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電影《熔爐》原著出版十周年。
說實話,我從來沒有看過電影《熔爐》。當這部電影「火」起來的時候,我就已經下定決心不去看。因為網絡上關於這部電影的點點滴滴,讓我害怕這種真實,甚至怨恨社會怎麼會容忍這樣的事情發生。我會下意識的避免這個世界上不好的、不公平的甚至殘忍的事情發生,我想讓我眼中的世界能有一絲絲美好,但這種鴕鳥式逃避的心理並不能把現實美化,甚至讓現實變得更糟糕。
書中,主人公姜仁浩開始也有對於「惡」的逃避的心態。
廁所裡傳出來的尖叫聲,學校職工對學生濫用私刑......有心無力的姜仁浩總是能找到一個「理由」放任事情發展,任由濃濃的海霧「吞沒」慈愛學院,「吞沒」真相和正義。因為他只是一個靠著妻子的關係走後門來上課的臨時老師。
夢中,孩子的同一個毛孔裡不停鑽出這種毛毛蟲。姜仁浩對這孩子感到憐憫,無法再看下去,然而憐憫卻比不上對眼前景象的嫌惡。
嫌惡,這是神為了保護軟弱的人類遠離怪異或扭曲的東西,所賜予的第一個感覺。
幸運的是,作家孔枝泳在看到「被告判處輕刑,並得以緩刑,翻譯成手語的瞬間,法庭內充滿了聽覺障礙人士發出的驚呼聲。」這樣的記錄文字時,孔枝泳仿佛聽見了自己從未聽聞過的喊叫聲,就像當時旁聽被侵害的學生們講述自己的遭遇時,那位人權部門女幹事發出的尖叫聲。
作為一個文字記錄者,一位作家,孔枝泳的內心被深深刺痛,她迫切需要站出來,為這群被傷害的學生做點什麼。
作為一個作家,我沒有任何力量,但至少想為這些孩子所受的委屈發聲。雖然他們在現實中受到欺騙、上訴失敗了,但想讓他們在真理的法庭之上獲得勝利。
她即刻放下手中正在創作的作品,前往光州去深入了解仁和特殊教育學校教職人員長期對身障學生實施虐待以及性暴力侵害事件,《熔爐》的藍本就此開始。
作家孔枝泳將這種「迫切」的情感傾注在小說主人公姜仁浩、徐幼真身上,在發現學校的秘密之後,他們頂著被威脅、家人失去保障、自己失去工作的風險,依舊選擇幫助這些被性侵的聾啞兒童,極富有英雄主義色彩。
他們努力為事件奔走,因為他們的背後還有孩子,姜仁浩的世美,徐幼真的海洋和天空,還有一個又一個民秀。
孔枝泳參加電影首映禮(右一)
當作者孔枝泳在小說中用力譴責性侵事件中「極端邪惡」的人的時候,也沒有忘記著墨於事件中旁觀者的態度。在制度內如魚得水的姜督查,極力掩蓋事實的崔秀熙督學和她的丈夫,那位看上去「年輕有為」卻顛倒黑白的牧師,法院門口那位朝徐幼真大吐口水、肆意辱罵的行政室長夫人、做假證的婦科醫生和那些對極端之惡視而不見的普通百姓,在事件燃燒的過程,他們作壁上觀,其實是參與到「平庸之惡」當中,將本色暴露無遺。
在這裡大家都說謊,彼此掩護。市議員和做土木工程建設的小叔,駕照考場職員和醫院院長夫人,特種行業的老闆娘和警察局局長,俱樂部的無名歌手和寂寞的太太,有夫之婦和牧師,老師和教材出版商,市教育廳和學校校長,人人互相掩護、說謊。他們想要的不是正直,不是誠實,什麼都不是。偶爾他們也可以放棄更多的財產,他們真正想要的是沒有改變。大家能視而不見,人人就能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只要一兩個人退讓——他們把這個叫做退讓——世界就會安靜祥和。可是你插手了,攪動了他們的生活,要求改變。他們最討厭改變了。
說到「旁觀者」這個角度,我突然想起了17 年單向空間舉辦的電影《嘉年華》 主創分享會,導演文晏在向觀眾闡述她的拍攝理念時說的一句話:「今天的每個人都前所未有地成為一個旁觀者。」
電影《嘉年華》聚焦於未成年少女性侵案,以旁觀者的視角,克制但不乏力量的敘事,講述了時代的個體困境和社會痛點。
社交網絡如此發達的今天,新聞消息的傳播速度飛快,我們拿著手機,可以隨時隨地的目睹著類似事件的發生。
作為旁觀者,我們在做什麼?我們在轉發微博、微信,下一分鐘我們又在轉發晚餐。我們到底在起什麼樣的作用,我們是在消費這些事件嗎?我們是在消費別人的苦難嗎?
這種現象給了文晏導演很大的衝擊,決定從旁觀者來切入這個故事。旁觀者可以幹什麼?她可以冷漠,她可以看到這個事情,可以裝作沒看見,當然也可以從中阻止。
是的,作為類似事件的旁觀者,我們選擇發聲在某種程度上還是有用的:
3 月,韓國「N 號房事件」爆發,隨即在網絡上掀起了聲討、曝光犯罪分子的浪潮,在青瓦臺「國民請願」上要求公開主犯身份的參與者人數超過了 271 萬,創下了歷史最多的紀錄,韓國政府和執法部門發誓將案件徹查到底,在民眾的強烈堅持下,曝光犯罪分子的真面目。
4 月 30 日,一封包含 12 位當事人自述的公開信指控曾經的中學老師梁崗,在過去的 10 年之間,利用班主任的身份與心理教師的職權,對多名男生實施猥褻。公開信發布之後儘管被刪除,但仍產生不少傳播,隨著媒體的跟進追蹤,涉案的梁崗終於被批捕。
……
當然在有的話題上需要我們持續不斷發聲,比如說的話題已經更新到 ……
「沒有結果」不是我們「不發聲」的藉口,「發聲」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為了以後自己的孩子不會遭遇到這些事情,為了以後任何一個年幼、弱小的孩子不會遭人踐踏。
推薦閱讀
作者: [韓]孔枝泳
譯者: 張琪惠
出版社: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大魚讀品
出版年: 2020-6
後記:
當我鼓起勇氣讀完這本書時,我的感受頗為複雜。因為害怕心裡難受,我選擇不去看類似《熔爐》這類的電影,可是這種選擇可能和面對正在發生的不公假裝視而不見,本質是一樣的。因此我嘗試著,在網絡上看見讓人忿忿不平的事情時,我有在努力轉發,嘗試著把這個聲音變得足夠大,不是為了自己內心有些許安慰,而是希望用自己這種微小的努力,做出一些改變,單純善良的孩子不再遭受無辜侵害。希望《熔爐》這本書二十周年的時候,我們可以自信地說:「改變,真的到來了。」
最後附上《熔爐》作者、被譽為「韓國文學的自尊心」的孔枝泳寫給中國讀者的一封信:
寫給中國讀者
災難與犯罪發生並不是我們的責任,但對災難與犯罪抱以何種態度則是我們的責任,我是懷著這樣的想法寫這部小說的。在我想把這個事件寫成小說時,這個事件已經發生、被處理、被扭曲,處在一個毫無希望的狀態,因為加害者已經勝訴了。作為一個作家,我沒有任何力量,但至少想為這些孩子所受的委屈發聲。雖然他們在現實中受到欺騙、上訴失敗了,但想讓他們在真理的法庭之上獲得勝利。本來這只不過是我懇切的心意,卻意外地受到上天眷顧,這部作品被改編成電影並且獲得關注,這一事件也因此重回法庭、接受審理,甚至誕生了「熔爐法」。更讓人感激的是,這些孩子幾乎已經完全恢復,成了優秀的青年。這個韓國小城市裡發生的故事能夠讓中國讀者產生共鳴,我很喜悅。
寫於近鄰韓國
作家孔枝泳
二O二O年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