承載著太深重的悲與痛。
原著中,蘇明玉是心狠手辣,親手把蘇明成送進了監獄,而電視劇中,編劇卻讓蘇明玉放下,並且和原生家庭和解。在梅娘看來,梅娘也希望你能夠和解。
電視劇中,蘇明玉最後終於在老年痴呆的蘇大強身上看到了自己其實曾經也被深深地愛過的痕跡,從而讓自己的心徹底軟下來了。
缺愛是蘇明玉「付出型人格」開始的起點,被愛是「付出型人格」結束的終點。
而你呢?梅娘還是希望你首先也能夠認識到媽媽給你的愛。
記得我曾經也和閨蜜們談到了過我結婚以後,父母對我和弟弟的不公平待遇,我的一個閨蜜對我說過這樣一句話:其實你比你弟弟多了至少7年的愛。(我比弟弟大7歲)
這話對我觸動真的很大,我的父母在童年時候,對我和弟弟一直都是一視同仁的,但是顯然目前我比弟弟發展得要好一些,所以,父母對弟弟自然貼補多了些,可是這是因為父母總是體恤那個「弱」一點兒的孩子,這是他們的天性,但這並不能說明他們不愛我。
這樣想了以後,我的心態就平和了很多,也就不再糾結這件事了,我希望你也能像我一樣這樣來想這個問題,心裡就會舒坦很多。
在這之後,希望你能夠注意兩點:
一、適度付出
請努力改變總是要不斷付出的習慣,記得「禮尚往來」,世界上所有的感情都應該有來有回,不該是一方不斷地付出,另一方只負責得到,如果你沒有得到,或者這個付出讓你不舒服了,請定好這個邊界,再也不付出,哪怕是對待自己的母親。(這次拒絕替弟弟湊錢)
二、巧妙管控
這次你的媽媽把你治癌症的錢都給了弟弟,你覺得過分,那下次若還有類似的事情,請不要直接給錢,而是你親自去買單,這樣就能夠「專款專用」。
善良是好的,但是要有鋒芒和邊界,否則付出型人格特別容易變成任人宰割的羔羊。
現在,梅娘覺得,你能夠憑藉自己的能力,賺到很多的錢,你已經是一個非常厲害的人了,艱難與苦難,有時候反倒會更能夠成就一個人,這是命運對你的厚待,而且你的弟弟也是大學生,也並不會對你有太多的拖累,你不會變成一個扶弟魔,所以你只要不那麼偏激,帶著愛與智慧活著,真的,你會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