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這本書中不乏各種各樣膾炙人口的故事。這其中潘金蓮和武大郎的故事更是家喻戶嘵,上千年來書中的潘金蓮一直由於自身行為不端而被牢牢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或許是小說的作者施耐庵筆力太過高深,以至於看過這部作品的人大多都將武大郎和潘金的故事當作真人真事來看。甚至還為此給予了潘金蓮太多的苛責,但在若干年之後,當人們了解了當年事件的始末後,卻紛紛為二人喊冤。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歷史上確有潘金蓮和武大郎,但卻與小說描寫的完全不同
1992年河北省清河縣的武家村曾發掘出一座古墓,墓主人是一對合葬的夫妻。後來考古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古墓的主人應該就是武大郎和潘金蓮。如果從小說中的情節來推斷的話,這兩個人根本沒有可能合葬在同一個墓穴之中。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難道這兩個人不是水滸中武大郎和潘金蓮的原型。又或是小說中的描寫有失公允,真實的情況顯然更傾向於後者。
武大郎是長身玉立的英俊知縣,潘金蓮是知書達理的賢妻良母
根據清河縣縣誌的記載,武大郎本名叫做武植大郎是他的小名。此人少時雖然家境貧寒,但其自幼聰穎過人,熟讀詩書,並且生得儀表堂堂。長大後武植通過科舉入仕成為了一名知縣,並娶了門當戶對的妻子潘氏為妻。兩人恩愛有加,婚後一共育有四子。後世子孫大多搬到武家村定居,因此這個村子的人大多數都姓武。
從清河縣縣誌的記載來看,歷史上確實存在過武大郎與潘金蓮其人。但為何小說中對二人的描繪,為何會與歷史上的記載相去甚遠呢?這還得從武植的結拜兄弟黃堂身上說起,相傳武植早年家貧,因此家境優渥的黃堂對其幫助頗多。但後來武植髮奮讀書最終通過了科舉考試,並順利成為了一名知縣。但此時的黃堂卻因為房屋失火,家中資產全都在漫天大火中化為了泡影。
結拜兄弟惡意傳謠,武大郎潘金蓮聲譽盡毀
如此一來兩人的處境可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走投無路的黃堂只能去投奔自己的結拜兄弟武植。他原本希望武植能看在二人相交多年的情分上,替自己謀個一官半職。但他一連在武植家中住了三個月,武氏夫婦雖然每天好酒好菜的招待他,卻絲毫不見二人對自己伸出援手。武氏夫婦的態度讓黃堂覺得武植忘恩負義,於是他一怒之下離開了。
回去的路上他越想越覺得咽不下這口氣,為了發洩心中的怒火,他便到處散播謠言污衊武植夫婦。而這些謠言又恰好傳到了當地的惡少西門慶的耳中,於是兩個人狼狽為奸再次添油加醋的杜撰了有關武植夫婦的謠言。很快這些謠言便在當地以及相鄰的州縣傳開了,施耐庵則是無意中得知這個故事後,便將其作為小說素材寫入了自己的作品《水滸傳》之中。