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成化十四年熱播,隨著破案三人團的推進,成化這個名號進入了眾人的視線。
尤其是在劇中涉外部分,「馬市案」朵顏三衛、建州女真都懼大明如虎。「虛構的博浪案」裡瓦剌王子阿拉斯對著主角一陣哭斥大明發展武備,身後看得出是瓦剌對大明的忌憚。
這也讓很多觀眾一頭霧水,覺得剛經歷「土木堡之變」的明朝,好像站在了其他國家之上,而且還站得特別硬氣?
可是小編看完成化十四年後,覺得除了李子龍「造反」的這一條主線有些扯之外,其他的都符合成化年的實情。
劇中朱見深,即明憲宗,因年號成化,也稱成化帝,共在位二十三年。朱見深在史書上,頗具爭議。
反對者稱他首開「皇莊」為皇室金庫斂財;「公器私用」用中旨封「傳奉官」攪亂官場規矩,拉低官員水準。但這些,都只是小波浪。
其成化十三年成立的西廠經過《龍門客棧》等影視加工,兇名遠揚。再加上《明朝那些事》宣傳出的成化末年裡朝廷高層充斥「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
成化給大部分後人留下的,除了天價鬥彩雞缸杯,也許就剩下寵信貴妃,任用奸臣的昏君這一印象了!
其實,這都是建立在信息不平等的條件下,給人的片面的印象。如果稍微了解一下成化帝的生平,就不會輕易下這個定論了。
朱見深的即位本身頗具曲折,他是英宗長子,在土木堡之變和代宗即位後一度被廢,丟掉太子身份。一直到英宗復闢,朱見深再次成為太子,皇位這才板上釘釘。
英宗病逝後,朱見深就開始了自己的主政之路。
朝政上。最初的幾年,朱見深啟用商輅,又有名臣李賢、彭時,朝政一時清明。更是為于謙平反,任用于謙之子,後在成化十一年為代宗恢復帝號,緩和了因為先帝大肆打壓代宗臣子以來造成的君臣緊張關係。
民政上。時有自蒙元時期就遺留的荊襄流民問題,因為一時集中爆發,朱見深先遣人平反,後就地設置巡撫,將流民入籍載冊,永久性解決了這個難題。更是體恤民情,寬賦減刑,後世稱明治者,首推成弘焉。(成化、弘治)
軍功上。剛一上任就撤換懈怠的九邊將領,換成京師保衛戰裡的功臣。成化元年有廣西瑤亂,他派大軍一路連破軍寨,一舉定亂。成化三年,面對建州女真屢屢犯邊,朱見深派三路大軍「搗其巢穴,絕其種類」,擊斃女真首領,幾乎滅絕女真,連同成化十五年的再次徵討,合成「成化犁庭」。對韃靼方面,多次派王越出兵反擊入侵,幾次在河套打敗韃靼,更是長驅直入大漠行「霍去病事」,震懾漠北。
他跟漢武帝一樣,都是在開國三世之後,還能打得內外顫顫,軍功累累的中興之主。
如果沒有成化年一系列內外徵討,打得內外消停,也就根本不會有後面的弘治中興。所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成化一朝的軍功鼎盛在明朝足可站穩第三。
說到這,有的人應該就會聯想到明朝的另一個相似的皇帝了吧。
沒錯,就是明成祖朱棣。
對敵人,鐵血無情,殘忍好殺,獨斷專行。對內,大肆封賞將領,鎮壓反叛,安撫流民,設置西廠,用錦衣衛、東廠等特務機構,整頓吏治,監察百官。凡如此種種,無論功績還是作風,都是在模仿明成祖朱棣!
而讓人詬病較多的西廠特務,則可以看以下案例:已故少保楊榮曾孫、建寧衛指揮同知楊華橫行鄉裡,殘害人命,地方官與其狼狽為奸。被害人家屬就進京伸冤,楊華也入京行賄大小官員,被汪直所抓,關進西廠監獄嚴刑拷問,一案牽連出多位受賄大臣」。
別以為文官集團就是一個好東西,他們利益相通,官官相護。他們和東廠特務在皇帝眼裡都是差不多的。
至於傳奉官,大多是成化冊封來陪自己玩樂的小官,達不到登臺做妖,惑亂朝綱的地步。群臣激憤只不過是因為官位這個「天下公器」被成化帝「公器私用」,文官集團利益受損,一致排外留下罵名。
明末清楚史學家談遷是這樣評價的:「恤飢察冤,求言課吏,先後史不絕書,而於胡僧幸閹斜封墨敕之濫,亦不能為帝掩也。當其時,朝多耆德,士敦踐履,上恬下熙,風淳政簡,稱明治者,首推成弘焉。而或有遺議,則在汪直、李孜省、繼曉輩蝕其一二,於全照無大損也。尺璧之瑕,烏足玷帝德哉!」
明末史學家談遷
簡單點說:瑕不掩瑜。
博聞多能曰憲。憲宗這一稱號,用在朱見深身上足矣。
人不能因為有一點瑕疵,就對其進行無限放大和抹黑。我們看待歷史也不能偏聽偏信。很多時候皇帝啟用宦官對抗文臣,不過是爭權奪利罷了,只不過記錄歷史的筆我在文官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