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有事沒事喜歡討個「吉祥」。這本來無所謂有或無所謂無的事情,最後居然變成了一種緊迫感,所以我們發明了「喜神」,這個比較吉祥的神,來保佑我們內心裡美好的願望。
中國民間傳說喜神原本是拜北鬥星神的一個虔誠女子,修道成仙時,北鬥星君詢問其所求,女子以手抿口,笑而不答,北鬥星君誤以為她祈要鬍鬚,就賜了她長鬚,因為她笑時呈喜像而封為喜神,因有長鬚,所以她不想再讓凡人看到她的形象。
從此喜神專司喜慶,卻不顯神形。所以,喜神最大的特點是沒有具體的形象,也沒有專門的廟宇,高度抽象。
相傳,在舊社會,當時的妓女都非常迷信,特別是帝都北京的風月場所,大年初一天才亮,對於尋常百姓來說,吃過早飯,就要準備上街相互拜年了。可是,這種「拜年」的禮節卻沒有妓女的份兒。
怎麼辦呢?一些無所事事的妓女開始作妖,她們紛紛拉上自己的相好的去「走喜四方」,而且她們迷信的認為這時候如果遇見喜神,一定能保佑自己一年身體健健康康的,生意紅紅火火的。
那麼怎樣才能遇見「喜神」呢?首要問題是要確定「喜神」從哪個方向來。古人認為,公雞打鳴的地方便是「喜神」的方位。 《宣漢縣誌》記載:「正月元日雞初鳴時,祀喜神於其方,日出天行。」
對著公雞打鳴的方位,進行祭拜,就算是遇見喜神了。在此時,許下的願望也多半會實現,至於能不能實現,因為喜神本身就是抽象的,所以能不能實現,也多半是靠自己的內心感覺了。
如果稍加分析,「喜神」的由來很有可能是中國陰陽家的「作品」,在古代,生產力極其低下,人們對一些事情總是不能有一個全面的認識,而作為個體的人又都希望自己趨利避害,隨喜讚嘆,於是陰陽家便利用了人們的這種虛無的心理,創作出一個「喜神」,滿足人們內心的期許和願望。
所以,喜神一出,便受到了廣泛的傳播,不僅是風月場所,世俗的婚慶祭拜喜神更是不能缺少的一個環節。
北宋有《四喜詩》: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我們智慧絕頂的老祖先,還把人生四喜食物化,創作了一道饕餮美食:四喜丸子。
古人不但把結婚之事作為人生的大喜,甚至還要把洞房花燭夜比喻為「小登科」,洞房如中舉一樣令人亢奮,這按照舊俗,當然要拜喜神了。但是拜哪個方位呢,這時候陰陽術士就登場了,只見術士們口念咒語,雙手不停揮舞,一通耍寶之後,算出了喜神的方位,然後再引領一對新人祭拜之,剩下的就是盡享人生之大喜了。
後來人們苦於喜神太抽象,就有人考證出和合二仙便是喜神,因為這兩個人確實夠祥瑞,也能夠滿足人們內心福祿壽喜的基本願望,所以在一些地方,也有祭拜和合二仙的。
當然了後世也有把自己的祖先還有天官作為喜神來祭拜的,當然了,這本來就是一件喜慶吉祥的事,因為在中國古人眼裡,多拜拜總歸是沒錯的。
在貴池鄉儺中,除了「五星會」中有喜神外,儺舞「舞和合」也是專門表現喜神的一曲古舞。舞中二角「和合」皆是一對笑臉童子樣,是典型的內地和合形象。
而雲南保山、南澗新婚之家常貼的門畫「和合喜神」,則不一樣:保山和合喜神如一男一女,身體相合如一體,旁又立有二童子。
南澗和合喜神出是一男一女,男披袍戴帽,足蹬朝靴;女頭戴花冠,繡服宮裝,身合一體,左右立童子,形式別致,喜神更加世俗化了。
(明日黃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