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山鬼 公眾號 在雲端的日子(更多原創,敬請關注)
I'm thinking of ending things,鬼才編劇查理考夫曼自編自導的NEFLIX新劇, 改編自伊恩裡德同名小說,影片講述傑克在風雪夜帶女友回農場見父母,女友一路上卻在想著「結束這一切」,在傑克改變原定路線後,一切都朝著失控方向發展。
(下有劇透,慎入預警)
此片打破慣例,重新用回復古的4:3屏幕,令人耳目一新。各路細節也極盡微妙之能事,確實稱得上是一部「審視了心靈脆弱和孤獨極限」的純意識流寓言。
劇情前面部分鋪墊地很穩,正當你跟著導演的視角和故事線,漸入佳境,一步步走向這故布的陷阱時,突然一個急轉彎,就從舒服中墜入迷茫了。
要好好刷幾遍腦子,才可能發現,原來你之前看到的驚悚故事,不過是一個獨身而病弱的老清潔工不斷在腦海中構建出的一個幻想世界:在那裡,他有一個理想中的完美女朋友。她如他所願地見到了他一生中從未被看到過的孤單自我。同時,他真實渺小的一生也時不時被勾勒出來:自小許多熱愛,但無才智天賦。嚮往愛情,又沒勇氣和暗戀的女孩打招呼。父母時常吵架,在學校備受排擠,終其一生背負著重擔過活。
在日復一日的衰老中,冰冷、黑暗和已知的死亡即將來到,他最後的所思所想、質疑和焦慮,也帶動著幻想世界中的女孩產生了不安和逃脫的意識。
最終他殺死了幻想中完美的自己,在恐懼和發狂中死去。
一個人能孤獨到什麼地步呢——自己分裂出一個異性人格,和自己相愛、聊天,直至背棄?
人生的道路如此狹窄,狹窄到你不想繼續前進的時候,卻已經調不了頭。
命運such a thing.
有人說,這個比諾蘭的《信條》更難懂。
我說,一個是理性燒腦,立足於藝術的功能性。一個是感性迷宮,立足於藝術的無用性。 同樣是玩時間概念,考夫曼的現實感和思想性更強。
查理考夫曼(《曖曖內含光》、《紐約提喻法》)一向是以「傷心老男人」的大腦著稱,作品本身的信息密度和哲學意味著實令人震撼:
「上天給我們的東西,永遠不會超過我們的承受能力。」
「一直靜止不動的是我們,時間穿過我們,讓一切風化。
然後又只剩下了風。」
「有自己的行為,是人生中最難的部分。 因為大部分人不是自己,是他人。他們的思想是他人的觀點,他們的生活是對他人的模仿,他們的熱情是一句引言。」
理想和現實,殘酷反差的人性寓言——任性到像一場隨心所欲傷心欲絕的大夢——竟然有種奇怪的治癒感:既然庸碌人生,每個人都免不了成為一隻被滿身蛆蟲緩慢蠶食的豬玀。那麼,世上的種種孤獨、落魄、傷心、絕望、悔恨、遺憾、蒼老、疾病、死去,有什麼不可以接受呢?
這就是每個人的生命出口,這就是每個人的終身成就,這就是一切的結束。
危險地活著吧,Accept it all.
有多少人,想要結束一段感情,離開一份工作或地方,卻因為慣性、惰性,用各種藉口遲遲沒有做,越來越習慣說「yes」而非「no」,周而復始、原地踏步。
要說驚悚和恐怖,這才是人生最大的驚悚和恐怖。
簡單講,編劇用最出乎意料的方式,描述了人類身上的兩個惰性:不願爭取自己想要的、不能拒絕自己不想要的。
貌似發生了很多事,然而只存在腦海中。卻把 真正的人生,默默虛度了。
我很喜歡導演李安講的這句話:
「電影不是把大家帶到黑暗裡,而是把大家帶過黑暗,在黑暗裡檢驗一遍,再回到陽光底下,你會明白該如何面對生活。」
作者 山鬼 公眾號 在雲端的日子(更多原創,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