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以為只是存在於各種小說裡的「蠱毒」,沒想到今天在翻看明朝著名醫學家,武之望的《濟陽綱目》中看到了!
看看中了「蠱毒」的脈象是什麼樣!每次只是在小說裡,看見輕描淡寫的一筆帶過,某某神醫給患者摸脈,大驚說道:「身中蠱毒」。基本都是情蠱。
說到「蠱」,我這個年紀的人大多是在金庸老先生的筆下看到的,而且多半會聯想到苗疆、美女。
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龍記》寫胡青牛痛述「家史」:華山掌門鮮于通年輕時在苗疆,用花言巧語騙了一個苗女的感情,結果這個苗女在他身上下了「金蠶蠱」,鮮于通不以為意,偷偷離開了苗疆,結果途中蠱毒發作,差點死掉,幸好蝶谷醫仙胡青牛出手相救,才保住了性命。這顯然是「情蠱」。
《天龍八部》裡面,喬峰身中西域冰寒百蠱之毒,還仍用飛龍在天狠虐慕容復。
《笑傲江湖》中的藍鳳凰,日月神教聖姑任盈盈的屬下,雲南五毒教教主。喜歡養毒蛇,能煉製傳說中苗族人的蠱毒,還善於配製各種劇毒。她用蠱蟲給令狐衝換血治病 。
而東方不敗通過一種叫做「三屍腦神丹」的蠱,控制日月神教的教眾。這「三屍腦神丹」樣子是個蠟丸,其實是一層藥物包裹著裡面的三種屍蟲,外面的藥物作用是克制屍蟲的,但是時效有限,隔斷時間就必須服用解藥才能壓制屍蟲,沒有解藥的話,到時屍蟲就會鑽進人腦裡啃噬腦漿,讓人痛的在自己身上亂抓亂擾,最後面目全非、痛苦而死。平時並不發作,但若到了每年端午節的午時不服克制屍蟲的藥物,原來的藥性一過,屍蟲脫伏而出。一經入腦,其人行動如妖如鬼,再也不可以常理測度,理性一失,連父母妻子也會咬來吃了。
《飛狐外傳》中,程靈素是毒手藥王的小弟子,用計讓石萬嗔和慕容景嶽等自相殘殺時,就是提到了「貴州苗人有一種『碧蠶毒蠱』……」。她使計將三種劇毒的碧蠶毒蠱、鶴頂紅、孔雀膽放入了慕容景嶽的手心。這絕對體現了:知識就是絕對的核心競爭力!
但我一直以為,這是武俠小說裡虛構出來的情節,從來沒想過居然真的存在。既然真實存在,那麼何謂「蠱」呢?
興趣果然是最好的老師,啥事都要一掘到底,探尋個明白!於是乎,就有了下面的答案:
戰國時期的字典《爾雅》這樣定義:「康謂之蠱。」
意思是說:糠中生出的谷蟲稱為蠱。
古文中的康同糠,指稻、麥、穀子等子實上脫下的皮或殼。
《左傳·昭公元年》亦云:「谷之飛,亦為蠱。」稻穀放久了,就會有飛蟲出現,它叫做蠱。
蠱的本義,就是指糧食蛀蟲之類。蠱的發音也很可能是由「谷」而來。
蠱是一個會意字,其甲骨文形態是一幅很直觀的象形圖畫:一隻有底座的鍋狀器皿中盛有兩條蟲子。
甲骨文「蠱」
發展到金文(商周時青銅器銘文)、小篆時,蟲子增加到三隻,寫作「蠱」。
到東漢人許慎著《說文解字》時,釋「蠱」為「腹中蟲也」。這應該是引申義,由谷蟲引申為害人的毒蟲。
這種毒蟲是什麼呢?
當然不會是「金蠶蠱毒」。據學者考證,當為血吸蟲。
張綱在《中醫百病名源考·蠱》中寫道:「古所謂蠱病之常見症狀,如心腹切痛、吐血下血等,當為血吸蟲成蟲及其蟲卵寄生沉積在肝臟、門靜脈、結腸、直腸所致之組織壞死,及血吸蟲幼蟲通過肺組織時產生之充血、出血等外在表現……今人所稱之血吸蟲病者,此蠱之為名之本義也。」
一些古代文獻亦為佐證,隋•巢元方著《諸病源候論·水蠱候》云:「此由水毒氣結聚於內,令腹漸大……名水蠱也。」
同時,該書還記載人工培養蠱的方法:「多取蟲蛇之類,以器皿盛貯,任其自相啖食,唯有一物獨在者,即謂之為蠱,便能變惑,隨逐酒食,為人患禍。」這種說法在後世流傳甚廣。
不過文中的李氏,一直沒查出來是誰!你們知道嗎?我是不是有點鑽牛角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