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蠱毒」的真實性,談金庸先生是傳統文化的守護者和傳承者!

2020-08-28 中醫曦宇大夫

原來以為只是存在於各種小說裡的「蠱毒」,沒想到今天在翻看明朝著名醫學家,武之望的《濟陽綱目》中看到了!

看看中了「蠱毒」的脈象是什麼樣!每次只是在小說裡,看見輕描淡寫的一筆帶過,某某神醫給患者摸脈,大驚說道:「身中蠱毒」。基本都是情蠱。

說到「蠱」,我這個年紀的人大多是在金庸老先生的筆下看到的,而且多半會聯想到苗疆、美女。

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龍記》寫胡青牛痛述「家史」:華山掌門鮮于通年輕時在苗疆,用花言巧語騙了一個苗女的感情,結果這個苗女在他身上下了「金蠶蠱」,鮮于通不以為意,偷偷離開了苗疆,結果途中蠱毒發作,差點死掉,幸好蝶谷醫仙胡青牛出手相救,才保住了性命。這顯然是「情蠱」。

《天龍八部》裡面,喬峰身中西域冰寒百蠱之毒,還仍用飛龍在天狠虐慕容復。

《笑傲江湖》中的藍鳳凰,日月神教聖姑任盈盈的屬下,雲南五毒教教主。喜歡養毒蛇,能煉製傳說中苗族人的蠱毒,還善於配製各種劇毒。她用蠱蟲給令狐衝換血治病 。

而東方不敗通過一種叫做「三屍腦神丹」的蠱,控制日月神教的教眾。這「三屍腦神丹」樣子是個蠟丸,其實是一層藥物包裹著裡面的三種屍蟲,外面的藥物作用是克制屍蟲的,但是時效有限,隔斷時間就必須服用解藥才能壓制屍蟲,沒有解藥的話,到時屍蟲就會鑽進人腦裡啃噬腦漿,讓人痛的在自己身上亂抓亂擾,最後面目全非、痛苦而死。平時並不發作,但若到了每年端午節的午時不服克制屍蟲的藥物,原來的藥性一過,屍蟲脫伏而出。一經入腦,其人行動如妖如鬼,再也不可以常理測度,理性一失,連父母妻子也會咬來吃了。

《飛狐外傳》中,程靈素是毒手藥王的小弟子,用計讓石萬嗔和慕容景嶽等自相殘殺時,就是提到了「貴州苗人有一種『碧蠶毒蠱』……」。她使計將三種劇毒的碧蠶毒蠱、鶴頂紅、孔雀膽放入了慕容景嶽的手心。這絕對體現了:知識就是絕對的核心競爭力!

但我一直以為,這是武俠小說裡虛構出來的情節,從來沒想過居然真的存在。既然真實存在,那麼何謂「蠱」呢?

興趣果然是最好的老師,啥事都要一掘到底,探尋個明白!於是乎,就有了下面的答案:

戰國時期的字典《爾雅》這樣定義:「康謂之蠱。」

意思是說:糠中生出的谷蟲稱為蠱。

古文中的康同糠,指稻、麥、穀子等子實上脫下的皮或殼。

《左傳·昭公元年》亦云:「谷之飛,亦為蠱。」稻穀放久了,就會有飛蟲出現,它叫做蠱。

蠱的本義,就是指糧食蛀蟲之類。蠱的發音也很可能是由「谷」而來。

蠱是一個會意字,其甲骨文形態是一幅很直觀的象形圖畫:一隻有底座的鍋狀器皿中盛有兩條蟲子。

甲骨文「蠱」

發展到金文(商周時青銅器銘文)、小篆時,蟲子增加到三隻,寫作「蠱」。

到東漢人許慎著《說文解字》時,釋「蠱」為「腹中蟲也」。這應該是引申義,由谷蟲引申為害人的毒蟲。

這種毒蟲是什麼呢?

當然不會是「金蠶蠱毒」。據學者考證,當為血吸蟲。

張綱在《中醫百病名源考·蠱》中寫道:「古所謂蠱病之常見症狀,如心腹切痛、吐血下血等,當為血吸蟲成蟲及其蟲卵寄生沉積在肝臟、門靜脈、結腸、直腸所致之組織壞死,及血吸蟲幼蟲通過肺組織時產生之充血、出血等外在表現……今人所稱之血吸蟲病者,此蠱之為名之本義也。」

一些古代文獻亦為佐證,隋•巢元方著《諸病源候論·水蠱候》云:「此由水毒氣結聚於內,令腹漸大……名水蠱也。」

同時,該書還記載人工培養蠱的方法:「多取蟲蛇之類,以器皿盛貯,任其自相啖食,唯有一物獨在者,即謂之為蠱,便能變惑,隨逐酒食,為人患禍。」這種說法在後世流傳甚廣。

不過文中的李氏,一直沒查出來是誰!你們知道嗎?我是不是有點鑽牛角尖了?

年少時看金庸老先生的小說,看的只是熱鬧,真的稍微能讀得懂一點兒金庸先生的作品時,已人到中年!

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裡,周易、武術、中醫、養身、圍棋和音律等中國傳統文化,自始自終都穿插其間,因此說:金庸先生真的是傳統文化的守護者和傳承者!

也正應了一句話:秀才學醫,如籠中捉雞!

相關焦點

  • 探索俠義文化的文旅新道路
    射鵰三部曲的發布,開創了整個金庸武俠小說的新紀元,甚至可以說是整個新武俠體系的開山人,如今我們耳熟能詳的一系列武學體系和架構在三部曲中逐漸完善並發揚,也由此奠定了金庸在整個武俠文學領域中泰山北鬥的地位。
  • 俠探簡不知:金庸之後再現新武俠,沒有大製作卻還原了傳統武俠風
    在查案的過程中簡不知被迫吃下了灼心蠱,不幸的是當天施蠱之人便被兇手殺了,於是丐幫幫主胡八月用寒冰掌的寒毒控制住灼心蠱的蠱毒,為簡不知爭取到了續命時間,他必須到黑霧嶺找到黑霧娘娘才能解開蠱毒。簡不知找到了兇手,可惜,李二爺與簡不知在單獨聊八年前的事時,被一個白衣劍客一劍斃命。
  • 金庸說做好白菜才是烹飪高手?真實一道傳統菜,感嘆古人智慧
    金庸小說的一大亮點,就是把傳統文化寫到小說裡。不但有酒文化,茶花文化,更多的還是美食文化。黃蓉在張家口初遇郭靖,一番「報菜名」式的操作就讓讀者食指大動,垂涎欲滴。而金庸也靠一番文字徵服了讀者的想像力,讓讀者深以為此物應該是時間所存在。
  • 梁羽生金庸曾經摯友!為何失和
    金庸曾在當年的《新晚報》撰文,談他追隨梁羽生寫作武俠小說的經過:「梁羽生弟是我的知交好友,他年紀雖比我小一點,但寫武俠小說卻是我的前輩,他在《新晚報》寫《龍虎鬥京華》和《草莽龍蛇傳》時,我是忠實讀者。可是從來沒想自己也會執筆寫這種小說。
  • 金庸先生大有深意
    而金庸先生如此安排這個情節,其中也大有深意。接下來說說金庸先生的深意這裡當然不涉乞巧之說,金庸先生取的是它的祈願之意。「三」這個數字,在中國文化裡有非常特別的意義。《道德經》裡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在中國傳統文化裡,「三」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臨界數字。古人概括宇宙為日、月、星三光;把一天劃分為早、中、晚;把最受尊敬的人稱為三尊,即君、親、師。後來「三」逐漸發展成為古人的一種「禮」的規範。
  • 《射鵰英雄傳》體現出來的宋人的家國觀念及其真實性
    導語:近期再讀了金庸的經典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作為金庸&34;中的頭一本,而且是金庸作品中閱讀量最多的一部小說,《射鵰英雄傳》的魅力不言而喻。當然,拋開它引人入勝的情節和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不談,我們以歷史的眼光去審視這部小說,仍然能從中窺探到作為小說背景板的北宋時代的社會現實,且不論真實性有多少,對於並不了解那個時期的歷史的讀者可以起到啟蒙的作用,激發研讀歷史的興趣,本人就是例子。
  • 金庸先生筆下的真實歷史人物(《鹿鼎記》篇)
    金庸先生的小說,蘊含了歷史的同時也賦予了中國傳統文學;借組獨特的武俠文化語言把傳統發揮得淋漓盡致。但歷史終歸歷史,正所謂「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鑑於現今許多人將《三國演義》當成正史來述說,因此寫下這篇文字,以區別真實的歷史中與金庸筆下人物的真真假假。
  • 透露金庸先生內功深厚
    在揭開這個謎底前,需要說明一下金庸先生小說中具有的深厚文化內涵。金庸先生的小說與中國的歷史和宗教有著緊密的關聯,許多故事情節都是從重要的歷史事件中派生出來的,如在《倚天屠龍記》中將陳友諒塑造為一個小人,實際上,歷史上的陳友諒確實不是正人君子,屢次殺害自己的上司並落井下石、趁人之危。
  • 金庸大師與河南的關係
    河南人其實更應該感謝金庸老先生,古剎少林寺的大紅直接就是因為老先生的武俠小說。 老先生曾在參觀少林寺的致詞中談到,河南是一片文化積澱深厚的土地,河南人的正義和正氣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在這個場景讓人看到了正義和正氣的傳續。他如數家珍地羅列了河南歷史上的文化大家,談到在和西方文化界人士的一次辯論時說,我們一個河南省的文化名人就比你們國家的多。「的確是這樣的,我寫了少林秘笈國之瑰寶,是因為這部《少林武功醫宗秘笈》包含了很多很好的文化傳統。
  • 金庸先生早期和讀者的互動語言,感人肺腑
    金庸的武俠小說大獲成功以後,很多讀者慕名而來! 絕大多數的讀者想要他的籤名,或者合影。金庸先生通常是來者不拒! 也有讀者給金庸寫信,那時讀者很搞笑,居然有探討武功,甚至學習武功的。金庸雖然沒有時間給大家回信,不過大體上都瀏覽一下。這個是金庸先生自己說的! 至於武功,金庸先生也說過,他一點都不會。
  • 市統計局舉辦優秀傳統文化專題講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為深入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建設,11月27日,壽光市統計局邀請原壽光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李志強同志為統計局全體機關幹部講授傳統文化課《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武俠故事:對金庸、古龍兩人小說的理解
    論起當代武俠小說的成就,當屬金庸、古龍兩位大師,他們經典作品無數,老少皆喜歡,多數作品都被拍成影視。從兩人的作品,就會看出他們的性格、人生經歷各有不同。他博覽群書,借鑑東西文化,這些都在他作品裡體現出來。金庸,出身書香門第,博士學位,香港四大才子,他博學多才,研究涉及法律、歷史和佛學諸領域。31歲開始了第一部《書劍恩仇錄》小說的創作,一生共寫了14部小說,各個都是經典。金庸起初是個歷史學者,他的書更多的是承載中國傳統文化。
  • 盤點金庸武俠小說中的劇毒和暗器。
    金庸十六部武俠小說中,也登場了許多厲害的劇毒和暗器,它們的殺傷力絲毫不在那些絕頂高手之下,中了這些劇毒和暗器的高手,都非死即傷,有的即使有方可解,也要付出很大代價,有的則無藥可救,中者必死。盤點金庸武俠小說中登場的劇毒和暗器,它們分別是:七心海棠,金波旬花,情花毒,西毒歐陽鋒的蛇毒,丁春秋創出的毒功化功大法、腐屍毒,還有劇毒三笑逍遙散,五毒教的五毒,苗疆的金蠶蠱毒,西域毒七蟲七花膏,十香軟筋散,西夏奇毒悲酥清風,
  • 溫瑞安的武俠小說至少有三點讓金庸、古龍望塵莫及
    再加上金庸先生為了保證作品的嚴謹與質量,毅然選擇急流勇退,並且專心致志的進行作品的刪改與修訂,因此其傳世的十五部作品已成為武俠小說領域中的最高標準著作。梁羽生先生是武俠小說領域當中的儒雅才子,深受中國傳統文化所薰陶,並且文採風流,讀其作品總能深深感到傳統文化的魅力與風貌
  • 金庸先生筆下的雲南人,大家看還缺誰
    然而人雖多情,卻又痴情,最終為情而死,是金庸筆下當之無愧的情種。段延慶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的主要配角人物之一,原為雲南大理國太子,段譽生父,後因大理內亂因不小心闖入無量山的&34;中,從洞中一尊玉像處習得&34;和&34;。
  • 金庸的微笑(懷念)
    但我心裡對這次高端的圍棋論道,依然抱有期待,當然,我知道自己那點淺薄的文化底蘊與棋藝,不一定聽得明白,唔得出琪盤黑子白子布局,絞殺引深出的道痕,但聽名人名家論棋道之講解,定有裨益。半小時後,禮堂已座滿了人,我慶幸買對了入場券,否則,那有那麼多人呀?也許大家都是象我一樣,衝著金庸大俠來的嘍!
  • 把《鹿鼎記》當成通俗喜劇,才是對金庸最大的誤解
    出生在揚州妓院、連父親都不知道是誰的韋小寶,他身上帶著濃厚的市井文化氣息。中國人傳統的仁義禮智信,更被韋小寶身上的市井文化冰消瓦解,而他與武林道義和天然的割裂感,讓他身上原本的反英雄氣質,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彰顯。
  • 古龍與金庸,兩位「武俠泰鬥」,作品的整體和細節有哪些不同?
    但是古龍和金庸二人的武俠小說,從整體到細節,以及各個方面,都是千差萬別的。熟讀後,定然能品味其中的不同,既然如此,兩位武俠泰鬥,他們的作品到底都有哪些區別。>歷史背景的不同,其風格截然相反再熟悉不過的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這個對聯,就是金庸先生作品的簡化,當然還有一部《越女劍》。
  • 聊城市莘縣:曲藝進校園 讓傳統文化綻放時代火花
    大眾網·海報新聞見習記者 馬鑫超 通訊員 徐慶昌 莘縣報導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此次活動,讓師生近距離接觸曲藝文化,使其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祖國傳統文化的薰陶,激發了他們熱愛傳統文化的熱情。活動現場,記者看到,莘縣振興學校370餘名學生進行了曲藝、鴛鴦板基本功展示,學生們口齒清晰、吐字清楚、動作整齊劃一,場面十分壯觀。
  • 《霸王別姬》,傳統文化的巔峰之作
    所以通過京劇的興衰史,能夠看出清朝,民國和建國初期,對待京劇的一種文化的反差。在清朝,並不是說人人都喜歡京劇。清朝之所以喜歡京劇,因為京劇作為一個情景式的小品,那時它是一種代表先進文化的一種體現。它是有錢人有權人的一種貴族身份象徵。如果當時的人們可以拿著手機看影視劇的話,就不會去看京劇了。因為情景式小品片段在當時是很珍貴和稀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