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的歷史可以說是一個始終有熱度的話題。在那樣的的亂世下,天下英雄紛紛湧現了出來。不論是勇冠三軍的猛將,還是羽扇綸巾的謀士,他們的超凡能力都讓我們嘖嘖稱奇,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精彩的時代。
不過想必大多數人了解這段歷史靠的並不是正史,而是《三國演義》這本小說。雖然小說當中很多事情並不是事實,但是其中隱藏的智慧權謀和為人處世的道理還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這也是《三國演義》能夠一直被後人追捧的原因所在。
看過《三國演義》 的讀者一定會對赤壁大戰印象十分深刻吧。這是改變了三國歷史走向的一場著名的戰役,經過了諸葛亮和周瑜的撮合,劉備和孫權的聯軍一舉打敗了曹軍,開闢了天下三分的局面。
不過在曹操敗退的路上也出現了一些經典的場面。這裡面最出名的就是曹操敗走華容道,關羽念及舊情放了他一馬。這也是關羽一直遭受後人詬病的一件事情。許多人認為他的性格優柔寡斷,有婦人之仁。如果當初他能夠殺掉曹操的話,以後三國的格局可就被徹底改變了。
不過大家有沒有想過,算無遺策的諸葛亮明明知道關羽最念舊情,在華容道這樣的情況下,關羽一定是下不了狠手的,那諸葛亮為何還派他守華容道?
其實,諸葛亮這樣安排的背後,有著更深遠的政治考慮。
首先,諸葛亮考慮到了赤壁大戰後三國面臨的整體局勢
就算是關羽真的不念舊情然後一刀斬了曹操,劉備也未必能夠輕易地染指魏地。曹魏整體的根基尚在,整個北方的大片地區依舊是由曹魏集團所掌控。再加上曹操的子嗣非常多,曹丕、曹植等人的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說就算曹魏集團的現任領導人曹操死於華容道,其實也不會對曹魏集團的根基造成太大的損傷。而且一旦劉備進軍北上的話,東吳孫權也不會放手不管。吳魏兩面出擊的話,劉備勢必難以分出抗衡孫權的力量。畢竟此時的劉備還是三國當中實力最弱的一方。
其次,也是考慮到了三國之間的外交關係
曹操一旦死在蜀國人的手裡,蜀國必然就和魏國結下了血海深仇。就像關羽被呂蒙梟首然後劉備興兵伐吳一樣,看似情比金堅的聯盟其實並沒有想像的那麼牢不可破。一旦關羽殺死了曹操,曹軍必將和蜀國結下血海深仇。在曹軍的猛烈攻勢下,蜀國和東吳的關係也會遭受考驗。
當時的劉備集團雖然已經有了些家底,但是還根本和另外兩國相抗衡的實力,那麼之後可能會發生的事情就非常難以預料了。而諸葛亮是一個非常謹慎的人,他之前給劉備做的計劃便是穩定根基並割據一方,然後「靜待天下生變」,再揮師北上聯吳伐魏。
此時的劉備集團顯然還沒有站穩腳跟,天下的形勢變化很快,可是諸葛亮不願意冒這麼大的風險。
最後,諸葛亮還可以徹底讓關羽對他服從。
諸葛亮的智慧是不用我們去質疑的,但是作為「空降」到劉備身邊的謀士,一出場就獨受主公的信任和器重。這讓跟隨劉備出生入死的關羽和張飛感到十分的不滿。兩個人也經常在許多場合故意讓諸葛亮難堪。
雖然後來諸葛亮屢出奇謀,在他們的面前證明了自己的實力。可是關羽性情十分高傲,從之後發生的事情大家就可以感受到。此時的關羽心裡對於諸葛亮一定是不屑的。
也許正是這樣,諸葛亮才故意派義薄雲天的關羽出面放了曹操一馬。
事後,在《三國演義》中記載,關羽放走曹操後確實也是羞愧難當,看到諸葛亮之後,忍不住自殺謝罪。最後還是靠劉備和張飛求情,諸葛亮這才賣個人情,留了關羽一條命。在這樣的情形下,關羽很有一種「撿回一條命」的感覺,自然是發自內心願意聽從諸葛亮的號令。綜合來看,諸葛亮派關羽鎮守華容道,關羽卻放過了曹操,這件事情看似可惜,但是背後的綜合考量還是非常值得我們深思的。
當然了,也有可能是小說作者想通過這個故事故意突出諸葛亮神機妙算的一面。畢竟正是這種未卜先知的預測能力和對人心的精準把握更加顯示出諸葛亮的聰明才智,這也是很多人最佩服諸葛亮的原因所在。
不知道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呢?
本文由張建華說歷史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