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海昌有一陳姓秀才,在肅愍廟祈禱後做了一個夢。在夢中,肅愍打開正門讓他進來,陳秀才猶豫不決。肅愍說:「以後你就是我的門生了,從正門進來是理所當然的。」進屋後還沒入座,僕人過來對肅愍說:「湯溪縣城隍求見。」隨後,見有一神仙頭戴峨冠走了進來,肅愍命陳秀才不必施禮,說:「他是我部下,你是我門生,你應該在上座。」陳秀才這才在惶恐中坐下。
隨後,他聽城隍神與肅愍輕言細語在說些什麼,雖然無法分辨,但是隱約聽到「死在廣西,中在湯溪,南山頑石,一活萬年」十六個字。不久,城隍神告退,肅愍命陳秀才送客,行至門口後,城隍神說:「剛才我與於公的話,你都聽見了嗎?」陳秀才回:「只聽見那十六個字。」城隍神叮囑:「記住,日後必會應驗。」陳秀才回到屋中,肅愍也是那樣告訴他。他從夢中驚醒後,夢中的話語同別人講述,眾人都無法解釋。
陳秀才的家中貧苦,他有一個表弟姓李,被選去廣西某府當通判,想要帶陳秀才一起。陳秀才拒絕。
他說:「夢中神說『死在廣西』,若是與你同行至廣西,恐怕會有災禍。」
通判解釋說:「神說的是『始在廣西』,是始終的『始』,而不是生死的『死』。若是死在廣西,又怎能在湯溪中舉呢?」
陳秀才心想好像有些道理,便一同前往廣西。在通判的府中,中間西側的廂房房門緊鎖,沒有人敢打開。有一天,陳秀才將門打開,見裡面有園子、有涼亭、有花草假山,於是他搬到那裡居住,數月過去安然無恙。
到了八月中秋,他在園中酒醉後吟詩:「月明如水照樓臺。」
只聽,空中有人拍手大笑說:「月明如水浸樓臺,用『照』字實為不佳。」陳秀才大驚失色,抬頭一看。只見,有一老翁,白色藤帽,葛布衣服,坐在梧桐樹的樹枝上。陳秀才害怕,想跑回屋內,老翁落地後攔住他說:「不要害怕,世上哪有我這樣風雅的鬼怪呢?」陳秀才問老翁是哪路神仙。
老翁說:「別問,我先與你論詩。」
陳秀才見老翁面容古樸和善,與常人一樣,漸漸卸下了防備,進入室內相互唱和。老翁寫的字像是蝌蚪的形狀,不能看懂。陳秀才問老翁這是為何。
老翁說:「我在少年時,世俗都流行這種筆畫,今天想用楷書來寫,但習慣已經養成,一時間無法更改過來。」老翁所說的少年時期,還要在女媧之前。自此以後,老翁每晚都來找陳秀才,親近中又有些戲弄的樣子。
通判的僕人見到陳秀才舉杯向無人的地方對飲,急忙告知通判。通判也認為陳秀才精神恍惚,責備的說:「你沾染了邪氣,恐怕『死在廣西』要應驗了。」陳秀才恍然大悟,與通判計劃著回家避禍。正準備上船離開,見老翁已經先在船上等待,但是旁人看不見老翁。
路過江西,老翁說:「明日進入浙江,我與你緣分已盡,必要告訴你一件事。我修仙一萬年未成正果,只因少了檀香三千斤來刻一尊玄女象。今日我向你求助,否則就要借你心肺。」陳秀才大驚失色,問老翁修煉的什麼道法?
老翁回:「斤車大道。」陳秀才明白了,「斤車」二字合在一起便是「斬」字,惶恐的對老翁說:「先讓我回家商量一下。」
回到海昌,告訴親友此事。都說:「這不就是肅愍所說的『南山頑石』那個鬼怪嗎?」
次日老翁來此,陳秀才問:「老翁的家可是住在南山?」
老翁大驚失色,罵道:「此話不能是你說的,一定是有惡人教你。」
陳秀才又將這些話告訴朋友,朋友說:「你可以拉著此怪人,去到肅愍廟。」
將老翁帶去肅愍廟後,老翁大驚失色轉身要走,陳秀才兩手將其抓住,強行拽入廟中,老翁長嘯一聲,沖天而去。自此以後,此鬼怪再沒有出現。後來陳秀才冒用浙江湯溪戶籍,考中了進士,會試的考官,便是于振。
此故事出自清代袁枚的《子不語》中。故事中所提到的「肅愍」,是明朝時期的忠臣于謙。明憲宗時期,弘治二年(1489年)于謙被追諡「肅愍」,他與嶽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他還有一句詩我們非常熟悉「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南山頑石」我認為是在《子不語》這本書中很有深度的一篇故事,讀完故事後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種「文字遊戲」。
故事通篇,都圍繞著一句話「死在廣西,中在湯溪,南山頑石,一活萬年」來作為故事的主線,引導著故事的情節。這句話也許連陳秀才自己都沒有聽清楚,他認為是「死在廣西」,可是李通判將「死」字理解為「始」字,導致本就模稜兩可的陳秀才去到了廣西,遇見老翁(萬年頑石)。
來到廣西通判府後,陳秀才醉酒吟詩「月明如水照樓臺」,又被老翁改了一字。他將「照」字改為「浸」字。這是因為,詩句中已經將月光的清澈比作了水,用「浸」字要比「照」字更有意境。這與「起舞弄清影」中的「弄」字道理相同,可以說匠心獨運,更高一籌。在《人間詞話》中也有說「雲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所以,能看出老翁真的是風流雅趣,僅僅一個字便指點了陳秀才一番。在那句話中的「南山頑石,一活萬年」就是預示這位老翁的出現。
後來,在船上老翁所說的「斤車大道」,被秀才理解為「斬」字,這也讓陳秀才生疑,逐漸疏遠老翁。也許,這也是救了他一命。誰知道這老翁看上去雖然不壞,到底有沒有害人之心呢。
故事中關乎性命的「死」與「始」字,僅一字之差都不可忽視,更何況那句「善惡只在一念間」的人性呢?一字也好,一念也罷,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話題啊!俗話說「差之毫厘,謬以千裡」,看似一個字的變動,結果可是相差甚遠。
而最後,也應了那句話中的「中在湯溪」,陳秀才在湯溪中舉,真的是用一句話來貫通全文,又用一句話預言陳秀才的未來。大家如何看今天的故事呢?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海昌陳秀才某,禱夢於肅愍廟。夢肅愍開正門延之,秀才逡巡。肅愍曰:「汝異日我門生也,禮應正門入。」坐未定,侍者啟:「湯溪縣城隍稟見。」隨見一神峨冠來。肅愍命陳與抗禮,曰:「渠屬吏,汝門生,汝宜上坐。」秀才惶恐而坐。聞城隍神與肅愍語甚細,不可辨,但聞「死在廣西,中在湯溪,南山頑石,一活萬年」十六字。城隍告退,肅愍命陳送之。至門,城隍曰:「向與於公之言,君頗聞乎?」曰:「但聞十六字。」神曰:「志之,異日當有驗也。」入見肅愍,言亦如之。驚而醒,以夢語人,莫解其故。
陳家貧,有表弟李姓者,選廣西某府通判,欲與同行。陳不可,曰:「夢中神言『死在廣西』,若同行,恐不祥。」通判解之曰:「神言『始在廣西』,乃始終之『始』,非死生之『死』也。若既死在廣西矣,又安得『中在湯溪』乎?」陳以為然,偕至廣西。
通判署中西廂房,封鎖甚秘,人莫敢開。陳開之,中有園亭花石,遂移榻焉。月餘無恙。八月中秋,在園醉歌曰:「月明如水照樓臺。」聞空中有人拊掌笑曰:「『月明如水浸樓臺』,易『照』字便不佳。」陳大駭,仰視之,有一老翁,白藤帽,葛衣,坐梧桐枝上。陳悸,急趨臥內。老翁落地,以手持之曰:「無怖。世有風雅之鬼如我者乎?」問:「翁何神?」曰:「勿言。吾且與汝論詩。」陳見其鬚眉古樸,不異常人,意漸解。入室內,互相唱和。老翁所作字,皆蝌蚪形,不能盡識。問之,曰:「吾少年時,俗尚此種筆畫,今頗欲以楷法易之,緣手熟,一時未能驟改。」所云少年時,乃媧皇前也。自此每夜輒來,情甚狎。
通判家僮常見陳持杯向空處對飲,急白通判。通判亦覺陳神氣恍惚,責曰:「汝染邪氣,恐『死在廣西』之言驗矣。」陳大悟,與通判謀歸家避之。甫登舟,老翁先在,旁人俱莫見也。路過江西,老翁謂曰:「明日將入浙境,吾與汝緣盡矣,不得不傾吐一言:吾修道一萬年,未成正果,為少檀香三千斤,刻一玄女像耳。今向汝乞之,否則將借汝之心肺。」陳大驚,問:「翁修何道?」曰:「斤車大道。」陳悟「斤」、「車」二字,合成一「斬」字,愈駭,曰:「俟歸家商之。」
同至海昌,告其親友,皆曰:「肅慰所謂『南山頑石』者,得毋此怪耶?」次日,老翁至。陳曰:「翁家可住南山乎?」翁變色,罵曰:「此非汝所能言,必有惡人教汝。」陳以其語語友。友曰:「然則拉此怪入肅愍廟可也。」如其言,將至廟,老翁失色反走。陳兩手挾持之,強掖以入。老翁長嘯一聲,沖天去。自此,怪遂絕。
後陳生冒籍湯溪,竟成進士。會試房師,乃狀元于振也。
【完】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分享古代志怪故事,唐詩宋詞,歡迎大家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