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在看一本小說《安德魯不想孤獨終老》,主人公安德魯從事著與死亡有關的工作。先是處理與死者有關的房屋清查;後來作為死者家屬參加社區葬禮(死者沒有親朋好友的那種)。長期與死亡打交道,估計心裡都不太害怕死亡了吧!但是對於死後怎樣,卻又是另一回光景了。
《安德魯不想孤獨終老》
如果你孤零零的死去,那麼你也將孤零零的埋葬。安德魯每次參加完葬禮,都會特別麻木。但是安德魯還是堅定地覺得自己一定要去參加這樣的葬禮——令人心碎的葬禮。他總會想到,每個人在一生當中總會有那麼幾次小驚喜的時光,可在人生的終點,卻沒有人陪伴、沒有人知道自己曾經在這個世界上存在過,經歷過歡笑、痛苦、愛恨情仇,心就會像被撕裂開一般痛苦難耐。我覺得這是他作為社會人一方面的責任。當然他會想到,如果在自己的葬禮上,也希望能有個人見證,即使這個人不是熟悉了解自己的人。有這樣的同理心在,那麼這件事對於安德魯來說,則是那樣的迫切。
而作為家庭成員的一員,安德魯卻始終覺得剪不斷理還亂,也就一直在逃避了。他對姐姐又恨又愛(小時候,強勢的姐姐經常會暴力相向),後來慢慢地只是因為懶惰,逐漸與彼此失去了聯絡。至薩利為他相親,他們已經至少7年未見。我想,兩個人如果關係很親,那麼總會有一個人在勤奮地維持吧!
自父親去世後,他的媽媽基本不管事,20年來,他與姐姐的之間的疏離讓卡爾(薩利的丈夫)憤怒,之後自己又為之內疚。由於姐姐的逃跑,他一直不知所措。姐姐竭力想要和解,原本這可以是一個很好的結局的。但由於安德魯的怯懦與退縮,一次次地喪失了這樣的機會。從姐姐薩利為他安排相親到自己內心說出「我不想要……我這麼做沒傷害到任何人……」,主動拒絕任何幸福的機會。一股熟悉的自我厭惡的痛苦又一次襲來。這種不配得感一次次地讓他與幸福失之交臂。
來自作者:書單狗
安德魯在7歲時,父親去世,然後和媽媽、姐姐相依為命。但媽媽有一些獨特的癖好,管不來孩子,對孩子一直是忽視的。後來又由於姐姐的離開(對他來說,卻是一種要命的拋棄),他形成了自卑怯懦的性格,只能在自己的世界裡找到一些控制感,然而這些對火車模型、對音樂唱片的控制到底也比不上一個人真實的看重來得實在,更有存在感。
要有尊嚴的離開。書籍的一開始,安德魯出席一個78歲老頭的葬禮,可是這個葬禮上除了牧師和自己外,別無他人。安德魯是殯儀辦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員,沒事的日常就是和3個同事一起喝酒吹牛打牌。為了編造謊言,他甚至做詳細的功課,甚至後來這些細節深深的印刻在他的腦海裡。他編著連自己都開始相信的謊話:我有一個美麗的妻子叫黛安娜,兩個可愛的孩子史蒂芬和戴維,一起住在豪華的大房子裡。然而事實卻是安德魯現在41歲,自己孤單的住在一所破舊的房子裡,即使有一個姐姐,但也很少聯繫。
從中可以看出他不想獨身,他甚至編著謊話來欺騙自己。然而越是自我欺騙,不能面對現實,那麼越是難以進入到現實當中。想像當然是美好的,然而只有打破想像,人才能慢慢進入現實。
從後來的一絲清明浮現,讓他覺得居然幻想在自己的生活中已不受控制的佔據上風時,他害怕了。以至於他想逃離,用一次求職來逃離這樣的環境。
可是來自幻想中的溫暖徹底讓他改變了想法,他想繼續這樣下去。繼續和同事們談論讓他感到幸福和力量的家庭。
在網絡上,由於對火車模型強烈的興趣,安德魯加入了 論壇,並以「砰砰67」為版主組了個分論壇 。安德魯可以在這裡隨時調整,說出一些已無人能說的真心話(有時這些真心話都只能拐著彎地說出來),但同時也為掩蓋現實生活的不足。可以想見,安德魯是多麼害怕戳穿自己冰冷的一面。直到姐姐的去世,讓他覺得他與真實世界的最後一絲連接都蕩然無存,之後帶來的是恐慌。
直到佩姬給他帶來了一點溫暖之光,佩姬是一個活得真實的人,不記仇、愛笑、有活力、善良體貼。與真實的人相處是需要冒一點風險的,因為會讓你的掩藏無所遁形,你時時刻刻需要面對衝突。
但在現實的逼迫以及內心本能的驅使下,安德魯終於決心放下過去,放下幻想,投入現實當中而活著。這帶給了他真實的喜悅,猶如跑步後產生的可以持續、健康的內啡肽。可以說佩姬的鼓勵功不可沒。希望現實中的你也能夠遇到這樣一個溫柔、堅定的人。
來自作者:書單狗
每個不想結婚的人頂住的不止是社會習俗的壓力帶來的焦慮,還有對未來的恐慌吧!畢竟一個人過,最需要擔心的則是自己的終老問題。不婚不育最大的隱患是晚年如何安排。
獨居已經成了很多城市格子間裡的標配,同事經常開玩笑地說,千萬不要生病,一生病連個知道的人、照顧的人都沒有,實在是太悽涼了。
很多獨身的人,不論是主動選擇,還是被動等待,總免不了孤家寡人的底色。就像安德魯,不想被他人認為自己不正常,因此選擇欺騙。但到頭來還是痛苦了自己,我們總要學著跟過去說再見,進入到無怨無悔的現在。
你可以繼續獨身,但也請熱愛生活,對未來保持開放性,培養一兩個愛好,積極、投入去做,無論是畫畫、瑜伽、烹飪、養花還是旅行、攝影、閱讀與寫作,盡力去做,你能從中找到喜悅、找到能量。
或者繼續焦慮、患得患失,保持頹喪、愁容滿面,怨天尤人。
改變需要勇氣,而勇氣來源於內心深處、你的本能欲望。這種能量是否能夠為自己所用,而不是被其他的缺陷和漏洞所牽扯?這決定了人們是否能夠心無旁騖地按照本性和規則做事。
本書已給了部分解決辦法,而剩餘的,則需要你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自己去領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