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際網路智能時代,從一個受益者遽然跌落成受害者,這並不是一朝一夕或一個意外導致的。為貪圖便利而交換個人隱私,日常生活中那些最普通不過的習慣,恰恰是最容易忽視的元兇。盲目順應潮流而無反思,這確實是一場每片雪花都負有責任的雪崩。"這是《大數據時代》中的主人公李零所接觸的第一次大數據技術委託項目,委託人翻閱《反大數據監控行為準則》時發出的感概。
《大數據時代》是一本長篇小說,分為信息圍城、虛擬之戰兩冊。這是一本現實題材的長篇小說,緊扣我們身處的大數據時代,圍繞大數據與人們生活中的深度交叉,聯繫真實生活,直擊社會熱點,以章節為單位,講述了關於隱私洩漏、明星人設崩塌、網際網路裁員、廣告騷擾等多個獨立的故事。
得益於作者夏予川自身的大數據研究工作經驗,《大數據時代》裡面關於大數據技術的相關解決方案都具備了專業的水準。同時作者又從真實社會出發,通過每個獨立的故事情節來刻畫數據緯度下人性的善與惡,是一本開卷就想一口氣讀完的小說。
現實題材的故事總是能引起讀者共鳴,會不由自主的將故事裡的事情投射到現實中來,也會讓讀者不由自主的把一些情節往自己的生活中套。這便是現實題材的絕妙之處,能夠引起讀者的思考。
《大數據時代》中開篇的第一個故事,也是引起主角李零和楊壹壹決定創業"數據社"的一個誘導故事:一位準媽媽不幸在車禍中流產,但在數據世界裡關於她懷孕的信息還未終止,精準營銷下讓這位曾經的準媽媽沉湎於悲傷之中,她的生活節奏和生活形態因此被打破,陷入困境。
在信息社會中,我們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有信息畫像。在購物網站,你買過什麼東西,除了留下購買信息以外,最重要的是在長期以往的規律中,數據能夠描繪出你的行為偏好,繼而去分析什麼樣的產品能打動你,於是有了精準營銷。你打開購物網站,便會發現推薦的東西,你都喜歡。看似好像是一項貼心的服務,但如果你長期貪圖便利,只在推薦的信息中選擇,那麼實際上你交出的是你選擇的欲望,數據在幫你選擇。
這並非數據技術本身的錯誤,而只是作為一個享用數據技術便利的人,在信息與數據的裹挾下,慢慢忘記了去選擇,而這種信息繭對生活產生的傷害,也並非不能擺脫,最終選擇的關鍵還是在於人。
例如這個故事中的委託人一樣,孩子流產了,她卻會被推送的母嬰信息傷害到,她可以有很多的方法去逃開這一場傷害,例如換掉手機號碼,換掉地址等等,但是她沒有,更深層次的原因,或者是她仍留戀那種"準媽媽"的心理需求。
主角對這類個人隱私委託案件中採用的技術處理並沒有多高超,就是刪除所有能夠在網絡裡的各項信息,搬家,換電話,換個環境。
現代化的便利生活靠著大數據支撐不假,近10年以來,國內的社會生活形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手機。出門不用帶錢包,一碼在手,天下無憂。
這種便利,是整個社會文明發展過程中前所未有的。我們不妨暢想一下,數據技術的極限在哪裡呢?我們的生活還會迎來什麼樣的便利呢?
在"孤獨的畫家"這一個委託事件中,著名油畫家的油畫被仿真技術毫無遺漏的復刻了,連本人都分別不出來,老油畫家一下子受到了重挫,病入膏肓。男女主角憑著僅有的線索按圖索驥,了解到了這是利用數據科技所造出來的仿真贗品。而作出這類仿品的人,竟是委託人最親的人。
當謎底揭開,一切誤會解開之後。事件中心的人卻說:縱然我能夠用最驚喜的數據技術來復刻你的畫作,但我終究是比你差,因為我只能模仿,從未創作過。
男主角李零之所以會從國外的網際網路科技公司出來回到國內,起源於一次惡意職場競爭。在他自己的生活實際裡,在最前端的大數據技術漩渦中,他對數據本身有很強的防護意識:譬如他從不登陸任何系統,不開任何網絡會員,即使去酒店開房,也是對方幫助預定。與人約定事情,多半用口頭約定,而非信息。
但即便如此謹慎,他的個人隱私還是不幸被虛擬技術製作出來,並成為職場中的軟肋,在項目爭奪過程中被人踢出局。
是數據技術的錯嗎?並不是,他甚至屬於網際網路內數據近乎白板的人(必要的公民信息公開除外),但依舊會遭到數據技術的侵害,根源還是來自於人心善惡。
如果他的競爭對手只憑本事和他正常競爭,活著就沒有了一切的故事。但是有心人遇上了可供操作的技術,便有可能產生罪惡,形成傷害。
在這些故事中,作者的真正用意更像是拋出一個時代命題:數據時代下,到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什麼樣的利弊?
借委託人之口,作者似乎道出了一個真相:數據技術的最終操作者是人,它始終沒有思想,也沒有創作能力。數據技術的極限很可能就是取決於人本身。
但這是否就是數據技術的極限了呢? 我想這個答案作者與我們一樣,沒有答案。
《大數據時代》作為一本以大數據為核心背景的小說,它最根本的現實意義,就是想引起普通人對我們觸手可達的數據生活的一些警醒,不要過分依賴,要適度的防禦。
科技永遠都是一把雙刃劍,如何獲得最大的平衡,我們不得而知。但作為我們每一個深處在大數據時代的普通人,我們更應該想到這一點,不要真正讓自己關在信息繭房裡,應該以更主動的方式去掌握生活。
撰文:山月千雪
感謝閱讀,感謝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