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欺他,劉備騙他,關羽瞧不起他,可他才是三國最有本事的人

2020-09-03 百曉生講歷史

《三國演義》為許多三國時期的歷史人物披上了充滿傳奇色彩的神秘外衣,這其中最為出名的便是諸葛亮了。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可謂是獨得作者恩寵,羅貫中費盡筆墨將其塑造成了一個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大神級別的人物。在作者的刻意美化之下,他成為了三國之中數一數二的厲害人物。而另外一個人卻被其刻意醜化成了一個 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莽夫,此人就是東吳四大都督之一的魯肅。

在羅貫中的筆下,魯肅就是一個膽小怕事的受氣包。舌戰群儒時,他是諸葛亮身後的背景板。單刀赴會時,他是關老爺爺身旁可有可無的小透明。諸葛亮欺負他,劉備誆騙他,關羽打心底裡瞧不起他。可歷史上真正的魯肅卻並非如此,事實上,三國時期的魯肅是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人物。此人既有定國安邦的英明睿智,又有提刀立馬的雄才大略。他的英雄氣概,他的豪氣幹雲一直受人敬仰。

說魯肅是三國最有本事的人之一,或許很多人不能接受,畢竟他那樣一個唯諸葛亮馬首是瞻的人,又怎可能是三國中叱吒風雲的狠角色呢? 可事實上,魯肅確實是三國中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厲害人物。諸葛亮因為提出的三分天下的計劃而一舉成名天下知,可大家不知道的是早在七年之前魯肅就已經為孫權做出過類似的規劃了。只是二人的計策針對的對象不同罷了。雖說兩人的計策針對的對象不同,但總體上來說,兩人都對當時的局勢把握的十分精準獨到。

當然如果只有這一件事的話,我們並不能就此武斷地將其稱為三國最有本事的人之一。事實上他的過人之處並不止於此,眾所周知,吳蜀兩國之所以能夠在赤壁之戰中打一個漂亮的翻身仗,根本原因在於魯肅和諸葛亮二人的精心謀劃,以及孫劉之間的穩固聯盟。而在促成孫劉聯盟這件大事上,魯肅可謂是功不可沒。作為一個高瞻遠矚的政治家,魯肅具有十分出色的政治嗅覺。他認為無論是牢牢掌握江東的孫權,還是雄據荊州的劉備,都無法與強大的曹操相抗衡。

面對來勢洶洶的曹操大軍,擺在雙方面前的有三種選擇,一是各自為營獨自與曹操大軍相抗衡。二是不戰而降,自此投入曹操麾下。三是雙方組織聯軍,背水一戰。很顯然對於雙方來說最後一種選擇才是最為明智的。因此他一直以來都在盡力促成兩方勢力的聯盟,並且此後他也一直極力維護雙方的合作關係。換言之,當年的三足鼎立之勢之所以能夠順利形成,魯肅居功至偉。總之在三國的眾多傑出人物之中,魯肅無論是軍事才能還是政治眼光都十分出色。作為東吳的四大都督之一,他與其他三人相比也毫不遜色。他是運籌帷幄決勝千裡的大英雄,絕對不是演義中膽小怕事的應聲蟲。

相關焦點

  • 赤壁之戰結束後,諸葛亮明知關羽最念舊情,為何還派他守華容道?
    這裡面最出名的就是曹操敗走華容道,關羽念及舊情放了他一馬。這也是關羽一直遭受後人詬病的一件事情。許多人認為他的性格優柔寡斷,有婦人之仁。如果當初他能夠殺掉曹操的話,以後三國的格局可就被徹底改變了。 不過大家有沒有想過,算無遺策的諸葛亮明明知道關羽最念舊情,在華容道這樣的情況下,關羽一定是下不了狠手的,那諸葛亮為何還派他守華容道? 其實,諸葛亮這樣安排的背後,有著更深遠的政治考慮。
  • 劉備若一統三國,四大謀士除了他,都會被除掉包括諸葛亮
    劉備之所以手底下能夠匯聚這麼多優秀的文臣武將,和他寬厚待人是非常有關係的。但是《三國演義》小說畢竟它的主基調就是尊劉抑曹,所以對劉備是儘可能地稱讚。但是實際上的劉備並沒有那麼寬宏大量,甚至可以說是一種過河拆橋的人。如果真的能讓他一統三國,恐怕很多為他做出貢獻的人都會死在他的手下。
  • 三國群雄臨死前表現如何?諸葛亮冷靜,曹操多疑慮,唯獨他最可笑
    人在死前一刻,其所做所想必定是他一生中最關心的事情,也必定是本性的表現。  《三國演義》裡的諸位英雄,他們在臨死前的一刻,各自的表現都不一樣。而呂布的表現最讓人不齒。  從劉備的安排來看,他最關心的還是自己的兒子和蜀國的江山,把兒子託付給諸葛亮輔佐,又讓武力值爆棚的趙雲守衛,可謂是用心良苦。
  • 東吳陸遜連殺關羽、劉備二人,諸葛亮為何讓老丈人救他出八卦陣?
    劉備與諸葛均詳談了一番之後,留下了一封「告白信」,之後悵然若失地上了馬,剛要準備離開,恰在這時,忽然聽見有人在唱歌,那人唱道:「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有我可愛的故鄉……」那嗓子真是好,連歌唱家蔣大為都自愧不如!
  • 為什麼小時候看《三國》覺得劉備是明君,現在感覺劉備是偽君子?
    否則,一向愛才的曹操也不會對他如此禮遇。趙雲、諸葛亮等人,亦是如此,不再詳細評述。我主要想重點說說劉備,因為其他幾人最多就是被人質疑不是「神設崩塌」,但還不至於「人設垮掉」。而劉備,則是兩極分化的評價,瞬間從仁義明君,被質疑成偽君子。這,似乎值得討論一番。對於持「偽君子」一說觀點的人,實在是有太多素材拿來證明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劉備的「哭」了吧。
  • 《三國演義》最被低估的名將,正史中他不亞諸葛亮,遠勝司馬懿。
    雖說後來關羽失荊州走麥城被殺,劉備夷陵慘敗逃回白帝城,這些都不再影響三國鼎立的局面。三國的版圖一直維持到到蜀漢滅亡。羅貫中老先生為了讓故事精彩,為了突出劉關張以及三國歸晉這個主線,所以對劉備,關羽,張飛,趙雲等,以及司馬家族和諸葛家族等採取了誇張或者張冠李戴的方式,把這些人的缺點隱藏或者轉嫁給別人,或者把別人的軍功和成績轉給他們。
  • 《三國演義》中,劉備只會哭、會跑,他真的是英雄麼?
    前半生,他顛沛流離,投靠過很多個諸侯,身邊只有關羽張飛等少量的兵力。史書上也不乏記載,劉備借兵打仗的事跡,借兵打仗還不算,還經常被打成了光杆司令。即使在赤壁戰爭,《三國志》裡記載,劉備的兵力也才2萬。亂世最珍貴的是什麼?是人。
  • 呂蒙偷襲荊州,劉備因何不增兵救援關羽?原因與《隆中對》有關
    有學者分析,關羽性格驕狂無比,傲世輕物,剛愎自用,在沒有和劉備商量的情況下,擅自挑起戰爭,毫無大局意識。由於他沒有堅決貫徹諸葛亮制定的「東聯孫權,北拒曹操」的戰略方針,最終兵敗身亡,還使劉備集團永遠失去了戰略要地荊州。這種說法貌似有理,但仔細推敲,還是難以站住腳的。
  • 周公瑾堪稱三國中被黑得最慘的儒將,那麼《三國志》中如何描述他
    但是作為一本小說,必然有著要突出的人物,而在突出這個人物的時候,就一定會對其他一些人物進行貶低,以通過人物之間的比較來讓想要表達的人物更加完美,在這方面,《三國演義》也不例外,為了突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就在一些方面對周瑜進行了「黑化」,以達到更好的表達。周公瑾堪稱三國中被黑得最慘的儒將,那麼《三國志》中是如何描述他呢?
  • 諸葛亮和徐庶都是軍師,為何關張對他們態度截然不同,他如何破局
    曹操用計抓住了徐庶的母親,徐庶不願意擔負不孝的名聲,便離開劉備到了曹操那裡。走前他做了兩件事,一是向劉備保證,不向曹操再設一謀。二是向劉備舉薦了諸葛亮。劉備得知臥龍就是諸葛亮,為了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的傳聞,他親自三次前往隆中,去請諸葛亮出山。在第三次,劉備找到了諸葛亮,兩人一見如故,諸葛亮為劉備謀劃了著名的《隆中對》。在劉備的誠邀之下,諸葛亮答應出山輔佐劉備,成為劉備的軍師。
  • 三國:為什麼趙雲死了諸葛亮只是哭,而張苞死了,諸葛亮卻吐血?
    而戰爭避無可避的便是流血和犧牲,經歷過太多的戰爭和死亡,即便是面對將才的隕落,也就不那麼悲痛了。但在三國之中,卻有一人,格外重視這一點,此人便是極其愛惜將才的諸葛亮。在趙雲這樣的大將犧牲時,諸葛亮可謂是聲淚俱下,也僅僅是如此,但有一人的死亡,卻讓他猛吐鮮血,當場暈倒。
  • 《三國演義》中郭嘉、司馬懿、諸葛亮、陸遜誰是三國最強軍師
    三國時期能人謀士層出不窮,能在歷史上留上一筆的都是非凡之人,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各方勢力都有自己的智囊團,其中最為出彩的算是各方軍師了。曹魏方前有郭嘉,後有司馬懿,蜀漢方有諸葛亮,東吳有陸遜,那麼郭嘉、司馬懿、諸葛亮和陸遜誰才是三國最強軍師呢?
  • 三國演義中如果荊州不失,憑諸葛亮智慧,劉備統一三國可能性多大
    小時候看《三國演義》,在前面七十回合的時候看的很是帶勁,劉備以賣鞋的身份躋身三國英雄榜,並且三分天下有其一,這應該算是下層人逆襲的典範了。一、關於人口初讀三國時,感覺蜀國真是厲害,比如劉備給關羽報仇那次,號稱起兵七十萬,蜀國擺了個巨大的一字長蛇陣,其兵營綿延幾百裡不絕,這陣勢當真把孫權嚇得不輕。在劉備死後,蜀國又不斷北伐,僅諸葛亮就主持了五次,動輒十餘萬人馬,給人的印象似乎蜀國兵威正盛,魏、吳都不敢招惹的樣子。
  • 三國馬後炮,關羽篇「玄鐵說」
    那接下來說說他的義,關羽自踏入社會後就一直跟著劉備混,但是劉備這個人啊,一生坎坷,他前期打仗的時候,有個毛病,就是老喜歡加槓桿,一波流,然後沒人守家,就是這個原因,導致他的家被偷了不下三次。家丟了後,他沒辦法,只好去投靠別人,像我們現在罵呂布是三姓家奴的小人,其實你知道劉備投靠過多少人嗎?
  • 《三國演義》劉備不聽諸葛亮勸阻,非要伐吳?只為了給關羽報仇?
    那麼劉備為什麼不聽群臣和諸葛亮的勸阻,非要興兵伐吳?真的僅僅是為了給關羽報仇嗎?那麼劉備為什麼不顧群臣反對,甚至連一向言聽計從的諸葛亮的話他也不聽了,堅決要伐吳,為什麼呢?那麼劉備為什麼不聽諸葛亮的呢?是剛愎自用嗎?也不是,他有他的苦衷。
  • 三國到底該肯定諸葛亮還是魏延?孔明為何反感魏延?全跟關羽有關
    我想此時此刻,魏延在劉備心裡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而諸葛亮看到魏延則是另外一種感覺,這個人跟自己最討厭的關羽怎麼這麼像?而諸葛亮和關羽之間從來就不和睦,而諸葛亮幾次想制服關羽,也都不成,關羽只對劉備俯首帖耳。甚至對諸葛亮做任何事都心懷疑慮。諸葛亮需要的屬下是無條件按自己錦囊去做的人。而關羽不是這種人,作為劉備的結拜兄弟,諸葛亮毫無辦法深厭之。
  • 這3個極具個人魅力的人,撐起了整個「三國」
    不過,關羽是個真誠的人,他既不想背叛劉備,也不想欺騙曹操。所以他在投降之前,坦誠地對曹操提出了三個要求:第一,只降漢帝,不降曹操;第二,需禮遇善待劉備家眷;第三,但知劉備去向,不管千裡萬裡,便當辭去。此時的曹操十分愛重關羽,一心想把他收入麾下,便答應了他的要求。
  • 三國:諸葛亮足智多謀沒能一統三國,曹操統一北方與他兒時相關嗎
    劉備會一統三國,可事實上劇情卻出現了反轉,一統三國並非是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和劉備,而是,赤壁之戰 諸葛亮利用火攻就能打敗曹操,草船借箭 諸葛亮利用草船就能夠把曹操的幾十萬隻箭 給借來。所以說,曹操是很看重人才的,對r人才的愛惜是很可觀的,在官渡之戰之前,劉備投奔曹操的時候,曹操當時就覺得劉備是大英雄,要麼就讓劉備為自己所用,如果不能用就殺之。事實上,也的確是劉備直到死,都佔據三國之中重要的地方蜀國。
  • 央視《三國》五虎大將死亡片段,關羽看哭觀眾,趙雲讓諸葛神傷
    在《三國演義》中,除了各位謀臣的陽計陰謀,最讓大家津津樂道的,莫過於各位三國武將在戰場上廝殺的片刻了,而這其中,尤以劉備手下的「五虎大將」關羽、張飛、趙雲、馬超、熟讀《三國》朋友都知道,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之後,名聲達到了空前響亮的地步。但同時,傲慢的關羽也被勝利衝昏了頭腦,面對東吳孫權的聯婚,他竟然以一句「虎女焉能嫁犬子」來回應,這也為他後來的敗走麥城埋下了伏筆。
  •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關羽死了,為什麼就沒人看了
    讓喜歡「劉粉」們最鼓舞的是劉曹關中之戰楊修之死的那會兒 ,劉家人馬軍容齊整,猛將如虎,在軍師諸葛亮的英明領導下,打的曹軍丟盔卸甲,潰不成軍,連門牙都丟了兩個。如果是個舞臺,估計會有無數人歡呼,鼓掌,因為喜歡曹操的人確實不多。所以,關羽死後,《三國演義》不想看很正常,首先關羽的死給讀者造成的心理衝擊還未平復,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更是考驗讀者的心理承受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