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讀者最早接觸到潘金蓮的形象可能出於98版的影視劇《水滸傳》,劇中由王思懿老師飾演潘金蓮一角成功打開了舊媒體時代老宅男們對於《水滸傳》原著中潘金蓮的無限掛懷。在隨之後來,估計施耐庵本人對於潘金蓮的角色塑造,也是出於增添故事的可讀性,滿足廣大古代男性同胞的心理和生理需求。
王思懿版潘金蓮(還是很含蓄滴~)
但是,古代的讀書人尚且還是有四書五經來洗滌心靈的,所以施老師塑造形象這一塊,也無法做的太露骨了。不過,文字最大的特點就是容易勾起人們心中最真實的想法,施老師永遠想不到,在後世的700多年間裡,人類對於自由的渴求與追尋竟到了「禮崩樂壞」的地步。其間無數文化締造者們,不斷「改進」潘金蓮的人物形象,以迎合市場(主要是迎合廣大鹹濕老宅男們)。
也不瞞大傢伙,燭花目前仍未拜讀過《水滸傳》這本書,當然燭花對於古典名著還是十分尊崇的,只是單純不喜歡北宋末年那個時代背景。那麼問題來了!燭花既然沒研讀過《水滸傳》原著,也沒看過這部同名影視劇,那燭花是從什麼地方接觸到「潘金蓮」的呢?
誰沒有過一個青春啊,潘金蓮恰好出現在燭花的青春萌動期哦~咳咳...裡面細節不便多說。答案呼之欲出,《金瓶梅》!以小見大,這也是歷經幾百年間,潘金蓮形象的最新版本了,她符合中國傳統男性的性審美,也是廣大男性同胞心中那小惡魔般欲望的隱約體現。
某島國女星飾演的潘金蓮(開始奔放了~)
施耐庵想不到,在他逝世後50年不到的時間裡,有個叫蘭陵笑笑生的小夥子在拜讀了施老師的大作後,拍案驚絕,特別是看到「武松殺嫂」那段時,更是為之一嘆,覺得自己是時候做點什麼了。不錯,他衍生了這個故事情節,時期內容更加豐滿,只是他關注點和一般文人騷客不同,他沒有取材武松之英勇豪壯,而是取了潘金蓮媚骨之風騷......
所以說,奇人出奇書,也正是蘭陵笑笑生帶動了大傢伙的創造力,歷史的演變也終於讓潘金蓮的形象逐步定型。一直到今天,只要一提及潘金蓮,免不了被當作「老司機」來看待。所以同胞們,飲水思源吶,喝水不忘挖井人。
那麼問題又來了,燭花在標題裡面提到了「歷史被扭曲」,那麼扭曲得到底有多厲害呢?在這裡,燭花不得不佩服古人的「造星」手段,在信息無比閉塞的古代,造就出潘金蓮這樣的superstar,可謂難能可貴。然而,也正是得因於消息的難以流通,使得潘金蓮喊破喉嚨也伸不了冤屈。
不錯!確實是千古奇冤!真實的潘金蓮遠非人們心目中的那般放蕩、惡毒,相反,她還是一名知書達理、賢良淑德的良人。What?!看官讀到這估計會大跌眼界,燭花對此事剛聞說的時候,也像各位一樣,感覺自己的青春餵了狗,陪伴燭花度過流金歲月的潘金蓮居然是一位不似魂牽夢繞的那般模樣......
一切似乎變得那麼的索然無味
那麼,從配角成功晉級為女一號的潘金蓮,她的原型具體是怎樣的呢?下面來聽我細細道來。
據史料記載,潘金蓮非是北宋年間人,和施耐庵一樣,她是一名正兒八經的明代女子。具體年份不詳,但燭花猜測,潘金蓮應當生活在洪武年間,也就是說她與施耐庵是八竿子都能打到一起去的同時代的人。燭花為什麼這麼猜測呢?這就與潘小姐被黑化有關了。
潘小姐確確實實是個小姐,這可與後世的「小姐」大相逕庭,人家那是妥妥的潘府千金。潘金蓮生在官宦人家,父親是一州知州,也就是當地父母官了,家教甚嚴,從小飽讀詩文,秀外慧中。想娶她的人,用現在的話誇張點來說,排起隊來能給地球系條圍脖。但是,潘小姐作為那個時代的傑出女青年,秉持著自己的個性,什麼員外郎獨子、縣令家公子啊,統統瞧不上眼,眼皮子一瞟,卻是相中了隔壁村貧困戶武大郎。
說到這,標題如果沒有字數限額,燭花真想把武大郎也加進標題,太冤了,就是竇娥見著他們夫妻,也免不了想和他倆義結金蘭。
武大郎原名叫武植,身高「九寸釘」不止,家境雖是清貧,但卻是個十分勵志的小夥子。除了窮一點外,成語詞典裡面的褒義詞大多都可以往他身上照搬,能文善武、天資聰穎,一般來說,這類人是很好投資的,畢竟奇貨可居嘛。
啃老也沒得啃,那就打工唄。於是,憑藉著十裡八鄉的口碑,大郎兄順利應聘到了潘府的打雜工一職。當初潘大爺也是見他老實,才招他入府。誰知,這麼一來二去,武植竟是憑藉那憨厚老實的性格成功和潘千金搭上了線。等到潘大爺察覺到,已是為時已晚。潘大爺也明事理,家底殷實,不屑什麼男方家庭條件啊,有沒有小樓房啊,家裡馬車用的什麼木料啊,人家統統不考慮,女兒幸福就好。武植也出息,在嶽父的精心呵護下,一頓栽培讓他在中年考取了進士,成為了一方知縣。
錢是什麼?
介紹到這,讀者們可能就會產生疑惑,這不是很好嗎?郎才女貌,雙方家長也極其通達啊,這小日子過起來,還不得讓人羨慕死?以後,和大郎兄學習,找什麼富婆啊,找白富美不香嘛?
照劇情這麼發展下去,這二人估計也就被掩埋在歷史長河中了,翻不起絲毫的浪花。真正叫他們夫婦「留名青史」的,不是他們的偉大愛情和美好姻緣,而是中國古代那群吃飽飯沒事愛嘮嗑吹牛逼的「噴子」們。歷史流傳下來的版本不一,但主要還是下面這兩種。
一、損友黃堂
前面說到武植家境貧寒,作為好朋友的黃堂不免會接濟接濟他。古代也崇尚禮尚往來,你來我往啊,可投資武植這種幾乎沒有回報的工作,黃堂做了幾次也實在咽不下這口氣,後面乾脆來往也少了。令他沒想到的是,武植能有朝一日搖身一變變成潘府女婿。正愁找不到機會聯絡聯絡感情呢,這不,終於給盼來了。黃堂家屋子被火燒沒了,一身落魄地找武植訴苦去了,對他而言燒了也就是燒了棟茅草、木頭而已,本就家徒四壁嘛,重要的是能不能抱上武植這條大腿呢。那會兒,武植已經考取了功名,當了縣令,很熱情的接待了黃堂,大魚大肉伺候了幾個月。可醉翁之意不在酒,黃堂的主要目的是能在武植這任個一官半職,在提出請求後,卻被武植斷然給拒絕了,怎麼說黃堂也不像是能幹事的人啊。這一下,可把黃堂給氣糊塗了,他想起當年接濟武植的事情(估計也就是幾張大餅),一怒之下摔門就走。後面越想越氣,竟做出了荒唐事,聯合當地地痞西門慶(西門大官人終於出場了),到處造謠污衊武植與潘金蓮。緋聞很快傳遍各地(估計大多數古人吃飽飯沒事幹,也就好這口花邊新聞了),最終傳到了施老師的耳中,然後就出現在施老師的作品中了。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燭花在前文猜測潘金蓮是施老師的peer的緣故了。
二、好兄弟王某
武植的朋友沒了,兄弟可還有一個,他就是王某(具體名字難以查證)。王某很慘,但很會逃難,所謂富貴深山有遠親,貧窮鬧市無近鄰,他知道少年時期的好哥們武大郎當官了,便屁顛顛跑去投奔。武大郎也是挺浪漫的,抱著給兄弟一個驚喜的心思,偷偷派人給王某在家鄉蓋了棟樓房,光看圖紙很是氣派。這王某呢,在武植這也是呆了有一陣,見武植還不意思意思,慢慢開始坐不住了。終於,在大樓快竣工的時候,王某一個沒忍住爆發出來,大罵好哥們不講義氣,摔門而走(可憐的門)。於是,王某瞬間化身為黃堂,狠狠幹了一票,據說還動腦筋DIY了一批傳單,發放市井鄉民參閱。只是,等他心滿意足,回到老家看到可憐的大郎給他準備的「驚喜」時,瞬間懵逼了。可那時,流言蜚語已經無法遏制住了,村裡又沒通網絡,也沒法開新聞發布會,王某也只能作罷。也不知他看了施耐庵的《水滸傳》後,會不會跑去找人家要版權費。
大朗心灰意冷了......
其實,真相一直都存在,並沒有被歷史所淹沒,只是鮮有人去翻閱、去取證它。多數人認同或是說只願意去認同蘭陵笑笑生筆下的潘金蓮,對於平淡無奇的偉大愛情故事早已是習以為常,不覺新鮮了。這也正是人性的醜陋之處,他們不會管武潘兩家最後撕破臉皮,不再通婚的悲劇,也不會管當事人武植和潘金蓮夫婦的痛苦掙扎。
好在還有人願意為他們站出來說話,乾隆皇都在得知這段沉痛的歷史後,御筆親書,為武植立碑正名。同樣,施耐庵的後人在得知武潘兩家的恩怨情仇之後,責無旁貸地前去負荊請罪。然而,可悲的是,這種種行動都被世人視而不見,他們人就願意去相信那段明知不是歷史的歷史。但是,燭花想告訴他們,真相只有一個,歷史是客觀存在的!
乾隆皇帝為武大郎立碑
謹以此篇獻給武植、潘金蓮夫婦,也獻給這個世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