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十四年》看到第三十五、第三十六集,突然覺得萬分驚險。
不是覺得劇情驚險,這部劇之前的劇情已經足夠驚險,而是覺得,製作方給出的故事結構,實在驚險。
——直到第三十五集,才把故事的重要關節揭開了,劇中人的身世、來歷,乃至他們共同經歷的一件大事,直到這時才亮相。這件大事,不但讓唐泛、隋州、汪植、丁滿、王憲、阿拉斯、固安郡主的命運從此改變,讓眾多普通人從此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更影響到故事裡明朝的興衰。
那就是在前三十四集裡,反覆提到的,成化十一年的那場大爆炸。
大爆炸的原因,大爆炸在當時造成的後果,大爆炸帶來的明朝政局的改變,大爆炸讓幾個少年命運發生的變化,到這時才終於揭示出來。成化十一年的大爆炸,也是這個故事結構的一場爆炸,是無數人命運的大爆炸。
三十四集的鋪墊,三十四集裡埋下的明線暗線,到這裡突然來了個大爆發,編劇的所有苦心經營,到這裡突然變得明朗了。
我說的驚險就是這個,這個年頭,已經很少有人這麼寫故事了,這樣結構故事,本身就足夠驚險。這種寫故事的方式,讓人捏把汗,觀眾中途棄了怎麼辦,故事的脈絡接不上了怎麼辦。
幸運的是,這一番驚險沒有白費。
02
《成化十四年》把歷史、懸疑、愛情、政治等等元素融為一體,又給出許多七百年前的風物人情,畫出一張明朝風情畫,看得非常過癮,但在我看來,它又是一部少年成長史。
六品推官唐泛和錦衣衛總旗隋州、宦官汪植,都是古代體制內的人物,能夠做到他們的位置,應該不會年輕了,但在這個故事裡,他們都是年輕人,滿懷少年氣,喜歡鮮衣怒馬,留戀美食聲色,在一起的時候,嬉笑怒罵,這都是年輕人應該有的樣子。
起初,他們遇到的案子,都很容易了斷,武安侯之子命喪歡意樓之案,太子伴讀韓早離奇失蹤案,吉安大牢虐囚案,都是在三集左右的篇幅結案。
雖然幕後的主使,並沒有真正浮出水面,但也讓我們知道,在這些案子背後,有一頭巨鯨的存在。
在破案的同時,當時大明的局勢,也一點點擺上桌面,遼東的局勢,女真人瓦剌人帶來的威脅,都給這個王國帶來不確定因素,並且成為那頭巨鯨的組成部分。
隨著劇情進展,他們遇到的案子越來越複雜,牽涉到的層面越來越高,局勢也越來越危險,故事也越來越精彩。他們就在這個過程中慢慢成長。
成長需要一個爆點,這個爆點終於在第三十四集來到了,朵兒拉開啟馬車機關將唐泛推下馬車,丁滿用盡心思獲取的神秘武器博浪爆炸,朵兒拉和丁滿葬身火海之中。
三年前的成化十一年,也是王憲研製的博浪,引起一場大爆炸,死傷無數,很多人的命運隨之改變,皇帝下令停止博浪的研發和製造,博浪也被封存起來,沒想到,三年後,博浪再度現身,一段明朝神秘往事也被揭開了。
03
三年前,成化十一年,是唐泛、隋州、汪植、丁滿、王憲、阿拉斯、固安郡主命運的節點。
那一年,唐泛參加殿試,成為皇上心目中的第一甲第一名人選,但老臣們擔心「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希望唐泛能夠接受更多磨練,經過博弈和權衡,他最終成為第二甲第一名。
為了能夠任實職做實事,他來到了順天府,第一次見到了順天府尹。
那一年,隋州結束三年戍邊,回到京城,進入錦衣衛,指揮使萬通把他介紹給了眾人,但眾錦衣衛對他初來乍到就和萬通平級感到不滿,認為他就是個來充實履歷的官宦子弟。萬通對他也十分輕慢,派給他的第一個任務,是幫居民找貓。隋州卻主動要了塊硬骨頭來啃,初露鋒芒。
那一年,瓦剌王子阿拉斯的兄弟巴圖,計劃隱瞞身份,改名丁滿,進入宮中當太監,為瓦剌人做臥底。阿拉斯對他說:「草原上的人,會記住你。」
那一年,固安郡主的丈夫王憲,把自己精心研製出的武器博浪,以三千兩銀子的價格賣給了李子龍。
王憲天生患有「呆症」(或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雨人」),看似痴呆,卻是個武器研發領域的天才,他研製出了博浪,當時的人,完全沒有意識到博浪的威力,武庫司的兩名衙役在搬運幾箱博浪時,因為漫不經心,導致博浪爆炸。
改變命運,改變歷史的大爆炸來了。
爆炸過後,唐泛、隋州和裴淮,在爆炸後的廢墟中認識。
爆炸過後,大臣們久久沒有查明爆炸的原因,也拿不出救災的措施,萬通更是聲稱爆炸是天火流星劇烈撞擊所致,皇帝大怒,決定成立西廠,由汪植領導。
爆炸過後,化名丁滿的巴圖入宮,為三年後的又一次爆炸埋下了伏線。
而在成化十四年,當爆炸再一次發生之後,唐泛和隋州有了矛盾,各自心事重重,借酒消愁,他們身邊人,決定用美食對他們進行療愈。
爆炸過後,王憲被汪植囚禁起來,進行調查,郡主上門,也吃了閉門羹。
丁滿的身份暴露,瓦剌人的野心,也隨之暴露。
兩場爆炸,唐泛、隋州、汪植主角三人命運的關聯被揭開了。故事的格局又一次變大了,大明與瓦剌之間的矛盾在京城核心地帶爆發,直指皇帝本人。
04
故事裡的人在成長,故事也在成長。
《成化十四年》未必會揭開明朝大爆炸的真相,真相湮沒在歷史裡,它或許會給出一個假說,但我們可以知道,它最終改變了所有人,也改變了這個故事。
《成化十四年》是一部精品劇,從故事到表演到服化道,都有很多可觀之處,但因為進入核心故事比較慢,導致它成了一部「慢熱劇」,而今,在故事不斷加速,緊張局勢不斷升溫的時候,豆瓣評分也呈上升趨勢,這部劇越來越有看頭了。
三十五集,與大爆炸有關的人和事被揭秘之後,劇情升級,整部劇的節奏也開始快速拉升。案件、人物關係越來越明確,不再局限於平穩緩和,每一集都有實質性的推展。
它用巨大的耐心,布下的懸疑和伏筆,終於開始發揮作用了,原來,前面的慢熱,就是為了後期的爆發,前期的積累,就是為了後期的快感,我們也終於體驗到,一個故事的「爽感」所在。
張愛玲覺得,歷史上的很多事,都是「十面埋伏」,一點點預謀,一點點布局,一點點發生,這種「十面埋伏」讓她覺得害怕。但在寫故事看故事的時候,「十面埋伏」卻是最佳方式,有雷霆之力。
在《成化十四年》裡,故事裡的人,用了漫長的時間,進行預謀、布局,把歷史推進到一場「大爆炸」,而在故事之外,製作這個故事的人,也是用了巨大的耐心,漫長的時間,以及出人意料的結構方式,進行預謀、布局,把故事推進到「大爆炸」,又讓「大爆炸」成為故事的新起點。
它那令人覺得驚險的結構方式,終於落下了大幕,我們終於放心了。戲裡戲外,都是一場「十面埋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