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自保的年代,空氣中瀰漫著危險的信號,所有人的心中都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活下去,為了生存,人體本能的求生意志會使人們放棄很多,放棄對真相的追求,放棄對他人悲慘遭遇的同情,但是當黑暗褪去,當光明重新照進人間,人類的良知就開始逐漸覺醒。
《覺醒》是梁曉聲最新出版的長篇小說,梁曉聲筆下的故事寫盡了人性的複雜,揭露了黑暗時期人們內心的恐慌,也寫出了人們良知的覺醒與救贖。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飽滿,處於不同的原因,做出了屬於自己的選擇,他們代表著那個時代的人們,也代表著生命的情誼與感動。
陶姮病了,她被診斷出得了癌症,壽命不會超過半年,但是她的心已經病了很久了,陶姮是一位大學教授,她嫁給了美國人,甚至修改了國籍,看起來光鮮亮麗,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她決定正視自己的內心,為自己年幼的錯誤道歉,於是她帶著丈夫回國,開始一場自我救贖。
陶姮小時候跟著父母一起勞動改造,保管班級同學的學費,但是她卻將自己夢中交學費的場景當成真實發生的,在陶老師發現學費不足時認為是老師的可以刁難,直到在家發現沒有上交的學費才意識到自己錯怪了老師。可是在那個黑暗的年代,陶姮不敢開口承認自己錯誤,於是陶老師就從光榮的人民教師變成了貪汙犯。
這件事,成為陶姮心心念念多年都難以忘懷的心結,她回國就是為了向陶老師道歉,並希望得到陶老師的諒解。但是剛剛回國,陶姮的丈夫就被人設計進了派出所,好不容易交了贖金將丈夫救出,又趕上路上堵車,也因此認識了為人圓滑的人精王福至,在王福至的牽線下,陶姮夫婦終於見到了陶老師的女兒。
這場救贖最後的結局是陶姮夫妻出資捐助當地小學,並對陶老師的女兒進行經濟補償,對於陶老師本人,陶姮夫婦在精神病院見到了陶老師,陶老師對陶姮說,你現在的記憶才是假的,當年的事情是真實發生的,最後兩人互相說出來各自心中積攢多年的對不起。
陶姮的對不起很好理解,因為當年她的行為導致陶老師遭受了不白之冤,而陶老師的對不起則是出於當年對陶姮的區別對待。故事的最後兩人都得到了心靈上的解脫,人性的光芒也重新回歸,陶老師最後的溫柔也體現了一個老師對學生的疼愛。
書中還有很多其他形象,也都值得被反覆推敲,書中對女性生存的困境和中國人情社會的發展進行了極其深刻的探討,無論是毫無社會地位的家庭主婦陶娟還是看似八面玲瓏的女警察麗麗,他們都是社會女性的代表,她們在家庭和社會中的困境至今都沒有全部被解決,女性意識的覺醒還在緩慢的進行著。
《覺醒》是一部極具諷刺意味的小說,書中的形象沒有一塵不染的聖人也沒有十惡不赦的壞人,他們都是一些普通的小角色,有著自己追求的利益和夢想,他們有著純粹的善良,也懷揣著凡人不可避免的惡意,善惡在人性中本來就是複雜的。
人性的善惡展現在每個人所面臨的處境,以及他們所做出的選擇,大多數人都是這樣在小善和小惡中不斷徘徊,然後就這樣不好不壞的度過一生,他們不是好人,但是他們也不是壞人,他們只不過是一群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